浅谈文言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z88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急需语文教师认真思考,想出对策。
  笔者认为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在系统的归纳中积累文言词汇。
  一、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中国祖先有句古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就要在读上下功夫,改变“难读”、“不会读”、“读破句”的现状。
  首先,初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词的意思。生字词是朗读过程中的拦路虎,扫清字词障碍是语文教学中的必备环节,初读文章时要求学生根据文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词读音并反复准确读。
  其次,教师要示范朗读。这一环节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注意停顿、节奏、语速、语调等。做到抑扬顿挫,读出水平,让学生羡慕你,甚至妒忌你,引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学生练读。要求学生读出语感,一般采用自读、分组赛读、齐读等形式激发其兴趣。
  二、自主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已急于想了解文章的内容了。以往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总是逐字逐句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译文。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扼杀其兴趣。教材中有些文言篇幅较长,如《出师表》《隆中对》《陈涉世家》。如果要逐字逐句的讲解,那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听得也无兴致。我采用的方法是自主理解、分组展示,每位学生先根据文下注释或借助资料自我理解,然后展示给大家,形式是接龙式的翻译。学生展示之后,教师针对疏漏的、错误的地方及时的给予补充或纠正,难点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正确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重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文言现象很多要求掌握,且零零散散的,这就需要系统化的归纳便于掌握。可从这几方面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名句的整理;成语的积累等。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出示这几方面要求学生先浏览再分组讨论、归纳:一是通假字,本文有“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二是一词多义,例如“便舍船、屋舍俨然”“舍”字,前者解释为“舍弃”,后者解释为“房子”。“寻向所至、寻病终”中的“寻”分别解释为“寻找,不久”,另外还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等。三是古今异义,此文特别多,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地方”。再如“无论魏晋”、“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中的“无论”、“ 鲜美”、“交通”等也是古今异义。四是词类活用,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本是名词“尽头”这里作动词“去到……的尽头”。五是特殊句式“武陵人捕鱼为业”谓语动词省略应该是“武陵人以捕鱼为业”,“黄发垂髫”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这种手法《陋室铭》中也有,如“无丝竹之乱耳”。六是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七是名句(好句)的整理,本文中描写村落、田园风光;反映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可让学生找出来体会。如此归纳,文言知识得以系统化便于掌握,解决了学生惧怕的“难懂”。
  此外,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老师对写作技巧的剖析等,都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总之,学习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首先学生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培养语感,其次教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文言现象,以此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举一反三,使孩子们爱上文言文,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不仅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也与阅读息息相关。   良好的语感应做到:丰富、深刻,敏锐、细腻。丰富、深刻,就是听得真,说得好,懂得深,写得美;敏锐、细腻,就是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
期刊
近年来,中学语文阅读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其特点是容量大,覆盖面广,文体杂,样式多元化。比如,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等。对内江市历年来的中考语文进行分析,考题总分160分,基础积累20分,作文50分,古诗文阅读20分,语言运用10分,现代文阅读60分。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居于作文之上。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对初中学生而言,更偏重于记叙文的考查,要想在中
期刊
【投影呈现一】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和悲啼。……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限于篇幅,这里以简略形式呈现,下同)   【问题设置】   1.“颓废”一般指“
期刊
一、利用导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我先问:“同学们,今天3月12号,正好是植树节,大家想不想植树?”  学生异口同声:“想!”  我说:“作家傅雷说‘一个人如果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学生顿时热情高涨,表示课堂上一定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二、品读片段,小组合作探讨病因及处方。  要求每个成员不但要发言,而且有新意,有见地,努力
期刊
早在西汉宣帝时戴圣编撰的《礼记》中就提到“选贤举能,讲信修睦”,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做到选贤举能的呢?  汉之前由贤士为门客或游说,被人主赏识而得以施展才华。传说中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以直的鱼钩,钓愿者之鱼。姜太公吕尚用这种愚蠢的钓鱼方法,起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的广告效应。适有文王梦熊遍寻天下贤士,闻听此事,礼贤下士,君臣相见恨晚。后来演绎出一段传奇的封神演义。苏秦张仪之辈皆以言获君主赏识而千古之名。
期刊
人格即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也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素质则是指人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性格,使学生的行为表现能体现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要胜任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教育者和组织者,在学生的人格素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各种教学资源,为阅读教学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跨学科”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深化阅读体验,从而切实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兴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是以儿时的眼光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在审视中蕴含了作者儿时的厌烦、感激,写作时的同情、赞美的复杂情感。  一、儿时的厌烦与感激。  从儿童眼光出发选择了几个典型事例写对长妈妈的讨厌,一是厌长妈妈罗嗦;二是厌长妈妈限制“我”的行动;三是厌长妈妈睡觉占地。接着写“我”烦阿长的
期刊
任教二十多年来,我不仅与多个班级共同进步成长,还教授过多个学科,丰富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同时也经历过不同特点,不等成绩的学生,有过烦恼,也有过快乐,真可谓苦乐共融。  2011年9月,我接了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可是拿过教材后,前后翻阅了两遍,心想品德课有什么难的,把课本上的内容背熟就行了。可是当我上第一节《小麦的来历》时,导课以及前后环节的词语衔接就觉得那么生硬,像偷了别人的东
期刊
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工整的形式,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过程与结果,活跃了词汇组成,充实了文化宝库。在语言表述中如果使用得当,可使言简意赅,增强修辞效果。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少成语沉淀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试谈成语中的一些物理知识。  我国古代对光学的研究很早,这也反映在涉及光学内容的成语较多,体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规律。如“影形不离”、“立竿见影”、“一孔之见”、“井底之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