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耳熟能详”,教学行为上却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平时的教学中侧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没有把时间、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作用,再加上学生缺乏自律、自理、自觉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居家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自学效果。在此背景下,催生了“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双促”指“线上促主动,线下促发展”,线上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线下教学重在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五重五步式”指五个教学环节和五个关注点,即课前预习重互动;整体感知重质疑;精读品悟重言意;巧练乐说重运用;课外延伸重实践。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中引入“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教学活动的目标从“知识灌输”转移到“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培养”上,实现教师在线教学与学生居家学习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双促五重五步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58-02
  “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学生提升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根本目的,以“五重五步式”教学模式为载体,通过研究教师“教的技艺”,变教为导,变教为启,通过研究学生“学的技艺”,变学为悟,变学为思,实现语文课堂从“低效”向“得意、得言、得法、得能”的跨越,培养“兴趣+能力”的有特长的学生,塑造“特长+发展”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汉字“字小乾坤大”,为了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汉字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蘊的载体,教师应从优化识字课堂教学入手,紧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念,课内紧密结合文本,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课外链接学生生活,注重识字方法的迁移运用,实现“课内和课外”联动、“线上和线下”联动,发现汉字的“象”,研究汉字的“理”,感悟汉字的“韵”,了解汉字的“义”,提升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1]。
  (一)字理识字“内趣”策略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低年级的识字内容进行了重构,精心挑选了120个常用汉字,列举了这些字所对应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详细讲述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且引用了《说文解字》里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分析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一字一图,图文并茂,以新颖的见解、丰富的资料,多层次、多角度解读了每一个汉字最初的“天地乾坤”,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基于此,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童趣的识字情境游戏,如挑战抢答式、小组接力式、攻受对弈式、动手操作式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活起来、动起来、学起来,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二)字理识字“外趣”策略
  基于学生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少的特点,家校联动开展字理识字“微研究”,即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字理识字,把无形的思考过程通过有形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以图明字音,以图显字形,以图解字义,使汉字结构化、图像化、可视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同时,利用思维导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充满趣味的“微研究”中实现“字有道理+思维导图=学习力”。家校联动开展字理识字“微活动”,即“寻找最有趣的汉字”“寻找最有年味的汉字”,拓展学生字理识字的空间,使学生领会汉字构字的理据。学生通过寻找自己名字中“有趣的汉字”,如“武”“豆”“胡”“马”“秋”“华”“笑”“李”“吕”
  “兆”等,会发现汉字秘密,享受学习、探索、合作的乐趣,提升识字能力;通过寻找“有年味的汉字”,如“春”“钱”“鲜”“饺”“鱼”“喜”“康”“祥”“拜”
  “炮”等,会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实现“字有道理+实践活动=学习力”。家校联动开展字理识字“微展示”,即“小小汉字发现者”,将识字的过程拍成微视频、微音频发至班级QQ群、微信群、钉钉群里让所有学生一起学习,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现“字有道理+微型展示=学习力”。
  二、“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预习案”“探究案”“阅读案”“训练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2]。
  (一)设计难度适宜的“预习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立足课本,放眼课外,线上教学,线下实践,通过设计难度适宜的“预习案”,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学生实际“接轨”,与学生生活“接轨”,真正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去发现。“预习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助学提示、课前训练、自学小结等内容,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所有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助学环节进行学法指导,设计重点题型,总结学习方法,通过课前训练,加强运用训练,强化和巩固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小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养成整理总结知识点的习惯。
  (二)设计别具一格的“探究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解疑。高效设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教师要遵循问题的趣味性、目的性、开放性原则,联系生活实际,根据班级情况、学生情况,精心选择探究内容,设计独特的探究案,为学生搭建学习探究平台,以问启思,以问促思,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当然,设计探究案要着重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探究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挑战性,则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失去探究的价值;探究的问题太难,学生则难以入手,同样问题也会失去探究的价值。所以,设计探究问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把握好“度”,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设计螺旋上升的“阅读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崔峦提出:“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教师应设计有梯度的“阅读案”,低年级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批注式阅读、摘录写随感的日记式阅读、欣赏质疑的鉴赏式阅读,学会把书“读懂”;中年级关注交流的层次,通过班级读书会、阅读分享会、交流体验会,学会把书 “读深”;高年级关注联系生活,通过观察生活、实践体验、学科融合,学会把书“读活”。通过“阅读案”的设计,实现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目的。
  (四)设计层次不一的“训练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以语言文字运用为基点的训练是课堂效益的直观体现。教师应立足教材,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会“众里寻他”,学会“认真筛选”,发掘读写迁移的语用点、生长点、空白点、延伸点,设计层次不一的“训练案”,努力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创设巧练乐说的语言实践平台。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让学生愿意“驻足观赏”;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为学生“铺路搭桥”;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点,让学生“习得方法”,落实语言文字运用[3]。
  三、“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现在部分学生疏于观察,疏于积累,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常常陷入“做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而在习作教学中应用“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4]。
  (一)课前导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要随时随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如采他人之长的阅读积累,敏于观察生活和积累素材,勤于交流和分享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开展“生活习作”分享会,使学生把独到的见解、感受和同学分享,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课中导方法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靠“习得”,语文教材就是学生习作的例子。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个例子,“教”学生找到写作的突破口,进行典型句式的仿写、文章略写处的扩写、空白留白处的补写、重点句段的悟写、文章结尾处的续写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课后导交流
  習作就是交流,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习作“交流起来”,要进行教师讲评、师生互评、家长助评,将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中的习作园地,发到班级群里,发表在班级班报上,制作成班级习作集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习作有读者读,有用武之地,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双促五重五步式”优质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该教学模式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是中华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文明性的传承之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精炼、优美、鲜明的艺术样式。从古到今,对联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相关,在提倡国学和书法教育的背景下,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合理引入对联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对联教学;中学语文;必要性;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 要】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道风景线,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精神价值,其展现出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断前行的精神食粮。学好古诗词,对于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精神素质、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情感是一首古诗词的灵魂所在,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期刊
【摘 要】如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英语教学也需要以此为指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而绘本阅读有助于小学生语言知識的积累,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本文主要对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包含多种多样的项目,其中篮球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循环训练法就是一种提升初中篮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因此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循环训练法是初中体育教师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初中篮球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循环训练法在初中篮球中的应用建议,以期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极大化提供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文体的特点,简析分文体教学的意义和困惑,并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路花香》为例,分别展示从寓言和民间故事两种文体出发做出的教学设计,以教学实例阐释叙事类儿童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分文体教学策略,希望能促进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文学;分文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尚未成熟,但模仿能力很强,班主任作为小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存的问题,提出了班主任管理班级时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48-02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
期刊
【摘 要】高中地理相较于其他学科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会遇到较多困扰,如何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技巧得到完善和升级也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讨论地理比较法的优势、类型以及如何将地理比较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理比较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
期刊
【摘 要】当前,社会与学校高度重视英语学习,但大部分地区在初中阶段才开始增设英语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创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才能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分析分层教学的优势,探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英语阅读;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06-0132-02  初中生个性差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电脑书写虽在诸多方面代替了写字,却代替不了写字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教师应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写好字。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基于汉字书写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对写好汉字的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小学阶段写字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助力。  【关键词】汉字;小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率会直接影响语文整体教学的质量,这让阅读教学备受教师关注,众多教师也在积极探寻新的有效阅读教学方式。拓展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融合拓展性阅读教学,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展学生的阅读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本文针对拓展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希望能更好地推进小学语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