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健词:兴趣; 合作; 交流; 联系实际
实施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策略?下面我就这几年如何提高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导入情景,捕获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2.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应大量适度的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趣味的游戏,是同学们非常喜欢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游戏中让学生寻求到答案。如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换馒头的情景,并提问:“假如孙悟空拿的是圆锥体的馒头,猪八式拿来的是圆柱体的馒头,怎么换他们才都不吃亏?”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作出猜想:有的说拿三个圆锥体的馒头换一个圆柱体的馒头……有学生热烈的猜想中,老师接着导入当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圆锥的体积》,学习后大家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习欲望被激发了起来,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来。这样创设的情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掌握新学习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以奇激趣。
授课中,我常设计新颖的过渡题,加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如何找中间题是个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找方法、找规律。如:学校买了一张桌子用了57元,还买了几张椅子,共用了60元,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一步计算应用题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据数量关系他们很快解答出来。接着进行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57元,还买了几把椅子,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大家认为这题不能解答,理由是只知道桌子的价钱,椅子的价钱还不知道,当我补上了“还买了5张椅子,平均每张12元”时,大家讨论开了,有的认为这道题还是不能解答,有的认为可以解答,通过与上题的比较,知道了在椅子价钱不知道的情况下,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椅子的价钱的道理。而后再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它的价钱比椅子的价钱少3元,椅子用了60元。桌子和椅子共用了多少钱?有了刚才感知,这次讨论的效果好多了,学生不仅会解答,而且能说出理由来,找中间题的难点突破了,并归纳出两步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无所事事地等待学生合作的完成,浪费了把握学生资源生成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一道题:一张正方形桌子周长32分米,2张这样的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我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代替桌面,先独立拼一拼,想一想怎样计算周长,然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小组很快就算出来了,我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果他们互相启发,竞找到了三种方法;可有的小组一种方法也想不到,我就让已经算出来的小组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充当小指导员,结果在交流中学生们共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
①8+8+8+8+8+8=48(分米)
②8×6=48(分米)
③32×2-8×2=48(分米)
④8×(4×2-2)=48(分米)
⑤(8+8+8)×2=48(分米)
⑥8×3+8×3=48(分米)
当交流到计算四张桌子拼起来的周长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多一张桌子就多出了两条边。”
正是老师及时巡视,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们的积极探索,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适时、有序、有效调控,不但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在上课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充分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构、获取数学知识[2]。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四、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完全可以知道1千米=1000米,但这种方法无法使学生建构1千米长的长度概念。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亲自到操场上走一走,体验一下1千米原来有这么长,要走多少分钟。1千米长的空间概念由此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自行车上的三角架、房屋顶上的三角形木梁等,并通过“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要做成三角形?”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让学生拉扯学具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这一句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踏实努力,巧妙设计教学方式,创造宽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学习中产生动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 新《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14-03-27
关健词:兴趣; 合作; 交流; 联系实际
实施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策略?下面我就这几年如何提高有效数学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建构自己的数学
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导入情景,捕获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乐学的目的。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讲一个小故事,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的日环食全过程,使学生有感性认识,体会两个圆之间的几种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开始新课学习,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2.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1]。应大量适度的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趣味的游戏,是同学们非常喜欢愿意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在游戏中让学生寻求到答案。如在讲授《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设计了孙悟空和猪八戒换馒头的情景,并提问:“假如孙悟空拿的是圆锥体的馒头,猪八式拿来的是圆柱体的馒头,怎么换他们才都不吃亏?”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作出猜想:有的说拿三个圆锥体的馒头换一个圆柱体的馒头……有学生热烈的猜想中,老师接着导入当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圆锥的体积》,学习后大家一定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大家有没有信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习欲望被激发了起来,教师从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究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来。这样创设的情景,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掌握新学习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以奇激趣。
授课中,我常设计新颖的过渡题,加深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初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如何找中间题是个难题。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找方法、找规律。如:学校买了一张桌子用了57元,还买了几张椅子,共用了60元,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一步计算应用题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根据数量关系他们很快解答出来。接着进行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57元,还买了几把椅子,桌子椅子共用了多少钱?大家认为这题不能解答,理由是只知道桌子的价钱,椅子的价钱还不知道,当我补上了“还买了5张椅子,平均每张12元”时,大家讨论开了,有的认为这道题还是不能解答,有的认为可以解答,通过与上题的比较,知道了在椅子价钱不知道的情况下,可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椅子的价钱的道理。而后再变式:学校买了一张桌子,它的价钱比椅子的价钱少3元,椅子用了60元。桌子和椅子共用了多少钱?有了刚才感知,这次讨论的效果好多了,学生不仅会解答,而且能说出理由来,找中间题的难点突破了,并归纳出两步应用题的一般规律。
二、加强指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学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一部分,许多合作学习由于教师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无所事事地等待学生合作的完成,浪费了把握学生资源生成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及时收集生成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集中反馈。如在教学《正方形的周长》时,有一道题:一张正方形桌子周长32分米,2张这样的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我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正方形纸代替桌面,先独立拼一拼,想一想怎样计算周长,然后小组交流。在小组合作中,有的小组很快就算出来了,我让他们想想还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结果他们互相启发,竞找到了三种方法;可有的小组一种方法也想不到,我就让已经算出来的小组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充当小指导员,结果在交流中学生们共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
①8+8+8+8+8+8=48(分米)
②8×6=48(分米)
③32×2-8×2=48(分米)
④8×(4×2-2)=48(分米)
⑤(8+8+8)×2=48(分米)
⑥8×3+8×3=48(分米)
当交流到计算四张桌子拼起来的周长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每多一张桌子就多出了两条边。”
正是老师及时巡视,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引导和鼓励学生们的积极探索,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适时、有序、有效调控,不但可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在上课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充分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构、获取数学知识[2]。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四、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完全可以知道1千米=1000米,但这种方法无法使学生建构1千米长的长度概念。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亲自到操场上走一走,体验一下1千米原来有这么长,要走多少分钟。1千米长的空间概念由此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时,我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自行车上的三角架、房屋顶上的三角形木梁等,并通过“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要做成三角形?”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又让学生拉扯学具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这一句话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研究课题,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踏实努力,巧妙设计教学方式,创造宽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学习中产生动力,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 新《课程标准》
收稿日期: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