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的几大误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o9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必须摒弃教师繁琐地讲解、学生单调地朗读这种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亲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机会,让他们在切实的“做”中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从而丰富语文知识,发展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最基本的。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文本的弱化和虚化。
  第一,以泛泛分析取代文本阅读,一些教师也许是怕学生不理解典范文章丰富的内涵,或许是卖弄自己的才华,以大量的讲解充斥课堂,引经据典,高谈阔论。这些讲解,学生即使全部听懂,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不是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学到的,而是教师讲出来的。阅读鉴赏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它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审美感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学生如果长期得不到这种体验和感悟,语文素养怎么会真正得到提高呢?
  第二,以突出重点为主,忽视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字系统,文章的所有内容是由整个文本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整体感知,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要点而忽视了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大多数教师抓住了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作者为什么“不宁静”,“不宁静”又怎样在文中展开和表现的,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文章整体阅读去了解,去思考,去探究。可是有些教师却只抓“文眼”,不注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就文眼教文眼,就事论事。“眼”是抓住了,却把文本的弱化与虚化整体丢掉了。其实所有文本的重点都是与全文密不可分的,它们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把握住全文,学生对重点内容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以知识训练和大题量取代课文教学。有一些教师醉心于所谓的文科理教,好端端的一篇课文,被一些教师“精心设计”后一下子变成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题。整个语文教学课变成了语文习题课。这种课,以语言训练取代文本阅读,以句段分析取代整体理解,学生对课文缺乏整体感受,缺乏深入理解,有时甚至对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题目胡乱猜答,做完练习,对课文整体内容仍然不知所云。
  第四,以热闹的讨论取代对文本的研习,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活动效果,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刚刚接触课文,就抛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静下心品味课文,了解课文全貌,光凭自己主观肤浅的一知半解,就大谈见解,教师却一律给予赞扬鼓励,这种课堂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收效甚微,更有甚者,教师仅以文本为引子,引出一个话题,然后离开文本大搞外延发挥,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仿佛在“忽悠”学生,有时一堂课下来,不少学生对课文几乎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以上几种情况,归纳起来就是学生对文本读不全,读不透,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或只会背一些条条框框,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我们绝不反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绝不反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教学处理,更不反对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问题是,以上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与文本实实在在地结合,而不是使文本弱化,虚化。许多语言大师的经典之作,经语文教学专家辛辛苦苦选编进教材,可是没有为教师所重视,学生也没有从中汲取应有的营养,这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入反思的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的“阅读与鉴赏”中明确规定: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根据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这两点,强调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挥“立人”作用;其次是必须紧扣文本,整体把握,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新课标提出的培养人、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强调学生阅读鉴赏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只有学生读透文本,全面理解了文本,才会有感情的体验,哲理的思考,人生的感悟。否则,这些目标只是一纸空文,仅仅为了追求所谓的情感目标与育人目标而舍弃文本作盲目的发挥与延伸,那就是本末倒置。
  对语文教学有许多阐述和理解。但我认为语文教学始终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始终以课文为主要学习对象,脱离文本就谈不上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应该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思考、感悟得来的。一些经典课文,本身包含着许多值得咀嚼、品味的人生哲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加深对语文教材的理解。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一些校园现象的分析,讨论了如何融通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如何开展文化教育,从而活跃和提升校园文化等问题。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红色文化 校园文化 融通 教育  一、校园里的负面文化现象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负面“文化现象”:  例一:每当新生入学,老师们都会发现一些刚从高中应试教育校园中走进大学素质教育校园里的学生,精神状态堪忧,缺乏正气、灵气和大气,或目光漂
摘 要: 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已成为社会性问题。抓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的主动性和无私爱心,各学科教师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及常规化工作的做实做细,对于农村“留守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关键词: 德困留守学生 班主任 养成教育  时下,在很多农村中学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学生的确太
摘 要:当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文从设问、小组合作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性 设问 合作 多媒体    一、设置有效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发问。学生是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学习的过程是对认知对象认识、思考、再认识的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贯彻、深入实施,对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应切实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改善与优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高中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以生为本 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言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理念或者是生本教育理念。其特定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
摘 要: 当今,无论是高校还是历史教师自身,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自觉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历史教学效果。因此,就多媒体教学而言,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呼唤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使用问题,而是如何充分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 历史类课程 多媒体 使用现状  高校历史类课程作为传授历史知识和理论的主要途径,不仅影响大学生对历史专业的认知,而且会对其世界
摘 要: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五六年级语篇教学的案例,提出针对语篇教学的整体思路,并揭示出语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语篇教学 有效性策略  从五年级起,《牛津小学英语》进行语篇教学,开始进入相对系统的英语语言的培养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以对话和短文为主。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飞速提高,如何以语篇教学为依托,激发学
摘 要: 听障学生不良情绪宣泄方式长期以来都是工作在特殊教育前线的工作者们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认知干预策略的角度,以校园文化熏陶为例,探讨了校园文化对听障学生不良情绪宣泄方式的影响和帮助。  关键词: 听障学生 不良情绪 宣泄方式 认知干预 校园文化  一、引言  学校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心智逐渐走向成熟的摇篮。校园文化的熏陶时刻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
摘 要: 语文学习进入高中阶段,学生间成绩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有些学生语文学习状态越来越好,学得高效而轻松,但仍有部分學生对于学语文很苦恼,一直摸不着门路。文章分析了这些语文学困生的特点、成因,提出了相应的转化对策。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学困生 教学方法  学困生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明显的落后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思维能力低下;缺乏自控力;身上存在诸多心理缺陷与心
摘 要: 作者主要阐释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点滴体会,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交谈时的方式方法,以及家校联系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切入,对教育经验进行简要叙述,力图采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理想的德育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教育经验 德育 初中生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班主任
摘 要: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单纯以系统知识的灌输和掌握为目标的诸多问题,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H化(从Health(健康)到Happiness(幸福))探新,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将该课打造为一门融合知识性、趣味性、自助性的实用性很强的素质教育课程有切实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