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存在的真相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88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的话
  《荒野生存》讲述了一位年轻人通过进入荒野追求自我实现的故事。在一个充满欲望和谎言的社会中,他选择离开社会来纯净自我的心灵。无疑,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这个故事带给人的震撼在于,它温情又残酷地展現了一个人在内心世界的探索中所需要的勇气和可能付出的代价。这让我想到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我不相信历史的必然性,但我相信人类在大部分环境因素被决定的情况下,仍有一点点可以活动的自由意志。”这是人之为人最为高贵神圣的地方。教师,某种程度上也要成为那灵魂的勇士,去探寻生命自由的真相。教学,因此也成为那危险又迷人的事业。
  ——张华军(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电影《荒野生存》中的主角克里斯从小就富有冒险精神。小时候的冒险和成长中的旅行,一直以来对自我精神成长的关注,对自我生活、他人生活的不断反思,最终造就了一个勇于冒险的思想者。
  导演将电影分成五章,自我的诞生(My own birth)、青年(Adolescence)、成年(Manhood)、家
  庭(Family)、智慧的养成(Getting of wisdom)。从叙事顺序看电影遵循了时间顺序,从智慧的养成看电影则描绘了主角历经叛逆、冒险、决绝、回归的过程。
  一、生命真相探寻之始
  大学毕业是序曲,是克里斯人生新篇章的开始。他努力剪碎和打破之前的身份,父母的儿子、大学里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者,这些身份他将通通不再需要,他希望通过这种打破,在一个在他看来充满了腐败和堕落的世界中建立一种新的道德秩序,通过一种全新的自我认识试图重新认识生命,认识这个世界。
  克里斯的自我诞生是一种仪式性的开始,他要解答的是一个重大的命题:生命的真相是什么。在完成了他认为荒唐乏味的大学学业后,克里斯就从思想上解放自己,努力挣脱来自社会、父母和物质的束缚,想方设法从过去中挣脱出来,去发现自己生命存在的真相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但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是什么体现了我们的存在,是什么证明了我们的存在?真相是一种事实,还是一种结论?对于认真探求这个问题的人来说,这并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克里斯选择在自我放逐中追问。流浪两年后,克里斯最终将目的地指向了北方的阿拉斯加,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一个他所认为的静谧之地,一个可以带来绝对自由的地方。
  二、精神突围与成长
  精神革命的原始动力是精神困境,人们一旦对当下生活的世界有了不满、批判、否定,就会产生某种痛苦。而要摆脱痛苦,只有换一种方式生活、换一种方式思考,寻找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超越。任何一种精神追求与探索,最终都会指向人心的安放,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人归之于幸福,有人归之于安全,有人归之于宗教。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源自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克里斯从家庭暴力、父母爱慕物质财富、父母夫妻关系紧张等切身体验中感到压抑,感到痛苦,他反思这些精神上的困惑和烦恼。大学四年,虽然离开家庭进入校园的丰富学习和生活中,但这并没有减轻父母婚姻对他的影响。高中旅行中发现父亲过往的婚史和他对前任妻子和儿子的否认,这些都打击着克里斯的日常生活,让他看不到生活的真相,过去的日子都是生活在父母编织的家庭谎言和互相折磨的家庭暴力中。当他发现了父母隐藏的不为人知的秘密,克里斯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就像河流突然改变方向一样,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他开始费劲地逆流而上,而不再想顺势而下。
  这种身份上的困境让克里斯开始要挣脱,要寻求突围去应对这些精神困境。他从伟人先哲中寻找出路,从大自然中寻找出路,最后他认为回归自然,回到荒野那种尽可能少物质束缚的境地也许是一条出路,一条通往精神解放的探索之路。最终,克里斯进入阿拉斯加荒野。这并不是逃离,而是一个冒险者的主动选择。
  不要名利、美貌、财富,“给我真相!”克里斯斩断与过去一切的联系,放弃以前的物质束缚,用超级流浪汉的行走去开始一段对生命真相的探索旅程。走向荒野只是一种尝试。他要寻找自身的幸福,他要寻找生活的真相。没有欺骗的生活,才能让人真正放下心来,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在社会之外只有一个自然,当从社会中只能感受到病态,克里斯想从自然中去体会真实存在。这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有几分相似的追求,这既是主动逃避也是主动寻求:是什么让一个人成长?是什么让一个人的精神始终在路上?就是一种主动的积极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克里斯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尽管这样的探索充满了风险,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
  三、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
  对生命真相的叩问,同样可以带来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自觉。教育的本质在于,把人当作一个未完成的存在而不断地指向生命的完善。康德、马克思等伟大哲人都认为人就是目的,“人的根本就在于人本身”,人自身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对生命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和教师作为追求精神生命完善的“人”的存在。
  教师关注生命的过程,不仅是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同时也是对精神生命的关注,因此是一种道德的探寻。关心生命,首先,要有对生命教育的自觉。当名利、权力、财富、地位等成为常见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师只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觉的道德观念,才能在教育目标的实践中、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有对生命意义的反省、对学生生命的敬畏。这样一个自觉的过程是伴随着教师专业化、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过程而出现的,教师如果能不断对生命真相发问,不断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去回归生命价值和本源,就会出现对自身价值的迷茫、痛苦,而这些精神困境恰恰是追求精神突围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生命自觉也无从产生。
  其次,这种对生命教育的自觉探寻,说到底是教师对生命真相的关切,对人之为人的无限好奇。生命真相是一种关系性的真相,需要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和互动的关系中探寻,对关系的把握就是逼近生命的最佳方式。范梅南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视角研究了师生关系,他提到的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从责任感、使命感到其他综合能力如智慧的成熟性、果断性、敏感性,洞察力、乐观幽默等,最后他用教学机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在教育情境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回应做出瞬间的行动和参与,如果说学校情景中教育的泛化无处不在,那么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将应然地是要求智慧和机智的。这种机智是以关心为取向的,是以一种诺丁斯所倡导的关心关系为基础的互动。   教师对自身生命真相的探寻离不开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对教育目标是什么的理解上。学校教育的生活實例、细节处理、关爱表达、情感理解,都体现在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上,真正对教育目标的自觉离不开对生命的深切关心,教育目标不能离开对生命的反思,对学生和自我生命的情感表达,这些才是最能体现教育本质的。
  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也是一种对自由的理解,生命的真相之一就是自由地生活,克里斯的出走也是对生命自由的诠释,他想要一种绝对的自由,荒野在他看来是能带来这种自由的。人注定是自由的,这是萨特的著名命题,同时,在马克思那里,人类最终是要谋求自由和解放。
  四、从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中超越
  自由是一个至高的复杂命题,它内在地与真善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自由是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人的自由是实然与应然的融合、是身体与精神的融合,是一种可以达至的状态。阿马蒂亚·森从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来阐释实质的自由,他认为一个人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可行能力就是自由,自由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发展自由就是对“可行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精神生命只有从向往自由走向超越自由,从追求自我的自由,到发展师生共同生命可能性上,才能在逃离现实和追寻远方中回归脚踏实地的当下。教师需要从身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的自由和可能,也在师生关系性的成长中找到真正的生命真相。
  教师的生命成长必将是来自教师与不同生命之间关系性的成长,特别是师生关系中的精神成长。一个好教师需要不断地自我颠覆、自我超越,要面对社会,思考社会现实,为学生们提供行动策略的思考路径,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行动逻辑的分析。学习知识到学习理论到学习行动智慧,这不是线性递进关系,而是一个综合的发展。教师的精神成长可能的路径,至少可以和克里斯一样从反思自身经验、生活世界开始,正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没有精神困境是不可能有精神成长的。
  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真情,需要超越,需要分享。教师对生命真相的探寻离不开像克里斯那样的行动力,需要教师在生命自觉与唤醒之后指向美好生活的真相。教师就是要高举光明,寻找出路,为自己的存在和学生的存在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加]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0-130.
  [2][印度]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90-300.
  (作者单位: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姜锋老师是我的徒弟,他是全国第八届“七彩语文杯”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也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9年7月8日,在全国“第一届统编教材下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峰会”现场,他执教了一节创意写作观摩课《我的“绝活”》,在这节写作教学观摩课中,姜锋老师的创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延展写作的宽度。对于“绝活”这个话题,学生往往不容易打开思路,姜锋老师
双榆树第一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面向全员的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始终坚持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实施目的,办学使命是成就不一样的你,让学生在体育、科技和艺术中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培养。  一、育美树人的实践内容  为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如何才能担负起培养全面而卓越人才的重任呢?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解读:1.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维度来说,学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2.从学生立足于未来社会的维度来说,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集“爱国、交际
编者按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在外显出来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師资队伍等,更是因为其把握了发展的关键,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持续的组织能力。学校展现在外的发展和成功的因素,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名校案例栏目,将定期从全国选取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标杆学校,通过对其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剖析,揭示其发展背后独特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这将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还可以为许多成长中的学校提供借鉴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中学时代,有人幸福,有人辛苦,有人迷茫,有人快乐。中学是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印象与回忆。这是中国真实的教育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老师、不同学校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然而,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十分浮躁。常有人说我有前
接到李小文老师去世消息的时候,是美国时间凌晨0点20分。在异乡寂静的夜晚,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记得2014年8月底临出国前,去找先生告别并求教。先生谆谆叮嘱,说到了美国更需加倍努力,切莫骄躁,要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出成果。独在异乡为异客,总免不了会有浮躁、急于求成的时候,每每此时想起先生的叮咛,想象着先生在美国求学时定会如何,也能慢慢地静下心来告诉自己,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临
本期主讲  程惠萍,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十大杰出知识女性”,教育部“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实验先进指导工作者。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经是今日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因为只有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才有讨论价值。王尚文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粤教科技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桥梁”的第2课《平直的梁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创新编排,课题改为“梁桥的秘密”,第一部分为探究提高桥面承重的方法,第二部分为设计制作梁桥模型,第三部分为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研究影响梁桥桥面承重的因素,设计和制作小桥,探究发现梁桥的秘密:梁既能够增加承重,又能够支撑桥面。  
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有层次、有梯度。桥梁书作为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图书类型,像桥梁一样,沟通了儿童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两岸,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图画书到文字书的过渡。  笔者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所小学,看到了孩子们分级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分级的依据是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进行相应的检测,以此来确定学生的阅
编者按:  清水濠小学是一所于2003年由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丽水坊小学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975名学生,63名专任教师。当初,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这所由三个“麻雀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认为单是合并校面临的人际困境就足以使这所学校元气大伤了,更别提什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但转眼8年多时间过去了,清水濠小学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已将那些悲观者的预言悉数打破。在“先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