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孩子梦圆“9+3”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shi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初,在草原最美丽的季节,我们在甘孜县见到了在内地读职中暑期返家的藏区孩子拿布邓珠和王志文,刚见面孩子有些腼腆,但说起内地的学习与生活却落落大方。
  带着一年内地学习生活的收获,带着对家人的思念,甘孜州在内地免费读职中的5189名孩子已经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乡。
  包括他们在内,因为2009年秋天启动的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全省1万余名藏区学生在内地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一年过后,他们都成长了许多。
  
  拿布邓珠的变化
  
  16岁的拿布邓珠,眼里多了一些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
  家住甘孜县城南乡打金滩村的他,家里只有妈妈和爷爷奶奶,年仅37岁的爸爸于去年2月因肝病去世。爷爷奶奶靠政府的低保为生,一家的重担就落在妈妈李秀英一人身上。
  李秀英在县城打点小工,一年所有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五千元钱,除去家用开支,所剩无几。
  “靠我的收入来供儿子继续上学,几乎不可能。”李秀英压力很大,“如果不是政府的免费教育,我儿子只有跟我一起打工了。”
   “孩子刚到内地的时候,担心吗?”
  “担心,现在好了,看到儿子懂事了,放心了!”没想到一句提问让李秀英哭了又笑了,“这次回来变化很大,以前老找我要钱买东西,现在不了,而且这次暑假还要求留在内地打工赚钱。想到儿子还小,就让他回来了。回来看到家里脏了,还要帮到打扫。”
  拿布邓珠在自贡的省盐校读电子专业。
  “我们有来自藏区的生活老师、管理老师,汉族老师对我们很好。”拿布邓珠说话有些腼腆,“刚开始有些不习惯,现在好了,我还有汉族好朋友呢。”
  “爸爸不在了,是不是更要学好,以后好养妈妈和爷爷奶奶?”
  “是的。”拿布邓珠不断地点头。
  “我经常打电话跟学校的李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又给儿子打电话,”李秀英又笑了,“我听说省委书记为了孩子们一开始不听话打架的事晚上还开会,确实让人操心,我把这些事都告诉儿子了,儿子还比较懂事。”
  “我不光要自己学好,也要告诉身边不太懂事的同学要学好。”拿布邓珠说。
  “这样的话,不光是政府的叔叔阿姨们操心,妈妈操心,我们自己也操心,就更好了。”拿布邓珠的话让我们很欣慰。
  
  “3”与“9”,神奇的数字神奇的力量
  
  在乐山读职中的王志文的舅舅王世康是甘孜县甘孜镇的一位退休教师。他告诉我们:“这几年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变了,不再像以前祖辈放牧、父辈放牧、自己还放牧,实施‘9+3’后,人们对基础教育就更重视了。真的是从两三岁的娃娃就开始抓。”
  在甘孜州5个县十几个点的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农牧区的家庭为了孩子上幼儿园,在县城里租房,大多由爷爷奶奶陪读。
  而在前些年,孩子7岁就可以挖虫草赚钱了,小于7岁的,父母为了省心就放到学校交给老师带,一个班几个年级的现象很突出。
   “‘3’让老百姓有了盼头,会倒过来促进‘9’的数量和质量。”在走访中,不管是教育系统的干部,还是农牧区的老百姓,都谈到了这个现象。
  “9+3”中的“9”是指四川省“三州” 藏区学生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3”是指接受义务教育后再免费到内地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3年职业教育。
  “去年应届初中毕业生6200人,今年7200人,参加中考的7561人(包括往届生),明年参加中考接近9000人。”甘孜州教育局的刘华君科长在教育系统工作多年,也一直在参与“9+3”的工作。
  “不要小看这个数字的变化,往年学生流失很严重,小学一年级还有两万多学生,到了初三就只有几千人了。”刘华君说,“‘9+3’让老百姓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3年免费职业教育搞好了,反作用于9年义务教育的力量会超过3倍,正好三三得九。”王世康笑着说。
  
  做系统工程,更做细节
  
  “我们州去年3月份送了300个学生到内地职中读书,9月份送了5600人左右。”刘华君介绍说,“这比送给老百姓一套房子,比一年给多少钱的补助有益得多,因为这将改变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将提高我们的生产力甚至改善产业结构。”
  “2008年3月省上就职业教育征求意见,2009年2月就明确了‘9+3’免费教育计划,没想到这个政策这么快。”刘华君说。
  “‘9+3’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细节工作。”省藏区免费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
  说“9+3”是系统工程,是因为这是一项从省上到三州集各级智慧而为的一件大事。省委、省政府先后7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接收学校从组建机构、强化领导入手,健全保障机制。
  说“9+3”是细节工作,因为这项工程要做好处处都是细小事情。
  “对,你们把孩子们送到康定,给他们买好回各自县城的车票就行。”当我们在甘孜州教育局采访时,南充卫校的老师给教育局打来电话。
  南充卫校准备用专车把学生们送回康定后,对让学生自己回家有些不放心,于是打来电话询问。
  “他们都来回几趟了,没问题。”南充卫校得到这样的回答才放了心。
  原来,不光是南充卫校,其他学校都是用专车将在内地上职中的学生送回康定,再帮他们买好票让其回家。
  据了解,从这个计划一启动,只甘孜州就派了18个工作组用一个月时间到村到户宣传、登记,把孩子们分别送往内地的学校,各部门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克服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不适应,包括不适应内地学习的学生,又回到州里统一补习文化课……
  甘孜州教育局的这通电话交谈,只是我们亲眼见到的一个片断。
  
  但求“更善更美”
  
  “9+3”免费教育计划以前从来没有,在这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其中的所有单位和个人都在不断地调适,以期让这项工程做得更好。
  “我们都在努力,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更善更美。”生龙启绕是甘孜县文教体育局的纪检组长,他被派在乐山一职中当管理老师。在85所职中,来自“三州”的300名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懂藏汉双语的干部和教师,到各学校协助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这么大一件事情,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我们大家都在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生龙启绕说,“比如,我们希望不要将来自藏区的孩子建制成班,最好分到学校的其他班里,跟汉族学生一起学习。让他们跟汉族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这样会少很多问题。”
  在此之前,来自“三州”的管理老师和生活老师一般每人工作一学期就让他们回到原工作单位,但是学校和老师的在这过程中发现,当这些老师走了后,新来的老师又要重新熟悉学生情况和学校。
  “所以,可能让老师们在一个学校工作相对长的时间要好些。”生龙启绕说。
  就业无疑是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想过毕业后在哪工作吗?”
  “我是学制药的,我们家乡很多药材还没被开发,我要回家乡工作。”甘孜县甘孜镇的王志文说。
  “我要回来为我们的旅游服务。”在自贡读旅游专业的色达县色科镇约若二村的央金拉母告诉记者。
  “听说有些家长有误解,认为读了‘9+3’,就包分配?”
  “有这种现象,所以我们一直跟学校沟通,一定要把现代就业意识贯穿在三年学习生活的始终。”面对记者的提问,甘孜州教育局的同志这样回答道。
  “能免费读书,我们就已经很感谢政府了,就业如果学校和政府能帮忙解决当然更好,如果不行,孩子们也学了一技之长,有本事不怕找不到工作。”李秀英说。
  
  链接
  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是指四川省“三州” 藏区学生在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后,再免费到内地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3年职业教育(学费每个学生每年2000元;生活补助每个学生每年3000元;交通、住宿、书本等及代管费,每个学生每年补助1500元。所有费用由省上统一拨付。)2009年省财政投入21483万元资金。
  “9+3”免费教育计划于2009年3月试点实施、2009年9月全面启动,目前已有1万多名藏区学生分别在85所中职学校学习生活,共涉及68个专业、169个专门化方向。今年又新增7所中职学校纳入招生计划。
其他文献
*绵阳  2010年5月26日下午2时30分,通过“绵阳市建设工程计算机自动评标系统”的精确“透视”,绵阳市成功开出全省电子评标“第一标”,这也是绵阳廉洁重建制度规范的实施平台之一。  四川佳富美建设有限公司从6家投标人中脱颖而出,以310.9万元的报价取得游仙区观太乡场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标排序第一名,低于控制价56.5万元。  自此,绵阳市招投标交易服务中心招标的施工工程全部使用网上招标、网上
期刊
2010年11月30日下午4时30分,内江实验小学会议室,学校召开党员大会,直接选举学校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委员。在原支部书记张伶和罗祖英副校长相继发表精彩的竞选演讲后,全校40名党员庄严投票,新一届学校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顺利产生……  这一幕是我省开展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的场景之一。    破题——压力与挑战  2010年之前,尽管全省教育系统狠抓基层学校党建的规范化建设,实施党
期刊
*德阳  灾后监管项目之繁杂、任务之艰巨,是纪检监察人员从未遇到过的状况。非常时期,德阳监管系统“急中生智”,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管方法,不仅解决了灾后监管的燃眉之急,更被他们应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成为“常态机制”。    网上招标投标,破解“围标串标”难题    灾后重建工程量浩大,很多人都想来分一杯羹。如何防止市场的各个主体违法乱纪,成为德阳市纪检监察系统防范的重点。于是,网上招标投标
期刊
未来,远道而来的人们在此“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将不仅仅为了纪念与凭吊,更是在这片重生之地上释放心灵,发现生活......    “砍杩槎,放水啰!”伴随着清脆的马蹄声和激动人心的号子声,只见岷江之水从千峰万壑的山峦中奔涌而下……2011年4月5日,2011中国·都江堰放水节隆重开幕。  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江水,还有都江堰——中国唯一一座以古代水利设施而闻名的城市。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盛的城
期刊
重建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重建凸现之矛盾全国罕见,然而,都江堰出色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范本意义之花在都江堰处处盛开。    门开了,孙凌霞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身后,跟着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的新闻记者。  作为都江堰市重建办副主任,孙凌霞特别忙,一边要处理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一边还要抽空向一批批新闻记者重复讲述一个个灾后重建的故事。  “您要我谈科学重建么?大地震中,都江堰城市
期刊
1936年3月初,朱德率领红四方面军到达甘孜,决定在这一地区作短暂停留。于是,一位身披红袍手捻佛珠的活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煌煌中国革命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就是格达活佛。    格达活佛帮助红军的事迹传遍各地    红军北上抗日经过藏区,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勾结藏区的反动喇嘛和土司头人,组织反动武装,企图阻挠红军北上,并对共产党和红军大肆进行造谣污蔑,严令群众不准卖粮给红军、不准给红军带路、
期刊
近年来,广元市元坝区抢抓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广元次级交通枢纽建设三大历史机遇,立足区情,围绕“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城乡统筹、加快发展”的总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城乡统筹为方略、以工业强区为主导、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把园区建设作为产业培育的载体、民生改善的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开辟出一条山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开创了经济总量快速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持续提高、收入显著增加的新局面。    打造
期刊
历史迈着凝重而坚定的脚步,又将走到5月12日这个特殊的节点上。  3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瞬间造成天府大地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也致使有“三星堆”文化核心地带、“中国雪茄之乡”和“中国矿泉水之乡”称谓的什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化危为机,坚强奋起。如今的什邡,已然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作为全国著名黄背木耳生产基地、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什邡在农业恢复重建中取得的巨大成效,着实为该
期刊
石光武说,光等光靠不是办法,老百姓不能什么事情都靠政府,有手有脚就要靠自己。    青川县枣树村一农户家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过往的路人常常驻足欣赏。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这幅对联中“一臂独擎”的男主人公就是本刊记者要参访的对象——青川县枣树村村民石光武。    名人光环下的他    如今的石光武是个名人了。由于在地震发生后第一个站出来积极响应
期刊
汶川的灾难,是中国的灾难;  汶川的挺立,是中国的挺立。  从悲壮走向豪迈——一个在灾难中傲然挺立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拥有伟大精神的国度;一个懂得弘扬伟大精神的民族,必定会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月的鲜花开满蜀中大地,“5·12”特大地震三周年就这样如期而至。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漫长,不屈的人们擦干泪水,挺起脊梁,用坚强、坚韧、豁达,一点一滴重建着自己的家园。  三年的历程是如此短暂,从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