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否定到自我寻回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丽丝·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提出了“妇女主义”(Womanism)这一独特的思想概念。《紫色》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它主要描述了女主人公茜丽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从对自我的否定到寻回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本文通过对这部名著的解读,探讨了艾丽丝·沃克独树一帜的妇女主义及其对女性主义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紫色》 自我否定 双重身份 妇女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黑人运动和女权主义的影响下,一批黑人女性作家异军突起、活跃在美国的文学殿堂中。艾丽丝·沃克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主题深刻、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到美国社会中诸如种族、妇女、宗教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美国黑人评论家玛丽·海伦·华盛顿称沃克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说她是“为了捍卫一个事业或一种立场而发言写作的”。在沃克的所有作品中,又以《紫色》的影响最大。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女性茜丽在好友莎格、妹妹耐蒂及儿媳索菲娅等人的帮助下,从自我否定、麻木的阶段走向觉醒的历程,折射了美国黑人妇女的苦难生活及对压迫的抗争,探讨了黑人妇女寻求自我身份、发展独立自我的途径。本文拟围绕女主人公如何寻回自我来试析艾丽丝·沃克独创的妇女主义。
  一《紫色》简介
  《紫色》自1982年发表以来一直备受关注,而沃克也凭借此书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在《紫色》中,沃克揭示了黑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父权制,同时指出了在现实面前广大黑人妇女只有通过姐妹情谊团结起来,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为了和其他女权主义理论区别开来,沃克独创的妇女主义超越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完整。她认为:“黑人仅是世界上需要获得解放的人民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应该致力于超越黑人社会更伟大的事业”。而这也正是妇女主义思想的核心所在。在《寻找母亲的花园》一文中,她把“妇女主义”定义为:“献身于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主义”。并呼吁:“女性主义者应该为整个人类的完整性和生存而奋斗”。妇女主义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是沃克尝试着用来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种族、性别歧视的社会问题的途径,也是她对女权主义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 自我否定
  《紫色》中的女主人公茜丽在14岁时惨遭继父的奸污并生下一儿一女,但她甚至没时间看他们一眼,孩子就被继父抱走,不知所踪。而她则在随后的几年里一直活在继父的蹂躏之下,但她却忍辱负重不敢怨恨,只记得她的继父的警告:“除了上帝,你最好谁也别说,否则那样会害死你妈妈的。”结婚后,她则根本称不上人妻,只是家里的主要劳力、奴隶,并要经常忍受某某先生的恣意打骂和蹂躏。正如垂维利安教授在《英国史》中提到的:“打妻子是大家公认的男人的权利……婚姻不是个人情感的事,而是家庭贪婪的工具,……只是一指定了丈夫,他就是君主,一家之长,至少法律、习俗是这样承认他的。”在一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在夫权专制的家庭里,作为主体的男性掌握了主动权,而作为“他者”的女性则总是被动地为男人所控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女性作为女性,是一个被动的要素,而男性作为男性,他是一个主动的要素”,掌握主动权是男人的道德。女人属于丈夫的财产,顺从是妇女的美德,即使是荒谬的命令,她们也得忍辱负重。茜丽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但她却为此付出了女性尊严和权利的丧失。面对来自丈夫的折磨时,她认为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使自己麻木。她在信中写到:
  “我忍着不哭。我把自己变成木头。我对自己说,茜丽,你是棵树。”
  从这里可以看出,面对种种羞辱和折磨,为了避免痛苦,茜丽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变成隐形的,否认她的女性身份和意识的存在。这一时期,她的存在状态就像华兹华斯诗歌描述的情景:
  “她似乎是一种东西,无法感知人间岁月的触动……只是随着岩石、树木和石头,每天不停地在地球上旋转。”
  除了深受来自黑人男性的性别压迫,黑人女性还遭受着来自白人的种族压迫。茜丽痛苦悲惨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种族歧视脱不了干系,种族暴力迫害毁了她的家庭,杀死了她的生父,并间接地夺去了她母亲的生命,同时也为她之后遭受继父和丈夫的折磨埋下了阴霾。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发生在茜丽儿媳索菲娅身上的悲剧。她因与市长夫人顶嘴而被判入狱,即使后来被放出来但无法逃脱沦为市长夫人长达10多年之久佣人的命运。《紫色》中茜丽和其他黑人女性的遭遇代表着所有黑人妇女的境况,因为她们的经历几乎是一样的,她们是一群被扭曲了心灵,被否定了自我意识和身份的社会最底层的“人”。
  由于历史原因,黑人女性的处境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她们得忍受种族歧视;另一方面,她们又得忍受性别上的歧视。这种双重压迫剥夺了她们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和精神上的自由,她们成了男人眼中的劣等性别并被不断地异化成另类——奴隶和奴隶的奴隶。她们将男人对她们的要求和约束变成她们自己内化的一种要求,从而反过来又成了她们压迫者的同盟,转而去压迫与她们同样受迫害的女人。当哈珀埋怨索菲娅不听他话时,茜丽竟然怂恿他去打索菲娅。这正是否定女性自我的一种表现。
  三 自我身份的寻回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一系列理论问题,如主体、语言、心理、意识形态、权利、阶级、性别、种族等。随着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越来越强调文化与制度批判,身份认同也日益成为女权、后殖民等批评流派的主要内容。而在《紫色》中,茜丽的形象则寄寓了沃克的理想:黑人女性要想摆脱男权思想的束缚,首先必须让她们有一种强烈的身份感和成熟的自我意识。
  由于茜丽对自我身份、价值和意识的否定,所以她一直处于逆来顺受、无助的迷茫状态。正如法国女权主义代表人物西蒙·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就在茜丽任由生命在混沌中流逝时,一个坚强的女性走入了她的生活,将她从迷失中唤醒,这个女人就是茜丽丈夫的情人——莎格。在和莎格相处之后,茜丽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因为在此之前她从未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她的丈夫总是讽刺她:“你是黑人,你很穷,你长得难看,你是个女人……你一钱不值”。因此在茜丽的心里,自己一直是个丑陋的黑女人。而继父和丈夫对她的一次次施暴,又使她厌恶自己的身体,认为它不属于自己,认为性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痛苦。她把以前的痛苦经历讲给莎格听,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人。连上帝都不理睬的她终于在人间找到了同情、安慰和支持。莎格的爱,不仅使茜丽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女性特征、不再对自己身体感到厌恶,而且还感受到了作为女性的尊严。至此,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开始重新认识自我。通过莎格,茜丽找到了作为一名女性的身份。玛莎·雪莱曾说:“在男权社会里,女同性恋主义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因为为了摆脱男性的压迫,妇女们必须团结起来—我们必须学会爱自己,爱彼此,我们只有变得强大有力而不依赖于男性,才可能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开对付他们。”
  虽然莎格帮助茜丽找回了作为女性的身份,但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性,茜丽血液里的黑人天性依然被埋没着,等待着被唤醒。在茜丽寻回作为黑人的身份过程中,她的妹妹耐蒂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她很勇敢并且受过一定的教育,不像茜丽那样屈从于命运,与之相反,她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如果说莎格象征着女性的身份,那么,耐蒂则代表着黑人的身份。耐蒂的信唤醒了茜丽黑人女性的尊严,带给她希望,激励她反抗压迫,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黑人女性。得益于莎格、耐蒂和其他女性的帮助,茜丽逐渐从麻木走向觉醒,开始寻找人格的独立和自我的价值,她不再给上帝写信,而是转而给妹妹耐蒂写信。在此意义上,茜丽已从早期的自我否定走向新生。
  茜丽的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开始跟随莎格离开家去寻找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凭借缝纫技术,她成立了自己的“大众裤业有限公司”,发出了第一封署有自己姓名和地址的信,结束了长达数十年身份缺失的旧生活,开始了在经济上、人格上独立的生活。
  四 从茜丽寻回自我身份的历程看沃克妇女主义的特点
  茜丽双重身份的寻回及妇女精神的构建深刻体现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首先,沃克认为黑人妇女的解放和自由首先取决于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她认为“妇女主义者应该欣赏并热爱女性文化、女性情感、女性力量”,尤其是重视、热爱女性本身。在她看来,只有在理解女性情感并以女性本身为自豪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女性主义文化传统,黑人妇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自由。
  其次,茜丽的宽容精神和博爱胸怀正是沃克妇女主义的灵魂所在。以茜丽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在艰辛的自我身份寻回过程中,以宽容的精神原谅了曾虐待她们的黑人男子。奥古尼艾米指出,妇女主义思想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妇女主义小说那正面的完整的结局所体现的自我拯救与完整生存间的动态平衡”。
  最后,“紫色”有着特殊的涵义,而这也体现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紫色,是由蓝色和红色混合而成。蓝色代表男人,红色代表女人。小说末尾,独立的茜丽用紫色装饰自己的房间,象征着两性能够和谐相处,一起追求美好的人生。前文已经提到沃克的妇女主义是致力于全人类的完整和生存,因此沃克的妇女主义是普世主义(Universalism)而不是分裂主义(Separatism)。在她看来,妇女解放并不意味着女性思想的解放,更深一层的是男人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解放乃至全人类的解放。由此可见,沃克对妇女解放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而她的这一思想也是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追求目标。
  五 结语
  本文通过对《紫色》的解读分析,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求了妇女主义及其巨大的影响力。妇女主义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但在沃克看来,西方传统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欧美白人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对教育、权利与性的追求,忽略了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妇女的特殊情况。黑人或有色人种女性面对的不仅有性别歧视,还有种族压迫。因此,沃克创造了妇女主义用来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女性主义。可以说,沃克的妇女主义是专门用来表示黑人妇女或者有色人种妇女的思想。正如她自己所比喻:“妇女主义之于女性主义,犹如紫色之于紫颜色。”(“Womanist is to feminist as purple to lavender.”)
  《紫色》是艾丽丝·沃克阐述妇女主义的成功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她为我们理解妇女解放、两性和谐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此同时,沃克独具特色的妇女主义文学艺术形式,对女性主义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丁文:《奏响生命的新乐章——读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国外文学》,1997年第4期。
   [2] Alice Walker.The Color Purple.Harcourt Bruce Jovanovich,publishers [M].New York:San Diego,London,1992.
   [3] 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1983.
   [4] 艾丽丝·沃克,杨仁敬译:《紫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5] 弗吉尼亚·伍尔夫,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三联书店,1989年版。
   [6] 罗若冰:《人生诗精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
   [8] 西蒙·波伏娃,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 冯修文:《艾丽丝·沃克〈紫色〉的象征隐喻解析》,《外国文学》,2008年第10期。
   [10] VeVeA.Clark et al,eds.Revising the Word and the World:Essays in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C].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
  
   作者简介:
   徐玉娟,女,1970—,江苏丹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欢,女,1987—,江苏句容人,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是一位不受世俗观念束缚,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女性,在受了正统的学院教育之后又遇到了终生挚爱的印象主义画派。卡萨特早期绘画多为妇女喝茶或出游,成熟时期的创作主题多是母亲与幼儿。她的作品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描绘了平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具有一种稳定、清晰、朴实的风格。  关键词:卡萨特 印象主义 女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仅就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溪山琴况》,结合其音乐美学思想,试论“弦、指、音、意”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胡演奏之今用价值,旨在拓宽演奏者的演奏思路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弦与指合 指与音合 音与意合 想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溪山琴况》概述  《溪山琴况》(以下简称《琴况》)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也是
期刊
摘要凯撒·弗兰克是法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法国近代音乐之父”。其《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显示了作曲家细腻而卓绝的作曲技术与预言音乐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该作品也透视出弗兰克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规范与自由相统一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弗兰克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宗教 古典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凯撒·弗兰克(César.Franck,1822
期刊
摘要《暗算》是一部有影响的革命题材小说。在创作观念、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情节模式上都与以往的红色经典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人性有着更深层次的挖掘;人物塑造摆脱了扁平人物的局限;结构缜密精巧;情节突破了“革命+恋爱”的模式,别具新意。本文试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阐释《暗算》对红色经典的继承与疏离。  关键词:红色经典 英雄传奇 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与电视剧相比,作
期刊
摘要著名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以其家乡——温州的人和事为题材,同时融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方言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的温州风情画,作品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作品的方言特色出发,对林斤澜的小说创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矮凳桥风情》 方言词语 文化内涵 文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温州方言,也称瓯语,是瓯越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温州地处东南一
期刊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河南农耕文化进程,探究河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艺术特点,从历史学、发展学的角度对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河南 地域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是表现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本地区人民精神风貌的群众性活动,作为本区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起源
期刊
摘要潘向黎是中国当代一位创作个性十分鲜明的女作家,其清新纯净、时尚优雅的文风吸引了众多读者和文学评论者的目光。而其创作所形成的诗的意蕴和散文化风格,以及小说的激情与温情之美无疑是对纯文学创作的捍卫。本文仅从美学角度,对潘向黎小说的风格加以探讨。  关键词:潘向黎 小说 优雅 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当代知名作家潘向黎,其作品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小说排行榜。有评论说,
期刊
摘要小说《浮现》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小说通过讲述女主人公找寻自我的故事描述了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精神和信仰危机,并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为读者展示了母亲/母性在人类实现自我救赎的艰难之途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追踪女主人公迷失自我——找寻自我——救赎自我的人生历程,并通过研究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来阐述这个母性主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在有意无意之间成为了“世纪末文学”的开端,对众语喧哗、物质至上、理想缺失的20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引领了小说创作的世俗化倾向和写实化倾向。其结果是,使中国文学走下神坛,走出激情,成为在角落里冷漠审视的旁观者。  关键词:新写实 世俗化 写实化 神圣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写实小说作为上世纪8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白鹿原》引起学界、普通社会读者等广泛认同,关键在于其关于乡土社会及乡土传统的本色写作、乡土社会的构成及其运作与乡土传统内在本质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研究范畴。本文运用人类学的视野、方法和材料审视文学,把小说《白鹿原》置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中,通过分析陈忠实—白鹿原—《白鹿原》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文学人类学视野中乡土社会及其乡土传统背景下的文本《白鹿原》。  关键词:《白鹿原》 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