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调查研究

来源 :城市地理·论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遗”的生存沃土多存在于农村,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与深入,“非遗”的生存环境遭到冲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如何和谐共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通过对巴东县城镇化建设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的实地调研,对当地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传承保护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只有顺应广大人民的需求,对现存的“非遗”进行改革,保存好“非遗”的民间土壤,并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使“非遗”与当地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镇化,巴东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与关注,政府也积极参与到保护的过程中,“非遗”的生存沃土在农村,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冲击,怎样能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进是当今社会各界需要去探究的一个课题,笔者带着这个问题把调研地点选在了巴东,因为巴东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既是一座蕴藏着独有的巴楚历史的悠久文化古城,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座在几次三番搬迁过后正在崛起的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城镇化进程迅速。它所受到的城镇化过程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明显。笔者选定巴东县城进行研究,不仅因为它是一座蕴藏着悠久历史,拥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古城,更是因为它是一座新兴的朝着城镇化建设大步迈进的现代化新城。这两者之间该如何并蒂共存,和谐发展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镇化下的巴东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巴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美轮美奂的巴山楚水拥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地方戏曲、土家舞蹈、历史传奇、民间故事以及山歌民谣等特色,其中每一项都被历史烙上深深的印记,充分展现着民族的审美。巴东县先后成立了“土家撒叶儿嗬保护传承基地”“巴东民间历法传承基地”“长江峡江号子保护传承基地”“巴东堂戏保护传承基地”和“巴东县民间花灯艺术传承基地”等[1],开展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传承教育。还出版《巴东堂戏》《巴东民间故事》《巴东民间歌谣》《巴东民间谚语》《巴东民间器乐曲》《巴东民间舞蹈》《清江流域撒叶儿嗬》 《三峡民间传说》等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系列丛书;,其中省级保护名录《长江峡江号子》于2008年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撒叶儿嗬、巴东堂戏、巴东土家族民间历法 、寇准的故事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东五香豆干制作技艺、三峡传说、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巴东县政府各单位还对民间艺人进行了走访和申报,深入到民间,认识、帮助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据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15日州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新增加39人,其中巴东县6人入选。至目前,全县共有1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非遗”项目进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22个项目被州、县人民政府列入保护名录,代表传承人达27人。
  (二)城镇化下巴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非遗“文化空间”的变异
  从历史本源以及本质上来说,“非遗”所依赖的生存沃土主要是传统的农耕社会所对应的社会空间,其所需要的文化秩序和现代物质文明是格格不入的,政治气息相对淡化城镇[2]化建设导致“非遗”生存环境变化,文化空间的变异导致“非遗”保护的难度加大。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口主要聚集在城市,使得原住民流失,大批农村传统村落锐减,农田荒废。商品经济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农村年轻的劳动力向城镇进军,以打工、生存、发展为代表的农村人口流动,留守在村子里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打破了乡土社会延续近千年的社会整体功能结构,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失去了年青一代的人们去传承下来,再加上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逐渐取代传统乡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意识也在发生改变,城市的价值观念正在逐步影响着或取代乡土社会的传统观念。很多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在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看来极其珍贵的存在却在村民心里已被逐渐淡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农村风貌正在渐渐消失,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新农村”逐渐风靡,人们追求的“奔小康”,追求过上“城市生活”的迫切渴望远远超过了对保护传承本土民俗藝术文化的需求。
  2.部分“非遗”功能性的缺乏导致“被选择”
  在我们走访巴东“非遗”保护中心的时候,有学者提出了“非遗”的“被选择”性,何为“被选择”?据“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被选择”就是市场经济对“非遗”的选择,“适者生存”,部分无法适应当下城镇化发展的“非遗”项目则面临着淘汰。随着巴东县城市场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思想观念都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更加愿意接受新鲜的现代化事物。网络、传媒为年轻一代的人们打开了新的视野,火车的通车、高速公路的建成为这座长期处于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的巴东人搭了一座联通着外面世界的桥梁。本土土著文化收到了外来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在现代科学面前,一些传统民间文化很难在年轻人的科学教育体系中站住脚跟,学生们接受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无神论思想、与时俱进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慢慢与曾经自己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土文化”相悖甚远,新一代的年轻人最终会取代老一辈,曾经根植在老一辈人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艺术也会随着时代的更替而渐渐消失。只有通过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改革”,让其适应新的环境,才能使之经受住市场经济的筛选从而被传承下来。
  二、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传承的对策
  (一)加大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力度是关键
  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的首要任务,“要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化的系统性保护,就必须首先行成一个链形系统, 其包含终端成果、传承人、传承技艺以及传承场等, 这些环节必须环环相扣, 从而使对链形系统的完整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核心”[3],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严重,巴东县虽然相对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落实到保护好每一个传承人,依旧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在这次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参加了一场巴东本地农民家里的丧事,亲身体验了一场由巴东民间艺人组成的舞蹈队表演的原汁原味的撒叶儿嗬,在一场“燕儿衔泥”舞蹈动作结束以后笔者对其领队沈列贤先生进行了采访。他表示“作为一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撒叶儿嗬发扬出去,传承下来,让后辈都能跳、会跳,让每一位外地来的客人都认识‘撒叶儿嗬’”沈列贤先生今年已经年逾五十,传承的方式是自己收纳徒弟进行传承,当笔者问道政府是否有相关补助时沈先生回答还没有。“非遗”的生存沃土存在于民间,巴东县政府在在保护“非遗”的工作上发挥能动作用的同时,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重视民间力量的参与是使本土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更长远发展的最佳模式,一是明确判断保护工程整体走向, 主要起指导及规范作用; 二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立法保护体系; 三是在资金予以倾斜, 特别应该加大对有历史以及科学价值文化的投入。[4]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保护的可行模式
  大多数相关文献普遍证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属于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理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最终能实现保护和开发的良性互动。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当地城镇化建设相融合,针对不同的“非遗”项目转化为不同的旅游产品,建立起长久的保护发展模式。刘桂兰以及刘楠霞[5]在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真性博物馆”、“生态文化园区”、“实景舞台式”、“原生地融入”、“旅游商品”等五种可供具体操作的旅游开发模式;肖瑜在[6]对大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主题旅游线路模式、展览模式、节庆活动模式、博物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模式以及旅游商品模式。张国超[7]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寻在的根本原因是活态性,活态性也因此对“以人为本”的开发保护模式起决定作用,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保护以及开发的根本模式。以上学者提出各种保护模式需要政府运用到实践中,总而言之,“动静结合、以人为本”,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也许才是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 覃萍、张发钦.生产性保护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研究—以广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
  [2] 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重庆大学,2013.
  [3]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整体性原则[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 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5] 刘桂兰,刘楠霞.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河南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7).
  [6] 肖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以大连市为例[J].文化学刊,2010(01).
  [7] 张国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模式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02).
其他文献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重,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亟需我们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追求生态、环保、和谐的低碳城市模式。本文基于低碳排放的城市发展观及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低碳城市规划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结合实例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设计思路,并在城市交通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模和土地利用方面提出改进规划编制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空间规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广告媒介,视频网站中的强制性等待广告可以说在目前的广告营销方式中占有主要的市场比重。本文从其具体的操作特征入手,探究其广告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视频网站;强制性广告;传播效果  引言  在我国当前的互联网视频媒体中,强制性的等待广告应该说是其广告获利的一个主要的方式与手段。在视频播放前的几十秒钟,会有形形色色的广告植入其中,从汽车到化妆品,从热门网游到新片预告等等。一直以
期刊
摘要:利用山西临汾地区近10年(2004—2014年)5个探空站所收集到相关数据资料,再结近几年的同期NCEP/NCAR资料,分析了临汾地区最近十年的上空夏季水汽含量,以及影响水汽含量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得到如下结果:临汾地区东南区湿润,西北区较干燥。夏季水汽含量表现出的特征是:由东向西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夏季水汽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最近十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临汾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年,
期刊
摘要:以重庆主城区六条典型次级重污染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技术,对流域内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的面积百分比与暴雨前后水体中TN、TP、NH4、NO3和COD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水体、耕地和其他地类所占面积比例相对较少;暴雨前与地类高度相关的污染物是TN和NH4,,COD和T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有了飞速发展和变化。在当前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学生英语基础差公共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高职高专类院校对公共英语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高专的公共英语教学体系和模式落后缺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的教学教育落后于时代需求落后于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公共英语与学生
期刊
摘要:文书是一种记录信息、表达意图的文字材料。古往今来,人们通过书写和制作文书记录信息,利用传递文书相互交流信息,利用公布文书对公众发布信息等。考古上所指的文书则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材料。吐鲁番由于干旱、干燥、多风、少雨的特殊环境,为地下有机质物的保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目前的出土情况看,吐鲁番文书的历史涵盖十六国到宋元的各个时期,而文书的种类则包括信札、契约、佛经、衣物疏、药方等几十种
期刊
摘要:李可染先生毕其一生钻研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研究,他的山水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其浑厚深邃、静默灵动的绘画语言,集中体现了李可染先生作为一个华夏子嗣流淌在内心的爱国热情。他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构图方式,并且通过具象的山水描绘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创造性地融合了西方的光影表现,将明暗对比引入画面,使作品具有一种光影窜动、时间飞逝
期刊
摘要:该文针对当前城市景观和风景區中存在的涂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对环境景观的诉求,提出在城市设计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方面应注重景观互动性这一论题,增强城市景观和风景区的亲和力,改善和提高游览者的体验感受。  关键词:景观;互动性;趣味性  行走在欧洲,随处可见涂鸦,城市的大街小巷,墙壁上、灯柱上、扶手上、垃圾桶上、甚至是树干上,色彩斑斓,水平参差,形式各异。绝对让国内“办证人士”只有望洋兴叹
期刊
摘 要: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常态课,基本上都是“八股文”形式。如果每一个区域,都这样上课的话,势必会出现对教学内容组织模式的固定化让学生容易产中审美疲劳,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本文尝试用旅游教学法来学习区域地理,并探讨旅游教学法在区域地理课堂上实施策略,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旅游教学法;区域地理;课堂  问题缘起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
期刊
摘要:在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同时,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凸显。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研究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与客家文化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应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通过合作开发模式的创新、环境的保护、城镇形象的合理设计以及增加传统文化学习的渠道的对策保持客家文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遗产旅游客家文化福建永定  一、城镇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遗产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