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提升学生平等意识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权利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平等的义务。任何人(包括自己在内)没有任何理由享有特权,更不应当利用自己的职位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谋取私利。学生由于缺乏“平等意识”,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歧视他人、特权思想、甚至侵犯他人尊严的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针对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
  支架式教学模式来源于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教师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围绕学习主题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如何为“平等意识”這一抽象的概念搭建框架?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查阅并摘抄宪法第33条的作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接触这一知识。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解读宪法这一原则,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学生对于这三个方面还是不能完全理解,那么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
  围绕情境教学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命成长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化场景,将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入“帮助小飞同学解决困惑”这一情境,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平等”这一知识的真实性。
  课堂再现 因为国籍问题的情境教学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们纷纷给出自己的认知:他多虑了。因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无论是在享有权利上还是在履行义务时都是平等的”。但是,学生仅有这个层面的认知还不够,因为现实社会更具体。这就需要教师继续为学生搭建支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
  探究与分享
  探究式学习就是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这一环节最为重要,教师既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也要注意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这是探究性学习是否能取得效果的关键。
  课堂再现 案例:小非了解了“平等”这一法律原则后,面对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又生发出新的困惑。班上有一男生,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甚至动手打人。当同学找他理论时,经常听到这个男生大喊“有本事你报警,我爸就是警察。”听着这个嚣张的声音,小非准备走上前去,找他辩论一番…… ①你认为小非应该怎样和他辩论?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请你概括“平等”这一法律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依据所学知识完成探究后,教师引导他们进入成果分享平台。该同学的言行属于特权思想的表现,违背了“平等”这一法律原则。“平等原则”有利于遏制特权思想,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通过这一环节的探究,学生对“平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有助于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必要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衡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等方面是否有所收获?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是评价一节课完整与否的必备环节。因此支架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效果评价。
  课堂再现
  “平等意识”小考场。案例:杭州图书馆允许乞讨和拾荒者进馆阅读。有人质疑图书馆的做法有碍观瞻。
  答案: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乞讨人员也有阅读的权利。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支架式教学”理论设计教学的体会。“支架式教学”既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又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层次,富有逻辑。
  【本文系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打造区域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201903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学生,为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指明方向;教学过程中的学情分析可以为教师调整和改进当下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有效生成提供重要依据;教学之后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知晓教学达成情况,促进教后反思。本文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来阐述如何在教学之前、课堂之上、教学之后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展开教学、反思教学。  【关键词】学情分析 教学前测 教学后测 教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摘要】阅读不仅讲究宽泛广博,同时也要追求精深细致。要达到此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批注能力,使其将无形的思考化为有形的文字是一条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授之以渔,明确阅读批注规范;零整相融,涵咏咀嚼深入文本;质疑合作,交流整合批注结果等方式提高学生品读文本和逻辑思维能力。  【關键词】小学 阅读批注 阅读教学  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说是古往今来都被使用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一表述当中的三个关键词“倾听、表达、应对”,表明“口语交际”有别于过去的说话课,更不同于常规语文课,它更强调交互性和情境性,要求学生在有效情境中,懂得说话的场合、语气、礼貌、肢体语言等,从而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  一年级第一学期口语交际目标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趋势是“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学生更加“自主”了。小组交流和动手操作成为教师趋之若鹫的课堂模式。在“交流的热闹”与“操 作的自由”背后,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在的思维运动,缺少思维含量的交流与操作看似热闹却收 效甚微。只有充分落实操作与思考的通与联,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技能内化于心。  【关键词】操作思考通联  课改提倡操作理念后,在课堂教学中,动手
【摘 要】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如果教师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巧妙设计评价任务,语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注意:评价任务要紧扣“两个目标”,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要彰显“思维递进”。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评价任务 穷尽思维可能  作为一种新型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融教、学、评三位于一体,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个体的评价,符合新课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师围绕问题进行教学,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由于其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特色。本文试以《秦兵马俑》《水》的教学为例,从言意兼得、语用智慧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科特色 言意兼得 语用智慧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學生知识的习得、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
【摘 要】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行为活动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指数学问题、数学方法、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精神产品指数学思想、数学审美等观念成分。以此定义审视现在的课堂,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文化的传播与学习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过去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对缓解当前教育的过度焦虑,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更好践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促进“五育”并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科老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如何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