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井底车场主要硐室设计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布置科学合理,值得推广借鉴,且矿井设计设计要本着“好岩、远煤、疏布”的原则开展。
关键词: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设计体会
中图分类号:TD352
一、概况
潘一矿1973年11月开工建设,1983年12月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3.0Mt/a,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4.0Mt/a,2008~2009年原煤产量均达到5.0Mt以上。-788m水平(以下简称二水平)延深改建工程实施后,矿井生产能力将维持5.0Mt/a不变。潘一矿二水平延深工程为矿井水平正常接替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下山开采、采场接替紧张、瓦斯大和煤层突出等问题。
二、二水平井底车场地质概况
1、掘进区段地质特征
第二副井、Ⅶ15孔、Ⅶc3-1孔8煤、黑色块状及片状,厚2.27~2.5m平均厚2.4m; 7-1煤、黑色片状及粉末状,厚1.35~2.1m,平均厚1.9m;6-1煤,厚1.0(0.7)2.55m。
2、瓦斯地质情况
1)煤层情况:位于该巷道附近及巷道揭穿的煤层共3层,分别是8煤, 7-1煤、6-1煤。
2)瓦斯情况:该区域 8煤瓦斯自然含量为10.5~11 m3/t,-790m中央一号轨道石门8煤所测压力为0.7MPa、第二副井8煤所测压力为3.0MPa 7-1煤瓦斯自然含量为7~7.5 m3/t,第二副井7-1煤所测压力为1.4MPa、-790中央一号轨道石门7-1煤所测压力为0.2MPa; 6-1煤瓦斯自然含量为8.5~9 m3/t,第二副井措施巷6-1煤所测压力为0.63MPa。根据“集技[2009]304号文”规定8煤、7-1煤6-1煤处于突出危险。
3、水文地质情况
主要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根据-790m中央一号轨道石门及第二副井措施行揭露资料分析,最大用水量10 m3/h。预计裂隙发育处有淋滴水现象及瓦斯异常涌出。
三、井底车场及相关硐室
1、井底车场
潘一矿第二副井,井筒直径7.0m,二水平井底车场标高-788m,第二副井马头门位于6煤底板砂质岩层中,
根据井筒位置、井底及主要硐室岩性、层位等,从减少初期井巷工程量、缩短建设工期、有利于井底车场调车及硐室维护等方面考虑,二水平井底车场采用立式布置,东西向进出车。该布置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车场线路布置简单,进出车及调车方便,井底车场工程量省。
2、相關硐室
为保证施工安全及合理的选择井底车场主要硐室层位,设计初期共考虑了两个主要方案:
方案一:井底车场及相关硐室密集布置(具体方案见下图1)。
该方案优点:巷道布置简单,施工方便,例如:主排水泵硐室和主变电所通常联合布置在副井附近,使排水管引出井外、电缆引入井内均比较方便,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该方案缺点:主要巷道及硐室受7-2、7-1、6-1、5-2、5-2煤影响较大,主要硐室布置在井底车场附近,将出现巷道及硐室多次揭7~5煤,从而给井底车场及硐室支护造成困难,并且后期巷道维护艰难,并且巷修量大。从目前井底车场变形程度看,潘一矿二水平井底车场已不能保证正常使用,并且后期投入巷修资金较大。
方案二:为了避免井下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水仓、爆破材料库及蓄电池机车充电整理硐室等主要硐室揭煤,给硐室施工、维护创造有利的条件,减少工程费用以及缩短施工工期,二水平井底车场设计将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水仓、爆破材料库、蓄电池机车充电整流硐室等主要硐室放在-788m东翼8煤顶板轨道大巷与石门交汇处,位于8煤层顶板细砂岩中。-788m水平井底车场仅设第二副井井底清理系统及等候室。(具体方案见下图2)
该方案优点:巷道不受煤层影响,便于顶板管理,且后期维护工程量小。
该方案缺点:主要硐室远离副井,并增加了一定的巷道施工量。
考虑巷道施工前期投入及后期维护方面的诸多因素,经过方案一、方案二比较后决定采用方案二进行第二副井井底车场及相关主要硐室布置。
四、结论
通过对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层位及具体布置位置的设计体会,得出结论: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布置科学合理,值得推广借鉴。并且矿井设计设计要本着“好岩、远煤、疏布”的原则开展。
关键词: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设计体会
中图分类号:TD352
一、概况
潘一矿1973年11月开工建设,1983年12月建成投产,原设计生产能力3.0Mt/a,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为4.0Mt/a,2008~2009年原煤产量均达到5.0Mt以上。-788m水平(以下简称二水平)延深改建工程实施后,矿井生产能力将维持5.0Mt/a不变。潘一矿二水平延深工程为矿井水平正常接替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下山开采、采场接替紧张、瓦斯大和煤层突出等问题。
二、二水平井底车场地质概况
1、掘进区段地质特征
第二副井、Ⅶ15孔、Ⅶc3-1孔8煤、黑色块状及片状,厚2.27~2.5m平均厚2.4m; 7-1煤、黑色片状及粉末状,厚1.35~2.1m,平均厚1.9m;6-1煤,厚1.0(0.7)2.55m。
2、瓦斯地质情况
1)煤层情况:位于该巷道附近及巷道揭穿的煤层共3层,分别是8煤, 7-1煤、6-1煤。
2)瓦斯情况:该区域 8煤瓦斯自然含量为10.5~11 m3/t,-790m中央一号轨道石门8煤所测压力为0.7MPa、第二副井8煤所测压力为3.0MPa 7-1煤瓦斯自然含量为7~7.5 m3/t,第二副井7-1煤所测压力为1.4MPa、-790中央一号轨道石门7-1煤所测压力为0.2MPa; 6-1煤瓦斯自然含量为8.5~9 m3/t,第二副井措施巷6-1煤所测压力为0.63MPa。根据“集技[2009]304号文”规定8煤、7-1煤6-1煤处于突出危险。
3、水文地质情况
主要水源为顶板砂岩裂隙水,根据-790m中央一号轨道石门及第二副井措施行揭露资料分析,最大用水量10 m3/h。预计裂隙发育处有淋滴水现象及瓦斯异常涌出。
三、井底车场及相关硐室
1、井底车场
潘一矿第二副井,井筒直径7.0m,二水平井底车场标高-788m,第二副井马头门位于6煤底板砂质岩层中,
根据井筒位置、井底及主要硐室岩性、层位等,从减少初期井巷工程量、缩短建设工期、有利于井底车场调车及硐室维护等方面考虑,二水平井底车场采用立式布置,东西向进出车。该布置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车场线路布置简单,进出车及调车方便,井底车场工程量省。
2、相關硐室
为保证施工安全及合理的选择井底车场主要硐室层位,设计初期共考虑了两个主要方案:
方案一:井底车场及相关硐室密集布置(具体方案见下图1)。
该方案优点:巷道布置简单,施工方便,例如:主排水泵硐室和主变电所通常联合布置在副井附近,使排水管引出井外、电缆引入井内均比较方便,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该方案缺点:主要巷道及硐室受7-2、7-1、6-1、5-2、5-2煤影响较大,主要硐室布置在井底车场附近,将出现巷道及硐室多次揭7~5煤,从而给井底车场及硐室支护造成困难,并且后期巷道维护艰难,并且巷修量大。从目前井底车场变形程度看,潘一矿二水平井底车场已不能保证正常使用,并且后期投入巷修资金较大。
方案二:为了避免井下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水仓、爆破材料库及蓄电池机车充电整理硐室等主要硐室揭煤,给硐室施工、维护创造有利的条件,减少工程费用以及缩短施工工期,二水平井底车场设计将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水仓、爆破材料库、蓄电池机车充电整流硐室等主要硐室放在-788m东翼8煤顶板轨道大巷与石门交汇处,位于8煤层顶板细砂岩中。-788m水平井底车场仅设第二副井井底清理系统及等候室。(具体方案见下图2)
该方案优点:巷道不受煤层影响,便于顶板管理,且后期维护工程量小。
该方案缺点:主要硐室远离副井,并增加了一定的巷道施工量。
考虑巷道施工前期投入及后期维护方面的诸多因素,经过方案一、方案二比较后决定采用方案二进行第二副井井底车场及相关主要硐室布置。
四、结论
通过对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层位及具体布置位置的设计体会,得出结论:潘一矿-788m水平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布置科学合理,值得推广借鉴。并且矿井设计设计要本着“好岩、远煤、疏布”的原则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