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桥的秘密”教学实录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_su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粤教科技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桥梁”的第2课《平直的梁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创新编排,课题改为“梁桥的秘密”,第一部分为探究提高桥面承重的方法,第二部分为设计制作梁桥模型,第三部分为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研究影响梁桥桥面承重的因素,设计和制作小桥,探究发现梁桥的秘密:梁既能够增加承重,又能够支撑桥面。
  二、教学过程
  1.现象导入,任务驱动
  师:同学们,这里有条河,如果我想过河,有什么办法?
  生:可以搭桥。
  师:这方法真不错!在搭桥时,先在河的两岸建一个桥墩,然后在桥墩铺设一个桥面(边讲边搭建模型),这样就有了一座简单的小桥,就像老师做的这个模型一样。(板书:桥)这座简单的小桥有什么缺点呢?(将重物放置在桥面上)
  生:容易塌。
  师:没错,它的承重力不够强。(演示:重物放在桥面上;板书:承重能力)
  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对它(边拿纸边说)进行加工、改造,提高它的承重能力?(板书:在承重能力后面加↑)
  【点评:过河、建桥、利用桥梁跨越两岸是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基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桥梁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桥梁的巧妙设计、结构原理等与技术和工程领域知识相关的认知还比较缺乏。因此,本课的导入从建桥开始,由真实的生活触发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纸桥模型对桥的结构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用纸张模拟的平板桥的桥面承重能力不强。同时,利用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聚焦于桥面的
  承重问题。】
  2.初步探究增加承重能力的方法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A4纸和两个相距15cm的桥墩,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要求:(1)能够承重1个以上的模型重物;(2)看谁想到的方法多;(3)把想到的方法记录在探究卡上。时间5分钟。开始!(学生进行初步探究,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评价。)
  师:探究时间到。哪个小组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几次尝试?用了哪些方法增加它的承重力?
  生1:先将纸对折,再将纸的两边对折(边讲边折),对折三次(见图1)。
  师:你们小组用的是对折的方法。很好,掌声鼓励。其他小组有不同的做法吗?
  生2:我们小组做的桥面是平的,左右两边折
  起来。
  师:来,我们试试能承受多少重物(放重物),这个小组的方法可行吗?
  生:可行。
  师:掌声鼓励(板书:见图2)。
  生3:我们小组是折成城垛形的,可以承重10个以上重物。
  师:是真的吗?(边问边测试)
  生:是真的!
  师:这种方法很有创意(板书:见图3)!
  生4:我们小组是折成波浪形的,可以承重20个
  重物。
  师:我们来测试一下,是否真的能够承重20个重物。
  师:哇,太了不起了(板书:见图4)!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想了许多方法来增加纸的承重能力,那么这些不同的方法都让纸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1:增加了纸的厚度。
  生2:改变了纸的形状。
  生3:纸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师: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增加厚度、改变形状和结构,可以提升纸的承重能力。
  【点评:教师设置了具体的探究任务,如桥墩的数量、桥墩的间隔、放置的重物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尝试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厚度等,观察其是否能增加承重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严谨实验的态度和基于证据的意识,也是为下一个活动的开展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
  3.深入探究,设计与制作梁桥模型
  师:如果我们把桥面做成这样(手举波浪形、城垛形纸),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如果桥面是波浪形、城垛形,就不能使车平稳地通行,车会摇摇晃晃,轮胎也有可能被
  扎破。
  师:你看问题看得非常准!这样的桥面虽然能够承重,但它不利于通行。
  【点评:通过推进式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认识到建造桥梁时,不但要考虑桥面的承重能力,还要考虑桥面要怎样设计才能满足通行的功能,为进一步探究梁桥的结构提供了思维基础。】
  师:建造桥梁,不仅要考虑承重问题,还要考虑平稳通行问题。请大家利用刚才的研究成果,设计和制作一座既能够承重,又可以平稳通行的小桥。为了增加挑战性,我把桥墩距离增加到25cm,桥面宽
  10cm,建成后还能通行25辆小车(手提重物展示)。老师给大家提供了2张A4纸、两个距离25cm的桥墩、一把尺子、25辆模型小车。请每个小组用3分钟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在探究卡上。(学生讨论、设计纸桥,教师边指导边评价。)
  师:下面请各小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小桥,并进行测试,时间为5分钟。(学生制作纸桥,教师指导。)
  师:时间到!究竟你们制作的小桥是否达成要求呢,我们邀请一些小组举行小桥模型制作的发布会,要求:(1)说一说你的模型是否完成。(2)设计、制作的小桥是否满足了要求。(3)请其他小组同学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1:大家好,我们的模型完成了,也满足了要求。我们用了两张纸,上面铺了一张纸,下面那张纸折叠了四次,比較厚,用来支撑中间,这样保持两边平衡,可以放稳20个重物。我们的分享完毕,谢谢大家。请大家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2:我观察到模型右边有点塌,请问车在上面行驶会不会掉下来?
  生1:我们只用了5分钟来完成模型,比较快,所以出现了失误。谢谢你。   师:他们是否真的达到了要求(用尺子测量)?桥面宽为10.5cm,跨度25cm,非常标准!刚刚其他小组同学提出质疑,这座桥建得有点小问题,希望你下次再建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它更加牢固。如果重新给你两张纸,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改进?
  生1:如果再给我两张纸,我会用一张纸固定桥面,另一张做桥面的改造。
  师:还有其他小组想分享吗?
  生3:大家好,我们的模型完成了,可以承载25辆小车的重量,下面还能通过一条小船。小桥分为两层(边讲边指着桥),下面这层是波浪形的,我们参考了快递箱的结构,夹层外再覆盖一层纸;还多做了一层防护的围栏,防止车辆掉下;还设置了行人的通道。谢谢大家,请问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4:你好,你们为什么要折成波浪形?
  生3:因为波浪形类似三角形,很牢固,就像快递箱夹层一样。
  生4:好的,谢谢。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很独特,下面是波浪形的纸,上面加一张平坦的纸,很巧妙。外面还加了护栏,非常科学合理,承重力也非常强,非常不错。
  生5:大家好!我们小组的小桥一开始没有完成,主要是开始将改变形状的纸夹在另外两张纸的中间,它不太牢固(边讲边展示),弯曲了一点。后来,莫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刚才这个小组的方法,我们做了改进,将下面的纸折成波浪形,把它搭在桥墩上面(边讲边放),再铺一个平整的桥面,最后把25个小重物放上去,最后成功了。(边讲边放重物,成功后,同学们鼓起了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特别热烈,是不是发现这座桥做得特别牢固、平整?非常了不起!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各小组设计的小桥有什么相同点?
  生6:都用了增加厚度和改变形状的方法。
  师:说得很好!还有发现吗?
  生7:莫老师演示的桥,做桥面的那张纸跟下面锯齿形的纸融合在一体,两张纸就不容易分开,很牢固。一些小组设计的桥,两张纸容易分离,就不够牢固。
  师:你观察得非常细!
  生8:我发现各小组制作的小桥都是分为两层,下面一层改变了纸的形状与结构,用来增加承重;上面一层是一个平整的桥面,利于通行。
  师:你非常了不起!我们从刚才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中可以看到,各组都在桥面下面增加了一些结构,这些结构既增加了桥面的承重能力,又对桥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其实,在真正的桥梁建设中,工程师们也运用了这样的结构。这类结构,我们把它叫作“梁”(板书课题:梁)。这种以梁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桥,就是梁桥(板书课题:梁桥)。它既能够承重,又能够使小车平稳地通行,还非常牢固(见图5)。你觉得这座桥最重要的承重结构是什么?
  生9:我觉得是起支撑作用的结构。
  师:这个结构叫什么?
  生9:梁。
  师:是的,这就是“梁桥的秘密”。(板书:“的秘密”)
  【点评:在教师设置的层层深入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完成了建造一个既能承重又能使人、车平稳通行的桥梁模型的挑战性任务。为了解决这个工程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围绕任务进行研讨,尝试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或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进行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任务以及所需的材料做了精心的设计,提出了“桥墩距离25cm,桥面宽10cm”的设计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两张210mm×297mm的A4尺寸的纸张设计桥梁。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可以对一张纸进行简单加工,如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厚度等,将其作为主要的支撑结构,并将另一张纸对折后形成平直的桥面,这样就达到了既能承重又能满足人、车通行的要求。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利用具有驱动性的任务,激励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任务的过程中,像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和设计,并测试、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设计。学生充分应用了本课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成功完成了建造一座既能承重又能满足通行需求的桥梁模型的任务。
  在这个环节最后,教師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桥梁模型中的一个关键结构——梁,帮助学生认识原来自己的设计中竟应用了“梁”的结构,从而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建构了新的概念。】
  4.联系生活,了解梁的应用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梁?
  生1:我们屋顶就用到这种支撑结构。
  师:(指了指天花板)是不是有梁?
  生2:是!
  师:还有吗?
  生3:凳子上面也有梁。
  师:掌声送给你,你有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
  生4:我发现纸箱里面也用到了梁。
  师:非常好!
  生5:我们睡的床垫下面也有梁。
  师:说得真好!你的眼睛好像有透视功能,还能看到床垫下面的梁,说明你平时非常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梁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建桥用到了梁,我们学校的空中连廊也用到了梁,请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善于观察的我们!
  【点评:学生在制作桥梁模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地应用了“梁”的结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梁”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提升思维深度。】
  5.拓展延伸,制作更长的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2张A4纸搭建一座桥面跨度为25cm、宽为10cm的梁桥,能够通行25辆小车模型,非常厉害。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座特别、特别、特别厉害的桥——港珠澳大桥。请看视频。(播放《港珠澳大桥》视频)
  师:看完视频,你是否为我们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课后,请大家也完成一件令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搭建一座跨度更长的桥。要求桥墩之间距离为50 cm、桥面宽为10 cm、能通行50辆小车模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谢谢老师!
  【点评:科学课的学习不应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或素材。教师适时地结合新闻热点补充新的素材,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引发了学生对祖国科技进步的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本课的最后,教师没有把下课的铃声作为教学的终点,而是通过提出新的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各种类型桥梁的内容做好铺垫。】
  (本课获2018年广东省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代表广东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18年度课堂教学观摩与展示系列活动·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与优质课展示活动”)
  (作者单位:1.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2. 广东省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3.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2010年本科毕业后,我在柳邕高级中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边代课边等编制。2011年年底,得知自己仍没有机会入编成为正式教师后,我决定通过考取特岗教师的方式入编成为正式教师。  通过考试进入特岗岗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不仅因为特岗教师是有编制的,更因为特岗教师仍然是在做老师,我喜欢做老师,喜欢那种帮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高中到初中特岗,从市区学校到农村学校,尽管有一点点心理上的落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等系列举措,有力地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非常重要。一、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  学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特定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环境和空间内进行交流和学习。学校精心设计校园人文环境,积极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素养。针对学校的现状,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姜锋老师是我的徒弟,他是全国第八届“七彩语文杯”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也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2019年7月8日,在全国“第一届统编教材下的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峰会”现场,他执教了一节创意写作观摩课《我的“绝活”》,在这节写作教学观摩课中,姜锋老师的创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延展写作的宽度。对于“绝活”这个话题,学生往往不容易打开思路,姜锋老师
双榆树第一小学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面向全员的美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始终坚持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实施目的,办学使命是成就不一样的你,让学生在体育、科技和艺术中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培养。  一、育美树人的实践内容  为了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学校如何才能担负起培养全面而卓越人才的重任呢?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解读:1.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维度来说,学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2.从学生立足于未来社会的维度来说,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成为集“爱国、交际
编者按  一所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在外显出来的办学理念、高水平的師资队伍等,更是因为其把握了发展的关键,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持续的组织能力。学校展现在外的发展和成功的因素,仅仅是冰山的一角。  名校案例栏目,将定期从全国选取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的标杆学校,通过对其发展模式的深入探讨、剖析,揭示其发展背后独特的思路、做法和经验,这将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的学校管理理论,还可以为许多成长中的学校提供借鉴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中学时代,有人幸福,有人辛苦,有人迷茫,有人快乐。中学是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印象与回忆。这是中国真实的教育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老师、不同学校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然而,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十分浮躁。常有人说我有前
接到李小文老师去世消息的时候,是美国时间凌晨0点20分。在异乡寂静的夜晚,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记得2014年8月底临出国前,去找先生告别并求教。先生谆谆叮嘱,说到了美国更需加倍努力,切莫骄躁,要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出成果。独在异乡为异客,总免不了会有浮躁、急于求成的时候,每每此时想起先生的叮咛,想象着先生在美国求学时定会如何,也能慢慢地静下心来告诉自己,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临
本期主讲  程惠萍,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十大杰出知识女性”,教育部“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实验先进指导工作者。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经是今日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因为只有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才有讨论价值。王尚文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