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考查角度,找准信息区间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xs8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考点诠释
  
  1 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
  说明文阅读中考查的词语往往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语包括:①概括某一重要说明对象本质特点的词语;②概括性、指代性、比喻性的词语;③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多角度地解说某一概念;找出指代性词语的指代义等。
  
  2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重要句子是指说明文中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重要句子包括:①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②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③一些作者推理判断、表明观点的句子。
  
  二、命题特点及趋势
  
  就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以考查概念性词语为主。有的重在考查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题干的表达常常是以“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或“对……理解,最准确的一项”这种形式出现;有的重在考查对某一概念多角度的解说,通常是以“下列关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下列关于……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的形式出现。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是多年来高考说明文必考题型,但近几年这一考点在一些省份没有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今后的高考中就不会出现,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重要句子的理解通常是以“对……这一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或“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这种形式出现。
  
  三、方法指导
  
  1 要准确理解说明文中某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弄清考查词语的角度。
  根据题干和选项,判断是考查定义,考查所概括事物的特点,还是考查指称性词语的指代义。
  (2)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在审清题目后,便可在文中寻找与题目相对应的信息区域,看看信息区是在一段、在若干段还是在全文。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做到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
  (3)核对原文。辨别信息的对错。
  在核对信息对错的阶段,应将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尤其是多角度解说一个概念的题目,更不能漏掉信息。
  [例1](2008年高考江西卷)
  ①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殊不知,常做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大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下列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遨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白日梦”。
  [答案]D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白日梦”含义的理解。A项,根据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但并不意味着“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B项,“只用于”的表述太绝对;C项,“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错,原文中说“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说明“囚犯”中还是有做“白日梦”的人;D顶,根据“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这句话,可以知道D项是正确的。
  
  2 要准确理解说明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义,答题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到句子的位置,明确信息区域。根据句子本身、与它相关的文字、文中表达的意思或层次转换的词语等,来明确句子的信息范围,确定句子覆盖的范围是句子的上文、下文、全文。
  (2)分析句中的重要词语,注意句子的意义指向。句子的含意常常由某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来承载,抓住关键词语是弄清句子含意的切入口,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揣摩句子是从什么方面来表达意思的。
  (3)注意句子的表达形式。有的句子比较长,有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的句子中的词语具有比喻性、指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分清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注意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
  (4)比照文段和选项,判断选项的正误。句子的意思不是孤立的,总是和上下文中一定的内容相关,每个选项也是由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句子提炼概括出来的,在比照的时候要注意选项的意思是否在句子涉及的范围之内,选项的表达是否与原文一致。
  [例2](2008年高考安徽卷)
  诚然,弦论是一种尚未被实验和观测证实的理论。可是,且不说弦论。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他认为在那些可居住宇宙的“岛屿”上,确定基本物理学和宇宙学状况的物理常数也许可以与我们的宇宙有很大差别。例如,它们或许有更重的电子,或许由一次较冷的大爆炸演化而来,或许光会以较低的速度传播,或许万有引力会更强大。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居住宇宙出现的概率就大多了,但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也就十分巨大。
  从原文看,下列对“实际上里斯走得比这更远”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里斯发展了一种能够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调和在一起的弦论。
  B 里斯接受了多重宇宙观点并通过实验和观测创建了新的理论体系。
  C 里斯已为“人择原理”和可居住宇宙找到了更多的物理常数的证据。
  D 里斯认为物理常数与生命产生之间的关系未必局限于已有的认识。
  
  实战演练
  
  (一)
  光触媒是一类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以二氧化钛为例,它本身不溶于水,如果受到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此时再遇到水,水就会被分解为氧和氢;所以说二氧化钛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光催化剂。它之所以有这种功能,是因为其内部电子被先激发,进而与氧和水分子作用,产生负氧离子和氢氧自由基,由此产生极强的氧化能力,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还能降解部分无机物。在上述过程中,二氧化钛自身不直接参与反应,只是扮演发生反应的媒介,因而其功效并不随时间变化而减弱。
  根据文意,对“光触媒”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光触媒是一类具有光催化功能的半导体材料的总称,也叫光催化剂。
  B.光触媒并不直接参与反应,却可以促进某些物质的化学反应,是一种先进的除菌净化材料。
  C.光触媒对光起了催化作用,使之产生了净化空气、消灭细菌的神奇功效。
  D.光触媒在光的作用下,能使某些有毒气体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答案]C
  [解析]关系颠倒了,是光给光触媒“帮了大忙”,起了催化作用。
  
  (二)
  板块即地壳的断裂块,地壳就是由许许多多个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又总是在运动着。地震便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板块与板块之间撞击的结果。一块岩石撞到另一块岩石上,岩石就会扭曲变形,压力不断聚集,最终越过某一临界线,地表就会突然滑脱,地震便爆发了。地壳板块下面是高温流动的地幔,在由地幔构成的巨大“海洋”上,这些板块就像一只只巨大的竹筏在滑动,每一块约有几百公里厚。地震的发生就是“竹筏”在滑动时发生了碰撞,释放了能量。
  下列对“地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撞击的结果。
  B.地震是由于岩石在撞击时扭曲变形,压力超过临界线,地表突然滑脱而造成的。
  C.地震的发生是地幔上像竹筏一样滑动的板块发生碰撞时能量的释放。
  D.地壳下面是如同巨大海洋一样的地幔,这地幔温度极高,因而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答案]D
  [解析]文中并没说地幔温度高足诱发地震的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而A、B、C三项都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
其他文献
【文题】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杆费尽力气,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说:“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打不开,而你却能轻松打开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是啊,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如果没有了解,没有沟通,没有关怀,没有温暖,是不可能打开别人的心扉,进入别人心中的
期刊
【编者按】    最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在高考中既是文言实词考查题的首选词汇,也是文言文翻译题的首选采分点,其考查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为了让考生在训练中务实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本文搜集了2009年以来全国各大市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中遴选出了120个典型例句,对这2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进行了逐一迁移考查。在编排体例上,本套训练题有如下四个特点:①
期刊
诗歌鉴赏的主要考查点是:①诗歌的形象;②诗歌的语言;③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    一、诗歌形象类    【考点阐释】古代诗歌形象可分两个大类:一是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形象),二是由花、鸟、草、虫等构成意象、意境。鉴赏人物形象的核心任务是把握形象特征,古诗常见人物形象有: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
期刊
命题作文由于简洁、明快,审题难度相对较小,这一传统命题形式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主流。2009年共有10套属命题作文,占高考作文题的一半。因此,对于命题作文的写作研究不可忽视。今天,我们重点研究隐喻类命题作文的抢分策略。    【分类】    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分为有提示语命题作文、无提示语命题作文;从内涵看,一般分为直白式、隐喻式。  下列文题如果按内涵可分为两类:  ①《我有一双隐性的翅膀》(2
期刊
一、考题概说    散文阅读题历来是高考语文拉开分数差距的重点。湖北省高考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语文科的6套试卷的大阅读部分,选用了6篇文章,除2007年的《日月行色》属于小说文体外,其余均为散文。可见。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备考的重要一环。  散文阅读题涉及三个能力层级七个考点。①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②分析综合: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归纳内
期刊
今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明代宋濂的《龙渊义塾记》,第13题要求翻译该选文中的三个句子。现就这道题的阅卷情况作一个小结。    一、解答例析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第13题第1小题)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  [提示]“或”“且”译对一处1分;译出大意1分。“或”可译为“有的”“有的地方”等,“且”可译为“将近”等。“通都大邑”不译不影响大意;“至
期刊
语言运用题是很注重答题能力的题型,经过6年发展。湖北卷的出题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式多样,关注教材,强调思维,突出能力。因此,在解答语言运用题时,要重视解题思路,能够从平时的知识积累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要求,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例1】(2008年高考湖北卷)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
期刊
2008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绿荫匝地的华中师大校园就迎来了高考语文阅卷老师。半个月紧张的工作使他们沉淀了太多的感悟。为了让同学们尽快了解阅卷老师的所思所虑,我们特别约请了两位资深的阅卷老师,结合评分标准分别就作文和文言翻译谈阅卷体会,希望能给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  一篇篇考场作文,跳动着一颗颗火热的心。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有近一半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汶川,回顾灾情。作为一名作文评卷员
期刊
从说明文中筛选信息时,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有:  1.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一定要注意具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
期刊
信息推断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理解分析能力的深入,是说明文阅读训练的难点,也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考点诠释    本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二、命题特点及趋势    本考点命题特点,基本上是以“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的方式出现。一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