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莫“豁翎子”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y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翎子生”,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小生行当之一,其头冠上的两根翎子,上下翻舞起来,包含着种种“戏语”。翎子一豁,暗送出喜悦、惊恐、忧虑等信息。后来一些地方将“豁翎子”意思进行了引申,把人们之间的暗示称为“翎子”,其中,“豁翎子”一方常常通过某种言行向对方暗示想表达的信息,如对方会意,就叫“接翎子”。两个人的交流常常就在“你一豁”“我一接”中暗中传送。
  现实中,“豁翎子”“接翎子”在不知不觉中衍生成一些干部交流的潜在“技能”,甚至成为某些单位或部门的一种“政治亚文化”。有的领导干部说话像打谜语,说半截留半截,意思从来不明示,经常弄得下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领导干部说话故弄玄虚,本来简单几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硬要在意思之外再加几层意思,让人理解起来如开连环锁;有的连签字都藏着门道,“横着写”表示“搁着不办”,“竖着写”表示“贯彻到底”,一些新进机关门的年轻人“吃过几次亏”后才被单位前辈“一语点醒梦中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有“明”有“暗”,有时候限于时间、地点、条件,直来直往不便于表达,于是便通过某种特别的方式让对方“心领神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传统中的“含蓄”文化。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将“暗语”带到工作中,甚至使其庸俗化,就甚为不妥了。结果往往是,既折腾人,又耽误事。
  深究根源,这种情形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乌纱略戴心情变,黄阁旋登面目新。”有的人当上了领导就膨胀了自我,觉得自己成了“人上人”,身份不一样了,头就得抬得高一点,说话自然也要不一样:话不能说得太多、不能说得太快、不能说得太满、不能说得太明白,否则就不太像个领导。想要有“领导样”,就得保持一份神秘感,让下属多揣摩自己的心思。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一个单位或部门的文化、氛围、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与其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工作、处事风格密切相关。如果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热衷于搞变相的“豁翎子”,说话总让下属“猜谜”,就容易造成下属分出额外的精力揣摩领导的弦外之音,工作效率自然就会变得低下,同事之间的交流也容易变得不顺畅,整个单位的风气也会受影响。久而久之,“兰室”成了“鲍室”。
  毛泽东曾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这不是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展示的是一种形象和精神气。这种形象和精神气并非浮于外表、言语,而是蕴含在其德才和实政之中,蕴含在其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之中。领导干部若热衷于“豁翎子”“猜谜语”,不仅自身误入歧途,更容易带坏下属,影响党风政风,这种歪门邪道的“招数”不能沾。
  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明明白白,是一個健康、积极、有战斗力的单位或部门应有的氛围。在群众眼里,领导干部真正的好样子不是“高人一等”,更不是爱故弄玄虚“豁翎子”的样子。人们看重的恰恰是领导干部的“里子”,是其为人干事的作风与“内功”。■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9月26日
其他文献
老舍先生在散文《宗月大师》里写,自己九岁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他们家的阔亲戚刘大叔偶然来了,说要带他上学,所有的书本费、给先生的束脩等,家里都不必管,他担了。  老舍因此避免了成為一名大字不识一个、打铁垒墙的学徒或提篮叫卖的小贩。而那个散尽万贯家财广结善缘的刘大叔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宗月大师的功德泽被苍生,也惠及到我们,有幸看到老舍先生的《
期刊
人生是须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说一个人身处这个世界、社会,总有其局限性,当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时,当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目标时,都应刻意地竭力地摆脱这些束缚和局限。人生是适宜长镜头、广角镜来看的,许多事情、事物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打量考量,才有意义,才能见其实质和价值,否则,不足提。“大处着眼”,首要是站得高望得远,一个人的心胸、眼界要开阔些,才能拨开眼前重重迷雾突破障碍,看
期刊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夫子把人生看得很透。不过现在情形已有些变化,平均寿命大为延长,血气未定的时期也就推迟,“戒之在色”已远不限于“少之时”了。君不见那些一把年纪的贪腐分子迷于情色,往往为此而贪腐或加重其贪腐乎?  中年好斗,亦为常见之事。至于年既老而贪得钱财,则尤为常见病多发病。五十
期刊
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歲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
期刊
传说有名人宣称,说中国足球冲不出亚洲,他死不瞑目。迷狂者听了热泪盈眶,撕心裂肺地说,这是“时代强音民族心声”。我比较麻木,一点也没激动起来。各行各业都有存在差距的,按他的逻辑,谁能瞑目?我觉得一场足球赛能不能踢赢、本轮能不能出线,和我的关系不大。我只不过是个看球的,我也不赌球,我只看球踢得好看不好看,竞技状态如何——这才是一名观众的本分。同时,我也没什么立场,我从不倾向哪个队,不充当任何一队的“死
期刊
在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类似的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心守志等等作为,一直被奉为正统的大德。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人,童少年时代所受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儒学教育;及至成年,受到的则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彻底革命的教育;同时视一切动摇、徘徊、退缩为可耻的懦夫。
期刊
一日,一位热爱中文的朋友忽然提出一个新颖有趣而又新鲜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了”这个字,是方块字里最具震撼力的。  笑问缘由,他认真地说:“它是中文里的过去式———它一出现,事情往往便过去了,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  这细细一想,果然。莞尔之余,深受启示。  走了、完了、断了、死了……  “了”。它一现身,天大的事,都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圜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
期刊
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某些国家让幼儿园不准教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在
期刊
对于众多扎根城市,在城市里或工作或读书的农村孩子,这个节日(十一长假)都不失为返乡探亲的好机会。趁着秋意未凉,暮夏未远,哪怕路途迢迢,交通拥堵,回家走一走看一看,依然是游子无法回避的乡愁之问。  故乡,在遥远的记忆里,似乎依旧是那炊烟袅袅的村庄,是潺潺流转的溪水,是奔跑热闹的孩童,是驻足田野劳作的人群。然而,现实无情破坏了这样美丽的景致。依然是熟悉的山川河流的轮廓,乡间小道或许已被村道镇道所取代,
期刊
时隔19年,美国麦当劳选择在当地时间10月7日这一天,在部分门店重新限时限量供应极受欢迎的四川辣酱。这一做法引发美国吃货的热情追捧,有大量的客人早早就在店门外排队等候购买,但供应量的严重不足让前来排队的数千粉丝失望而归,场面一度混乱。还有抢购到辣酱者做起了辣酱的生意,在网站上进行售卖。(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在全世界都在流行“中国制造”故事的语境下,美国吃货疯抢限量“四川辣酱”,依然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