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甘孜人民的幸福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g_la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祖祖辈辈游牧,到定居下来享受现代生活;从上学难、辍学多到踊跃参加“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从缺医少药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
  建州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随着三大民生工程在甘孜藏区的深入实施,甘孜州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60年的发展,一跃胜千年。为了甘孜人民的幸福,如何将民生工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甘孜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藏区工作的难点和重心在哪里? 7月9日,本刊记者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共甘孜州委书记刘道平。
   “利益是产生一切矛盾的根源,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执政党不管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执政方式,都要着力解决好老百姓的利益问题。”
  
  《四川党的建设》:刘书记,您好。今年1月和2月,中央藏区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相继召开,确定藏区民生工作的要求是“大力保障民生,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道平:继1月中旬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省委于2月26日至27日召开了“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刻总结了我省藏区工作宝贵经验,对藏区地位、形势以及藏区工作的认识前所未有,出台藏区工作的政策措施之多前所未有,令人振奋和鼓舞,在藏区工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甘孜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藏区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抓发展鼓干劲、抓稳定不松劲、抓民生用足劲,全面实施“富民安康工程”,甘孜州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总体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的局面。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新时期藏区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省委、省政府关于藏区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符合甘孜藏区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川党的建设》:在藏区工作中,为什么把民生工作看得如此重要?
  刘道平: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作为执政党,不管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执政方式,都要着力解决老百姓的利益问题。
  利益是产生一切矛盾的根源,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钥匙。无论哪个群体,都有自身的利益。我们所谈的这一切,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解决利益问题,这是最核心的,不应该回避。
  我们党是执政党,要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就必须考虑老百姓的利益问题。作为老百姓来说,他的具体的现实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私利,但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直接的现实的利益加起来,就是执政党要考虑的公利。所以,要处理好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
  民生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藏区工作的主题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如果不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这个主题就无法实现。
  《四川党的建设》:在甘孜州,解决民生问题在所有工作中居于何种地位?
  刘道平:居于首位。甘孜州有26万多牧民群众,是生活在海拔最高、自然环境最恶劣、历代以来最贫穷、产业结构最单一的一个群体,再加上地处偏远,也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差的一个群体。
  这是一种自然禀赋、资源禀赋上的差异。一些发达的地方,或者发展快的地方,自然条件好的地方,都能优先享受,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这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不平等。当这种不平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执政党不关注这种不平等的客观存在,一旦发展到人们不能承受和接受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大的隐患。
  甘孜州尽管是民族地区,也是欠发达地区,但是即使经济发展落后,也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经济发展落后,钱从哪儿来呢?我们认为,弱有弱的做法,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是把它放在首位。
   “我们着力推进三大民生工程建设,就是要解决老百姓最急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这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
  
  《四川党的建设》:在您看来,民生问题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刘道平:民生是与百姓生计相关的所有事情,牵涉的东西太多太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还有与自身健康相关的事情,也是民生问题。教育也好,卫生也好,既是社会事业,也是民生问题,是与老百姓休戚相关的事情。
  这是直接相关的,也有间接相关的。比如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要建设生态环境社会,也与民生间接相关。又比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制度和机制,也与百姓生计息息相关。因此,民生从广义来说,就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由多个部分组成。从狭义来说,就是与老百姓直接相关的那些部分。
  《四川党的建设》:那么,甘孜州最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哪些?
  刘道平:在当前的一个时期内,老百姓最紧迫的需求,第一是住房,安居才能乐业。第二是教育。从一个家庭来说,老百姓希望子女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解决家庭的生计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魂”,涉及到民族的繁衍、延续问题,涉及到一个国家现实和长期的生计问题,这个事情太重要了。第三是医疗卫生问题。医疗和卫生,既是连带的,也是有区别的。两者都涉及每个人关心的自身健康问题。第四是未来问题即社会保障问题。以上这些内容,就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民生问题。
  《四川党的建设》:推动三大民生工程,是否就是在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刘道平:是的。三大民生工程,就是要着力解决老百姓最急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一场重大的变革,它不仅仅是解决民生问题,而且是解决资源禀赋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让牧民们能够安居,解决住房问题,这一方面是解决牧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从它自身来说,还有一个价值,就是游牧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革。
  第二是“9+3”免费教育计划。我州现有6千多学生在外地接受三年免费职业教育,今后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从生活、从经济来说,这项工程可以提高人的素质,老百姓的孩子有了技术专长,能够就业,出去一个孩子就能救一个家庭、富裕一个家庭、改变一个家庭、改造一个家庭。
  “9+3”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文化知识的氛围环境,其意义巨大,是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
  单靠我们过去那种升学模式,渠道太单一了,“9+3”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开拓了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渠道,这对推动少数民族发展和兴旺至关重要。
  第三是卫生事业发展计划。这个问题主要是卫生体系建设问题和人才队伍培养问题。在中央、省上的大力支持下,甘孜州的卫生事业发展得很快,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医疗健康保障服务。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民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地坚持下去。
   “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将民生工程的实施落到实处。”
  
  《四川党的建设》:深入三大民生工程推进,关键点在哪里?
  刘道平:刘奇葆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藏区稳定和发展工作,干部是关键。各级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牧区,主动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和理顺群众情绪,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和扩大党在藏区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我们做的所有民生工作的事情,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得到,并给予最简单的一个评价:“好”。这看起来简单,其实很不容易,需要我们切实转变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
  执政靠的是各级领导干部,靠这一整套机构系统。各级干部的思想观念,执政为了谁,这个理念必须定格在“我是为了老百姓”上。执政,就是要为他们做实事。这种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转变,中央早已经提出,但转没转,转的程度怎么样,要由老百姓来评价,老百姓是感受最深的,他们心中有一个标尺。
   《四川党的建设》:在这方面,甘孜州有哪些好的做法?
  刘道平:省委要求,做好藏区工作,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提高稳藏兴藏的能力,为推进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根据这一精神,甘孜州把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党建的首要任务,采取新建、联建、下派干部任职等方式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全州2685个行政村党组织“全覆盖”。我们还创新形式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进住农家十日” 、“我与群众拉家常”、“组织部长下基层”等活动,初步建立了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主要内容的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我们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标准,加强重点培养,保持合理的民族结构,探索适合藏区特点的干部选拔方式,建立双向选派干部制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
  可以说,正是我们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各级党员干部充分发扬“缺的是氧气,不缺的是精神”的优良作风,将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层层落到实处,甘孜州的发展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为推进以三大民生工程为代表的“富民安康工程”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其他文献
重建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重建凸现之矛盾全国罕见,然而,都江堰出色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范本意义之花在都江堰处处盛开。    门开了,孙凌霞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新闻记者。  作为都江堰市重建办副主任,孙凌霞特别忙,一边要处理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一边还要抽空向一批批新闻记者重复讲述一个个灾后重建的故事。  “您要我谈科学重建么?大地震中,都江堰城市
期刊
1936年3月初,朱德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决定在这一地区作短暂停留。于是,一位身披红袍手捻佛珠的活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煌煌中国革命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就是格达活佛。    格达活佛帮助红军的事迹传遍各地    红军北上抗日经过藏区,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勾结藏区的反动喇嘛和土司头人,组织反动武装,企图阻挠红军北上,并对共产党和红军大肆进行造谣污蔑,严令群众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
期刊
近年来,广元市元坝区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广元次级交通枢纽建设三大历史机遇,立足区情,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的总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为方略、以工业强区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培育的载体、民生改善的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开辟出一条山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高、收入显著增加的新局面。    打造
期刊
历史迈着凝重而坚定的脚步,又将走到5月12日这个特殊的节点上。  3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瞬间造成天府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致使有“三星堆”文化核心地带、“中国雪茄之乡”和“中国矿泉水之乡”称谓的什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化危为机,坚强奋起。如今的什邡,已然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作为全国著名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什邡在农业恢复重建中取得的巨大成效,着实为该
期刊
石光武说,光等光靠不是办法,老百姓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有手有脚就要靠自己。    青川县枣树村一农户家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过往的路人常常驻足欣赏。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这幅对联中“一臂独擎”的男主人公就是本刊记者要参访的对象——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    名人光环下的他    如今的石光武是个名人了。由于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响应
期刊
汶川的灾难,是中国的灾难;  汶川的挺立,是中国的挺立。  从悲壮走向豪迈——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月的鲜花开满蜀中大地,“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就这样如期而至。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漫长,不屈的人们擦干泪水,挺起脊梁,用坚强、坚韧、豁达,一点一滴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短暂,从满
期刊
7月初,在草原最美丽的季节,我们在甘孜县见到了在内地读职中暑期返家的藏区孩子拿布邓珠和王志文,刚见面孩子有些腼腆,但说起内地的学习与生活却落落大方。  带着一年内地学习生活的收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甘孜州在内地免费读职中的5189名孩子已经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  包括他们在内,因为2009年秋天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省1万余名藏区学生在内地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一年过后,他们都成长
期刊
从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毁灭的北川旧城,到如今异地重建的鲜活靓丽具有羌民族文化特色的北川新城,人们恍如进入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废墟地狱,一个是人间天堂。    “东海之滨,遥望西南。公共绿地,风雨廊桥,艺术中心……10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218个项目同时启动,一年多时间,它从破土到竣工。风雨后的彩虹,带着泪的微笑,它是一座城市,一座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更是一个温暖的
期刊
2011年的春天,我们再次站上这片为之流泪、为之拼搏奋进的重创之地。一座又一座新城矗立起来,一个又一个产业重建起来,处处生机勃发,时时春意盎然。  在巨变、跨越、崛起的背后,一直有一支力量,緊紧跟随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进程,盯住每个决策、每个项目、每项进程,为灾后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和维护群众利益保驾护航着。这支重要力量就是廉政监管。  “任何时候,监管这根弦都不能放松,监管工作怎么抓都不为过!”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20世纪初,梁启超发出的呼喊,至今回荡国人耳畔。  “少年强”靠什么?靠教育。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今天,我们正在把教育强国的理想变成现实。  7月13日至14日,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教”。他号召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