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域文化对河南民间舞蹈发展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_i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河南农耕文化进程,探究河南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艺术特点,从历史学、发展学的角度对河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河南 地域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民间舞蹈是表现本民族或本地区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及本地区人民精神风貌的群众性活动,作为本区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地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河南所处的地域特点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影响
  作为黄河文明的发源地,河南的地域文化对本地区民间舞蹈的影响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地处中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也因之频繁的战乱给中原地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和政治、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促进了全国人口的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碰撞,其中也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的融合。第二个方面是河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地势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无论是气候还是地势都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河南区域内的民俗文化也与农业密不可分,由此产生的河南民间舞蹈也表现出很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第三方面由于河南是个戏曲大省、武术之乡、杂技之乡,在河南民间舞蹈中于是便表现出极为明显的戏曲、杂技和武术特征。
  追寻历史的脉络,我们发现,就全国范围而言,所包括的地市中曾作为都城最多的莫过于河南:无论是被誉为“七朝古都”的开封,和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洛阳,还是殷墟所在地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以及被誉为魏都的许昌,都地属河南。
  是的河南这片热土留下了太多令人难以磨灭的历史痕迹,而生活是艺术的土壤,在历史的呼吸中河南的艺术生活也在翩翩起舞中长足发展。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不管是夏商时期还是到后来的汉代,河南的舞蹈长期以来注重场面,注重规模。比如尧、舜、禹时的纪功之舞,大多在重大仪式上表演,舞蹈本身没有更多的变化,动作相对简单,偏重行列造型和场面气势。到了夏代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残暴和荒淫无度,舞蹈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感官刺激而追求动作的奇特怪诞和场面的宏大。而到了殷商、西周时代,由于统治者对祭祀、占卜的喜爱,引得当时的舞蹈也更多地表现一些占卜、祭祀、祈祷的仪式感,对动作技艺性似乎不太看重。春秋战国时期宫廷的“六代大舞”,则讲究宏伟壮观的场面和顺序的排列规范,讲究动作的中规中矩。可以说汉代以前的河南舞蹈,几乎是当时统治者的偏好和为了满足统治意志的一个体现。
  也正因为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舞蹈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大多发生于此,比如西周时期的“雅乐”、春秋战国时期的“新乐”、秦汉时期的角抵百戏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伎乐”和“宗教乐舞”,还有隋唐时期的“燕乐”、宋代时期的队舞、舞队和“瓦子勾栏”等等,可以说河南舞蹈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 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特性
  纵观分布于河南省境内的民间舞蹈,其形成和发展大都与所处的地域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因其所处的独特地地理位置,使河南民间舞蹈也落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1 河南民间舞蹈的表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以来这里的农业发展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适于原始农耕的发展。据考证,自周代开始,中原农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原地区的主要文化特征。因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敬神敬天”、“逆来顺受”、“保守封闭”、“顺应自然”,也成为河南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农业生产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河南民间舞蹈活动发展明显的季节特征。一般情况下,盛大的舞蹈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节进行,比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阴历的七月十五左右、十月初一前后,或者在庙会期间或是喜庆丧葬,很少有人出于娱乐目的临时随意组织演出活动的情况。甚至一些舞蹈的排练时间和演出日程都是根据习俗而定的。比如“跑帷子”一般于农历的二月十五奶奶庙会演出,筹备从上一年的腊月开始,最先是用铜钱摆在纸上演习,到了农历二月初七由参演人员各自手持空帷竿演习,熟悉路线和场地,二月初十开始彩排,到了农历二月十一所有的演出人员到附近的村庄“接官”,即事先联系好一个穷苦人,让他装扮县官,接官时表演《跑帷子》还要跑出各种图案,农历十二日请神,跑遍各神庙,以示把神请回家,十三日送香火,到下届主持人门前办理财务、神位的移交,十四日返架,在奶奶庙前跑帷子,迎接奶奶到来,十五日是活动高潮,中午时在庙前焚烧纸糊的道具,并把那位扮官的穷人扒下衣服送走,谓之送架,活动才到此结束。在河南的民间舞蹈中,类似于此的详尽的日程安排有很多,甚至于哪天演出时间长,哪天演出时间短都有规定。
  2 河南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融合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历年战乱,战争破坏了人们和谐的自然生活,可以说是生灵涂炭,但同时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此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间的文化得到交流,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大量涌入对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可以说是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比如公元495年,北魏迁都洛阳,在洛阳龙门石窟和巩县石窟的北朝造像中,就留下了大量的有关乐舞的资料。北魏《洛阳伽蓝记》中又对当时的歌舞有着极其详细的描述,比如“市南里内之人,丝竹之讴歌,天下妙伎生焉”;还记录了当时民间歌舞在佛寺和佛事中的盛大活动情景:“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廖亮、谐妙入神”等等。
  另外,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上,刻画了一幅乐舞图,中间的一位舞者,高鼻深目,窄袖长袍,从人物的脸型、服饰和舞蹈风格特征来看,均表现出明显的外来文化系统。而此时邓县所出土的南朝墓彩色画像砖上的舞蹈人物,则还是宽袍大袖、气度雍容,俨然是中原文化的风貌,此也为本时期河南民间舞蹈融合的一个例证。
  河南民间舞蹈的融合性同时还体现在同美术、杂技、魔术、武术以及戏曲曲艺的融合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相融合的国度,这个民族习惯是在一个形式中融进多种成分,甚至想“容万物为一体”,再加上民间舞蹈往往同其他艺术门类同场演出,也为河南民间舞蹈的大融合提供了条件。首先河南民间舞蹈对道具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所用的大多数道具均为美术制品,民间舞蹈中所用的道具并没有消融到舞蹈之中,反而在欣赏者的眼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此外河南民间舞蹈尤其是汉代百戏,杂技的成分十分突出,甚至于有些节目很难区分出是舞蹈还是杂技,尤其是舞狮中的“撂板凳”、“上老杆”、“蹬秋千”、“过天桥”、“踩独绳”、“爬梯子”、“睡好汉床”、“罗圈椅”等均是在几米乃至十几米的高空表演,追求一种“险”的感觉,应该说更多的是属杂技的范畴。同时河南民间舞蹈融合进武术的成分也十分明显,大到行军布阵,小到具体的舞蹈动作,都有明显的拳术套路。比如温县的“斗虎”有明显的陈家沟太极拳的痕迹,濮阳南乐县的《五鬼拿刘氏》中的操演其实就是武术套路的表演,甚至公开说明是大红拳或小红拳。还有一些地区的狮子舞如“大刀破狮”、“钢叉破狮”等,都有武术中的对打。河南是戏曲艺术比较繁荣的地方,戏曲和民间舞蹈常常在同时同地演出,有不少民间舞蹈艺人同时也是业余戏曲艺人,民间舞蹈和戏曲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比如“锔缸挑”曾吸收了戏曲丑角的扮相和台步,肘阁和高跷吸收了地方戏曲《白蛇传》、《劈山救母》等剧目中的戏曲人物,而且这些人物在舞蹈表演中基本上也是戏曲舞台上的扮相。有的民间舞蹈也吸收了戏曲中的声腔和唱段,比如祭祀用的转灵常常吹奏“大祭桩”、“秦雪梅”、“诸葛亮吊孝”的唱段。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利用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演唱故事的现象,如信阳的“花伞舞”演唱《站花墙》、洛阳高跷唱的曲剧《小姑贤》,久而久之由舞成戏。河南民间舞蹈还吸收了戏曲的表演身段,如民权县王世修的《担经挑》舞步基本上就是借用了戏曲花旦的身段和舞步。
  3 河南民间舞蹈具有较强的宗教民俗性
  几个世纪以来,河南的原始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和特点也制约并影响着河南民间舞蹈的发展。
  对于原始农业来说,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自然条件了,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可以说是河南人民几千年来最实际的愿望。人们对一些自然灾害不能有科学的解释,将之总结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着人们的生活,对神灵的敬畏深植于人们心中。为了求得神灵的保佑,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也产生了许多庙会、祭祀宗教类的民间舞蹈。河南大部分地区在立春那一天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期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再如河南境内流传最广也是最受人尊崇的龙舞(也叫“龙灯”),就和人们的原始信仰有关。至今在河南各地的民间传说中,均把龙视为神圣的超自然力量,认为其具有操纵水火、决定旱涝、镇宅除祟、消灾免难的种种神力,因此人们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种种愿望,虔诚地寄托在龙的身上。在河南比较流行的庙会中,多有“念经”的活动,由最初的只念不动到最后的边念边舞,也演化成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如豫东民权的白云寺、淮阳的太昊陵,上蔡白龟庙,登封中岳庙。在庙会时,每年都会有上百班“担经挑”来参加念经,豫西、豫北的“念经舞”也很盛行。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的舞蹈则有驱鬼免灾、祈福的含意,如开封等地的“五鬼闹判”、清丰的“五鬼闹庙”,南召县的“赶神路”等。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庙会在完成祭祀活动的同时,又成了当地的贸易市集,村民们既完成朝山拜佛的心愿,又可买到各种所需商品,同时还能玩赏、娱乐。这也使它历经千年,得以一直延续下来。应该说,庙会的发展客观上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许多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得以继承下来。
  4 河南民间舞蹈具有清晰的历史传承痕迹
  由于古代河南曾长期的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使得河南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人文传统,许多源于古代国家礼仪的音乐舞蹈流入民间后,被历代民间艺人严格地继承了下来,保留了许多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的依存,也造就了河南民间舞蹈讲传统、重传承的风貌,这一点深刻地体现在河南民间打击乐上。而民间大打击乐与舞蹈密切结合,在音乐演奏的同时辅之以或优美灵动或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是极具艺术魅力的舞蹈形式。甚至一些打击乐直接采用了舞蹈的命名方式,比如以开封盘鼓、原武盘鼓为代表的以盘鼓为主要演奏乐器的打击乐也被称之为“盘鼓舞”,还有许昌地区的“艾庄铜器舞”。
  河南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艺术特点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的现代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是中国舞蹈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河南民间舞蹈不仅种类丰富多样,在艺术特点上融汇南北,而且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河南民间舞蹈文化的挖掘整理,是需要所有舞蹈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守镇:《民间舞蹈》,海燕出版社,2009年版。
   [2] 冯百跃:《中原开封盘鼓舞的审美价值与认同机制》,《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第4期。
   [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3年版。
   [4] 刘慧:《河南民间舞蹈旅游开发刍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作者简介:刘柳,女,1959—,河南漯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舞蹈理论、舞蹈编导、舞蹈教育,工作单位:许昌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分析胶东民居户牖之美入手,以实地调研为例,挖掘传统民居中独特的审美意义,并为新民居设计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关键词:胶东民居 户之美 牖之美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门户”是民族文化中最基层的因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门户是整个住宅最直接、最突出的标志,乃至在人们心目中,观门户便可知其家。窗,古时亦称“牖”,是中国建筑的重要构件。户牖作为一个单体,是建筑
期刊
摘要本文探讨了文人山水园林中表述出的情趣和魅力。文人山水园林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审美精神的载体。文人精神在文人园林造园技艺中得以彰显,成为文人山水园林重要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文人园 师法自然 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唐代以来,诗人、画家乐于将居住和游乐环境的布局、构景,遵从“源于自然,师法自然”的原则,通过假山水池、一树
期刊
2010年10月7日,诺贝尔奖项中最受瞩目的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揭晓,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摘得桂冠,成为第107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28年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度花落南美。上一次是在1982年,得奖者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生在秘鲁、留学并长期侨居欧洲、拥有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略萨,被誉为西班牙语世界中“最具威望”的“结构写实主义大师”和拉美“文学大爆
期刊
摘要长城作为一项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其军事功能消褪之后,积淀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力。其审美的主要元素是壮美,这里主要体现于其建筑的恢宏大气,在其恢宏大气的审美精神背后,长城还有鲜为人知的精细、精致、内敛灵秀之美。在河北秦皇岛境内就有很多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的敌楼装饰雕刻,它们附着于敌楼券门、券窗、射孔之上,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出戍边将士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力,同时也给冰冷的军事防御工事
期刊
摘要冀中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冀中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来源、仪式功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发现《普庵咒》的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
期刊
摘要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是一位不受世俗观念束缚,一心投入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的女性,在受了正统的学院教育之后又遇到了终生挚爱的印象主义画派。卡萨特早期绘画多为妇女喝茶或出游,成熟时期的创作主题多是母亲与幼儿。她的作品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描绘了平实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具有一种稳定、清晰、朴实的风格。  关键词:卡萨特 印象主义 女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玛丽·斯蒂文森·卡萨特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笔者仅就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溪山琴况》,结合其音乐美学思想,试论“弦、指、音、意”之间的关系对于二胡演奏之今用价值,旨在拓宽演奏者的演奏思路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弦与指合 指与音合 音与意合 想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溪山琴况》概述  《溪山琴况》(以下简称《琴况》)是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的琴论专著,也是
期刊
摘要凯撒·弗兰克是法国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法国近代音乐之父”。其《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显示了作曲家细腻而卓绝的作曲技术与预言音乐发展的敏锐洞察力。该作品也透视出弗兰克将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规范与自由相统一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弗兰克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宗教 古典 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凯撒·弗兰克(César.Franck,1822
期刊
摘要《暗算》是一部有影响的革命题材小说。在创作观念、人物塑造、叙事结构、情节模式上都与以往的红色经典有很大的不同,如对人性有着更深层次的挖掘;人物塑造摆脱了扁平人物的局限;结构缜密精巧;情节突破了“革命+恋爱”的模式,别具新意。本文试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阐释《暗算》对红色经典的继承与疏离。  关键词:红色经典 英雄传奇 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与电视剧相比,作
期刊
摘要著名作家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以其家乡——温州的人和事为题材,同时融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方言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的温州风情画,作品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作品的方言特色出发,对林斤澜的小说创作进行探究。  关键词:《矮凳桥风情》 方言词语 文化内涵 文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温州方言,也称瓯语,是瓯越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温州地处东南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