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学生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能力;学生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要求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但是,由于应试的需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考试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所以大多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他们不善于口语表达,当众讲话缩头缩脑,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敢说”打开心扉,开口说话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很多学生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更有甚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师生成为互敬互爱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在学生需要你时,让他们知道你会一直在他们能随时找到的地方,默默支持他们。让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老师的时候,可以去找自己的老师,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随时与一个真诚为他们感到快乐和骄傲的老师分享好消息。让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朋友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也真正融入到了学生中,从而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其次,要求教师严格从自身做起,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得硬,要用自己的涵养和学识征服学生,让学生能够打心里尊敬老师,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让我们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丰美的词采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愿所有语文教师流畅的语言,都能成为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的书。
再次,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敢说,倡导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他们敢说的目的。笔者在授课时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他听课很认真,想发言又不敢举手,有点畏首畏尾。看到这个情景,笔者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尽管发表你的看法,当你站起来之后,你应该这样想:第一,我是最棒的,我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第二,当你发言的时候,无视周围人的存在,把他们当做稻草人,所以即使说错了也没人会笑话你。第三,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演说家,声情并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鼓励使学生战胜了怯懦,克服了脆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话、发言。
二、“能说”创设途径,鼓励说话
在学生打开心扉敢于说话的同时,教师还要创设各种途径,鼓励学生说话,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设途径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和具有针对性等特点。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设了如下活动。
1.“课前3分钟,我说你来评”活动
每节语文课前利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话训练,每天一名学生上台,就一个话题,如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庭等进行演说,事先让学生做好准备,轮流进行,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最开始选择学生时要注意选择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讲话,做好示范,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点评,并以鼓励为主,每周评出一个“班级演说家”,进行精神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后逐步加大表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让学生向同学推介好书籍,背诵经典名作,就某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并在一定时候把点评的“权力”也下放到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点评同学的演说。
这样的演讲不但能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读课文、讲课文、议课文”活动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我们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合理利用语文教科书。我们的教科书收录了许多典范性的文章、片段,这些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一流文学宝藏。如何合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即“讲课文”。这是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它不是背诵课文,而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地把课文复述出来。
例如《斑羚飞渡》这篇小说,开端交代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发展描写了斑羚群自救前的准备和斑羚群惊险的“飞渡”场面;高潮和结局写镰刀头羊悲壮地走向死亡。每讲完一个情节,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当堂复述,课文全部讲完后,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看书凭借记忆通过分析镰刀头羊形象,复述课文。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在“讲课文”的基础上,如果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可以组织讨论,则可以适时组织“议课文”活动。如在教学《羚羊木雕》后,教师设计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后: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这样的类似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3.“说作文、写作文、赏作文”活动
写作是反映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其实我们也可用一些内容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口头作文”课,它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完整的说清一件事或表达自己一个观点的好办法,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训练。我们可以单独组织口头作文课,如老师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话题,然后让每位学生来谈谈对题目或者论题的理解,并说说自己要写的作文的思路、详略,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也可以把书面作文课和口头作文课相结合。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老师要当堂做出评价,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取长补短,学到更新颖的写作方法。
同时,在每一次书面作文批改完成以后,可以组织一次作文赏析课。老师挑选班级中的优秀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中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析,说说自己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把平行班的同学作文也一起赏析。
三、“想说”内化需要,想要说话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高层次目标,是把说话和表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想要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己看法的愿望。
如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文章好在哪里时,有的学生说《济南的冬天》句子用的巧妙,以“小摇篮”比喻小山,以“小水墨画”喻山坪上小村子的雪景,以“蓝水晶”喻整个冬天的济南,都很美,招人喜爱。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济南的冬天》有一个地方写得不好,题目是《济南的冬天》,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如果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构不是更合理吗?”热闹的课堂马上安静了下来,不过1分钟后,马上有人站了起来说:“最后一句这样写是强调济南而不是冬天,抒发作者对济南的感受。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学生不再是课堂上听老师指挥的机器人,而是成为了有思想有头脑的自主的人。有了这样一群能想会说的学生还愁语文考试考不好吗?这不就是我们每位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吗?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创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变换方法,让学生由“敢说”到“能说”再到“想说”,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远的将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社会。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由于应试的需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考试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所以大多初中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生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或条理不清或闲话混杂。他们不善于口语表达,当众讲话缩头缩脑,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敢说”打开心扉,开口说话
学生不踊跃回答问题,不主动参与交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心理方面因素。很多学生怕开口说错,受到老师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说话时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更有甚者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于是干脆不做声,更不敢主动参与交流。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师生成为互敬互爱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生活。在学生需要你时,让他们知道你会一直在他们能随时找到的地方,默默支持他们。让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老师的时候,可以去找自己的老师,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够随时与一个真诚为他们感到快乐和骄傲的老师分享好消息。让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朋友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也真正融入到了学生中,从而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其次,要求教师严格从自身做起,教师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得硬,要用自己的涵养和学识征服学生,让学生能够打心里尊敬老师,同时在语言表达上,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化的前提。让我们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丰美的词采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愿所有语文教师流畅的语言,都能成为一本学生永远读不完的书。
再次,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敢说,倡导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当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和获得承认、表扬的机会,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达到他们敢说的目的。笔者在授课时发现有这样的学生,他听课很认真,想发言又不敢举手,有点畏首畏尾。看到这个情景,笔者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尽管发表你的看法,当你站起来之后,你应该这样想:第一,我是最棒的,我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第二,当你发言的时候,无视周围人的存在,把他们当做稻草人,所以即使说错了也没人会笑话你。第三,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演说家,声情并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的鼓励使学生战胜了怯懦,克服了脆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话、发言。
二、“能说”创设途径,鼓励说话
在学生打开心扉敢于说话的同时,教师还要创设各种途径,鼓励学生说话,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设途径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和具有针对性等特点。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创设了如下活动。
1.“课前3分钟,我说你来评”活动
每节语文课前利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话训练,每天一名学生上台,就一个话题,如自我介绍、介绍朋友、介绍家庭等进行演说,事先让学生做好准备,轮流进行,人人参与,使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在最开始选择学生时要注意选择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讲话,做好示范,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点评,并以鼓励为主,每周评出一个“班级演说家”,进行精神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后逐步加大表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如让学生向同学推介好书籍,背诵经典名作,就某一个社会热点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并在一定时候把点评的“权力”也下放到学生,让学生自己来点评同学的演说。
这样的演讲不但能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读课文、讲课文、议课文”活动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我们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要合理利用语文教科书。我们的教科书收录了许多典范性的文章、片段,这些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一流文学宝藏。如何合理利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即“讲课文”。这是进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它不是背诵课文,而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有中心、有条理地把课文复述出来。
例如《斑羚飞渡》这篇小说,开端交代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发展描写了斑羚群自救前的准备和斑羚群惊险的“飞渡”场面;高潮和结局写镰刀头羊悲壮地走向死亡。每讲完一个情节,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当堂复述,课文全部讲完后,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看书凭借记忆通过分析镰刀头羊形象,复述课文。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在“讲课文”的基础上,如果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可以组织讨论,则可以适时组织“议课文”活动。如在教学《羚羊木雕》后,教师设计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后: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这样的类似的事情经常会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3.“说作文、写作文、赏作文”活动
写作是反映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其实我们也可用一些内容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口头作文”课,它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完整的说清一件事或表达自己一个观点的好办法,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训练。我们可以单独组织口头作文课,如老师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话题,然后让每位学生来谈谈对题目或者论题的理解,并说说自己要写的作文的思路、详略,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也可以把书面作文课和口头作文课相结合。对学生的口头作文,老师要当堂做出评价,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取长补短,学到更新颖的写作方法。
同时,在每一次书面作文批改完成以后,可以组织一次作文赏析课。老师挑选班级中的优秀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中朗读,其他学生进行欣赏和评析,说说自己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把平行班的同学作文也一起赏析。
三、“想说”内化需要,想要说话
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高层次目标,是把说话和表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想要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己看法的愿望。
如在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老师在让学生讨论文章好在哪里时,有的学生说《济南的冬天》句子用的巧妙,以“小摇篮”比喻小山,以“小水墨画”喻山坪上小村子的雪景,以“蓝水晶”喻整个冬天的济南,都很美,招人喜爱。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济南的冬天》有一个地方写得不好,题目是《济南的冬天》,而结尾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如果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结构不是更合理吗?”热闹的课堂马上安静了下来,不过1分钟后,马上有人站了起来说:“最后一句这样写是强调济南而不是冬天,抒发作者对济南的感受。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学生不再是课堂上听老师指挥的机器人,而是成为了有思想有头脑的自主的人。有了这样一群能想会说的学生还愁语文考试考不好吗?这不就是我们每位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吗?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创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变换方法,让学生由“敢说”到“能说”再到“想说”,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不远的将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适应社会。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