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的春天,我们再次站上这片为之流泪、为之拼搏奋进的重创之地。一座又一座新城矗立起来,一个又一个产业重建起来,处处生机勃发,时时春意盎然。
在巨变、跨越、崛起的背后,一直有一支力量,緊紧跟随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进程,盯住每个决策、每个项目、每项进程,为灾后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和维护群众利益保驾护航着。这支重要力量就是廉政监管。
“任何时候,监管这根弦都不能放松,监管工作怎么抓都不为过!”这是灾后重建伊始至今,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一直强调的。纵然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监管始终如“探照灯”般把建设的进程“公告天下”。
“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
青山绿树环抱、洁净的村道、统一规划设计的川西民居、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广场……放眼望去,各种生态美景尽收眼底,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这就是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给人的第一印象。
重建的成果是喜人的,重建的监管是极其细致的。早在2009年,东湖乡2亿多元的灾后重建资金迎来了一位“管家”——乡人大代表龙厚亮。每10天,龙厚亮就要向乡人大报告一次2亿多元重建资金的“行踪”;每5天,他还要查阅兑现资金,核对资金余额。
当时,重建任务紧、重建项目多、资金数额大,仅靠专门机构监管,人手有限;借力社会监督效果又难以保证。最终,东湖乡把目光聚焦到市、区、乡人大代表身上。将人大代表就地、就近派往本辖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确保“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
和东湖一样,整个灾区在重建伊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如此众多的项目,如此巨大的资金流量,都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让每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
“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被响亮地提了出来,灾区各地一手抓高速、高效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严厉、严格的监督检查。
再来看看通济镇的情况。走在通济镇水岸人家的小道上,两旁的新房相对而立,淡黄色的墙配合着或红或青的瓦顶,在青山和麦田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漂亮。如今的通济镇正成为“彭州民居”旅游产业链上日趋重要的一环,山水资源和旅游服务等功能,在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充分挖掘。
回想两年前这里处处涌动的重建家园热潮,那时统规统建安置房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按照以往的程序,一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招投标分别进行,一个大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招投标项目至少要两个月左右。
一边是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永久性安置房的热切期盼,一边是政府性投资项目政策法规的刚性要求,必须要找到一个“又好又快”的解决之道。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只争朝夕的速度,更需要规范有序的保障。
2008年10月份,围绕着如何“提速不越轨”,成都市纪委、市监察局召集市发改委、市建委以及彭州市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商讨论证,最终依照招投标法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提出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引进总承包商的创新办法。“该有的程序不能少,但周期可以缩短。”通济镇的干部认为,“一体化”不仅提高了招投标时效,加快了项目的建设速度,还有效控制了成本。
从东湖乡、通济镇放大到整个灾区,再回顾从“百日攻坚”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到“两个加快”的伟大进程,“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贯穿始终。
“提速不越轨”,重建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环。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了重建资金管理数据库,省财政厅研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情况动态跟踪监督机制。
除了总体上的信息公开、各专兼职监督人员的贴身监督外,四川省对重建工作中的各重大环节都进行了重点预防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涉及大量的项目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是很可能发生“猫腻”的环节,而四川省纪委的回答是:“项目招投标被我们纳入恢复重建的‘关节点’,重点监督。”
针对各地对灾后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和标准等认识不统一,个别地方擅自扩大不招标不比选应急工程的范围等情况,2008年10月,四川省出台了一个补充通知,对应急工程的确定条件和程序予以规范。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立项、重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大额资金拨付和大宗物资采购监督检查的通知》等。2009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招投标工作会议,以会代训,强调招投标“程序不减”的原则要求,交流借鉴“周期缩短”的经验。
除严格遵守国家、省的相关规定外,各重灾市县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比如绵阳市针对合同签订后执行阶段的监管相对薄弱的问题,强化了对执行阶段的监督,出台禁止直接向个人拨付工程款、严格限制招标文件承诺的主要管理人员的变更等文件。
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审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从地震后到2010年底,全省审计机关共派出4652名审计人员,组成1918个审计组,跟踪审计项目4367个。先后提出审计建议2800多条,核减工程造价10.09亿元,节约资金或挽回损失11.07亿元。
到县乡、到村社,监管体系自始至终全覆盖
汶川萝卜寨村是“5·12”大地震的重灾村,重建后,村里用对口援建资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村民们终于告别祖祖辈辈背水的历史,喝上优质的放心水。纯净的自来水给村民带来了喜悦,而和水一样透明的,还有灾后重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阳光、规范、透明,不仅体现在文件上,更体现在具体项目的操作和运行中。汶川县灾后重建资金达数十亿元,因为凝聚了来自各方的深情厚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么大的资金,如果它的去向、用途没有很好地公开透明,很难保证资金真正用到解决民生问题上。
阿坝纪检、监察、采购、审计多部门联动,逗硬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管理制度,坚持重建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规定,实行财政资金专人、专户、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封闭运行,使用安全,更确保灾后重建“项目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2010年5月5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四川省纪委书记欧泽高表示,四川省恢复重建“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始终注重强化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灾后重建中的监督检查工作,监督到县乡、覆盖到村社,就像“哨兵”,警惕地监督、守望着一项项重建工程。让人欣慰的是,从全省已竣工的重建项目看,住房和市政设施建设竣工合格率达100%,农村住房重建结束了震区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场所。
“监督到县乡、覆盖到村社”,不仅是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更是原则,还是目标,也是方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情确定的那一刻起,省纪委书记欧泽高和常务副省长魏宏任双组长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即告成立,省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等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重灾市县也相继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300余名精兵强将临危受命,他们来自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发改、建设等不同部门,组成监督检查工作组,深入受灾市(州)、县、乡(镇)、村,对救灾款物发放、公开公示、重建项目建设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强化一线监管。
3年来,省级派到市(州)的7个大组和县(市、区)的44个监督检查小组,市、县派出的480个监督检查小组一直坚守监督检查的“哨位”。
3年来,四川省各级监督检查工作组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检查。
通过构建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的监管体系,大额资金、重大项目同时接受當地监管部门、上级派驻监督组、社会监督员和群众多重监督。对重点项目、敏感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中央检查组反馈的问题一对一进行重点督办。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就是倒在监管工作第一线的。她躺在病床上还牵挂着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说:“全国捐了那么多钱物给我们,监督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向人家交代呀!”在她去世的当天,还叮嘱“纪委要对救灾物资发放严格监管。”
在全覆盖、全方位、立体的监管体系中,我省还特别加强了与18个对口支援省市监督检查机构的沟通协作,层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明确“交钥匙项目”“交支票项目”“合作共建项目”的监管责任和办法,积极构建监管联系机制,努力做到监管工作有机对接,特别加大了对港澳援建项目的重点关注。
创新监管方式,让一分一厘都经得起检查
社会监督员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了。因为早在地震后的第14天,还处在抢险救灾救援和安置群众阶段最紧急的阶段,四川省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308名抗震救灾工作社会监督员,“希望这种体外监督的形式,让监督工作更加透明化。”
在此基础上,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四川又选聘建筑、造价、财会和招投标方面的专家35名作为第二批社会监督员,各重灾市县也聘请了相应的社会监督员。他们深入重建现场,明察暗访、抽查抽检,对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招标投标等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公信力。
社会监督,不仅是对资金的监管,同时是对质量的监管。在广东援建的水磨、映秀等地,我们见到了高水平的项目工程,也体会到了社会监督员所尽的责任。因为,两年前,在对口援建汶川过程中,广东面向全社会聘请了100名社会监督员,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真正做到了廉洁援建。
其实,援建监管是廉政监管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援建项目是异地重建、异地管理、异地监督,如果处理不好,既可能产生监督真空,也可能出现重复检查影响重建工作正常进行。如何做到既监督到位,又保证和促进恢复重建工作正常进行?答案是监督合力。
为加强服务保障和协调联系,四川从省纪委到受灾市 (州)、县 (市、区)、乡镇纪委都确定了负责联系协调工作的领导和人员。
北京援建方形成“临时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体系,同时,通过与什邡市的共同努力,构建起组织有力、协调一致、简洁高效的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监督检查工作领导机制。
安徽省在对口援建中与松潘县建立合作机制,合力加强监督,双方共同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负责重建工程建设、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监督。
打造“廉洁工程”,是四川与各援助省的共同责任,中央提出的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化做了监管工作的创新之举——
在曾经的极重灾区绵阳,改造一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它实现了四个监管创新。一是注重平台创新,完善软硬件设施。二是注重体制创新,实行全程监控管理。三是注重方式创新,全面实行网上售标。四是注重技术创新,率先推行电子评标。绵阳灾后重建实行招投标电子化以来,取得了评审时间短、评标质量高、投诉争议少、行政成本降等明显成效,实现了招投标规范化、便捷化、科学化和监管有效化,保证了灾后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创新办法,是为了更高效的监管。为确保群众监督渠道更便利畅通,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在地震后不久即开通了赈灾监督电话12388,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纪检监察系统同步开通,专人24小时值班;建立网上举报信箱;在四川省纪委监察厅的要求下,各受灾地、受灾群众安置点纷纷设立投诉站。
同时,面对网络信息的大量流传,四川省纪委还建立网上舆情及时收集、快速处理机制,对网上反映涉及救灾款物和灾后恢复重建方面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深入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督促整改,对流传的不实言论,公开予以澄清。多次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专访、专题报道等形式,积极营造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的良好氛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方位、全覆盖,新办法、铁制度,让灾后重建的每一项工程始终受到监督,让灾后重建资金的每一分每一厘都经得起检验。
廉洁重建,我们交上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巨变、跨越、崛起的背后,一直有一支力量,緊紧跟随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进程,盯住每个决策、每个项目、每项进程,为灾后阳光重建、廉洁重建和维护群众利益保驾护航着。这支重要力量就是廉政监管。
“任何时候,监管这根弦都不能放松,监管工作怎么抓都不为过!”这是灾后重建伊始至今,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一直强调的。纵然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监管始终如“探照灯”般把建设的进程“公告天下”。
“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
青山绿树环抱、洁净的村道、统一规划设计的川西民居、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广场……放眼望去,各种生态美景尽收眼底,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这就是德阳市旌阳区东湖乡给人的第一印象。
重建的成果是喜人的,重建的监管是极其细致的。早在2009年,东湖乡2亿多元的灾后重建资金迎来了一位“管家”——乡人大代表龙厚亮。每10天,龙厚亮就要向乡人大报告一次2亿多元重建资金的“行踪”;每5天,他还要查阅兑现资金,核对资金余额。
当时,重建任务紧、重建项目多、资金数额大,仅靠专门机构监管,人手有限;借力社会监督效果又难以保证。最终,东湖乡把目光聚焦到市、区、乡人大代表身上。将人大代表就地、就近派往本辖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确保“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
和东湖一样,整个灾区在重建伊始,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如此众多的项目,如此巨大的资金流量,都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如何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让每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
“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被响亮地提了出来,灾区各地一手抓高速、高效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手抓严厉、严格的监督检查。
再来看看通济镇的情况。走在通济镇水岸人家的小道上,两旁的新房相对而立,淡黄色的墙配合着或红或青的瓦顶,在青山和麦田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漂亮。如今的通济镇正成为“彭州民居”旅游产业链上日趋重要的一环,山水资源和旅游服务等功能,在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充分挖掘。
回想两年前这里处处涌动的重建家园热潮,那时统规统建安置房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按照以往的程序,一个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招投标分别进行,一个大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招投标项目至少要两个月左右。
一边是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永久性安置房的热切期盼,一边是政府性投资项目政策法规的刚性要求,必须要找到一个“又好又快”的解决之道。灾后恢复重建需要只争朝夕的速度,更需要规范有序的保障。
2008年10月份,围绕着如何“提速不越轨”,成都市纪委、市监察局召集市发改委、市建委以及彭州市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反复商讨论证,最终依照招投标法并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提出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引进总承包商的创新办法。“该有的程序不能少,但周期可以缩短。”通济镇的干部认为,“一体化”不仅提高了招投标时效,加快了项目的建设速度,还有效控制了成本。
从东湖乡、通济镇放大到整个灾区,再回顾从“百日攻坚”到“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到“两个加快”的伟大进程,“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贯穿始终。
“提速不越轨”,重建资金是最重要的一环。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建立了重建资金管理数据库,省财政厅研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管理系统”,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实施情况动态跟踪监督机制。
除了总体上的信息公开、各专兼职监督人员的贴身监督外,四川省对重建工作中的各重大环节都进行了重点预防工作。
灾后恢复重建涉及大量的项目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是很可能发生“猫腻”的环节,而四川省纪委的回答是:“项目招投标被我们纳入恢复重建的‘关节点’,重点监督。”
针对各地对灾后重建工程建设项目的范围和标准等认识不统一,个别地方擅自扩大不招标不比选应急工程的范围等情况,2008年10月,四川省出台了一个补充通知,对应急工程的确定条件和程序予以规范。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后重建重大项目立项、重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大额资金拨付和大宗物资采购监督检查的通知》等。2009年,专门召开了全省招投标工作会议,以会代训,强调招投标“程序不减”的原则要求,交流借鉴“周期缩短”的经验。
除严格遵守国家、省的相关规定外,各重灾市县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比如绵阳市针对合同签订后执行阶段的监管相对薄弱的问题,强化了对执行阶段的监督,出台禁止直接向个人拨付工程款、严格限制招标文件承诺的主要管理人员的变更等文件。
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审计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方式。从地震后到2010年底,全省审计机关共派出4652名审计人员,组成1918个审计组,跟踪审计项目4367个。先后提出审计建议2800多条,核减工程造价10.09亿元,节约资金或挽回损失11.07亿元。
到县乡、到村社,监管体系自始至终全覆盖
汶川萝卜寨村是“5·12”大地震的重灾村,重建后,村里用对口援建资金修建了自来水工程,村民们终于告别祖祖辈辈背水的历史,喝上优质的放心水。纯净的自来水给村民带来了喜悦,而和水一样透明的,还有灾后重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阳光、规范、透明,不仅体现在文件上,更体现在具体项目的操作和运行中。汶川县灾后重建资金达数十亿元,因为凝聚了来自各方的深情厚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么大的资金,如果它的去向、用途没有很好地公开透明,很难保证资金真正用到解决民生问题上。
阿坝纪检、监察、采购、审计多部门联动,逗硬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源交易、公共产品生产等领域管理制度,坚持重建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的规定,实行财政资金专人、专户、专账管理,确保资金封闭运行,使用安全,更确保灾后重建“项目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2010年5月5日,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四川省纪委书记欧泽高表示,四川省恢复重建“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始终注重强化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灾后重建中的监督检查工作,监督到县乡、覆盖到村社,就像“哨兵”,警惕地监督、守望着一项项重建工程。让人欣慰的是,从全省已竣工的重建项目看,住房和市政设施建设竣工合格率达100%,农村住房重建结束了震区不设防的历史,学校、医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场所。
“监督到县乡、覆盖到村社”,不仅是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更是原则,还是目标,也是方法。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情确定的那一刻起,省纪委书记欧泽高和常务副省长魏宏任双组长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即告成立,省监察厅、民政厅、财政厅、审计厅等1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各重灾市县也相继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
300余名精兵强将临危受命,他们来自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发改、建设等不同部门,组成监督检查工作组,深入受灾市(州)、县、乡(镇)、村,对救灾款物发放、公开公示、重建项目建设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强化一线监管。
3年来,省级派到市(州)的7个大组和县(市、区)的44个监督检查小组,市、县派出的480个监督检查小组一直坚守监督检查的“哨位”。
3年来,四川省各级监督检查工作组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检查。
通过构建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的监管体系,大额资金、重大项目同时接受當地监管部门、上级派驻监督组、社会监督员和群众多重监督。对重点项目、敏感问题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中央检查组反馈的问题一对一进行重点督办。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南江县原纪委书记王瑛就是倒在监管工作第一线的。她躺在病床上还牵挂着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说:“全国捐了那么多钱物给我们,监督不好出了问题怎么向人家交代呀!”在她去世的当天,还叮嘱“纪委要对救灾物资发放严格监管。”
在全覆盖、全方位、立体的监管体系中,我省还特别加强了与18个对口支援省市监督检查机构的沟通协作,层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明确“交钥匙项目”“交支票项目”“合作共建项目”的监管责任和办法,积极构建监管联系机制,努力做到监管工作有机对接,特别加大了对港澳援建项目的重点关注。
创新监管方式,让一分一厘都经得起检查
社会监督员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名词了。因为早在地震后的第14天,还处在抢险救灾救援和安置群众阶段最紧急的阶段,四川省就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308名抗震救灾工作社会监督员,“希望这种体外监督的形式,让监督工作更加透明化。”
在此基础上,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四川又选聘建筑、造价、财会和招投标方面的专家35名作为第二批社会监督员,各重灾市县也聘请了相应的社会监督员。他们深入重建现场,明察暗访、抽查抽检,对资金管理、项目建设、招标投标等情况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公信力。
社会监督,不仅是对资金的监管,同时是对质量的监管。在广东援建的水磨、映秀等地,我们见到了高水平的项目工程,也体会到了社会监督员所尽的责任。因为,两年前,在对口援建汶川过程中,广东面向全社会聘请了100名社会监督员,同时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真正做到了廉洁援建。
其实,援建监管是廉政监管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因为援建项目是异地重建、异地管理、异地监督,如果处理不好,既可能产生监督真空,也可能出现重复检查影响重建工作正常进行。如何做到既监督到位,又保证和促进恢复重建工作正常进行?答案是监督合力。
为加强服务保障和协调联系,四川从省纪委到受灾市 (州)、县 (市、区)、乡镇纪委都确定了负责联系协调工作的领导和人员。
北京援建方形成“临时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体系,同时,通过与什邡市的共同努力,构建起组织有力、协调一致、简洁高效的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监督检查工作领导机制。
安徽省在对口援建中与松潘县建立合作机制,合力加强监督,双方共同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负责重建工程建设、资金和救灾物资的监督。
打造“廉洁工程”,是四川与各援助省的共同责任,中央提出的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化做了监管工作的创新之举——
在曾经的极重灾区绵阳,改造一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让人耳目一新,因为它实现了四个监管创新。一是注重平台创新,完善软硬件设施。二是注重体制创新,实行全程监控管理。三是注重方式创新,全面实行网上售标。四是注重技术创新,率先推行电子评标。绵阳灾后重建实行招投标电子化以来,取得了评审时间短、评标质量高、投诉争议少、行政成本降等明显成效,实现了招投标规范化、便捷化、科学化和监管有效化,保证了灾后重建项目的顺利实施。
创新办法,是为了更高效的监管。为确保群众监督渠道更便利畅通,四川省纪委、监察厅在地震后不久即开通了赈灾监督电话12388,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纪检监察系统同步开通,专人24小时值班;建立网上举报信箱;在四川省纪委监察厅的要求下,各受灾地、受灾群众安置点纷纷设立投诉站。
同时,面对网络信息的大量流传,四川省纪委还建立网上舆情及时收集、快速处理机制,对网上反映涉及救灾款物和灾后恢复重建方面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深入核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督促整改,对流传的不实言论,公开予以澄清。多次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专访、专题报道等形式,积极营造阳光重建、廉洁重建的良好氛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方位、全覆盖,新办法、铁制度,让灾后重建的每一项工程始终受到监督,让灾后重建资金的每一分每一厘都经得起检验。
廉洁重建,我们交上了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