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6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一切语言素养都是空谈。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多阅读书籍,多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课堂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的方法,养成善于、乐于积累的习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一、朗读促积累,增语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熟读成诵。读出作者的意图,读出文章原有的滋味,读出自己的情趣,从而读有所获,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在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促进积累,增强语感,从而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
  《沁园春·长沙》一课中,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后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图。下片是当年火热战斗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乐观、昂扬向上和主宰世界的革命情怀。教学中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并且让学生观看湘江秋景图,让毛泽东的豪情壮志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配乐读,反复读,模仿诗人的口吻读,在读中感悟领袖人物的革命豪情。当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融入优美的诗词之中。就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
  二、背诵促积累,美语言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蜚声先生说过:“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香港大学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由上述两位学者的话,足见背诵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语言文字清通畅达,灵巧铿锵。因为自古以来背诵就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和“看家本领”, 是学习语文最扎实、最有效的策略。多背诵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落,显而易见,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背诵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提高语言的能力和强化语感。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诵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 反复朗读达到背诵,能够丰富词汇,增加语言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此,教学中就应要求学生阅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学生经常背诵一定的名篇名句,做到书到用时不恨少,信手拈来还嫌多,真正做到用背诵促进积累,用积累带动语言的提升。
  三、运用练语言,丰语韵
  知识贵在活,所以积累的知识应该活学活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用巧、用活所学的语言,做到“背”以致用。背诵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积极地输出、再现所学的语言材料,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在检查学生背诵效果时可以采用书面形式,让学生将文章写下来(默写)。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鼓励学生适当发挥。这样做就可以活化输入的语言材料,把单纯的记忆与应用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在学生诵读之后要求学生说或写相关的话题,使学生及时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并从中尝到“甜头”,获得背诵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愿意背诵更多的语言材料。
  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英国作家斯惠夫特说:“文学是适当的词汇放在适当的地方。”如,《孔乙己》中的一个动作描写“排出九文钱”,为什么用“排”而不用“摸”?正是这个“排”字,恰如其分地把孔乙己既可怜、又可悲的书生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抓住这些动词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领悟,并学会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好的积累。语言丰富了,写作时更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语言丰富了,想象力也就增强了,语言自然也就生动有趣了,就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让文字的韵味像诗一样流淌。
  语言积累,是从朗读、背诵到运用这样一个自我消化、不断吸收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应立足于课内,拓展于课外,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去积累,一心一意地去运用。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
其他文献
从2004年工作到现在,工作了也近10年,多年来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关于信息社会的读书  信息时代纸质的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还有没有必要去读书?这两个问题的确让学生迷惑,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纸质书籍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书籍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纽带,长期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电子书,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快餐文化,其中最多的
期刊
长篇名著多是作家的心血之作,具有很高的思维缜密度和社会深刻性。然而受“快餐文化”和自身阅读惰性的影响,当下不少学生醉心于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等轻松阅读,对长篇名著却少有人问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已成为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从教学实践来看,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首先,巧借时下流行元素来培养学生阅读长篇名著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自觉阅读长篇名著的原动力,而来自于生活的兴趣才可能更加持久。在实际教学中,
期刊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说明某一事理或阐发某一见解、宣传某一主张的文章,它要求用哲理分析现实问题。然而不少高考作文是“论点+论据+结论”的各自独立的三大块模式,缺少分析论证这样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说理的方法,那么,如何使议论文能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呢?  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理”。所谓理,就是道理。一篇文章,可以有大道理和小道理。大道理就是中心论点,小道理就是分论点;大道理
期刊
一、平仄的诞生与演变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也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如何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与押韵由此诞生。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如何区分平仄呢?要了解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
期刊
近年来,较城镇而言,农村高中的生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急剧下降,从其生理和心理来分析,自我教育能力不强。家长娇惯孩子,致使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磨练,依赖性强。“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教育思维模式极难形成,自我管理能力更是薄弱。  一、出现的新问题与应对的新思路  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既为广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偏远农村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还要在情感态度以及世界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是知识信息的传授,也是情感的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课堂情感渗透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好途径。  一、设计主题单元,将知识和情感教育合二为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安排课文的,精选内容上或思想上有相似点的几篇课文来构成一个单元。如
期刊
二十一世纪对所有人来说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教师要想取得别人的认可,其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师,在感情上得到学生的喜爱和亲近,在工作上得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事半功倍;相反,师生关系冷漠的教师,不管花费多大的努力,也得不到学生的帮助和支持,常常是事倍功半。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近年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语文课堂少了学生琅琅的书声,多了教师急功近利的讲解。这样做,貌似很适合抽象思维能力强的高中生,实则由于违背了语文学科要在“读中悟”的本性,效果并不佳。想一想,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不都是在《三字经》《弟子规》的朗读声中成长起来的吗?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学科不仅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切用口与耳
期刊
2012年9月,学生王照惠的作文《去外公家过年》获第10届“新人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2012年12月,该作文又被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声》一书中。此时,学生王照惠尝到了成功后的喜悦。  这篇文章获得一等奖,得力于作文辅导“1对1”的做法,也是学生王照惠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学生王照惠写作《去外公家过年》时,由于大赛征文需要,她原写的以“幸福”为主题的作文,题目是《简单》,老
期刊
学生刚刚升入高一,对高中语文学习充满了好奇与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目标、新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然而在实际学习中,大家却对高中语文学习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感觉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甚至丧失了新阶段语文学习的信心。下面针对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改变,提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改变态度  初中的语文考试,多以课本为依据,很多考查内容甚至直接出自课本原文。如,文言文阅读、古诗词背诵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