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老师教出好学生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y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在研究刘邦时发现,刘邦在遇到问题时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之奈何”。也不知道刘邦是真的没用还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反正关键时刻这句话每每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它极大地鼓励了张良、萧何这帮谋士们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为了让主公接纳自己的建议极尽劝说之能事。最近网络上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似乎也成为调动下属积极性的经典范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也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吗?因此,不妨也学学刘邦,教学中试试无奈地说一句“为之奈何”;或者学学神探狄仁杰,故作犯难地说一句“元芳,你怎么看”。
  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让学生天然就有一种对教师的崇拜和依赖,这种崇拜和依赖很明显地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求异思维的成长。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一直陶醉于这种崇拜和依赖之中,总是以能顺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津津乐道,而对那些思想“怪异”、爱挑战教师权威的学生欲除之而后快,这样就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了成长的空气和土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被提上了重要地位,教师是需要转变观念的时候了。教师要具有学生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宽容的心态,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想方设法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露拙”是一个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留下破绽,暴露错误,敢于说“我还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个问题怎么办”,必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是很“高兴”看到老师犯错误的,记得有个年轻教师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引导学生讨论廉颇的智勇,一个学生提出蔺相如开始主张携璧入秦的策略就是错误的,开始直接拒绝就可以了,不给别人没有什么理亏的,携璧入秦以后把秦君臣玩弄了一番后再完璧归赵,这样反而把理亏的责任揽给了自己。讨论进入这个岔道显然是这位老师所没有想到的,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加之下面很多听课的领导、老师,这位教师有点紧张,不知所措。而这时让人惊喜的情况出现了,起来发言的学生一个接一个,每人都大胆地谈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原来是这些可爱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喜欢的老师在全校教师和领导面前出丑。后来评课时,这里果然被一致认为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这是一个被动“露拙”的例子,当然还有主动“露拙”的例子,这就成了经验丰富的教师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了。在授课中,故意出现错误,或者把学生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让学生去识别,进而深入地把学生引向文本,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露拙”并不是说暴露了老师的无知和浅薄,相反,“露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是一种运筹帷幄的气度,创造的是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贯彻的是师生交流的真正平等,体现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的良苦用心。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地否定了教师的权威,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思考的欲望,让怀疑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发芽。
其他文献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说明某一事理或阐发某一见解、宣传某一主张的文章,它要求用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然而不少高考作文是“论点+论据+结论”的各自独立的三大块模式,缺少分析论证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说理的方法,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能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呢?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理”。所谓理,就是道理。一篇文章,可以有大道理和小道理。大道理就是中心论点,小道理就是分论点;大道理
期刊
一、平仄的诞生与演变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如何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与押韵由此诞生。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何区分平仄呢?要了解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
期刊
近年来,较城镇而言,农村高中的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急剧下降,从其生理和心理来分析,自我教育能力不强。家长娇惯孩子,致使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磨练,依赖性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教育思维模式极难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更是薄弱。  一、出现的新问题与应对的新思路  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既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农村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在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感渗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
期刊
二十一世纪对所有人来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教师要想取得别人的认可,其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在感情上得到学生的喜爱和亲近,在工作上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事半功倍;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的教师,不管花费多大的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少了学生琅琅的书声,多了教师急功近利的讲解。这样做,貌似很适合抽象思维能力强的高中生,实则由于违背了语文学科要在“读中悟”的本性,效果并不佳。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不都是在《三字经》《弟子规》的朗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仅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用口与耳
期刊
2012年9月,学生王照惠的作文《去外公家过年》获第10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该作文又被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声》一书中。此时,学生王照惠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得力于作文辅导“1对1”的做法,也是学生王照惠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学生王照惠写作《去外公家过年》时,由于大赛征文需要,她原写的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题目是《简单》,老
期刊
学生刚刚升入高一,对高中语文学习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目标、新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大家却对高中语文学习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感觉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甚至丧失了新阶段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针对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改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态度  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出自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背诵等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一切语言素养都是空谈。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多阅读书籍,多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课堂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善于、乐于积累的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如
期刊
杨修听懂了曹操口中“鸡肋”的含义而被斩首,死得冤,因为他洞察了曹操的心意,知道“鸡肋”一词的意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目前社会上对于鲁迅的文章是否继续保留在高中课本中,也是存在着“是否鸡肋”的争论。鲁迅先生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人可及。在形式上,他开创了白话文的创作,将人们从古旧的文言文中解救出来,让小说的语言更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与语言习惯;在内容上,他无所畏惧,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