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视听说课程是集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实践课。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自身素质和喜好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优化视听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视听说;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马晶,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精读、泛读和视听说三种课程设置。精读课侧重于词汇教学和语法知识的讲解;泛读课强调学生对阅读技巧和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视听说则强调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技能和工具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成绩的高低,因此词汇是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早开始接触,同时又觉得难度最大的学习任务,学生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看不懂的句子,并且大量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词汇量,扩展新的词汇,因此泛读课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相比较而言,视听说课程长期以来似乎处于一种较弱的态势,学生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我国传统的英语测评系统注重于读、写、译的考查,听说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出于应试考虑,不重视听说课;二,传统的视听说课程更多的是注重于听,单方面强调听力理解,学生只凭耳朵听,而忽视了视和说的训练;三,传统的语音实验室只能充当单纯地听音室来使用,无法满足学生对声、光、色的需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明确指出应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相应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并且改革了考试形式,这就使得精、泛、听三种课程的设置产生变化,听说变成了教学的侧重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为教学目标。基于这种变化,原先制约视听说课程教学的若干因素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由于学生开始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原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也必定作出相应的改变,出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语言实验室。教师也愿意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尽管如此,但从实践结果看,似乎新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仍无法充分发挥其效力,学生好像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听说能力仍未达到基本要求。这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 教学内容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促成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关键,学习者通过接受略高于自身水平的语言材料习得语言。视听说课的输入方式主要是“视”和“听”。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并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方便,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拥有众多形象化、生活化、实践化的情景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功能,熟悉社会环境。教师在进行英语试听的选材过程中,其选材标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并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材料,如果教师选择难度过高的英语材料,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材料的内容而放弃该语言输入;如果教师选取难度过低的英语材料,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难度适当的基础上,语言输入是否能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学习兴趣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迫于学习压力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的话,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趣味性、多样性和知识性。趣味性,是指材料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多样性,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各种主题和体裁的视听说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教学材料的知识性,不仅是指材料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同时还应包括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热点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事实上,视听说课程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首先,视听说课程以声音和情境两种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既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也提高了非情境化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第二,视听说课程提供了自然丰富的语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和模仿各种语音、语调,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二、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决定一切。这里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学习的阶段;二,学生的需求;三,共同的参与。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连贯和连续地表达,因此学习的开始阶段应以听为主。听是说的基础,如果听不懂所学的内容,也就无法开口表达。随着可理解性输入的增加,说的比例逐步增加。对不同需求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侧重,有些学生希望将来进一步融入目标语国家文化,那么听说并重就是重点;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那么教学安排就应解决听力理解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这里所说的共同参与并非单纯地指教师在课堂上一起与学生提问和讨论,相互启发,而是强调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视听说课上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时间一长就容易疲劳,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此时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恰到好处地掌控节奏,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比如,暂时中断某个材料,穿插一些讲解练习,或者抓住学生的表情或情感变化,活跃课堂气氛,解决学生的疲劳心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语言习得理論认为,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关键。学生在视听说课堂上获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以后,就要重视输出的练习,即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动机各有不同,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采用模仿、重复和快速问答为主的限定性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提高之后,则可以利用描述和预测为主的过渡性练习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以利于学生向自由表达过渡。 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是作为学生英语视听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且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合班的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方法。由于人数较多,所以教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有效学习,而且由于学生在进行英语视听说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都不认识,而英语课程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所以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传统的大班级情况下不能有效地进行开展,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对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浑水摸鱼的现象,阻碍了学生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可以引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八个人为最佳,每个小组要选取一位组长来方便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任务,并且每个小组之内的成员要各司其职,将教师所传达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做好,小组之间的成员在进行英语视听说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相互监督、相互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视听说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三、教师自身素质和喜好
任何一门课程和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者即教师的身上。教师作为学生英语视听说传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所以学生视听说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喜好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素质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视听说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往往将怎样设计好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怎样充分利用投影、幻灯、网络平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何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降低学生的情感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作为传授学生知识内容的主要目标,其也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并且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了良好的氛围。另外,有些教师偏重于听,有的教师偏重于说,也存在喜欢听说并重的教师。这种教师的喜好也可决定一堂课内容的安排和实际效果,解决的关键还是要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总的来说,当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和教材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迫使教师去思考如何真正地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治云.反思现行大学英语视听说评价体系[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5).
[2]杜军,王洪渊.大学英语视听说对比教学法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沈燕琼.基于網络多媒体的双重活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运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5(2).
[4]王镇平.高年级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1(5).
【关键词】 视听说;多媒体;教学
【作者简介】马晶,沈阳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包括精读、泛读和视听说三种课程设置。精读课侧重于词汇教学和语法知识的讲解;泛读课强调学生对阅读技巧和篇章主题内容的理解;视听说则强调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技能和工具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学习者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成绩的高低,因此词汇是学生在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最早开始接触,同时又觉得难度最大的学习任务,学生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看不懂的句子,并且大量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的词汇量,扩展新的词汇,因此泛读课也是学生关注的重点。相比较而言,视听说课程长期以来似乎处于一种较弱的态势,学生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我国传统的英语测评系统注重于读、写、译的考查,听说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出于应试考虑,不重视听说课;二,传统的视听说课程更多的是注重于听,单方面强调听力理解,学生只凭耳朵听,而忽视了视和说的训练;三,传统的语音实验室只能充当单纯地听音室来使用,无法满足学生对声、光、色的需求,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和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增加,国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明确指出应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相应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并且改革了考试形式,这就使得精、泛、听三种课程的设置产生变化,听说变成了教学的侧重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技能的培养成为教学目标。基于这种变化,原先制约视听说课程教学的若干因素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由于学生开始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原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也必定作出相应的改变,出现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教学形式和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语言实验室。教师也愿意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尽管如此,但从实践结果看,似乎新的教学手段和内容仍无法充分发挥其效力,学生好像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听说能力仍未达到基本要求。这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一、 教学内容
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促成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关键,学习者通过接受略高于自身水平的语言材料习得语言。视听说课的输入方式主要是“视”和“听”。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应用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并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与方便,在网络环境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学拥有众多形象化、生活化、实践化的情景材料,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了解语言功能,熟悉社会环境。教师在进行英语试听的选材过程中,其选材标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并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材料,如果教师选择难度过高的英语材料,就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材料的内容而放弃该语言输入;如果教师选取难度过低的英语材料,则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难度适当的基础上,语言输入是否能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且学习兴趣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迫于学习压力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学习的话,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趣味性、多样性和知识性。趣味性,是指材料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多样性,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各种主题和体裁的视听说材料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教学材料的知识性,不仅是指材料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同时还应包括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热点问题,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事实上,视听说课程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首先,视听说课程以声音和情境两种刺激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情境中既提高了语言理解能力,也提高了非情境化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第二,视听说课程提供了自然丰富的语料,使学生能够接触和模仿各种语音、语调,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
二、教学活动设计
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决定一切。这里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学习的阶段;二,学生的需求;三,共同的参与。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连贯和连续地表达,因此学习的开始阶段应以听为主。听是说的基础,如果听不懂所学的内容,也就无法开口表达。随着可理解性输入的增加,说的比例逐步增加。对不同需求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侧重,有些学生希望将来进一步融入目标语国家文化,那么听说并重就是重点;有些学生学习英语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那么教学安排就应解决听力理解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还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师生的共同参与。这里所说的共同参与并非单纯地指教师在课堂上一起与学生提问和讨论,相互启发,而是强调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视听说课上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时间一长就容易疲劳,分散注意力,降低学习兴趣,此时就要求教师必须能恰到好处地掌控节奏,及时捕捉学生的变化。比如,暂时中断某个材料,穿插一些讲解练习,或者抓住学生的表情或情感变化,活跃课堂气氛,解决学生的疲劳心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语言习得理論认为,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关键。学生在视听说课堂上获得了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以后,就要重视输出的练习,即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动机各有不同,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采用模仿、重复和快速问答为主的限定性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定提高之后,则可以利用描述和预测为主的过渡性练习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语言组织形式,以利于学生向自由表达过渡。 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是作为学生英语视听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且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在传统的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合班的授课方式以及授课方法。由于人数较多,所以教师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有效学习,而且由于学生在进行英语视听说学习的过程中互相都不认识,而英语课程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所以生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传统的大班级情况下不能有效地进行开展,从而导致了学生失去了对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浑水摸鱼的现象,阻碍了学生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及良性发展。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可以引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八个人为最佳,每个小组要选取一位组长来方便接收教师所传达的任务,并且每个小组之内的成员要各司其职,将教师所传达的每一项任务都要做好,小组之间的成员在进行英语视听说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相互监督、相互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积极性与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视听说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质量。
三、教师自身素质和喜好
任何一门课程和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执行者即教师的身上。教师作为学生英语视听说传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所以学生视听说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喜好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素质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创新精神、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视听说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往往将怎样设计好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怎样充分利用投影、幻灯、网络平台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何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降低学生的情感障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作为传授学生知识内容的主要目标,其也是教师素质的体现,并且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了良好的氛围。另外,有些教师偏重于听,有的教师偏重于说,也存在喜欢听说并重的教师。这种教师的喜好也可决定一堂课内容的安排和实际效果,解决的关键还是要依赖于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总的来说,当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课堂和教材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迫使教师去思考如何真正地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力量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治云.反思现行大学英语视听说评价体系[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8(5).
[2]杜军,王洪渊.大学英语视听说对比教学法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沈燕琼.基于網络多媒体的双重活动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运用[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9,25(2).
[4]王镇平.高年级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