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贪玩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qv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
  不尊重孩子生长规律的教育,早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家长最喜欢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小学六、七岁?也晚了。所以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就要学英语,就要上补习班。
  某些国家让幼儿园不准教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在不该的年龄认字、在不该算数的年龄算数,美其名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最后的结果,也许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把“及格”污名化
  念过书的、教过书的、当过家长的,没有人不懂得这两个字,但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
  其实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要求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把一个学期学习的生字98%、99%都要记住呢?以后学新带旧,慢慢总会认识的,学习是个长过程,这个实在是个无所谓的事情,及格了就可以。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
  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就会加固知识。
  读书是个童子功
  读书兴趣的培养跟一些生理上的其他的喜好的养成很相似。你的食谱有多宽?你喜欢吃多少样东西?是不是偏食?大家知道牛奶的養分非常高,也并不太贵,因此西方人牛奶的摄取量非常大,一天喝一公斤甚至更多,不分时段,早晚都可以喝。
  可我们中国人不成,我们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消化牛奶,很多人喝多了腹泻。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先天的,很多是后天的原因。我们胃里缺少一种酶,小的时候多喝牛奶,就能够开发这种酶。如果小时候不怎么喝牛奶,到年岁很大时再喝,胃里就没有能够消化牛奶的酶。
  读书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道理,小时候如果不开发广阔的兴趣范围,大了就费劲了。童子功是非常之要紧的。
  童子功不开发就完了,就废了,开发不出来了。
  孩子贪玩是件好事
  一个孩子不贪玩儿,比不爱读书更可怕!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如果一个孩子对于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人的兴趣来指引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的,完全不贪玩儿的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
  我小时候是一个极端贪玩儿的人,虽然那时候空间比现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很受压抑,我觉得日后有出息的人其实小时候都是比较贪玩儿的。
  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
  美姑荐自《彭城晚报》2017年8月21日
其他文献
古人送别是件大事。在出发前,远行的人要沐浴,送行者则会把远行者一直送到驿路的路口,并要“折枝相送”。折枝,所折的多半是柳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正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的时日,王维想必折的就是柳枝吧。《诗经》中《采薇》一诗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由此看来,柳树与送别的关系至少得有两千多年了。只是不知道当年的燕太子丹送荆轲的时候,易水邊是否也有柳枝可折;汉唐时长
期刊
著名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大器晚成,直到50多岁才主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大戏———电视剧《济公》,在剧中饰演济公。  剧中有一出济公在街市摊位上吃馒头不给钱的戏,原来是这样写的:济公闲逛到馒头摊位前,看到一笼刚出锅大冒热气的馒头,伸出脏兮兮的手拿起一个就走。老板叫住他说:“哎!你还没给钱呢!”济公回过头来,调皮地说:“吃个馒头还要钱?我不要了,还给你。”说完,将馒头放回笼屉里,只见,五个黑黑的指印印在了雪白
期刊
他是个当兵的。  小时候家里苦,因为太苦,妈妈做好最后一顿饭菜,离开了家。他才三岁,追出门去,拖着妈妈的裤腿不让走,妈妈还是走了。  离村子十里路有个小煤矿,没什么门路的人都去挖煤,他的爸爸也去,给他和弟弟挣学费,累得生了病。  12岁的寒假,他第一次下矿。矿洞高一米二,宽一米,人只能跪在地上,用铁镐一镐一镐地挖。挖出的煤扒到畚箕里,再挑到煤车。运出一车煤,大约七八块钱。透水,塌方,瓦斯爆炸……有
期刊
老舍先生在散文《宗月大师》里写,自己九岁还不识一个字,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他们家的阔亲戚刘大叔偶然来了,说要带他上学,所有的书本费、给先生的束脩等,家里都不必管,他担了。  老舍因此避免了成為一名大字不识一个、打铁垒墙的学徒或提篮叫卖的小贩。而那个散尽万贯家财广结善缘的刘大叔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宗月大师的功德泽被苍生,也惠及到我们,有幸看到老舍先生的《
期刊
人生是须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是说一个人身处这个世界、社会,总有其局限性,当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时,当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目标时,都应刻意地竭力地摆脱这些束缚和局限。人生是适宜长镜头、广角镜来看的,许多事情、事物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来打量考量,才有意义,才能见其实质和价值,否则,不足提。“大处着眼”,首要是站得高望得远,一个人的心胸、眼界要开阔些,才能拨开眼前重重迷雾突破障碍,看
期刊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孔夫子把人生看得很透。不过现在情形已有些变化,平均寿命大为延长,血气未定的时期也就推迟,“戒之在色”已远不限于“少之时”了。君不见那些一把年纪的贪腐分子迷于情色,往往为此而贪腐或加重其贪腐乎?  中年好斗,亦为常见之事。至于年既老而贪得钱财,则尤为常见病多发病。五十
期刊
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歲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
期刊
传说有名人宣称,说中国足球冲不出亚洲,他死不瞑目。迷狂者听了热泪盈眶,撕心裂肺地说,这是“时代强音民族心声”。我比较麻木,一点也没激动起来。各行各业都有存在差距的,按他的逻辑,谁能瞑目?我觉得一场足球赛能不能踢赢、本轮能不能出线,和我的关系不大。我只不过是个看球的,我也不赌球,我只看球踢得好看不好看,竞技状态如何——这才是一名观众的本分。同时,我也没什么立场,我从不倾向哪个队,不充当任何一队的“死
期刊
在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以及类似的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心守志等等作为,一直被奉为正统的大德。像我这样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人,童少年时代所受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儒学教育;及至成年,受到的则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等彻底革命的教育;同时视一切动摇、徘徊、退缩为可耻的懦夫。
期刊
一日,一位热爱中文的朋友忽然提出一个新颖有趣而又新鲜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了”这个字,是方块字里最具震撼力的。  笑问缘由,他认真地说:“它是中文里的过去式———它一出现,事情往往便过去了,追悔、追叹、追泣,全都没用。”  这细细一想,果然。莞尔之余,深受启示。  走了、完了、断了、死了……  “了”。它一现身,天大的事,都成了明日黄花,没有商榷的可能,没有转圜的余地,更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就算你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