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选入中学教材的文言文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语言优美、简洁、典雅,能代表时代特色,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然而却有许多学生认为“之、乎、者、也”既难读又难懂,枯燥乏味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因此在学生中做了调查,有80%的学生如此。近几年来中高考文言文所占的比分较大,失分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急需语文教师认真思考,想出对策。
笔者认为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在系统的归纳中积累文言词汇。
一、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中国祖先有句古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就要在读上下功夫,改变“难读”、“不会读”、“读破句”的现状。
首先,初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词的意思。生字词是朗读过程中的拦路虎,扫清字词障碍是语文教学中的必备环节,初读文章时要求学生根据文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词读音并反复准确读。
其次,教师要示范朗读。这一环节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注意停顿、节奏、语速、语调等。做到抑扬顿挫,读出水平,让学生羡慕你,甚至妒忌你,引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学生练读。要求学生读出语感,一般采用自读、分组赛读、齐读等形式激发其兴趣。
二、自主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已急于想了解文章的内容了。以往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总是逐字逐句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译文。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扼杀其兴趣。教材中有些文言篇幅较长,如《出师表》《隆中对》《陈涉世家》。如果要逐字逐句的讲解,那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听得也无兴致。我采用的方法是自主理解、分组展示,每位学生先根据文下注释或借助资料自我理解,然后展示给大家,形式是接龙式的翻译。学生展示之后,教师针对疏漏的、错误的地方及时的给予补充或纠正,难点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正确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重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文言现象很多要求掌握,且零零散散的,这就需要系统化的归纳便于掌握。可从这几方面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名句的整理;成语的积累等。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出示这几方面要求学生先浏览再分组讨论、归纳:一是通假字,本文有“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二是一词多义,例如“便舍船、屋舍俨然”“舍”字,前者解释为“舍弃”,后者解释为“房子”。“寻向所至、寻病终”中的“寻”分别解释为“寻找,不久”,另外还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等。三是古今异义,此文特别多,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地方”。再如“无论魏晋”、“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中的“无论”、“ 鲜美”、“交通”等也是古今异义。四是词类活用,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本是名词“尽头”这里作动词“去到……的尽头”。五是特殊句式“武陵人捕鱼为业”谓语动词省略应该是“武陵人以捕鱼为业”,“黄发垂髫”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这种手法《陋室铭》中也有,如“无丝竹之乱耳”。六是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七是名句(好句)的整理,本文中描写村落、田园风光;反映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可让学生找出来体会。如此归纳,文言知识得以系统化便于掌握,解决了学生惧怕的“难懂”。
此外,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老师对写作技巧的剖析等,都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总之,学习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首先学生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培养语感,其次教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文言现象,以此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举一反三,使孩子们爱上文言文,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笔者认为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在系统的归纳中积累文言词汇。
一、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环节
中国祖先有句古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就要在读上下功夫,改变“难读”、“不会读”、“读破句”的现状。
首先,初读,要求读准字音、了解字词的意思。生字词是朗读过程中的拦路虎,扫清字词障碍是语文教学中的必备环节,初读文章时要求学生根据文下注解或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词读音并反复准确读。
其次,教师要示范朗读。这一环节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必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注意停顿、节奏、语速、语调等。做到抑扬顿挫,读出水平,让学生羡慕你,甚至妒忌你,引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学生练读。要求学生读出语感,一般采用自读、分组赛读、齐读等形式激发其兴趣。
二、自主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在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已急于想了解文章的内容了。以往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总是逐字逐句的讲解,然后让学生去背译文。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扼杀其兴趣。教材中有些文言篇幅较长,如《出师表》《隆中对》《陈涉世家》。如果要逐字逐句的讲解,那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学生听得也无兴致。我采用的方法是自主理解、分组展示,每位学生先根据文下注释或借助资料自我理解,然后展示给大家,形式是接龙式的翻译。学生展示之后,教师针对疏漏的、错误的地方及时的给予补充或纠正,难点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正确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重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文言现象很多要求掌握,且零零散散的,这就需要系统化的归纳便于掌握。可从这几方面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名句的整理;成语的积累等。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出示这几方面要求学生先浏览再分组讨论、归纳:一是通假字,本文有“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的意思。二是一词多义,例如“便舍船、屋舍俨然”“舍”字,前者解释为“舍弃”,后者解释为“房子”。“寻向所至、寻病终”中的“寻”分别解释为“寻找,不久”,另外还有“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中的“志”等。三是古今异义,此文特别多,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子的配偶”。“绝境”: 古义为“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地方”。再如“无论魏晋”、“芳草鲜美”、“阡陌交通”中的“无论”、“ 鲜美”、“交通”等也是古今异义。四是词类活用,如“欲穷其林”中的“穷”本是名词“尽头”这里作动词“去到……的尽头”。五是特殊句式“武陵人捕鱼为业”谓语动词省略应该是“武陵人以捕鱼为业”,“黄发垂髫”使用的是借代的手法,这种手法《陋室铭》中也有,如“无丝竹之乱耳”。六是出自本课的成语:“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等。七是名句(好句)的整理,本文中描写村落、田园风光;反映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可让学生找出来体会。如此归纳,文言知识得以系统化便于掌握,解决了学生惧怕的“难懂”。
此外,学生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老师对写作技巧的剖析等,都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总之,学习文言文,朗读是重中之重,首先学生初读扫清字词障碍、培养语感,其次教师范读激发朗读兴趣,接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互助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文言现象,以此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举一反三,使孩子们爱上文言文,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