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明确文体”的三重境界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hu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发端于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小陈举报老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5道作文题均采用这种题型,预计往后几年,这种题型还是会占主导地位。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情境任务型作文的文体更加难以把握:前者只要求“明确文体”,即选定写作哪一种文体,文章符合这种文体的规范即可,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对战机的防护”;而后者大多在要求写作某种实用类文体比如演讲稿的前提下,仍然要求“明确文体”。既然已经明示考生待写的是哪一种实用文体,为什么还要求“明确文体”呢?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还是演讲稿和书信等实用类文体还远不足以体现待写作文的文体特征。这时候,如果考生仅仅满足于完成某种特定的实用类文体的写作,往往会顾此失彼,不能圆满完成试题隐含的任务指令,从而严重影响得分。因而,准确理解“明确文体”的特定内涵并根据特定情境努力做到“文体明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辨析交际语境,符合实用文体的要求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是一种有着严苛限制的特殊的交际语境写作,但在外在形式或格式方面,通常要求写作某一种实用类文体,比如演讲稿、发言稿、书信或主持词等。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指令,作文试题对此会作出明确的交代。那么,考生应该如何辨析特定的交际语境,写出符合要求的某种实用类文体呢?鉴于演讲稿是交际语境写作的典型文体,下文即以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试题为例加以阐述。
   这道作文题假设“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并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要求考生完成这篇演讲稿的写作。从试题的设置来看,这道题确实是颇为典型的交际语境写作的作文题,题中的写作主体(中国青年,即考生)、受众(世界各国青年)、主题、场合和文体等交际语境要素一应俱全。
   众所周知,作为交际语境写作的典型文体,演讲稿更讲究“受众立场”和“交流意识”。孙绍振教授认为:“演讲是一门独立的学问。总的来说,其特点有:第一,演讲的现场性;第二,与听众的互动生成性;第三,具体分析的深邃,以智性的张扬为上;第四,适当的鼓动、煽动、抒情;第五,故作大言,大词小用的幽默感;第六,演讲词汇贵在口语化,就句法而言,则以短句、干脆利落为上。这一切,都是题中之义。”孙先生总结出的演讲的6个特点,大多与演讲稿写作的“受众立场”和“交流意识”有关,只是孙教授的这些要求比较高,在高考限时写作的特定语境中难以完全做到罢了。但即便如此,考生也不能将演讲稿的“受众立场”和“交流意识”等同于开头有“亲爱的各位来宾、各位青年朋友”,结尾有“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而应该有其他更深层的互动交流,包括运用“适当的鼓动、煽动、抒情”以引起共鸣等。因此,考生写作时就要充分考虑特定受众的特点,尽可能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审视自己所写的文章,以期更好地完成“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这一演讲主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道作文题呈现的情境是一个国际性的场合,主要的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因此考生要有国际视野,措辞一定要得体。请看甘肃考生《美哉青年,壮哉世界》一文的开头部分:
  各国青年代表:
   大家好!
   世界是青年的,未来亦是青年的。无论在哪個国家,青年都是世界发展的主力军。要知道不是什么样的世界成就了什么样的青年,而是什么样的青年构建了什么样的世界。为此,我们青年人要培养三观:全球观、未来观、世界观。
   此文开头称呼致意后,即紧扣材料,抓住“世界”“青年”和“发展”等关键词,生发议论,表明青年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样的青年构建了什么样的世界”,紧接着就顺势提出文章的观点:“我们青年人要培养三观:全球观、未来观、世界观。”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分别论述青年人要具备“包容的全球观”“长远的未来观”和“阔大的世界观”,结构严谨而明晰。文章行文过程中交替使用的称呼,包括所有与会者在内的“我们青年人”“我们”“我们青年一代”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提到考生自己的国度时,不用“我国”而用“中国”;提到我国青年时,用“中国青年”;显然,这些都彰显了考生具有明确的“受众立场”和强烈的“交流意识”。反之,如果考生罔顾“世界”这个限制语,仅以我国青年为受众,则难免显得视野狭隘,格局狭促,无异于自说自话,肯定会被视为没有完成特定的写作任务。
   演讲稿的写作如此,其他实用类文体如书信等的写作也如此,兹不赘述。总之,情境任务型作文“明确文体”的第一层境界,即要求考生认真辨析作文试题材料和写作要求所提供的交际语境,写出符合特定情境要求的实用类文章,包括格式、措辞和行文上的特点等。
   二、遵循表达规范,符合教学文体的要求
   演讲稿、发言稿、书信和主持词等文体是以它们的应用性或应用场合来分类的,更多注重其形式或格式方面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是外在的,尚不足以彰显文章内在的行文逻辑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本质特征。比如同是书信体名篇,从时下教学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抒情散文,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是驳论文的经典,属于议论文。因为书信体的文章本身对表达方式并没有固定的要求,它可记叙,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还可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所以,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完全可以因境而定,按需选用,是十分灵活的。但高考作文就不一样了,它承担着特定的考查使命,因而它有明确的写作任务。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要求就小陈举报老陈在高速路上开车接电话这件事“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以表明考生的态度,阐述考生的看法,显然是借书信的形式来说理,因为不说理,何以表明态度和阐述看法?这时候,如果考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篇记叙文(故事、小小说等)给相关方是绝对不符合要求的,因为故事之类的文体很难做到直接表明态度和阐述看法。因此,就这道题写成的作文就其实质或行文的逻辑来看,其实还是议论文,只不过这篇议论文的外在形式是书信,是地地道道的披着书信外衣的议论文而已。书信是这样,其他高考作文试题所要求的演讲稿、发言稿和主持词等也都一样。演讲稿、发言稿和主持词等是作文的外在形式要求,是交际语境(情境)写作的要求,行文思路和逻辑还得看作文试题的具体任务指令,但就近几年全国卷作文试题来看,基本上都要求写成议论文。    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此题交际语境因素齐全而显豁,作者、受众、主题、地点和内容等都再清楚不过,其中的“倡议”和“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等任务指令则明确无误地告诉考生,此文应该主要选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在这种情境之下,考生只能以演讲稿的形式写一篇议论文。其实,纵观近5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情境任务型作文在外在形式上大多要求写作书信、发言稿或演讲稿之类,但文章基本的行文逻辑和表达方式偏向议论(分析)说理,故大体上都可以归入议论文的范畴。这样,自然就要求既要合乎演讲稿等实用文体的格式和行文特点,又要遵循议论文这种特定的教学文体的说理规范。考生写作,只有做到内外兼“修”,形式和内在都符合作文试题的要求,才算得上真正“明确文体”“符合文体要求”。如此说来,在高中阶段,对于议论说理的规范的训练还是重中之重,切不可掉以轻心,被演讲稿等实用类文体的表面格式所迷惑。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语文月刊》等已发表的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考场真实的高分作文来看,如果去掉演讲稿的特定格式和行文中为数不多的为了显示交流意识的称呼语,再稍微改写一下文章的开头,这些高分作文本质上与非情境任务型作文并无两样。这其实很容易理解,演讲稿毕竟不是现场脱稿演讲或即兴演讲的实录,即便给定了虚拟的写作情境,但作为考场作文,毕竟也只是写给阅卷老师批阅的作文而已。
   实际上,议论说理的规范历来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重点,特别是在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出现之前的传统材料作文阶段。情境任务型作文出现之后,有的考生被实用类文体的名称所迷惑,顾此失彼,在议论说理的规范化方面处理得不尽如人意,写出来的文章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文体不清,自然无法完成试题的写作任务。
   从阅卷的实际和各省市发布出来的考场优秀作文和样卷来看,笔者以为,要加强议论说理的规范化,考生宜在标题的拟写、观点的呈现、说理层次的拓展、议论体式的选择和论证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勤下功夫,精益求精。即以考场议论文标题的拟写而论,一般而言,考生要尽可能将文章的观点或结论等重要内容提炼成表意明确、语言简洁的语言形式作为标题,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将标题修辞化(如对偶、引用和比喻等)则更好,一定要摈弃那种随意以文章的论题为题的拟题方法。再如考场议论文的观点,首先在语言上要精心锤炼,苦心经营;其次应尽可能在开头部分的醒目位置加以呈现,并且在结尾加以重申或强化,或者先针对性地提出与文章论题相关的引人深思的问题,经过层层具体分析腾挪跌宕之后自然推导出结论(中心论点)。那种观点不集中不鲜明,或者呈现位置欠妥的文章,都是与高分无缘的。
   三、坚持与时俱进,符合文体发展的要求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潮流,滚滚向前,文体规范也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全国卷的作文向来以考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但同样是高考优秀作文,近些年的考场佳作与2010年前后的相比就已经呈现出了不同面貌,更不用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了。比如近年来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比较强调对关键概念的界定,在说理论证时比较注重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辨思维)和图尔敏论证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这些是最突出的特点。
   1.界定关键概念,构筑说理平台
   名不正则言不顺,概念不清则文理不通。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要对作文试题材料和文章的标题、论题或观点中出现的概念(关键词语、短语或句子) 作出合宜的阐释说明,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从而确定立论范围,做到精准立意,或者更好地展开、推进论证说理。概念界定的实质是从一般概念的众多可能的意义中选取最适合试题材料或文章语境的那个意义,或赋予特殊概念在该文章语境下具有的特定意义。
   一般概念往往在词典中或在人们长期约定俗成的运用中本身就包含多个义项或多个解释,再加上作文试题材料和要求所给的特定情境,其义项或解释可能就更多。但是,考生一旦完成审题立意的工作,特定的一般概念在文章中就只能有一个内涵,而且要一以贯之,如果中途易辙,那就是触犯了逻辑上的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的毛病,而这是议论说理的大忌。2003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要求以“杂”为话题作文,尽管这个“杂”的义项有多个,但在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中,考生只能写其中的一个,不然就太“杂”了。一篇优秀作文的一個语段这样写道:
   原来,“杂”是一种多极,一种包容。正所谓“千帆竞发,一日千里;海聚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只有厚德载物的气度才耐得长久,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
   显然,这个语段是对上文的小结,其第一句话阐释“杂”的内涵,接下来的两句话阐述“杂”的意义。“杂”的内涵清晰了,意义也清楚了,下文或顺承或转承便都可以运用自如。可遗憾的是,许多以“杂”为话题的作文,往往没有对“杂”这个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因此,难免有意无意地偷换概念,给人以东拉西扯、甚至杂乱无章之感。
   如前文所述,考场议论文应尽可能在开头部分的醒目位置呈现观点,故对试题材料和文章的标题、论题、观点中出现的一般概念,也最好能在开头部分的合适位置加以界定。下面是一篇对“佛系青年”进行评议的文章的开头部分:
   近日,互联网上吹起了一阵“佛系”风,不少人自诩“佛系青年”。那么,什么是“佛系”呢?“佛系”指的是不拿不抢,不求输赢,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究竟好不好,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支持的声音很多而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对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不可太“佛系”,应有青年人身上的热血和勇往直前的刚性。(《拒绝“佛系”,燃情青春》)
   这个开头先引用材料,在引用中包含对“佛系”这个关键概念的阐释,以明确“佛系”的内涵:不拿不抢,不求输赢,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然后再表明自己对“佛系”的看法,也就是提出文章的观点: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不可太“佛系”,应有青年人身上的热血和勇往直前的刚性。这样,文章在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具体论证就可以了。    有时候,一般概念不一定出现在作文试题的材料中,而是由作者基于对试题材料的深刻理解自己提出来的,这时候更需要对之进行精确的界定,不然读者便可能对之摸不着头脑。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试题,材料为“‘二战’期间英美军方对战机的防护”,体现的是“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有一新疆考生即以“幸存者偏差”为题写了一篇考场优秀议论文,其开头部分为:
   美国的统计学家沃德在二战时因力排众议建议美军在飞机引擎处安置装甲,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美军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因此产生了“幸存者偏差”理论。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常常偏信来自于幸存者的资料、数据,而不去探究“死亡者”的信息,因而资讯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现实生活中,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商业运作,“幸存者偏差”现象无处不在。
   作者先简明引述材料,并顺势提出“幸存者偏差”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再通俗地对之进行解释,最后再说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在作文试题材料中并未提及,完全是该考生基于对材料深度解读后自己提出来的。虽然这个概念不存在歧义,但并不能排除有的读者对之缺乏了解,同时,阐释概念后列举“幸存者偏差”的现象和危害以及寻求规避的措施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作者对这个自己提出的核心概念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
   至于特殊概念则大多带有比喻或象征色彩,它主要出现在新材料作文尤其是寓意型的新材料作文中,许多以寓言、诗歌或名言警句为材料的作文题,其内涵有的就是靠比喻或象征来呈现的,因此,只有准确揭示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才能完成审题立意的任务。比如2014年高考福建卷,作文试题材料就是一句富有比喻义或象征义的话:“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显然,这里的“空谷”“悬崖”“栈道桥梁”都有特定的内涵,只有根据试题的整体语境和考生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对这些特殊概念进行巧妙阐释,才能准确揭示其内涵,从而提炼出既切合题意又适合自己写作的观点,完成审题立意的任务。例如,可以从“困境与超越”的角度立意:将“空谷”理解为难以跨越的逆境,将“悬崖”理解为人们面对逆境时的悲观绝望,而将“栈道桥梁”理解为直面逆境、知难而进的象征;也可以立意为“崖边驻足,静赏风景”,将“悬崖”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将“栈道桥梁”作为功利的象征。
   其实,特殊概念可以出现在任何形式的作文题中。比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的作文题要求考生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里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就是典型的特殊概念,其意为如何正确审视自我,定位自我,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又富有意义。其作文试题材料中的“镜子”“自画像”等也是特殊概念,前者指审视自我的凭借,后者也不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绘的肖像作品”的含义,而是指有待审视的自我认识的结果,二者都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手段或途径。正如四川一考生在其优秀考场作文《以外界为镜,可以知自我》中写道的那样:“这‘镜子’,并非只是块镀银玻璃,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中的一人、一言、一事,皆可成为通往自知的明镜。”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文章中对这些特殊概念进行一番正儿八经的界定,而是说在审题立意和行文之时则当以其比喻义或象征义为准,不然,通篇都是“镜子”或“自画像”,难免给人审题不求甚解之感,多少有點煞风景。
   总而言之,在写作实践中,凡发现含义与平时有别的词、短语和句子都要对之进行界定或诠释,而且这个过程要体现在审题立意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在文章的适当位置加以巧妙呈现。
   2.虚拟反方立场,提升说理品质
   虚拟反方立场即作者假设反方(论敌、对手)对己方(正方)的观点进行证伪:或提出质疑,或进行否定。证伪的结果有三种情形:证伪正确,意味着己方的观点被推翻,文章便要重置观点;证伪只有部分正确,说明己方的观点存在漏洞,需要进行修正校准;证伪错误,则更加证明己方观点的正确性,从而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不过考场作文毕竟是特定情境下的写作,有别于自由作文,鉴于动笔之前的审题立意和相对精心的构思,第一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实际上也不宜出现,而第二、三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则比较大。
   2014年北京海淀区高三模考要求以“磨”为题作文,有一考生的作文就完美展示了“证伪”和“校准”的说理环节,值得借鉴:
   人人都需要渐进的磨。禅家有怀让磨砖的典故。南岳怀让见马祖坐禅,便去拿一块砖在马祖面前磨,说是要做镜。马祖笑其师曰:“磨砖岂能做镜?”怀让便答:“坐禅岂能成佛?”马祖由此顿悟了。在这里“磨”的方式似乎被否定了。然而南岳怀让门下坐禅的弟子,岂止马祖一人? 未闻怀让阻拦他人之“磨”呀?此盖怀让见马祖佛性超凡,已臻高境,因一时执迷,尚不能开悟,乃以片言阻之,以成其顿悟吧。但如此天资聪颖,无须再磨的人,能有多少呢? 故于人生修炼而言,这种渐进式的“磨”,实为我等凡人的必由之路!
   本语段的初始(己方)观点为“人人都需要渐进的磨”。这个观点是带有普遍性的,是绝对肯定的,那么,是否经得起证伪呢?即是否存在顿悟而无需渐进的例外情况呢?语段接下来从反方立场出发,以禅宗怀让磨砖成镜开示马祖顿悟的典故,来证明确有少数“天资聪颖,无须再磨”之人,而大部分人还是需要“磨”的。最后,语段便将初始观点作了范围上的限定,由“人人”修正校准为“凡人”,谨慎地得出了结论:“渐进式的‘磨’,实为我等凡人的必由之路!”
   由上例可以看出,证伪常以寻找反例为手段,如果能够找到反例,那么就要或推翻原来的结论,或对原来的结论作出修正或限定,这样,对论题的认识自然又深入了一层,同时,观点的表述也就更加严密了,此即所谓不断抵达本质,逼近真理。如果用图尔敏论证模型的理论来解析的话,上例即用到“辩驳”和“限定”这两个步骤。“限定”就是限定范围,即主要从范围和强度两个方面对结论进行限定,它决定结论是肯定地得出,还是可能地得出,是议论文周密严谨的有效保证。    下面这个语段属于第三种情况, 用证伪来强化己方观点的正确无误:
   或有人言,电子阅读为“碎片化”阅读,充斥着娱乐八卦,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有益的信息。毋庸讳言,电子阅读确有“碎片化”的特点,但正是这个“碎片化”给了人们一个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汲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机会,让人们更快捷方便地把握社会的发展动向,紧随时代的脚步。而电子阅读存在的八卦和娱乐化的问题,则主要取决于个人。同样是电子阅读,有的人用来关注八卦娱乐,有的人用来浏览新闻资讯,有的人用来阅读经典名著……愿意思考的人,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电子阅读,都不会改变他们学习的初衷。我们不能因为电子阅读给人们带来包罗万象的信息而认为它使人们放弃思考,将之贬低得一无是处。(《相得益彰又何妨?》)
   这个语段的第一句话即呈现反方观点,紧接着分两步来反驳。第一步陈述“碎片化”阅读的意义,认为它给了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汲取知识了解信息的机会;第二步阐述人们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取决于其学习的初衷,电子阅读并不会让人们放弃思考。应该说,作者的反驳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这样,通过对反方观点的反驳,一方面说明证伪是不成立的,消除了读者的质疑;另一方面又拓展了层次,充实了内容,让文章的说理更加雄辩。
   虚拟反方立场是一种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法和论证方法,由于它的相对可操作性,不失为近年倡导的批判性思维在中学生读写实践中有效落地的有效途径。而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即被视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书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阐释中又强调“教学过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虚拟反方立场,既是论证说理的需要,也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需要。
   清代学者纪昀认为“文各有体,得体为佳”,所谓“得体”,也就是“明确文体”,就是文章要符合既选文体的文体规范。就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而言,文体规范包括外在规范和内在规范。外在规范多体现在形式或格式上,容易模仿,稍作训练,即可见效,但易学难精,要达到上文孙绍振老师所说的境界其实是很难的;内在规范体现在行文逻辑等方方面面,再加上特定文體的写作规范往往因时而易,其难度也大得多,还容易被忽视。因此,训练之时,二者要兼而顾之,而且要以内在规范的训练为主线。
  [作者通联:福建古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如果我恨你,/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你说,/可如今我爱你,/对人类如此含糊的语言/我却信不过。//你愿它化作一声呼唤,/来自深深的心底,/可它还没出胸膛和喉咙,/灼热的激流早已有气无力。//我本是一座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一切都由于我痛苦的沉默,/它的残暴胜过死亡。”(密斯特拉尔《默爱》,赵振江译)   从表达方式来看,诗歌有以描写为主的写景诗,有以叙事为主的叙事诗,有以表达某种
期刊
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了《吕氏春秋》,里面有“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现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在《寓言四则》一课中,收录了这则寓言。根据文意和传统,教材编者把这则寓言定名为《穿井得一人》。原文如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
期刊
“正午尖厉的啼哭∕群鸦倏息掠过黑暗的隐居地。∕它们的影子轻抚母鹿∕有时也闷闷不乐地栖息。∕∕唉,它们怎样地破坏了枯竭的寂静,∕一片田地沉浸于其中的寂静,∕仿佛一个女人,将沉重的忧思激起,∕偶尔又狂号哭泣。∕∕嗅吸到某处的一具腐尸,∕它们突然向着北方飞去∕犹如送葬队伍,消失∕在激荡着狂喜的空气里。”(特拉克尔《群鸦》)  阅读特拉克尔的《群鸦》,我们可以无比真切地感受到一股阴郁的死亡气息扑面而来。德
期刊
与初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文本篇幅长、思维容量大、难度大,而部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则与初中相比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因此阅读理解基本是在吃老本。笔者近年来探索出了一种新方法,即教会学生编制结构思路导图分析文本,整合多种能力训练,以此来驾驭文本,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一、结构思路导图的定义与原理  1.定义原理与四要素  所谓结构思路导图,是阅读者立足于整体阅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关注文章的结
期刊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诗经·周南·芣苢》。教学的流程是这样的:  展示芣苢的图片,诠释芣苢“多子多福”的寓意——点名叫学生朗读,并纠正字音——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介绍《诗经》的语言和结构形式特点——思考:诗中是如何运用“赋”这一手法的?——品读诗歌,想象妇女们采摘芣苢的画面——教师展示闻一多先生想象的情景,并配乐朗读——课堂小结——运用:从《诗经》的语言形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入手鉴赏《桃夭》。
期刊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的熊熊火焰,艳丽华美有力,同时又和谐优雅细腻;不仅是富有自然属性的植物,更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一生共作了11幅《向日葵》,据说有10幅散落各地,只有一幅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的《向日葵》有十二株和十四株两种构图形式,以其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
期刊
辛弃疾爱用典,善用典,所以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时,对用典手法的分析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所谓用典,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词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对于用典,往往是只知道用了什么典故,而对典故的含义一知半解,对典故与诗歌的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不甚了了。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用典手法呢?笔者教给了学生置换法、比较法和还原法三种实用方法。  以下是课
期刊
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  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滴雨。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缆车的玻璃,沾满细小的水滴,聚集成珠子大,缓缓滴下。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便以李白的诗给自己希望,“云霞明灭或可睹”。  云上和云下,是两个世界。缆车上到玉屏楼,迎客松前,即是满眼阳光。
期刊
1.关 雎  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
期刊
各位同行、同学、朋友:  大家好。今天来到北京大学,我非常荣幸,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欢迎。请接受我对贵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诚挚祝贺。  更令我感到荣幸的是,我这次到访,恰好是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它是一代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宣言:我们要追求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改变未来的力量。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蔡元培校长的声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