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紫藤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84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威廉·福克纳笔下的南方自然物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紫藤就被内化为南方女性的话语,再现了父系秩序下女性的失落和焦虑感,传达了她们边缘、窒息、异化的生存状态,反讽性地体现出父系制下男性与女性的深层对立关系,进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揭示出美国旧南方社会动荡的根源。
  关键词:福克纳 《押沙龙,押沙龙!》 紫藤 女性命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象征手法是威廉·福克纳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在其“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中,福克纳大量运用了古希腊神话模式、《圣经》典故以及具有美国南方特色的自然物象与社会物象,展示了旧南方特有的社会经济模式下个人与家族的命运,再现了旧南方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押沙龙,押沙龙!》就是集中展示福克纳象征艺术的作品之一。在这部“最包罗万象”而又晦涩难解的作品里,福克纳再次将上帝和国王的故事搬上舞台,演绎了一个充满种族纷争、性别冲突和阶级矛盾的故事。在南方浸润着女人眼泪的土地上,作家成功地将紫藤和蝴蝶等动植物意象转化成了美国旧南方的文化符号,它们呈现出以父权为强势话语、以白人财产至上原则为意识形态的父系秩序下的南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其中,紫藤尤其具有结构性的象征意义。
  本文专注于《押沙龙,押沙龙!》中南方紫藤的意象研究,通过揭示紫藤意象与罗沙小姐的表征关系,解析了美国旧南方父系制秩序下,由于母性原则的缺失而导致的女性地位的失落,她们由此产生的爱和生存焦虑,以及她们的生存状况。
  二 娇弱的淑女
  1861年,瑞士思想家巴霍芬在《母权》这本人类学专著中,开拓性地将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文化秩序区分为母系秩序和父系秩序。而两种秩序的根本差异则在于它们信奉不同的文化理念:母系秩序尊崇母性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等原则;父系秩序遵从父性原则,强调等级和秩序,要求无条件地服从权威。父系秩序取代母系秩序后,女性失去了主体性,成为依附的性别。而更为严重的后果则是,由于缺乏母性原则的平衡作用,父系社会变成了等级森严的社区,权威无处不在,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焦虑情绪。
  《押沙龙,押沙龙!》所描绘的美国旧南方就是这样一个遵循父性原则的社区,该社区鲜明的父系文化特征在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斯科特的专著中得到了详细描述。斯科特广泛搜集资料,在《南方淑女》一书中分析了旧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特征以及与这种经济模式相匹配的父系家长制管理模式。就两性关系而言,其直接后果是女性主体地位的丧失。为确保男性权威,旧南方广为推行淑女教育,要求女子学会自我牺牲、自我克制和自我否定,心甘情愿地接受男子的“指导和控制”,尊崇“上帝和男子”所代表的权威。淑女教育表面上强调培养女性优雅美丽的气质、羞怯谦逊的品性和纯真可爱的魅力,并极富欺骗性地将她们称为“家中皇后”,但其实质却是将女子培养为驯服的性别。这种将女性定位为娇弱淑女的教育模式,深深影响了旧南方女性的命运。《押沙龙,押沙龙!》中罗沙的身世就集中展示了淑女教育对旧南方女子命运的影响。
  罗沙自幼丧母,由姑姑养大。姑姑本身就是淑女教育的产物,因此一味强调罗沙非常“娇弱”、非常“珍贵”却从未教过她任何实用本领。这种理念不仅使得姑姑成为老姑娘,也使罗沙的命运倍加坎坷,因为旧南方淑女教育的实质并不是培养娇弱女子,而是培养对男子百依百顺的驯服女子,娇弱其实是顺从的代名词。斯科特在考证淑女教育的实质后,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南方女子成人后不过是婚姻市场上待价而沽的商品,具备淑女品性仅仅使女子获得了父系社会的认可,要通往婚姻坦途,她们尚需具备两样具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即“财富”和“手艺”。冠冕堂皇的淑女教育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悖论,这就使得南方女子、尤其是南方贫穷女子的人生倍加艰难。
  罗沙的一生就象征性地诠释了南方淑女被父性原则主宰的漂泊命运。由于父亲是贫穷的杂货店小店主,因此和萨德本百里地庄园主的女儿朱迪斯相比,罗沙这个小姨在“实际经验、希望与机会上”只能算是外甥女,“甚至都不够身价去接受几乎任何一个人献殷勤的花束”。淑女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将女子成功嫁入夫家,传承社区的父性价值观,罗沙却无法实现“家中皇后”的理想,因此,她一直感受着爱的焦虑和生存焦虑。强烈的焦虑感使得这个娇弱的淑女人格分裂,在异化的生存状态中,罗沙失去了主体性,只能选择紫藤作为自己的表征。
  三 青春的吼叫
  在旧南方的父系社区里,男子是家长、主人、上帝,女性没有自主权,没有话语权,是典型的“影子人物”。罗沙在旧南方的封闭环境里长大,深谙淑女生存的两难境地,但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强烈的焦虑情绪使罗沙选择了紫藤作为自己的言说方式。在对昆丁讲述萨德本家族的悲剧时,罗沙这样谈到了自己的梦想:
  “那是个无处非紫藤(我当时14岁)的春天仿佛所有尚未归顺的春天都浓缩为一个春天和一个夏天:这春夏属于每个呼吸在尘世上的女性,得益于从一切最后时限被推延,受压抑,再次开花的那些被背弃的春天。我不想硬说开花什么的,这以前还没有男人对之看过——以后也不会——两眼,我也不说什么叶子,可是根与渴望,我绝对是有的而且有权利……。”
  罗沙在根、花、渴望、时辰与气候得到甜蜜结合的紫藤大年,感受到紫藤旺盛蓬勃的生存状态,感叹这样花团锦簇的春夏也应属于她这样品位低微的淑女。尽管没有青翠的叶子和艳丽的花簇可炫耀,但罗沙仍然有生存之根和爱的渴望。罗沙像紫藤一样充满了生命力,仅仅听到邦的名字就爱上了他,于是偷偷为朱迪斯缝制嫁衣,为南方战士创作诗歌,渴盼与朱迪斯分享青春和爱的体验。当所有的希望落空以后,罗沙只能将幻想盲目地投射到惟一给她提供机会的男性——萨德本身上。但萨德本却是最典型的家长形象,他和罗沙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旧南方父系制下男性主宰与女性边缘的两性关系。
  整整20年,罗沙都仇恨着萨德本这个“妖魔”、“恶棍”、“野兽”,但内战结束后,萨德本仅仅做出一个姿态,罗沙就像一条“被口哨呼唤的狗”那样来到了萨德本跟前。此时的萨德本早已破败潦倒,没有任何财富与地位可炫耀,但在罗沙眼中,他是曾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南方勇士,是强大的父亲形象,像万能的上帝一样充满了男性气概。对爱和生存的强烈焦虑使罗沙渴望以阳光般的爱温暖这个孤独而顽固的南方家长。然而,旧南方父性原则的根基是白种男人至上,女性尽管被呼为“皇后”,却仅仅是男性权威与财富的参照物。母性原则的缺失使南方淑女失去了主体性,仅仅剩下传宗接代的生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萨德本会像精打细算的主人看母狗、母牛、母马那样看待罗沙,因为在旧南方的父系文化里,女性只是一个“空洞的容器”。罗沙爱和生存的希望都破灭了,在“丢了他,哭他;捞到个男人可留不住他”的哀叹中,她的紫藤梦最终变成了“青春的、不屈不挠毫无遗憾的吼叫”,这种吼叫真实记录了南方女性在父系社区里强烈的失落感与被边缘的社会地位。
  四 荒芜的岁月
  父性原则主宰下的女性是没有主体性的边缘人,因此罗沙只能藉助紫藤发出青春的吼叫,哀叹自己荒芜的一生。在《押沙龙,押沙龙!》中,花团锦簇的紫藤和幽闭环境里的哥特式女性人物形成鲜明对照,使花的盛放状态与人的凄清状况前景化,进一步表现了边缘的南方女性孤寂的生存状态。
  铺垫罗沙小姐出场的紫藤意象充满了勃勃生机。紫藤花开的场景,要么伴随着聒噪雀群“响亮的翅膀拍击声”,要么穿插着轻盈、随意飘飞的萤火虫,要么环绕着“高视阔步”、“咕咕低叫”、“打着小圈子盘旋”的鸽群,这些场景无不充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稍显静态的画面,如丁香般飘落在情侣山盟海誓上的紫藤花瓣;父亲抽雪茄时飘拂过昆丁胸前的紫藤色轻烟,也充盈着温馨的爱的气息。紫藤野生漫长的天然本真状态,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象征着女性对生命的热爱与创造生命的冲动。富有生机的紫藤作为前景化的意象反复出现在文本九分之六的章节中,其甜味和多花情状与罗沙老处女的酸腐气味和龙钟老态形成了鲜明对照。
  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罗沙的在场总是与沉闷压抑的氛围密切相连。小说的第一章就以冗长得近乎密不透风的句式,传达出一连串独具哥特风格的意象。这些意象包括令人困倦的死气沉沉的季节,43年来紧紧关闭的窗户,密不透风的走廊,以及永远一袭黑衣的老处女。花枝招展的紫藤与聒噪的雀群是这幅哥特画面上惟一具有生机的物体,但它们不仅没有减弱作品沉重压抑的氛围,反而强化了人物的边缘化与妖魔化效应,因为渗进房间的紫藤香透出了淡淡的棺材味,而甜得发腻的紫藤与老处女令人作呕的体味交相混合,弥漫了整座昏暗如坟的屋子。透过紫藤映入读者眼帘的也不是体态优雅的淑女,而是两条直僵僵悬垂于地面上方的腿,苍白而模糊不清的三角形脸,以及被三角形的陈旧花边所圈饰的手腕与脖颈。孤独幽闭的环境以及对人物的切割性描写,凸显了罗沙这个异化的南方淑女形象,强化了人物边缘、窒息的生存状态。
  五 结论
  威廉·福克纳毕生致力于重构旧南方社会秩序崩溃的轨迹,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旧南方文化理念的拷问。在《押沙龙,押沙龙!》中,作家因袭以花喻人的传统,用南方紫藤象征旧南方父系制下的淑女,诠释女性逼仄的生活空间、边缘的社会地位与屈辱的生存方式。被内化为南方女性话语的紫藤,表现出女性在旧南方父系秩序下主体性的丧失,反讽性地体现出旧南方父系秩序下男性与女性的深层对立关系。
  福克纳最初曾富有深意地将《押沙龙,押沙龙!》命名为《黑屋子》。“黑屋子”密合封闭的环境,恰好在一个层面上象征了南方女性边缘、窒息、异化的生存境遇。被男性至上原则所禁锢的罗沙,深居简出,成长于子宫般黑暗的走道,居住于不见天日、窗帘紧合的宅院,是一棵典型的黑屋紫藤。紫藤天然本真的生长态势与罗沙受束缚的窒息状况形成鲜明对照,使南方女子被压抑的生命力彰显无遗。小说《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塑造罗沙这一鬼女子形象,追述了旧南方父系社会秩序下男性至上原则的偏颇,从女性生存境遇这一层面探索了美国旧南方社会动荡的根源。南方紫藤由此在文化层面上颠覆了旧南方父系秩序的意识形态基础,同时提出种种疑问,留给人们关于建构合理社会秩序、建立和谐两性关系等话题的种种思索。
  
   注:本文所属研究项目“威廉·福克纳作品动植物意象研究”受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选科研项目资助,批准文号CRF200834,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Bachofen,Johann Jakob.Myth,Religion,and Mother Right:Selected Writings of J.J. Bachofen.Trans.Ralph Manheim.Princeton:Princeton UP,1992.
   [2] Faulkner,William.Absalom,Absalom New York:Vintage,1987.
   [3] Faulkner,William.Selected Letters of William Faulkner.Ed.Joseph L.Blotner.New York: Vintage,1978.
   [4] Minter,David.William Faulkner:His life and Work.London:Johns Hopkins,1980.
   [5] Scott,Anne Firor.The Southern Lady:From Pedestal to Politics 1830-1930.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
   [6]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押沙龙,押沙龙!》,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 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胡英,女,1969—,四川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以其家乡——温州的人和事为题材,同时融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方言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的温州风情画,作品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作品的方言特色出发,对林斤澜的小说创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矮凳桥风情》 方言词语 文化内涵 文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温州方言,也称瓯语,是瓯越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温州地处东南一
期刊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河南农耕文化进程,探究河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艺术特点,从历史学、发展学的角度对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河南 地域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是表现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本地区人民精神风貌的群众性活动,作为本区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起源
期刊
摘要潘向黎是中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其清新纯净、时尚优雅的文风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目光。而其创作所形成的诗的意蕴和散文化风格,以及小说的激情与温情之美无疑是对纯文学创作的捍卫。本文仅从美学角度,对潘向黎小说的风格加以探讨。  关键词:潘向黎 小说 优雅 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知名作家潘向黎,其作品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有评论说,
期刊
摘要小说《浮现》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小说通过讲述女主人公找寻自我的故事描述了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精神和信仰危机,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为读者展示了母亲/母性在人类实现自我救赎的艰难之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追踪女主人公迷失自我——找寻自我——救赎自我的人生历程,并通过研究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来阐述这个母性主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了“世纪末文学”的开端,对众语喧哗、物质至上、理想缺失的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了小说创作的世俗化倾向和写实化倾向。其结果是,使中国文学走下神坛,走出激情,成为在角落里冷漠审视的旁观者。  关键词:新写实 世俗化 写实化 神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写实小说作为上世纪8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白鹿原》引起学界、普通社会读者等广泛认同,关键在于其关于乡土社会及乡土传统的本色写作、乡土社会的构成及其运作与乡土传统内在本质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研究范畴。本文运用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和材料审视文学,把小说《白鹿原》置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中,通过分析陈忠实—白鹿原—《白鹿原》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文学人类学视野中乡土社会及其乡土传统背景下的文本《白鹿原》。  关键词:《白鹿原》 乡
期刊
摘要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独特的思想概念。《紫色》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茜丽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从对自我的否定到寻回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本文通过对这部名著的解读,探讨了艾丽丝·沃克独树一帜的妇女主义及其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紫色》 自我否定 双重身份 妇女主义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近20年来,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对其小说的研究也已形成一股热潮。本文即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意象的营造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内容做了相应的阐释和分析。  关键词:人物 情节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在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倾城之恋》不是最有深度的一篇,但却是最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部小说曾多次被搬上话剧舞台以及银幕和屏幕,
期刊
摘要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及变态的灵魂。她以其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并从细微处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使其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并由此形成了“苍凉”与“荒诞”的风格。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是一个
期刊
摘要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作家,其代表作《看不见的人》塑造了一个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黑人形象。埃里森在着力表现黑人在寻找自我这一中心主题的同时,巧妙地安插了其他相关主题来进一步探讨找回黑人自我的途径。而在这些相关的主题当中,骄傲这一主题尤为值得探讨。本文旨在就这一主题进行解读,从而使我们对埃里森的作品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 寻找自我 相关主题 骄傲  中图分类号: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