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优雅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iefe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潘向黎是中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其清新纯净、时尚优雅的文风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目光。而其创作所形成的诗的意蕴和散文化风格,以及小说的激情与温情之美无疑是对纯文学创作的捍卫。本文仅从美学角度,对潘向黎小说的风格加以探讨。
  关键词:潘向黎 小说 优雅 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知名作家潘向黎,其作品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有评论说,潘向黎的小说是于浮华的都市生活掩盖之下发现了女性难以言说的精神空间,并轻柔却又坚定地打开了这一世界。无论是小说集《无梦相随》、《轻触微温》、《我爱小丸子》,还是散文集《红尘白羽》、《纯真年代》等,潘向黎作品唯美浪漫的叙事,清新纯净的笔触,轻灵雅致的文字以及轻触微温的情感,都将时尚元素与古典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风格。其小说叙述在平淡之中接近唯美的品质和倾心拥抱清醇与恬淡的古典情怀,是时尚的,又是传统的;是前卫的,又是深沉有内涵的。
  一 诗蕴意象的建构
  潘向黎的小说固然以都市为背景,但与其他以反映喧闹都市女性为题材的小说相比则显得与众不同。都市小说中的意象较容易产生模式化的特征,无法天马行空。但潘向黎小说中的都市却有某种无法言说的意象之美,让人忍不住反复品味与咀嚼其中的韵味。在潘向黎笔下,空气是香喷喷的没有一星尘埃;云朵硕大而白胖;风是潮湿的能让每个毛孔都畅快地呼吸;就连那青花缠枝杯碎了也是脆响一声后白白灿灿地逶迤了一地……这些事物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潘向黎的小说中,仿佛是她随手丢在城市上空的诗句,可以在大厦的顶端吟诵叠唱。
  “十多年过去,原来那些娇艳的黯淡了,婀娜的走样了,谢秋娘像晚开的秋海棠一样盛开了。她不但装束没有变,容貌身材也没有变,只是眼角眉梢周身上下,多了年轻时没有的风韵和底气,越发的出众了。秋海棠经了露水月色,形状不改,颜色可是越发受看了。这也罢了,偏这枝秋海棠像涂了腊,时光的水珠和流言的尘埃都不能在上面停留,世道的变迁,人事的沉浮,都与她不相干。”(《永远的谢秋娘》)
  潘向黎的艺术想象力是不同寻常的,从这段文字即可看出。原本普通的事物在她的笔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小说意象。这些意象有时候是起因,如《奇迹乘着雪橇来》中的“她”认为每个女人天生都有“作”的权利,不“作”白不“作”;是线索,如《白水青菜》里反复出现的“白水青菜汤”维系着女主人与男主人的婚姻走向以及三位主要人物前后不同的命运;是气韵,如《他乡夜雨》中的格子拉门上的灯光是现代女性寂寞心声的含蓄表达。而上面这段文字说的是精神,是谢秋娘的妆容和气质,是她从容雅致心理状态的外部反映,她就像一枝经了风霜的秋海棠,淡定而有底气,自是别有风韵。秋海棠的意向在这里别致而又诗意。类似的意向建构在潘向黎的笔下俯拾皆是,它们有的是神秘浪漫的,如《奇迹乘着雪橇来》中的她“是不是也有一个在等着自己的人”的幻想;有的是如上文的婀娜优雅、总也不老的谢秋娘,让我们想起曾经遇见的某一位优雅端庄的女性;也有的是亲切含蓄的,如《他乡夜雨》中的“折鹤”门口的景物描写让人心生浓浓的暖意之后,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潘向黎精心营造出的悠远的意象,丝毫没有雕琢之气,似乎每一个意象都自然脱胎于故事本身的意境、氛围、人物和人物的情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潘向黎的小说因为意象的营造而具有诗的特质,如城市夜空中隐现的星星,自然地引领着读者进入幽邃的境界,而小说的额外空间感也由此大大增强了。
  二 温婉故事的抒写
  虽然潘向黎小说的大部分题材都是关于城市白领女性情感中的不幸、痛苦和忧伤,但她却是一位懂得向人间播洒人性关爱的作家。其作品并不是一味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恶俗的一面,而是将它翻转过来以浪漫宜人的风景示人,让人们探寻其中的精神和情感归宿。她笔下的女性对待爱情都有一个共同的态度,那就是如果爱情不能带给她幸福和快乐,她就放弃爱情,寻找真正值得追寻的东西,但又决不会伤害任何人。这样的女性,让人既能看出她们的豪迈、坦荡,又不禁为她们处事态度的善良温和、洞察明达的智慧、身处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仍保有情感的高洁而肃然起敬。
  “门口一根灯柱,顶上挑一茎孤零零的铁藤,悬着一盏磨沙玻璃罩的四四方方的门灯。窄窄的门面,上面照例挑着一幅窄窄的‘暖帘’,写着半行半草的‘折鹤’二字,是古意盎然的书道。灯光从格子拉门上透出来,柔柔的是一份盼望与诱惑。……折鹤的门口,依然是那根灯柱,顶上挑一茎孤零零的铁藤,悬着一盏磨沙玻璃罩的四四方方的门灯。依然是那个窄窄的门面,上面照例挑着一幅窄窄的‘暖帘’,写着半行半草、古意盎然的‘折鹤’二字。只是格子拉门上没有了灯光,那种远远看着就让人安心的暖意没有了。”(《他乡夜雨》)
  《他乡夜雨》中那个谜一样的女老板芳野,20岁开始就一直爱着一个不可能属于自己的男人,她用20年的时间经营“折鹤”并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因为寂寞:
  “我并没有幻想和他在一起,只是在等他,等他说他后悔,那么我当初就算没有白白为他自杀。但事实是他没有后悔,他是来向我要求新的东西,他还是那么自私,习惯于不顾别人的感受。”
  她感到非常失望,不是伤心,而是彻底的失望。她用20年守候的爱情,最终只能是静静地走开,去一个遥远、宁静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这种豁达与宽容值得人们去抒写这个被光芒笼罩下的美丽女人的爱情故事。“折鹤”门口那浓浓的暖意与淡淡的哀愁,是挥之不去的情怀。
  文学创作本应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倘若作家能够自觉地从现实出发引领心灵飞升,后又回归现实助推社会和谐,这是时代的大幸;利用文学让人看到善良和真情的存在、互相信任和执着的必要、认真地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奇迹终将发生,这是文学的大幸。如果说90年代女性写作“那些人性的善良给我们今天日益污浊的工业文明提供了鲜明的反向参照,让我们羞惭,并促使我们在奋勇的为生存而打杀拼斗的当口能停止尔虞我诈而来做做良心发现的警醒。”那么,处于新世纪当口的潘向黎的写作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知识女性的高贵心性对浮躁世事的清洁作用。
  三 纯美风格的坚守
  以散文创作步入文坛的潘向黎,其小说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是不言而喻的。流畅的笔触、疏朗的结构、跳跃的情绪都成了潘氏小说的标志性特点。其“形散而神不散”的小说,无疑都是遵循这样一条风格轨迹:着重女性心理的刻画,努力地追忆和表达,小说的叙事随着思想流程有条不紊的进展。现代都市女性复杂的心理状态碎片和零散的生活状态碎片,在其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但是现在,她却失眠了,她开始半夜三更起来打开窗帘,向外望望,然后叹一口气。为什么叹气呢?因为没有叹气的理由。连一个让她半夜伤感的人都没有。怎么人家的爱情那么揪心揪肺、那么甜酸苦辣呢?怎么人家活的那么……有味道呢?自己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居然就结婚这么多年了,而且已经33岁了,看起来那些奇迹发生的可能性差不多等于零了。那个片子里有句台词,‘这种日子,不叫生活,只是活着。’说得多好!自己以前怎么不知道这里面的区别呢?像自己这样,也叫女人?”(《奇迹乘着雪橇来》)
  小说《奇迹乘着雪橇来》,首先从题目开始就散文化了,整篇小说里几乎没有情景的描写,到处充满了女主人公在各种情景下出现的意识流动和情绪体验,看上去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却实在是经过精心巧妙安排的。小说的开头是“从1 2月开始,她变得忧郁起来。原因说起来很可笑,圣诞节快到了。”而这突然让她反省了自己一向以来波澜不惊的婚姻生活,她开始渴望那种揪心揪肺、有苦有甜的爱情经历。小说下文就顺理成章地写了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她”突然萌生的那个想法:她厌倦了这种“吃饭洗澡织毛线倒垃圾”的生活,她想在圣诞夜进行一次寻爱之旅。于是,她随着寻爱之旅的进展进行了一次次情感幻觉,她甚至都想到了具体的细节:自己光彩照人地在咖啡馆要了一杯纯正的咖啡而偶然地进行了一次让人心动的约会。
  各种人、物、事件,一个一个细碎的叙述单位在作者的笔下流动的情绪变化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小说清新优美又不失凝重,让看似散漫的结构与其深层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并巧妙地利用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以一些细细碎碎的言行举止,辅之以跃动的情绪,织就了一幅无比浪漫而又略带哀愁的美艳的遭遇,写就了都市男女欲动不动的情感纠结。这种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更加贴近了生活的本质,又顾及了小说的可读性。潘向黎的小说并不热衷于仅仅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是将注意力放在情绪的走向上,更多的是描摹一种心理体验、传达一种情绪感悟。人物心理上许多复杂微妙、稍纵即逝的情感变化被作家处理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这更加深入地体现了小说文本的深层意蕴。因此,看潘向黎的小说,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纯艺术的创作实是不可多得。
  四 结语
  潘向黎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作家。她能于喧嚣的都市中,平心静气地用4个小时煲一道白水青菜汤;能从吃饭洗澡织毛线倒垃圾的生活中勇敢地走出来,光彩照人地赴圣诞之约;能够用一通电话连接起一对陌生男女的相知相惜,一切爱情的事故、境遇的突变、命运的转向都只泛波澜却不惊心;能20年来如一梦,长沟流月地去无声地割舍感情、道义这些使人软弱的东西。潘向黎在用心发掘都市生活中男人与女人、女人与女人、人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纠结,并借助女性视角,用心地体悟整个世界,豁达地面对世界、命运和情感的变化,从而对处于弱势的女性情感给予真诚的慰藉,展现了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评论家谢有顺在谈到作家应该持有的写作姿态时说:
  “人己经不能以正常的人的方式活着了。看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要问:那些随同消费社会一同快乐的作家们,他们有什么理由快乐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真的渴望有更多有存在追问意识的作家,能自觉地从这些快乐的写作人群里抽身而出,独自向存在的黑暗旅程进发。”
  这样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文学的力量?——当代文学中若有更多这样的存在的勘探者和发问者,我想,文学的精神质量才有望获得有力的提升。”而在荆棘丛生的荒原上寻找伤口是容易的,在节日的焰火和欢乐的笑脸上寻找伤口却是难上加难的。潘向黎的小说正是发现了浮华的都市生活掩盖之下的女性世界的伤口,轻柔却又坚定地打开了她们难以言说的精神空间。
  有专家认为,与其它文学相比,“新世纪文学”这个命名,其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某些方面程度上的“加强”,即文学市场化的程度加强了;文学与影视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文学的娱乐休闲性加强了。这些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纯文学”的衰落以及在“文学圈”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尴尬局面。如今的大众更喜欢故事性强的娱乐性文学作品,潘向黎亦不能回避这一客观存在,虽然独自走进象牙塔营造唯美的世外桃源,但她仍然要在她的小说里虚构贴近现实的故事。她的小说在大众文学的层面上有爱情的渗透、有世情的贯穿,也追求一定的可读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叙事的唯美浪漫,画面的诗意蕴藉以及她自己有限的纯文学梦。如此,潘向黎的小说恰好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了平衡。同时,注重细节处理,又使其小说在平淡之中更接近唯美的品质和清醇的情怀,既是时尚的,又是传统的;既是外显的,又是有内涵的。而以开拓出的写作手法讲述更多温情优美的故事、抚慰经济文化转型时期多元化时代中人们浮躁、困惑的心灵,也正是我们对于潘向黎未来文学创作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谢有顺:《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南方文坛》,2003年第3期。
   [3] 洪治纲:《在隐秘的女性空间里游走——潘向黎小说论》,《山花》,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宋峻峰,女,1968—,湖北武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与文秘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单位: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文人园 师法自然 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假山水池、一树
期刊
2010年10月7日,诺贝尔奖项中最受瞩目的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摘得桂冠,成为第10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28年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度花落南美。上一次是在1982年,得奖者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生在秘鲁、留学并长期侨居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
期刊
摘要长城作为一项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其军事功能消褪之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力。其审美的主要元素是壮美,这里主要体现于其建筑的恢宏大气,在其恢宏大气的审美精神背后,长城还有鲜为人知的精细、精致、内敛灵秀之美。在河北秦皇岛境内就有很多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的敌楼装饰雕刻,它们附着于敌楼券门、券窗、射孔之上,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出戍边将士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给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
期刊
摘要冀中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冀中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来源、仪式功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普庵咒》的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
期刊
摘要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是一位不受世俗观念束缚,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女性,在受了正统的学院教育之后又遇到了终生挚爱的印象主义画派。卡萨特早期绘画多为妇女喝茶或出游,成熟时期的创作主题多是母亲与幼儿。她的作品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描绘了平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具有一种稳定、清晰、朴实的风格。  关键词:卡萨特 印象主义 女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仅就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溪山琴况》,结合其音乐美学思想,试论“弦、指、音、意”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胡演奏之今用价值,旨在拓宽演奏者的演奏思路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弦与指合 指与音合 音与意合 想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溪山琴况》概述  《溪山琴况》(以下简称《琴况》)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也是
期刊
摘要凯撒·弗兰克是法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法国近代音乐之父”。其《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显示了作曲家细腻而卓绝的作曲技术与预言音乐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该作品也透视出弗兰克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规范与自由相统一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弗兰克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宗教 古典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凯撒·弗兰克(César.Franck,1822
期刊
摘要《暗算》是一部有影响的革命题材小说。在创作观念、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情节模式上都与以往的红色经典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人性有着更深层次的挖掘;人物塑造摆脱了扁平人物的局限;结构缜密精巧;情节突破了“革命+恋爱”的模式,别具新意。本文试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阐释《暗算》对红色经典的继承与疏离。  关键词:红色经典 英雄传奇 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与电视剧相比,作
期刊
摘要著名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以其家乡——温州的人和事为题材,同时融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方言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的温州风情画,作品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作品的方言特色出发,对林斤澜的小说创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矮凳桥风情》 方言词语 文化内涵 文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温州方言,也称瓯语,是瓯越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温州地处东南一
期刊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河南农耕文化进程,探究河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艺术特点,从历史学、发展学的角度对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河南 地域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是表现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本地区人民精神风貌的群众性活动,作为本区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起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