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产学研;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79-0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本身应用性极强。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设计中,经济学专业归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长期以来,经济学专业更多地关注理论教学与科研,对于产学研结合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而且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似乎主要为理工科教育服务的观点,使得人文社科专业缺乏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在此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十分薄弱。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成为经济学专业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中财经院系的教学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这体现在制度安排、激励制度等都是以理论教学与科研为主,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仍是说的多,做的少,真正把实践教学纳入到考评机制的院校少之又少。实践教学的加强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只有在制度充分保障的条件下,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而现有教育运作机制不支持这一点。
2.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经济学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本土化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实际上忽略了文化、制度的差异对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各项经济政策的适用性。
3.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和教育。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就业压力会更大。因此,经济学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经济学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经济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应贯穿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
1.与用人单位合作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在开办之初就应注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状况,认识到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始终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以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及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情况。聘请与专业相关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门负责人作为实习的督导老师,组成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2.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经济学专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验室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两部分。校外实习教学采取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实习是指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项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求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实际能力的逐渐强化同步。集中实习安排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完成,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和基地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经济学操作程序和实务技巧。
3.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更新专业教學理念,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第一,吸收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里,在不断地参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第二,吸收研究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一方面从观察身边的问题人手,积累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第三,吸收反思式、批判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从西方引进的,要使它适合中国的文化和处境,必须要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从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第四,充分利用经济学实验室,采用角色扮演与模拟方式进行教学,增强上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仅靠校内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必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将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也都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
这一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实训基地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案例、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关注区域经济建设,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
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专家和充足的学生资源,组成强大的、多层次、综合性的、流动性的人力资源优势,承接政府部门的大型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纵横向课题研究。从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到论文总结、申请科技鉴定、编制鉴定文件、组织鉴定会等,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郑州大学商学院与郑州市二七区政府共同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按照协议,郑大商学院利用智力资源优势对二七区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进行教育培训并对辖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和新兴商业调研活动,每年确定一批研究课题,为二七区商贸业改造和提升提供智力服务。二七区政府每年从科技经费中拿出100万元建立合作基金,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家培训交流、专家学者研究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 于泓,常辽华,郁道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3] 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
[4]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
关键词:经济学;产学研;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03-0079-0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本身应用性极强。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设计中,经济学专业归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长期以来,经济学专业更多地关注理论教学与科研,对于产学研结合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关注,而且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似乎主要为理工科教育服务的观点,使得人文社科专业缺乏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在此背景下,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十分薄弱。然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增加,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成为经济学专业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必由之路。
一、经济学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中财经院系的教学过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这体现在制度安排、激励制度等都是以理论教学与科研为主,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院校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仍是说的多,做的少,真正把实践教学纳入到考评机制的院校少之又少。实践教学的加强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只有在制度充分保障的条件下,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而现有教育运作机制不支持这一点。
2.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注重引进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我国经济学专业教育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本土化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如出一辙。实际上忽略了文化、制度的差异对经济理论的影响,以及各项经济政策的适用性。
3.在人才培养上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开发和教育。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在这种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种就业压力会更大。因此,经济学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并非如此,程度不同地存在“关门办学”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
二、经济学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
经济学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应贯穿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
1.与用人单位合作确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在开办之初就应注重社会对经济学人才的需求状况,认识到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始终把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以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及行业结构和职业岗位发展变化的情况。聘请与专业相关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部门负责人作为实习的督导老师,组成有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的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专业人才。
2.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经济学专业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校内实验室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两部分。校外实习教学采取同步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同步实习是指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项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求理论知识的增长和实际能力的逐渐强化同步。集中实习安排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完成,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和基地实习督导教师指导下,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经济学操作程序和实务技巧。
3.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更新专业教學理念,努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第一,吸收参与式教学理念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参与到课堂里,在不断地参与中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第二,吸收研究式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一方面从观察身边的问题人手,积累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第三,吸收反思式、批判式教学理念和方法。经济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是从西方引进的,要使它适合中国的文化和处境,必须要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从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本土的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第四,充分利用经济学实验室,采用角色扮演与模拟方式进行教学,增强上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感,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仅靠校内实训基地难以满足实训教学需要,必须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将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由于校外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环境,执行的也都是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在
这一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同时,实训基地建立了一系列考勤、考核、案例、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关注区域经济建设,开展纵横向课题研究
利用学校综合性大学专家和充足的学生资源,组成强大的、多层次、综合性的、流动性的人力资源优势,承接政府部门的大型课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这些纵横向课题研究。从立项方案论证、设计到论文总结、申请科技鉴定、编制鉴定文件、组织鉴定会等,都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这样培养出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郑州大学商学院与郑州市二七区政府共同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书。按照协议,郑大商学院利用智力资源优势对二七区干部和企业经营者进行教育培训并对辖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和新兴商业调研活动,每年确定一批研究课题,为二七区商贸业改造和提升提供智力服务。二七区政府每年从科技经费中拿出100万元建立合作基金,为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家培训交流、专家学者研究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2] 于泓,常辽华,郁道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3] 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22(1).
[4]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