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识字教学实践中,集中识字时,教师往往能够结合情境图、故事及相关的生字儿歌、韵语等达成识字的目标,而出现在文本中的生字,教师就很难把握:要么强化识字,为了识字而识字,使识字教学脱离语境;要么因阅读教学而淡化识字,使得识字教学不扎实,造成识字与阅读教学两张皮。实际上,文本识字贯穿在义务教育阶段,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下面结合两例教学现象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一、常见的识字教学片段
1. 《胖乎乎的小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学习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跟老师书空课题。
……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胖喜张刚贴墙替拖鞋帮等变情)
师:孩子们,这些生字认识吗?我们开火车认一认。
(生认读生字)
师: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生认读生字。)
师: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胖”是由“月”和“半”组成的。
师:对。我们用加一加、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记住了生字,你能给这些生字组个词吗?
……
2.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检查读通课文)
(出示:祝贺迅速重复安静沉静 恰恰 缓和 外婆 建议表达烦恼享受 蕴藏霎时)
师: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师指名读生词)
师:我们大家一起认读。
(生齐读)
师:生词我们都认识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
二、上述教学现象分析
片段1中教师为了达到会认13个生字的目标,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想办法记住生字、组词等形式识记生字,表面上看强化了识字,反复识记,每篇课文都如此,形成了大家熟悉的“第一课时”。
生字是需要强化记忆,但是,认写不分,平均用力,势必造成课时延长,再者,字本身只是符号,是帮助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如果片面地强调字,忽略了其存在的语言环境,既影响识字效率,也违背了随文识字的意义。斯霞老师曾说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字放在语境里识记。”因此,这种识字教学,为了识字而识字,忽略了识字的语言环境,低效高耗,学生也不喜欢。
片段2中教师通过检查课文中的生词认读,确定课文是否读通读顺,也仅知道这个字在文中的词语是什么,很难看到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处理,识字教学被弱化到认识课文的生词,不作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然后就是阅读教学。这种现象常见于第二、第三学段,当与老师们交流时,他们常说的理由是:1.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以不用强调了。2.识字教学作为独立的课时,教学更扎实。3.识字和阅读教学并行,影响阅读的情感酝酿。
针对上述解释,我的看法是:对于理由1,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或者有些教师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但是,生字中哪些侧重字音、哪些关注字形、哪些是字义的教学重点,是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归类、引导和纠正的。这些,小学生不具备,或者说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具备。再者,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需要第二、三学段的训练和培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不然很难形成习惯,用进废退。理由2是单纯识字教学,缺乏趣味以及生字与生词、语句之间的语境联系,是违背课标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一识字理念的。理由3中的“识字影响阅读”一说,常见于过多分析文章的教学现象,琐碎的分析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以忽略识字、读文的过程为代价。
显然,上述教学片段1和片段2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课时现象”。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需的教学行为,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这种不见识字、只见阅读,或者只见识字、不见阅读,让识字教学成为独立的“第一课时”现象,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识字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怎么避免呢?或者说如何做到“随文识字”,克服“第一课时现象”呢?
三、“随文识字”的教学案例解说
《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打开课本第83页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一遍后向老师点点头,读两遍后坐端正。
师:小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口渴了。
(师出示语句“小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渴”和“喝”字用红颜色显示)
师:这两个字很像,帮帮我,怎么记住它?
生:一个口字旁,一个三点水。
师:喝水需要口,口渴找水喝。
(师说“喝”或“渴”,生答口字旁或三点水。)
(师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那里,那里(用手指向各处)。
师:哪儿都没有水,着急不?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我没有听出着急,谁再读?
(生读句子,师范读,生齐读。)
【解说:读句子,引出生字,采用比较、加一加等方法强化识记生字,借助简单的“我说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快速说出“口字旁、三点水、喝、渴”,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反复读句子,教师的范读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到处”的含义。】
……
(师出示有水的瓶子图)
师:“瓶”怎么记住它?
生:左右结构。
生:左边是个“并”,右边是个“瓦”。
师:老师写个字,看看你们认识不。(写“饼”字)
生:我早晨买早点见过,是“饼子”的“饼”。
生:我在超市见过,是“饼干”的“饼”。
师:对,左边去掉,右边加个“瓦”字。
(师出示句子:“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瓶”字变红。)
(师指名读)
师:还不够激动,到处找水喝,这里看见了,多开心呀!谁愿意再读?
(生读,师范读,齐读。)
……
【解说:用出示瓶子的图画,直观引出“瓶”字,再由熟悉的“饼”字,帮助识记生字“瓶”,后读句子。这样,在情境图和课文语句的基础上达到了识记“瓶”字的目的。】
师: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句子)
生:想办法。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个生字不仅要求会认,而且还要求会写呢!
师:看老师写这“办”字,写字注意啦,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才好看。
(生练习写,展示。)
【解说:用课文语句引出“办法”,同是生字,直接以词的形式呈现,建立了词的概念,并指导书写这两个字。】
这个课例,展示的是识字与读文相结合的过程,读读语句,认认字;认认字,再读读书,识字写字伴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识字,兴趣读文,识字为了读文,读文体现了识字,识字与读文交叠呈现,自然融合,教学效果显著。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四、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1.细读标准,明确要求。
首先,明确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例如会认的字不要作字形分析,整体输入、输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不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有韵语识字、归类识字、语境识字等多种组织形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会写的字,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要在课堂进行,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练习写字后必展示,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等。
其次,明确识字与读文的关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字因存在于语境中,不同于识字课、归类识字,而需要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文。“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见要想读好课文,必须扫清阅读课文的生字障碍。所以说,读文是路,生字是路上的障碍。
2.针对特点,抓住重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拿出来正音、辨形、明义的,那样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易混、易错的字得不到强化,还加重了阅读教学负担,尤其是第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应该针对特点,有所侧重。例如,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在正音的过程中,解决生字的音,正音教学的重点是方言。例如,河南信阳区域的方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声母f和h的音节易混淆。郑州区域则是声调易错,尤其是阴平和上声难辨,xiānhuā读成xiánhuǎ,ɡōnɡ yuán读成ɡǒnɡyuán。再如《司马光》一课的“吓、叫”两个字字形相近,生字教学时要比较,找不同,辨其形,明其义。《美丽的小路》中的“干、净”这两个生字合起来就是词,浅显易懂,使用频率较高,直接用词说话就行,没有必要单字教学。写字要认真指导,严格要求,放在课堂。这样,识字教学根据字的特点,将难读的音、难辨的形、难明的义,分散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阅读教学的层次不同,生字教学的重点也应不同,要有针对性,可一边读书一边识字,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识字读文,交叠呈现。
通过大量的课例研讨,根据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语境中识字,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老师们较认可这样的教学流程:A.识字—读文—再识字—再读文。B.读文—识字—再读文—再识字—再读文。
如《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后的生字,哪一个你认识?
(生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看看能否找到。
(生读文,找生字。)
师:读读课文,找一找不认识的字在哪里。
(生读课文,画生字。)
师:试着读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
【解说:认生字—读课文—画生字—读课文,这样第一次认生字,强化识记;到文中找生字,把字与课文建立起联系,通过找感受生字所在的语境;读文,找不认识的字,突出重点识记的生字;再读通顺,实际是巩固识记的生字。这样的交叠呈现,把识字教学融合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的意义得以凸显。】
通过“认生字—读文、找生字—流利读文”,把识字寓于读文中,识字有了语境,有了目的,生字得到了强化;同时读文有了任务,有了要求,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不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结构紧凑。整个教学过程,既强化了识字,又体现了读文,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4.创编儿歌,应用生字。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强调“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了识字,还要在读文之后巩固识字,生活之中运用生字。识字依存语境,可使阅读得到提高,语言得到发展。如生字游戏、编生字儿歌、猜字谜等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巩固了生字,扩大了识字量,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了阅读视野。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一年级要求会认950个生字,会写350个生字。老师们普遍反映生字量大,学生识记困难,我除了引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外,还组织他们创编《语文生字儿歌》(当时作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材料使用)。例如,《夏夜多美》一课:“睡莲池中睡得香,忽闻哭声时时响,惊醒睡莲急睁眼,蚂蚁趴根水草上,睡莲急忙弯下腰,让蚂蚁爬到它背上,蚂蚁感激说谢谢,救命之恩永不忘,萤火虫过来亮起灯,蜻蜓送它把家回,星星眨眼对它们笑,助人为乐美名扬。”(许文秀老师编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人鼓弄叮咚响,阿姨循声门外迎,灰头土脸几小孩,披着衣衫顶着盆,你追我赶院中跑,‘你们这是干什么?’变着法儿做游戏。”(杨鸿雁老师编写)这些儿歌中加点的字都是该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通过老师们的重新编写,用儿歌韵语的形式呈现,学生喜闻乐见,愿意识记。
总之,“随文识字”教学是在读文的过程中让生字重复再现,根据阅读的层次把生字的音、形、义相机渗入阅读教学的环节中,不是单纯地教认生字,也不是放手教给学生,更不是我们看到的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时”现象。在读文过程中,强化识记,巩固生字,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检验阅读的效果,认认字,读读书,让识字和读文交叠呈现,识字教学不再是“单行道”,而是和阅读教学同行,两者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 刘忠信)
一、常见的识字教学片段
1. 《胖乎乎的小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学习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跟老师书空课题。
……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胖喜张刚贴墙替拖鞋帮等变情)
师:孩子们,这些生字认识吗?我们开火车认一认。
(生认读生字)
师: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生认读生字。)
师: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胖”是由“月”和“半”组成的。
师:对。我们用加一加、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记住了生字,你能给这些生字组个词吗?
……
2. 《可贵的沉默》(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检查读通课文)
(出示:祝贺迅速重复安静沉静 恰恰 缓和 外婆 建议表达烦恼享受 蕴藏霎时)
师: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师指名读生词)
师:我们大家一起认读。
(生齐读)
师:生词我们都认识了,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
二、上述教学现象分析
片段1中教师为了达到会认13个生字的目标,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想办法记住生字、组词等形式识记生字,表面上看强化了识字,反复识记,每篇课文都如此,形成了大家熟悉的“第一课时”。
生字是需要强化记忆,但是,认写不分,平均用力,势必造成课时延长,再者,字本身只是符号,是帮助阅读和写作的工具,如果片面地强调字,忽略了其存在的语言环境,既影响识字效率,也违背了随文识字的意义。斯霞老师曾说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字放在语境里识记。”因此,这种识字教学,为了识字而识字,忽略了识字的语言环境,低效高耗,学生也不喜欢。
片段2中教师通过检查课文中的生词认读,确定课文是否读通读顺,也仅知道这个字在文中的词语是什么,很难看到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处理,识字教学被弱化到认识课文的生词,不作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然后就是阅读教学。这种现象常见于第二、第三学段,当与老师们交流时,他们常说的理由是:1.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识字教学可以不用强调了。2.识字教学作为独立的课时,教学更扎实。3.识字和阅读教学并行,影响阅读的情感酝酿。
针对上述解释,我的看法是:对于理由1,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或者有些教师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但是,生字中哪些侧重字音、哪些关注字形、哪些是字义的教学重点,是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归类、引导和纠正的。这些,小学生不具备,或者说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具备。再者,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需要第二、三学段的训练和培养,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不然很难形成习惯,用进废退。理由2是单纯识字教学,缺乏趣味以及生字与生词、语句之间的语境联系,是违背课标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一识字理念的。理由3中的“识字影响阅读”一说,常见于过多分析文章的教学现象,琐碎的分析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以忽略识字、读文的过程为代价。
显然,上述教学片段1和片段2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课时现象”。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需的教学行为,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这种不见识字、只见阅读,或者只见识字、不见阅读,让识字教学成为独立的“第一课时”现象,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识字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怎么避免呢?或者说如何做到“随文识字”,克服“第一课时现象”呢?
三、“随文识字”的教学案例解说
《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打开课本第83页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一遍后向老师点点头,读两遍后坐端正。
师:小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口渴了。
(师出示语句“小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渴”和“喝”字用红颜色显示)
师:这两个字很像,帮帮我,怎么记住它?
生:一个口字旁,一个三点水。
师:喝水需要口,口渴找水喝。
(师说“喝”或“渴”,生答口字旁或三点水。)
(师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师:“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那里,那里(用手指向各处)。
师:哪儿都没有水,着急不?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我没有听出着急,谁再读?
(生读句子,师范读,生齐读。)
【解说:读句子,引出生字,采用比较、加一加等方法强化识记生字,借助简单的“我说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快速说出“口字旁、三点水、喝、渴”,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反复读句子,教师的范读引领,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到处”的含义。】
……
(师出示有水的瓶子图)
师:“瓶”怎么记住它?
生:左右结构。
生:左边是个“并”,右边是个“瓦”。
师:老师写个字,看看你们认识不。(写“饼”字)
生:我早晨买早点见过,是“饼子”的“饼”。
生:我在超市见过,是“饼干”的“饼”。
师:对,左边去掉,右边加个“瓦”字。
(师出示句子:“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瓶”字变红。)
(师指名读)
师:还不够激动,到处找水喝,这里看见了,多开心呀!谁愿意再读?
(生读,师范读,齐读。)
……
【解说:用出示瓶子的图画,直观引出“瓶”字,再由熟悉的“饼”字,帮助识记生字“瓶”,后读句子。这样,在情境图和课文语句的基础上达到了识记“瓶”字的目的。】
师: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喝不着水,怎么办呢?(出示句子)
生:想办法。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个生字不仅要求会认,而且还要求会写呢!
师:看老师写这“办”字,写字注意啦,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才好看。
(生练习写,展示。)
【解说:用课文语句引出“办法”,同是生字,直接以词的形式呈现,建立了词的概念,并指导书写这两个字。】
这个课例,展示的是识字与读文相结合的过程,读读语句,认认字;认认字,再读读书,识字写字伴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识字,兴趣读文,识字为了读文,读文体现了识字,识字与读文交叠呈现,自然融合,教学效果显著。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四、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1.细读标准,明确要求。
首先,明确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例如会认的字不要作字形分析,整体输入、输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不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有韵语识字、归类识字、语境识字等多种组织形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会写的字,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要在课堂进行,学生观察,教师范写,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练习写字后必展示,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等。
其次,明确识字与读文的关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字因存在于语境中,不同于识字课、归类识字,而需要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文。“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见要想读好课文,必须扫清阅读课文的生字障碍。所以说,读文是路,生字是路上的障碍。
2.针对特点,抓住重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拿出来正音、辨形、明义的,那样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易混、易错的字得不到强化,还加重了阅读教学负担,尤其是第二、第三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应该针对特点,有所侧重。例如,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在正音的过程中,解决生字的音,正音教学的重点是方言。例如,河南信阳区域的方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声母f和h的音节易混淆。郑州区域则是声调易错,尤其是阴平和上声难辨,xiānhuā读成xiánhuǎ,ɡōnɡ yuán读成ɡǒnɡyuán。再如《司马光》一课的“吓、叫”两个字字形相近,生字教学时要比较,找不同,辨其形,明其义。《美丽的小路》中的“干、净”这两个生字合起来就是词,浅显易懂,使用频率较高,直接用词说话就行,没有必要单字教学。写字要认真指导,严格要求,放在课堂。这样,识字教学根据字的特点,将难读的音、难辨的形、难明的义,分散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阅读教学的层次不同,生字教学的重点也应不同,要有针对性,可一边读书一边识字,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识字读文,交叠呈现。
通过大量的课例研讨,根据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语境中识字,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老师们较认可这样的教学流程:A.识字—读文—再识字—再读文。B.读文—识字—再读文—再识字—再读文。
如《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后的生字,哪一个你认识?
(生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看看能否找到。
(生读文,找生字。)
师:读读课文,找一找不认识的字在哪里。
(生读课文,画生字。)
师:试着读读课文,看谁读得最流利。
【解说:认生字—读课文—画生字—读课文,这样第一次认生字,强化识记;到文中找生字,把字与课文建立起联系,通过找感受生字所在的语境;读文,找不认识的字,突出重点识记的生字;再读通顺,实际是巩固识记的生字。这样的交叠呈现,把识字教学融合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的意义得以凸显。】
通过“认生字—读文、找生字—流利读文”,把识字寓于读文中,识字有了语境,有了目的,生字得到了强化;同时读文有了任务,有了要求,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不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堂结构紧凑。整个教学过程,既强化了识字,又体现了读文,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4.创编儿歌,应用生字。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强调“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了识字,还要在读文之后巩固识字,生活之中运用生字。识字依存语境,可使阅读得到提高,语言得到发展。如生字游戏、编生字儿歌、猜字谜等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巩固了生字,扩大了识字量,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了阅读视野。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一年级要求会认950个生字,会写350个生字。老师们普遍反映生字量大,学生识记困难,我除了引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外,还组织他们创编《语文生字儿歌》(当时作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材料使用)。例如,《夏夜多美》一课:“睡莲池中睡得香,忽闻哭声时时响,惊醒睡莲急睁眼,蚂蚁趴根水草上,睡莲急忙弯下腰,让蚂蚁爬到它背上,蚂蚁感激说谢谢,救命之恩永不忘,萤火虫过来亮起灯,蜻蜓送它把家回,星星眨眼对它们笑,助人为乐美名扬。”(许文秀老师编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有人鼓弄叮咚响,阿姨循声门外迎,灰头土脸几小孩,披着衣衫顶着盆,你追我赶院中跑,‘你们这是干什么?’变着法儿做游戏。”(杨鸿雁老师编写)这些儿歌中加点的字都是该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通过老师们的重新编写,用儿歌韵语的形式呈现,学生喜闻乐见,愿意识记。
总之,“随文识字”教学是在读文的过程中让生字重复再现,根据阅读的层次把生字的音、形、义相机渗入阅读教学的环节中,不是单纯地教认生字,也不是放手教给学生,更不是我们看到的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时”现象。在读文过程中,强化识记,巩固生字,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检验阅读的效果,认认字,读读书,让识字和读文交叠呈现,识字教学不再是“单行道”,而是和阅读教学同行,两者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