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龙:从反传统到回归传统

来源 :全球商业经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fe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到郭文龙之前,我就听说过他的传奇故事,所以我期望他的外貌与众不同。在我看来,但凡有过非凡经历的人,长相也会特别,但是我所见到的郭文龙毫无特别之处。他身材偏高但有些伛偻,皮肤很白,有一双温和的眼睛。他穿得很朴素—一件白衬衫和一条材质一般的裤子。他和我采访过的很多成功商人不同。然而,恰恰是他平凡的外貌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在他那温和平常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切变革的心。
  他是福建南安侨民的儿子,出生于1949年。如果在中国,他会被称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郭文龙在新加坡芽龙的贫民区里长大,和中国那一代人一样,年轻时代的他受共产主义的影响,热情激荡:他会偷听新华社的广播,去海上的中国货轮找马列主义、毛泽东理论的书读。至今,他还能背出许多毛主席语录和诗词,甚至还会唱语录歌。他将政治热情付诸实践,曾担任过新加坡社会主义阵营支部的秘书长,还因此进了监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郭文龙抓住了新加坡经济腾飞的机遇,从做五金钢材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他投资房地产,不仅建成了新加坡的亨德生高科技轻工业楼,还参与投资在南京建成了一幢50层高名为“新世纪广场”的摩天大厦。他同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创立了上海复旦开圆文化信息公司。这个公司开发出十二生肖全家福动画片、制作衍生产品、出版书刊、造型专利授权等,发行遍及全球,在中国有一百多家电视台授权播出。
  不过现在,赚钱是他的副业,花钱倒成了他的主业—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中华文化和教育的推广上。郭文龙身兼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中国商会主任理事、南洋孔教会会长、新加坡南安会馆名誉主席、东亚人文研究所董事长、喜耀文化学会会长、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中文校友会名誉顾问等职。他还曾担任过6年新加坡汾阳郭氏公会会长和4年现代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他说,时代变了,但他年轻时那份关注社会、要对民众有所担当的情怀没有变。如今,他只是把当初这份理想放在了社团,回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从海外红卫兵到儒学捍卫者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青年时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郭文龙上新加坡的夜校,当时学校里聚集了很多1949年之后没有回大陆的共产党员。在学校里,老师告诉他:“中国所推行的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可以让人在一个没有压迫和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里享受平等的生活。劳工阶层当家做主。而新加坡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资本家压迫劳工阶级。”
  因为出生贫苦,期望社会变革,再加上对中国的单纯感情,郭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海外红卫兵。他也如同国内的红卫兵一般读红宝书、跳忠字舞,在学校里发动群众打校长、打国民党派的老师。经过几年的锻炼,他还被选为社阵支部的秘书长,参与策划了一些活动。
  “海外华人社会的一起一落是与中国国内情况息息相关的。”郭文龙说,“辛亥革命时,新加坡华社就有保皇党与革命党之分。国共战争时,国内打得你死我活,南洋华侨虽然没有真刀真枪打起来,但也是你我分得很清楚。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里国共两党的阵营一直对立。在‘文革’时期,两派更是泾渭分明。不仅如此,左翼阵营里也如同国内一样出现过多个派别。”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郭开始反思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行为:“第一,所有政府做的事,不管好坏,我们都绝对反对、抵制;第二,我们做的事情破坏社会经济和正常生活,不被群众认可。等后来发生了林彪出逃、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出现虚报粮食产量等事件,我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1971年,郭文龙因未服兵役和参与共产党活动被逮捕。(当时,郭认为征兵是要去森林里打马共,其实是自己打自己人,是英国傀儡政权想在东南亚开辟第三战场,所以逃避兵役。)
  在监狱里的21天里,郭文龙除了被问话,就是思考。从监狱出来,虽然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还没有动摇,但已不想再参与此前的“破坏性”活动了。他更多地参与到宗乡团体(宗亲会、乡亲会)的活动中。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信仰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在宗乡团体和中华文化里,郭文龙最终找到了新的信仰—“就是要以你的先人的功德为荣为楷模,继承下来,有所作为,让你的后代能以你为荣为榜样,传承下去”。
  回头看,郭文龙承认自己参与左翼活动的这一段历史很残酷,令人遗憾。但他并不后悔。他说:“我本身也得到了锻炼,有了组织策划的能力,对社会多了一分关心,有了一种奋斗精神和热忱。”他认为自己之后参加很多团体活动,积极地做出努力和贡献,也与之前的左翼活动有关。是在夜校的学习让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要有一份崇高的、超越现实和功利的理想与追求。
  直到现在,每年他都会请当年一起参与左翼活动的“同志”吃饭。他们中有的人受了挫折,不再谈政治、文化,也不再谈社会理想;有的则还活在那个年代,不断回忆当初的激情,批评政府对左翼人士的不公;只有郭文龙转换了跑道,把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放在了社团和中华文化中。
  “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中国国内付出了代价,我们海外华人也付出了代价。”
  变革的时刻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刻。”郭文龙说。
  华校、华文报纸和宗乡团体是连接华人社会(以下简称华社)的三大媒介。新加坡的宗乡团体曾经建立了众多的华校。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用一纸公文将所有的华文学校改成英文学校。虽然当时的华人有过反抗,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新加坡的华文报纸曾经都是民营,由不同的华社领袖创办,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些民营报纸也全由政府控制起来,对中国的报道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虽然不认同政府的政策,但是郭文龙还是能理解—作为一个新政权,它要淡化印度人对印度人的认同,华人对华人的认同,建立一个新加坡人的共同认同。   然而,他还是掩饰不了对于年轻一代华裔的失望。“我们这一代还坚信过去的传统,但年轻一代从文化角度、民族身份上都已经慢慢淡化。现在年轻人也有一点往回寻根的趋势,但是他们大部分的动机是商业,跟我们当年很不一样。”
  对于这些变化,郭文龙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喜耀文化学会就是他为传播中华文化做的一个项目。
  我就是在喜耀文化的新加坡会址见到的郭文龙。这个学会藏在一个工业区内,面积很大,大约有1000平方米左右。其中一部分是小朋友的教室,另外一部分则是成人的教室和阅览区。郭文龙告诉我们,喜耀文化学会不仅开办幼儿园,同时也为成人提供教育。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教授中国的儒学。在喜耀的幼儿园,孩子们会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和一些儒学精神。对于成人,喜耀也提供一些课程,通过宣讲儒学精华,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圣”,让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和希望—郭把这称为“性情文化”,
  因为政府对教育有限制,所以他办的教育要么是在政府管制之外的幼儿园,要么是没有政府承认的民间书院。
  南洋孔教会是郭文龙投入最多的项目。这个组织将在明年迎来它的100周年纪念。“它就是康有为当初到这里来推广儒学留下的影响,是由康的弟子陈焕章创立的。”郭说,但他并没有再多说。
  后来查资料,我才发现,原来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创立于1914年,它成立的背景就是当初中国刚变国体,陈焕章等人“深感中华数千年因有优良文化之精华及道德标准,不为国人所重视而遭摒弃,深为关注,亦深为惋惜”。于是,陈发起创立孔教会,“以弘扬孔道而正人心”,并且向中央政府备案,在北京设立孔教总会,在各省县及海外设立分会。
  很快,南洋各地纷纷响应,槟城、怡保、马六甲等地相继成立孔教会。在新加坡,林文庆博士、林义顺等华社领袖发起成立了实得力(海峡英文:Strait的翻译)孔教会,会址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当时有会员数百人,大多是中华总商会领导、名流翘楚。
  1942年,新加坡沦陷,实得力孔教会一切活动被迫停止。直到1949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00周年之际,孔教会才得以复苏,并改名为“南洋孔教会”。
  从2007年开始,郭文龙担任了南洋孔教会的第三十任会长。和孔教会创立者陈焕章一样,他也有对于传统文化逝去的忧患意识。在他的领导下,南洋孔教会实行门户开放,吸引了很多学者加入,使会员增加到150多位,其中很多是文教界人士和企业家:一方面推广普及孔子思想,提倡“生命儒学”,一方面推动文化学术活动。郭文龙还在理事会引进了超过一半的新成员,使之年轻化。
  孔教会发展到现在,在有些地方已经演变为宗教形式,比如印尼。“这有政治上的原因。”郭说,但他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是超越宗教的,这样反而能和宗教和谐共处。
  郭文龙解释说,孔教会的“教”字,是教育和道德教化的意思,它是个倡导儒家思想、弘扬孔道以正人心的团体,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教化、安定作用。会员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共同承担宣教的大任,才有了跨世纪的坚持。
  我问郭文龙:“到喜耀文化学会和孔教会听课的人多吗?”
  “还是有的。”他回答。
  “那些人是保守派吗?”
  他不喜欢我用“保守派”这个词,他说这是贬义词,不过要保护自己的团体和文化,人人都要保守。“我们不能做断线的风筝,这个风筝可以飞得很高,但是线不能断了,断了就完了。”
  民族比国家更重要
  在郭文龙的心中,民族是一个比国家更重要的概念。中国人的概念可以超越政治、疆域、逻辑。
  “你的国籍可以是新加坡公民、澳洲公民,政治身份可以改变、国籍可以改变。但你的民族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
  凭什么你是中国人?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
  套用他的比喻,人是风筝,文化就是线,始终牵绊着你。没有了文化,人就是断线的风筝,找不到根。
  在我们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郭文龙时常谈起对中国文化的担忧。中华文明,这一世界公认最古老的文明正在被无情地摧毁。
  “我观察了三个地区,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跟新加坡的华人社会,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弃中国化。台湾在一个时期有意地在政治上跟中国切割,搞独立,不讲普通话,讲闽南话,不读中国历史;新加坡也是弃中国化,身份、语言、历史、传统全都不要;但真正弃中国化最厉害的还是中国大陆人,‘文革’是最根本的弃中国化,把传统连根拔起!”
  “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如果不重建精神文明,都只追求美国的那种生活方式。以后中国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第二美国?”
  他因此有了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希望中国的儒家思想能够重新成为普世思想,他也相信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够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的文化是很有韧性的,会重新复兴。但是这要靠中国人的自救,让中国化再回归。”
  “所谓礼失而求于诸野。”
  我问他:“在新加坡像您这样关注中华文化传承的华商多吗?”
  “现在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而且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他回答说,“这(关注中华文化传承)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共识。现在你要和另外一个华人坐下来讨论怎样来维护我们的历史,他会觉得有这个需要吗?这就是新加坡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我和郭文龙提起了让我感动的陈嘉庚。他说:“陈嘉庚的精神已经超越了功利,所以让你感动,他可以超越时空,永随历史,激励一代又一代。”
  “历史如果没有英雄,历史是寂寞的,也是没有方向的。”
  他说,陈嘉庚就是他的方向,虽然在文化上的投入并不能马上看到效果,但“我们只是向历史交代,向我们的祖先交代。他们创造了这么辉煌的文化,却在我们的手上断了,这愧对祖先,也愧对后代!中国文化可以对人类有贡献,这是一整套价值观。所以中国不只要做强大的国家,更要做伟大的国家!”
其他文献
当然,这是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一千小得不能再小的故事。  一个47岁的男人爱上了21岁的姑娘。不是傍大款的故事,男人也不是大款,只是个艺术家而已。  男人一年里有1/3的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参加各种艺术展,或者无聊的研讨会。在艺术展或者研讨会的间隙,已经呈现出疲态的男人,会坐在欧洲某条美丽小街的长椅子上发呆,或者买一张明信片,写上中国字:  我正在观察一对接吻的情侣,观察很久了,他们真美……  就
期刊
Q=王涌《全球商业经典》执行出品人、执行总编辑  A=王小川搜狗公司CEO,前搜狐CTO  2013年5月15日,我们与王小川对话时,正值“360收购搜狗”的传闻吵得最凶之时。传言纷扰,他让自己保持“钝感”——不被周围和自己不怎么相关的事情干扰。他倾诉的欲望  集中在他对搜狗产品的整体设计上,他要让产品的后劲不出问题。  35岁的他觉得自己看破了生死,“我不怕死亡,即便现在就死了,对墓碑上怎么刻写
期刊
问一家成长型公司的董事长:“你当下最希望解决的管理问题是什么?”对方略加思索后,回答:“怎么能够让员工主动工作,而不是被动等待?”  哇,这其实真是一个很大的管理课题呢!  为了拆解这个课题,先来八卦一段有趣的历史吧:说到激发主动性这件事,史上暴强的一个组织,是成吉思汗的队伍。我常常提醒人们,不要急于为成吉思汗的功业激动,更重要的是多看看他是怎么从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的,看透究竟是哪些具体行为事件决
期刊
雷军又摔手机了。  2011年8月19日,在北京车库咖啡的一个论坛上,面对网友“国产山寨货”的质疑,雷军掏出手机,当众示范了摔手机。另两位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周光平坐在旁边,则是心惊肉跳。“前两次摔手机一次是在小米发布会的台子上,铺了地毯,一次是雷军坐着演示的。但这回,车库咖啡可是实打实的大理石地,雷总个头又高,站着摔的,质量再好的手机也悬呀!”  命悬一线,是当时业界对小米的主流看法,也是小米
期刊
杜南发在凯伊秀公司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虽然2013年年初,他已经将自己一手创立的这家化妆品公司卖给了印度的Wipro,但他还是公司的高级顾问,每个月会在这里办公6天。  办公室很大,但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杜南发收藏的中国古董占据了—或者应该说他的艺术藏品更为贴切,因为他也无法判定其真伪。杜南发让我们在他巨大的办公桌前坐下。他中等身材,脸圆圆的,一双手藏在一副黑色的手套里。杜有70多岁了,刚刚经历过一
期刊
陈达生博士已经75岁了,但仍旧独自频繁地穿梭于马六甲和新加坡两地。在新加坡,他有一家预应力工程公司、一家桥梁建筑公司、一家石油钻井工程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投资项目。不过现在他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马六甲。在那里,他创办了一间名叫富礼的酒店和海外唯一的郑和文化馆。  我在马六甲见过他,那是个工作日,他很忙—一个会接一个会。他说,只有周末自己的时间才会比较宽松。于是,星期天,我们又在他新加坡的公司里见了面。
期刊
在办公室中,只是工作认真、踏实努力、为人诚恳并不一定就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运用一些语言技巧的。  1、应答上司交代的工作:“我立即去办”。  冷静、迅速地做出这样的回应,会让上司直观地感觉到你是一个工作讲效率、处理问题果断,并且服从领导的好下属。如果你犹豫不决,只会让上司不快,会给上司留下优柔寡断的印象,下次重要的机会可能就轮不到你了。  2、传递坏消息时:“我们可能碰到一些情况
期刊
读了很多管理的书,听了很多管理的课,也写了很多感觉不错的文章,突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认为管理是一门学问就越发觉得其高深莫测,越是觉得其高深莫测就越发觉得管理是雾里看花,直至敬管理为神,惧管理如鬼。  这是发生在国内某知名高校MBA班的真实故事,听了有点像笑话,一笑之余仔细回味,确实发人深省。管理一旦成了学问,到了书上,到了课堂里,正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上了戏台一样,如果“好学”之人依葫
期刊
2006年12月1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创办的《蒙代尔》杂志,在国内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率先宣布了由其编制的2006年度“中国十大情侣富豪榜”。在这张榜单中,来自中国台湾的王雪红和陈文琦夫妇,以高达158.8亿元的资产稳居榜首。    “中国十大情侣富豪榜”榜单发布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关于他们的各种报道铺天盖地,这对身价不菲的情侣身上顿时被笼罩了无数荣耀的光环。是的,我们都知道,成
期刊
想像小S一样产后仍旧那么光彩夺目吗?作为一个女人,这恐怕是做梦都想的事情。要想当漂亮妈妈,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你就得像小S、像众多生过宝宝的明星妈妈们一样,坚持吃月子餐。  申海,河南鹤壁人,今年33岁,做过电台DJ等工作,还创办过著名个人网站“撰稿人之家”。网络低迷时期,“撰稿人之家”网站被迫关闭,在网站倒闭后,申海并没有安分于自己的工作,他不甘就这样沉寂,所以一直在寻找着新的机会。在做过一些电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