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间是为了看看太阳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抑郁症好像在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了。以至于我都开始在网上找一些相关文章,想看看自己是否符合一二,毕竟我也曾在深夜里被许多极端又可怕的念头一次次地裹挟过。
  那天,偶然看到一个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她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十六岁就保送到了一所名牌大学。然而,过去所经历的父母离异、家暴和语言暴力,一直困扰着她。她像一只被情绪圈围住的困兽,看得见困住自己的牢笼,却怎么也走不出去。
  四岁那年,父母离异,法庭将她判给妈妈抚养,而妈妈忙于事业和新的爱情,又将她交由外祖父母抚养。外祖父母将对她爸爸的反感转移到她身上,养育她却又厌恶她,对她施加言语和身体上的双重暴力。而她的妈妈若是回家发现她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对她拳脚相向,她的外祖父母则在一旁添油加醋。她也曾尝试通过写信和妈妈沟通,但收效甚微,于是只能选择靠学习来摆脱这样的环境。在高中,她本可以更优秀的,奈何花了太多时间去消化家庭环境带来的情绪垃圾,从来都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最后她为了摆脱家庭,选择了保送。她满心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开启崭新的人生,而事实上,大学生活激发了更多的矛盾。她常常因为一些大家难以察觉的小事而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哪怕只是别人喝盒装牛奶她喝袋装牛奶这类微不足道的差异。上健美操课时,因为发现镜子前的自己长得像爸爸,她产生了形体障碍,以致课程考试不合格被留下重跳,甚至连累了自己的室友,她愧疚不已。她决定要改变现状,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得了躁郁症,最终决定休学。在休养一段时间后,迫于亲人的压力她再次回到北京,可情况更加恶化,最终决定退学。
  她的经历让人不觉间潸然泪下。有时候,那些隐藏在生活之中的细密的芒刺比大灾大难更能伤害一个人。她也曾努力寻求改变,却都以失败告终;她清楚地知道问题所在,却无法摆脱。就好像是笼中的金丝雀,看得见笼子,却怎么都飞不出去。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我们听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时,我们为她的不幸流下热泪,而当不幸落在自己头上,你终会发现,原来生活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故事,而是耗尽整个童年乃至整个人生与命运斗争的故事。
  小时候的我同样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受了许多的委屈,以至于看《名人传》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如此不幸,一定会成为像贝多芬一样的伟人。


  当我终于长大,终于有能力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发现童年的生活和经历依旧不断地影响着我,在开朗阳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敏感又自卑的心。我知道我生来并不比别人笨,我只是忍不住揪住一件件小事不停去反思自己的问题,仿佛自己是一个漏洞百出而瘪下去的气球。当我听着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说着潮牌,听着他们父母的职场故事,这种自卑就更甚了,仿佛是突然发现自己活像一只井底的青蛙,只看得到头顶的天空,看不到世界的广阔。
  后来,我听说了越来越多的别人的故事,慢慢看到众生百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如此渺小,且平凡。那么多人在和命运搏斗着,他们在各自的生活里挣扎,相比之下,我的经历是那么渺小又琐碎。那些以前看来天大的委屈也不过尔尔,那些他人不经意间留下的伤害原来也不是不可原谅。我听见过室友在浴室水声的掩饰下号啕大哭,哭声让我想起高中时期那个半夜躲在被子里抽泣的女同学。那些敏感的灰暗心情,总是藏在某个角落,潜伏着,待时机成熟就把我们包围。可是啊,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何况人类社会总是上演着相似的故事。当坏情绪裹挟了你,请记住,你从来不是一个人。
  当然,谁的不幸都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幸而减少半分,但或许你会明白,这些经历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不是我们自卑的源头、脆弱的借口,而是我們战斗的原因。我们绝不会因为这些经历而矮人一截,相反,我们的人生更为丰富和厚重。
  米兰·昆德拉曾经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道: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承认自己的不幸,接纳它,然后战胜它。你会发现,当大家都撕下自己的伪装,每个人的背后都是细密杂芜的针脚,人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你从不曾孤独。
  当我不再执着于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何时何处出了问题,不再执着于为自己的困境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不再纠结于自己在日常小事上的表现和周围人的反馈,不再认为自己的不幸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情,生活简单了许多,那些困扰了很久的问题,慢慢地消散了。
  我们揭开伤疤不是为了感伤或是悼念,而是为了汲取力量,为了记住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经历过什么,我们想过怎样一种生活。
  当有一天,你能从容地面对过去,不再纠结于那些被你甩在身后的人和事,我想,在这场和命运的搏斗中,你就是胜者,你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毕竟,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其他文献
那时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被留下——  衰老,恍惚,口齿不清——  却乐意谈论我们死去的老朋友?  谈啊谈,像一个老旧的龙头在滴水。  于是那些年轻人,  满怀恭敬,和感人的好奇,  会发现他们自己  已被回忆打动。  被恰好提起的这个  或那个名字,和我们一起做过的事打动。  就像我们也曾充满敬意,但又好奇  而兴奋地,听着有人在我们面前  谈起那些了不起的先辈。  我们中的哪些人将会  对他们的朋
期刊
雷蒙德·卡佛生于1938年,如果活到2020年,他也才82岁。对有些人来说,在世界总体和平的岁月里,如果生活规律,身体得宜,能平平安安活到82岁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诗人卡佛只活到1988年,50岁就死了。不清楚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总感觉他有什么预感,或者已经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于是写下这样一首诗畅想未来。假如2020年来临,我们该如何回忆自己的诗歌?  这首诗是以向友人倾诉的口吻写的。他说,我们中
期刊
城市里的精灵  我很小的时候,不知为何就学会了“鼠妇”这个词。但真正对鼠妇产生认识,是在初中的生物课上——一个培养皿用纸盖住一半,放入鼠妇之后再置于光下,结果鼠妇全部躲到了有纸挡住光的那邊。  鼠妇一直生活在我们身边。不管你家住单位的家属大院还是胡同大杂院,鼠妇都会是记忆的一部分。  我对它的记忆是20世纪90年代路灯温暖的颜色。  夏天的路灯下总有人围在一起打牌或者下棋,两人下棋十六个人支着,再
期刊
在谈李新勇的《一个险些够着的梦》之前,我想先聊聊近日读的李道新的电影自选集。  “现在总爱想起十五六岁在家乡小镇上寻觅的日子:那是一个又矮、又黑、又瘦的农村少年,单薄的身体淌过寒风,停留在一个小小的书摊旁。”这是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的自选集《光影绵长》里的一段话。作为电影学博士,他谈到幼年失怙,苦难的岁月里唯有残缺书卷和露天电影能够“让贫瘠的心灵短暂地沐浴在梦幻的阳光之中”。但他不哀怨,不退缩,不认
期刊
你幻想过拥有超能力吗?力大无穷,无须开口就能交流,拥有多个分身……你相信吗?这些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奇妙能力,你我或许也能拥有。日本科學家、东京大学系统信息学专业教授稻见昌彦所著的《超人诞生:人类增强的新技术》,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未来。  稻见昌彦是一位关注科幻作品、从科幻作品中获取发明灵感的科学家。作为一位科幻迷,他受《攻壳机甲队》的启发,利用光的回反射和投影技术发明了“光学迷彩”,这被《时代》
期刊
稻草人立在麦田里时,总像一个奇怪的隐喻。  第一次产生这个念头时,我十三岁,在镇上念初中,每天上学时都要经过一大片麦田。金色的麦田里,稻草人安静地伫立着,从它的背后依次延展出麦穗、鸟群、天空和群山——万物生长,而它是一切的起点。  我将这一幕写在了我的小说中,装进信封里,寄到杂志社,最后石沉大海。可我依然在写各种稚嫩的故事,然后把它们变成信封里的梦,最后把自己变成收发室外的稻草人。群鸟衔着嘲笑声自
期刊
二月:两个季节的忧伤  这个早晨没有月亮。天还没睡醒,路很黑。  青青没想到,春天握住冬天的时候,风却比深冬更冷,微微有些潮湿,像她的心情。  老树依然伸着光秃的胳臂,等待它的叶子从大地归来,显得孤独憔悴。青青从树下走过,很慢,甚至有些艰难。她看见远处教室的灯亮着,比太阳还暖,友好地向她招手。和所有开学的场景一样,同学们吵吵闹闹,充满活力,但青青除外。  她明知道自己不属于这个班了,却还是忍不住走
期刊
母亲在楼下催着我快些,清明节,我们该回老家给姥姥扫墓了。  透过车窗,窗外的树影已飞快溜走,就好像那段时光也在我的记忆深处悄悄溜走。与姥姥生活的大多数回忆早已模糊,可一到荷花快开放的时节,犹如迷路的孤狼听到狼群的吼声就能回到狼群,我的记忆也被唤醒。  姥姥坐在摇椅上看着我在她身边跑来跑去。我喜欢与她玩捉迷藏,时常在她的左肩拍一下,又躲到右边,如此反复。我让她猜猜是谁,她总是不厌其烦地配合着我,说着
期刊
南京这个六朝古都,我生于斯长于斯,在数不清的人文风物中,我最钟情于它的巷子。或许你会问我,南京的巷子有什么特别的呢?无非白墙黛瓦,和所有城市的巷子一样,充斥着市井气。  不,不是的。我也见过北京的巷子。如果把北京的巷子比作海洋,那么南京的巷子就是行于山川中的溪。海洋存在至明与至暗,海面平静温和,浪花闪着金光,眼前的视野是如此开阔明丽,往往会隐匿住深处的暗礁。巷子迎着光的一面亮得近乎灼眼,背着光的一
期刊
读者说  我很喜欢读书,常常也乐于写点儿什么。别人都说我以后会成为文学家,这让我汗颜,毕竟,我连“文学”的概念都没有,也从来没发表过任何文章。更残酷的现实在于,我父母很反对我走这条路,甚至早已替我规划好了将来——考大学时必须报考理工类专业,好就业,有前途。好吧,其实我也不是太难过。我无意中在表姐家看到一本名为《神坛在左,华为往右》的书,知道作者就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生,而她照样让心里的文学种子钻破土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