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理论”认为数学是一组事实和技能,对幼儿实施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这种技能。在我们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它被演绎成一种以为小学数学教育打基础为目的,以模仿和记忆、练习为过程,以强化幼儿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而认知心理学的“建构理论”认为数学的实质是一组关系,关系并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中,而是对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在建构论者看来,幼儿的数学学习正是其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知识间建立联系的构成。与“联想理论”相比,“建构理论”情调和关注的是幼儿获得数概念的构成,而非结果。
皮亚杰曾说过:“假定幼儿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可见数学不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结合将数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结合《纲要》的指导思想,我对如何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让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自然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既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老师的解释,而是来自幼儿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时的思维。把活动内容和教育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经验之中,让幼儿在社会情景中自然地感受、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使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建等建构或修正其数概念,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知识。
例如,玩“娃娃家”游戏。当客人来时,“妈妈”请客人喝咖啡。这时,就要将咖啡盘、咖啡杯、咖啡匙准备好。如果此时咖啡杯、咖啡匙数量不够,“妈妈”就会想办法把它们配齐,或找教师想办法。如果幼儿来问教师,教师就可以问她:“为什么不够?”“什么不够?”使她明白如何去补足不够的东西。这时幼儿就要去比较对应什么不够?少多少?教师就让幼儿在自然环境和创设的环境中掌握了对应比较的知识,了解对应比较的必要性。
又如,要把全班幼儿分成四个组进行体育游戏。这时,哪个幼儿在哪个组,每个组共有几个幼儿,男女幼儿的比例如何,这些问题不是由教师而是由幼儿来提出。这样,幼儿不仅要思考“怎么才能分得好”、“每组应该有几个人”、“男孩和女孩应该怎么分配”、“要不要考虑孩子的体格”等问题的机会,而且要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如对应、比较、数数等来分配人员。
二、从生活中寻找儿童数学教育的素材。
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事物存在方式,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它帮助幼儿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什么时间去幼儿园?玩具怎么分类?食品怎么分发?公园里都有些什么花?路上停了几辆车?怎么排队?怎样搭积木?家里谁个子最高?在生活中幼儿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从生活中寻找幼儿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建构连续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引导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点数、统计班里幼儿的人数;记录日期、气温;户外活动时数自己拍了几下球;吃水果时让幼儿考虑怎样分吃西瓜等,使他们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育,既轻松、自然、愉快、没有压力,又逐步提高了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皮亚杰曾说过:“假定幼儿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幼儿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可见数学不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枯燥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通过与幼儿生活实际结合将数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结合《纲要》的指导思想,我对如何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让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自然地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幼儿头脑中的数概念既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老师的解释,而是来自幼儿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时的思维。把活动内容和教育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经验之中,让幼儿在社会情景中自然地感受、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使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分享、共建等建构或修正其数概念,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知识。
例如,玩“娃娃家”游戏。当客人来时,“妈妈”请客人喝咖啡。这时,就要将咖啡盘、咖啡杯、咖啡匙准备好。如果此时咖啡杯、咖啡匙数量不够,“妈妈”就会想办法把它们配齐,或找教师想办法。如果幼儿来问教师,教师就可以问她:“为什么不够?”“什么不够?”使她明白如何去补足不够的东西。这时幼儿就要去比较对应什么不够?少多少?教师就让幼儿在自然环境和创设的环境中掌握了对应比较的知识,了解对应比较的必要性。
又如,要把全班幼儿分成四个组进行体育游戏。这时,哪个幼儿在哪个组,每个组共有几个幼儿,男女幼儿的比例如何,这些问题不是由教师而是由幼儿来提出。这样,幼儿不仅要思考“怎么才能分得好”、“每组应该有几个人”、“男孩和女孩应该怎么分配”、“要不要考虑孩子的体格”等问题的机会,而且要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如对应、比较、数数等来分配人员。
二、从生活中寻找儿童数学教育的素材。
数学作为描述和解释事物存在方式,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它帮助幼儿认识世界,领悟建立在人脑中的抽象关系,给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什么时间去幼儿园?玩具怎么分类?食品怎么分发?公园里都有些什么花?路上停了几辆车?怎么排队?怎样搭积木?家里谁个子最高?在生活中幼儿时时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幼儿对数学的感知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从生活中寻找幼儿数学教育的素材,有利于幼儿建构连续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幼儿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建立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引导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点数、统计班里幼儿的人数;记录日期、气温;户外活动时数自己拍了几下球;吃水果时让幼儿考虑怎样分吃西瓜等,使他们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育,既轻松、自然、愉快、没有压力,又逐步提高了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进一步增强了幼儿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