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多年前新加坡一位老华侨家里珍藏十几尊铜佛,壮观得不得了。老华侨姓孙,我在静园后园常常碰到他,古稀之年一身嶙峋很像一干古梅,跟静叔用闽南腔的国语讲佛经我只听得懂七成。那年春节静叔开车带我到处逛,顺便去给孙老师拜年。孙家小洋房花木蓊郁,奇石叠嶂,池边杂草丛中一块灵石刻着隶书“花之寺”,静叔说是孙老师自己刻着玩的:“那是凌叔华小说集的书名,1956年她来新加坡南洋大学教书的时候跟孙老师熟稔,教到1960年她忽然回英国去了!”南洋大学那时候是林语堂当校长。
孙老师半生礼佛,抄经养性,佛学造诣听说又深又广。孙家客厅一个大玻璃柜子供奉那十几尊大小铜佛,有的鎏金,有的髹漆,有的紫铜,全是元代明代珍品,暗黄光影下自成一片古穆的神气。静叔和我都格外喜欢那尊紫铜罗汉坐像,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在心里,逛古董店偶然遇到一两尊近似的铜像乍看想要,细看总嫌意态不如孙老师那一尊好。去年在相熟的古董铺里终于邂逅了一尊,尺寸比孙家的小,韵致一样沉毅,静静相对幽幽领受一股灵慧的清真。
是微型古铜罗汉坐像,铜色紫红,铸雕细致,盘腿袖手的坐姿自在舒服,长袍袒胸看得到内衣双重衣襟,怀里拥着的经卷只露出截轴头,下襟曳地,褶纹似水,边缘錾凿精美,流丽胜过笔描。侧头,抿嘴,怒目,罗汉庄严的法相瞬间震慑乾坤,发人敬畏。明代艺术风格不离万钧素朴的威力,难得斑斓的紫铜竟然老出鎏金的璀璨,七点三厘米高的袖珍造像嵬嵬然顿成入云的高山。伦敦的Gerard Hawthorn也有这样一尊小型罗汉,收入Miniature Oriental Works of Art的小书里,说是香港出版的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有一尊法相同样严明的犀角罗汉,手执尘拂,底款刻刘石庵珍藏。那部英文图录中文书名叫《文玩萃珍》,1986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跟冯平山博物馆联合编印,收的都是香港老一辈收藏家的稀世藏品,我先后在坊间买到书里著录的一些同类文玩:古琴笔盒、象牙朝笏、紫檀如意、腊石墨床、玉龙剑王彘。刘石庵那尊犀角罗汉记得原先是伦敦PaulMoss所藏,Emperoc Schofar,Artisan,Monk: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in Chinese Works of Art有著录。
书中好像还有几件高古青铜器,非常郭沫若,我从来不敢乱玩。明清铜香炉我买不起洒金的倒收了几件私家款识古旧好炉。这两年更糟糕,每每遇见古铜佛像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可惜最好最贵的都让俪松居王世襄先生包揽:早岁他收进最精的绝品,晚年他卖出最高的天价!2003年以来中外市场上入流的佛像几乎全部炒到几十几百万,我捡得到一两件微型铜佛一定是佛祖慈悲圆一圆我的梦。紫铜小文玩也稀罕了,一年半载遇到一两件绝色我都难耐欲念,笔山墨床镇纸笔筒看看摸摸也销魂,那股永恒之美比明代仿高古的铜器动人一百倍:毕竟是明人的创作不是明人复制宋人的《宣和博古图》。“明朝人的铜佛跟唐朝佛像大不一样,一样了就弱了”,孙老师那天说,“《花之寺》里那些小说只要能跟曼殊斐尔离远一点,凌叔华会是更了不起的凌叔华!”
都说凌叔华的作品像曼殊斐尔,说她是“中国的曼殊斐尔”,徐志摩、沈从文、苏雪林都这样相信。那时候时兴中外作家相互比附,鲁迅是“中国高尔基”,徐志摩是“中国雪莱”,新月派钟情曼殊斐尔,一见凌叔华作品写女性心理立刻让她寄居在曼殊斐尔那个《理想家庭》里。实际不外是凌叔华燕京毕业,精通英文,博读英文,写作灵感受英文小说感染偶而像乔治·艾略特,偶而像吴尔芙,偶而像曼殊斐尔,骨子里她从来是民国闺秀,写的也是民国闺秀的悲欢。她出身世家,跟过辜鸿铭学英文,跟过慈禧宫里的缪素筠学国画,旅居英伦期间英国Bloomsbury文人喜欢她喜欢的也是她那一身民国闺秀气质。
我70年代住伦敦陈西滢已经过世,女儿陈小滢嫁去爱丁堡,凌叔华一个人喜欢旅行,中国大陆都去了好几趟,我有一本旧藏的《花之寺》找她写几个字都难了。《花之寺》写燕倩发现丈夫对家庭生活淡漠,冒名陌生女子写信约会丈夫希望挽救婚姻;孙老师说他记挂的不是小说而是花之寺那个三官庙里的古槐和海棠,还有四周的荒坟和寄放棺材的院落:“寺里佛像很阴森,记得也有十八罗汉。”他说。我没有去过,只读过周肇祥的笔记写民国初年花之寺十分苍凉,和尚嫌寂寞纷纷避居城里,只留一个童蒙守庙,问他怕不怕,他说:“有什么可怕?”
一生至友
张大千的摩耶精舍和庄慕陵的洞天山堂都在台北外边的外双溪,相距不到一华里,要不是山坡树丛遮掩,两家屋顶可以相望遥呼。台静农先生收在《龙坡杂文》里的那篇《伤逝》说,他每去外双溪,若是先到慕陵家,那一定在摩耶精舍晚饭;若是由摩耶精舍到洞天山堂,庄慕陵定留他吃饭吃酒:“其实酒甚不利他的病体,而且他也不能饮了,可是饭桌前还得放一杯掺了白开水的酒,他这杯淡酒,也不是为了我,却因结习难除,表示一点酒人的崛强,听他家人说,日常吃饭就是这样的。”
后来庄慕陵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台先生到楼上卧房看他,他还要庄夫人下楼拿杯酒给台先生吃,夫人不在他也要台先生下楼自己找酒:“当我一杯在手,对着卧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间,却也没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当无可奈何之时,感情会一时麻木的。”台先生写伤逝的篇章总是写得这样淡泊这样萧疏;他写的其实并不多,《龙坡杂文》里那几篇我读了又读几乎可以默诵了。台先生性情如此,忧患如此,笔墨如此,当今已然绝响,将来也难再有:民国杳然,斯文真是越去越远了。
庄慕陵是庄严,是庄尚严,是六一翁,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进清宫善后委员会做清点故宫文物的工作,40年代末带家眷从大陆护送故宫古器物到台湾,在台中任故宫古物馆馆长,外双溪故宫博物馆落成改任博物院副院长,1969年离休。慕陵先生一生一袭长衫徜徉在古今书画的历史长河中忘却名利忘却荣辱,跟他的瘦金体书法一样散发着文化贵族的泱泱清气。他在台湾大学教过书法,一位台大朋友给过我庄老师写的一小张小楷,毕业那年南北奔波失落了,至今熟读的只剩老先生那部《山堂清话》。
庄家四位公子庄申庄因是学者,庄喆是画家,庄灵是摄影家。庄申在港大授课多年,我只见过两面;庄因娶林海音何凡的长女夏祖美,长住美国,我编杂志的年代经常和他通信也经常刊登他的大好文章。庄喆的画我很熟,人反而不熟。我看过些庄灵的摄影作品,他写他父亲和故宫南迁的故事写得饶有兴味,家学渊源,——崭露。林文月怀念慕陵先生的那篇《记一张黑白照片》插图是庄灵的黑白摄影,拍台静农先生叼着烟斗坐在书房案前提笔作画,慕陵先生站在旁边俯看画面,右手指间还夹着半截香烟,“嘴角的微笑分明流露出愉快的心情”。这张照片是1969年的作品,听说上个月还在上海展览,题为《一生至友》:“照片里的两位长者,都曾饱经中国近代历史的种种忧患,他们在中年时期毅然离开家乡,转徙来台湾定居,贡献毕生精力于此地的文化教育;他们的晚年素朴而丰饶,应是无所遗憾。放大的黑白照片,无须任何注解,正说明了一切。”林先生这样写。
我没有那张照片。上星期我有缘得了一张台静农为庄慕陵八十岁生日画的墨梅。墨梅又苍老又道劲,圈圈花瓣带着冬心的影子,下端题的是“丁巳六月初八日写老干奇葩为慕陵吾兄八秩寿。静农于台北市悦宾楼”。丁巳是1977年;到了丙寅1986年,也许是应庄家兄弟的要求,台先生又在画的上端补题八十多个字:“此慕陵八十寿宴于酒楼醉笔。昔年北京常维钧兄寄言慕陵与静农能相守岛上,殊慰衰年枯寂。今维钧慕陵并先后下世,静农今八十五矣,视此片纸,尊前笑乐,恍然如昨,为之怆怀。丙寅岁暮静农记于龙坡丈室。”
常维钧早年在文物维护会跟台先生庄先生都是年轻的委员,还有圆台印社他们也一起当社员。台先生说庄慕陵一生穷而多嗜好,好古玩也好今玩,秦汉印他要,菜油灯他也要,农历三月初三还不忘学王羲之山阴故事临河修禊,找瓷器厂订做白瓷羽觞。毕竟是上一辈的老书生,看看这次庄家后人送去北京拍卖的六十七件字画看得出慕陵先生的平生兴趣。洞天山堂的旧藏香港上回也拍过一批,我想要的都要不到。这回一心怀想这幅墨梅,怀想我求学时代的老台湾有过台静农有过庄慕陵那样的学问大家,我实在很想供养这样一纸清芬:为一段黑白的旧梦,为两张劫后的酡颜。
孙老师半生礼佛,抄经养性,佛学造诣听说又深又广。孙家客厅一个大玻璃柜子供奉那十几尊大小铜佛,有的鎏金,有的髹漆,有的紫铜,全是元代明代珍品,暗黄光影下自成一片古穆的神气。静叔和我都格外喜欢那尊紫铜罗汉坐像,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在心里,逛古董店偶然遇到一两尊近似的铜像乍看想要,细看总嫌意态不如孙老师那一尊好。去年在相熟的古董铺里终于邂逅了一尊,尺寸比孙家的小,韵致一样沉毅,静静相对幽幽领受一股灵慧的清真。
是微型古铜罗汉坐像,铜色紫红,铸雕细致,盘腿袖手的坐姿自在舒服,长袍袒胸看得到内衣双重衣襟,怀里拥着的经卷只露出截轴头,下襟曳地,褶纹似水,边缘錾凿精美,流丽胜过笔描。侧头,抿嘴,怒目,罗汉庄严的法相瞬间震慑乾坤,发人敬畏。明代艺术风格不离万钧素朴的威力,难得斑斓的紫铜竟然老出鎏金的璀璨,七点三厘米高的袖珍造像嵬嵬然顿成入云的高山。伦敦的Gerard Hawthorn也有这样一尊小型罗汉,收入Miniature Oriental Works of Art的小书里,说是香港出版的Arts from the Scholar's Studio有一尊法相同样严明的犀角罗汉,手执尘拂,底款刻刘石庵珍藏。那部英文图录中文书名叫《文玩萃珍》,1986年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跟冯平山博物馆联合编印,收的都是香港老一辈收藏家的稀世藏品,我先后在坊间买到书里著录的一些同类文玩:古琴笔盒、象牙朝笏、紫檀如意、腊石墨床、玉龙剑王彘。刘石庵那尊犀角罗汉记得原先是伦敦PaulMoss所藏,Emperoc Schofar,Artisan,Monk: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in Chinese Works of Art有著录。
书中好像还有几件高古青铜器,非常郭沫若,我从来不敢乱玩。明清铜香炉我买不起洒金的倒收了几件私家款识古旧好炉。这两年更糟糕,每每遇见古铜佛像总是忍不住多看两眼,可惜最好最贵的都让俪松居王世襄先生包揽:早岁他收进最精的绝品,晚年他卖出最高的天价!2003年以来中外市场上入流的佛像几乎全部炒到几十几百万,我捡得到一两件微型铜佛一定是佛祖慈悲圆一圆我的梦。紫铜小文玩也稀罕了,一年半载遇到一两件绝色我都难耐欲念,笔山墨床镇纸笔筒看看摸摸也销魂,那股永恒之美比明代仿高古的铜器动人一百倍:毕竟是明人的创作不是明人复制宋人的《宣和博古图》。“明朝人的铜佛跟唐朝佛像大不一样,一样了就弱了”,孙老师那天说,“《花之寺》里那些小说只要能跟曼殊斐尔离远一点,凌叔华会是更了不起的凌叔华!”
都说凌叔华的作品像曼殊斐尔,说她是“中国的曼殊斐尔”,徐志摩、沈从文、苏雪林都这样相信。那时候时兴中外作家相互比附,鲁迅是“中国高尔基”,徐志摩是“中国雪莱”,新月派钟情曼殊斐尔,一见凌叔华作品写女性心理立刻让她寄居在曼殊斐尔那个《理想家庭》里。实际不外是凌叔华燕京毕业,精通英文,博读英文,写作灵感受英文小说感染偶而像乔治·艾略特,偶而像吴尔芙,偶而像曼殊斐尔,骨子里她从来是民国闺秀,写的也是民国闺秀的悲欢。她出身世家,跟过辜鸿铭学英文,跟过慈禧宫里的缪素筠学国画,旅居英伦期间英国Bloomsbury文人喜欢她喜欢的也是她那一身民国闺秀气质。
我70年代住伦敦陈西滢已经过世,女儿陈小滢嫁去爱丁堡,凌叔华一个人喜欢旅行,中国大陆都去了好几趟,我有一本旧藏的《花之寺》找她写几个字都难了。《花之寺》写燕倩发现丈夫对家庭生活淡漠,冒名陌生女子写信约会丈夫希望挽救婚姻;孙老师说他记挂的不是小说而是花之寺那个三官庙里的古槐和海棠,还有四周的荒坟和寄放棺材的院落:“寺里佛像很阴森,记得也有十八罗汉。”他说。我没有去过,只读过周肇祥的笔记写民国初年花之寺十分苍凉,和尚嫌寂寞纷纷避居城里,只留一个童蒙守庙,问他怕不怕,他说:“有什么可怕?”
一生至友
张大千的摩耶精舍和庄慕陵的洞天山堂都在台北外边的外双溪,相距不到一华里,要不是山坡树丛遮掩,两家屋顶可以相望遥呼。台静农先生收在《龙坡杂文》里的那篇《伤逝》说,他每去外双溪,若是先到慕陵家,那一定在摩耶精舍晚饭;若是由摩耶精舍到洞天山堂,庄慕陵定留他吃饭吃酒:“其实酒甚不利他的病体,而且他也不能饮了,可是饭桌前还得放一杯掺了白开水的酒,他这杯淡酒,也不是为了我,却因结习难除,表示一点酒人的崛强,听他家人说,日常吃饭就是这样的。”
后来庄慕陵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台先生到楼上卧房看他,他还要庄夫人下楼拿杯酒给台先生吃,夫人不在他也要台先生下楼自己找酒:“当我一杯在手,对着卧榻上的老友,分明死生之间,却也没生命奄忽之感。或者人当无可奈何之时,感情会一时麻木的。”台先生写伤逝的篇章总是写得这样淡泊这样萧疏;他写的其实并不多,《龙坡杂文》里那几篇我读了又读几乎可以默诵了。台先生性情如此,忧患如此,笔墨如此,当今已然绝响,将来也难再有:民国杳然,斯文真是越去越远了。
庄慕陵是庄严,是庄尚严,是六一翁,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进清宫善后委员会做清点故宫文物的工作,40年代末带家眷从大陆护送故宫古器物到台湾,在台中任故宫古物馆馆长,外双溪故宫博物馆落成改任博物院副院长,1969年离休。慕陵先生一生一袭长衫徜徉在古今书画的历史长河中忘却名利忘却荣辱,跟他的瘦金体书法一样散发着文化贵族的泱泱清气。他在台湾大学教过书法,一位台大朋友给过我庄老师写的一小张小楷,毕业那年南北奔波失落了,至今熟读的只剩老先生那部《山堂清话》。
庄家四位公子庄申庄因是学者,庄喆是画家,庄灵是摄影家。庄申在港大授课多年,我只见过两面;庄因娶林海音何凡的长女夏祖美,长住美国,我编杂志的年代经常和他通信也经常刊登他的大好文章。庄喆的画我很熟,人反而不熟。我看过些庄灵的摄影作品,他写他父亲和故宫南迁的故事写得饶有兴味,家学渊源,——崭露。林文月怀念慕陵先生的那篇《记一张黑白照片》插图是庄灵的黑白摄影,拍台静农先生叼着烟斗坐在书房案前提笔作画,慕陵先生站在旁边俯看画面,右手指间还夹着半截香烟,“嘴角的微笑分明流露出愉快的心情”。这张照片是1969年的作品,听说上个月还在上海展览,题为《一生至友》:“照片里的两位长者,都曾饱经中国近代历史的种种忧患,他们在中年时期毅然离开家乡,转徙来台湾定居,贡献毕生精力于此地的文化教育;他们的晚年素朴而丰饶,应是无所遗憾。放大的黑白照片,无须任何注解,正说明了一切。”林先生这样写。
我没有那张照片。上星期我有缘得了一张台静农为庄慕陵八十岁生日画的墨梅。墨梅又苍老又道劲,圈圈花瓣带着冬心的影子,下端题的是“丁巳六月初八日写老干奇葩为慕陵吾兄八秩寿。静农于台北市悦宾楼”。丁巳是1977年;到了丙寅1986年,也许是应庄家兄弟的要求,台先生又在画的上端补题八十多个字:“此慕陵八十寿宴于酒楼醉笔。昔年北京常维钧兄寄言慕陵与静农能相守岛上,殊慰衰年枯寂。今维钧慕陵并先后下世,静农今八十五矣,视此片纸,尊前笑乐,恍然如昨,为之怆怀。丙寅岁暮静农记于龙坡丈室。”
常维钧早年在文物维护会跟台先生庄先生都是年轻的委员,还有圆台印社他们也一起当社员。台先生说庄慕陵一生穷而多嗜好,好古玩也好今玩,秦汉印他要,菜油灯他也要,农历三月初三还不忘学王羲之山阴故事临河修禊,找瓷器厂订做白瓷羽觞。毕竟是上一辈的老书生,看看这次庄家后人送去北京拍卖的六十七件字画看得出慕陵先生的平生兴趣。洞天山堂的旧藏香港上回也拍过一批,我想要的都要不到。这回一心怀想这幅墨梅,怀想我求学时代的老台湾有过台静农有过庄慕陵那样的学问大家,我实在很想供养这样一纸清芬:为一段黑白的旧梦,为两张劫后的酡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