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读了吗?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听到学生这样的言论:“复习语文是浪费时间,做了一大堆题目,也不会考到一题,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来得有用。”的确,现在中考试卷中除了几道基础知识题和一篇文言文出自课本,大部分的阅读和作文都来自课外。即使整日奋战于题海之中,做到与中考试卷中相同题目的概率也几乎为零,而且做了大量题目,语文成绩也少有起色,于是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这门原本是主课中的主课被学生排在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之后,不受重视。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败。究其原因,实在太多,但其中重要一点就在于绝大多数教师教错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学好语文,并不在于多做题目,而在于多“读”:多朗读课文,多阅读书籍。《新课标》也这样指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一、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催化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如,朱熹对朗读就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理解文章内容。可是现在,教师也许是因为教学任务重,中考压力大,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习惯让学生默读、速读课文来代替朗读,越来越重视“讲解”。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沒有熟读就开始提问,没有熟读就开始讨论。可是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怎么理解,怎么回答,怎么领悟呢?因此学生上课机械地摘抄笔记,课后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文本,更不必说得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了。
  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功”,读书好比磨刀,表面看来学生用了大量时间读书好像浪费了时间,其实在语文学习上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生动说明了朗读对于写作的重要作用。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现行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的优秀而规范的文字作品,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把躺在课文中的语言读出声来,通过声音传达出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不断受到作家规范而优美文笔的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从读得通到读得有感情,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造句,加速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沟通。这样,学生的脑子对言语表达的反映也就会更快速、准确、敏感,使学生在写作时心理摹拟,消化文笔,应用词章,从而使学生思维趋于精密,文字表达趋于流畅和准确,大大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对学生来说朗读教学比单纯的仿写、语法分析等印象更深,融化更快,更有利于纠正语句不通、不合规范等毛病。
  三、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判断,是人们感知、领悟、把握语言这一对象的一种能力、方式和结构,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感又是一种直觉思维,而非逻辑思维,这个特点决定了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语文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作品语言的音韵美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融入自己的分析理解以及感受作品时所产生的真实感情、鲜明态度。经过这种转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正如朱光潜所说的:“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思,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光潜先生的这段精辟的描述,点明了朗读对于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只有做好这两个“读”,学生才能真正读好语文。所以,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常这样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了吗?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又没有风。阅读就是自主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大量的科研表明,孩子广泛深入地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读写能力,可谓意义深远。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培养重在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
期刊
新课程下的班集体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正在成長的人来看待。珍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集体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集体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集体管理理念。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撑起一片绿荫  魏书生曾经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
期刊
米勒老师的《书语者》引领我踏上了阅读之旅,更理清了我今后的阅读教学思路:对于低年级老师来说,可以运用智慧适时的“偷懒”,以书信方式和家长沟通,巧妙地引领用心的家长参与到儿童阅读环境的创建中来;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qq群或微信群,家校携手以“培养终身读者”为目的,用建立班内开放式读书吧、亲子共读、好书推荐、图书漂流、卖旧书买好书等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家里形
期刊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开展的游戏活动,他们按自己的理解,运用声音、动作、手势、表情等非言语手段来扮演各种角色表现故事,这将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表演游戏能否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呢?由此,开展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一、实验设计  (一)实验假设: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是模仿的过程,也是模仿和创造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儿童通过实际的言语交际,在构造无数新话语的同
期刊
提到三年级起步作文,许多家长、学生都为之头疼,教师也是怨声载道。学生难写,教师难教。“作文起步之难”难在哪里,教学中应如何破解作文起步之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听说读写,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作文教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生一开始习作,感觉为难应是正常现象。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训练,“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不觉得难,反而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三年级作文虽是习作
期刊
一直以来中高考引导着学校教书育人的方向,翻翻各地中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语文越来越难,越来越让老师和学生“抓狂”。但是无论教材怎样改,无论考试怎样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大方向是一致的:更加重视传统文化。  提高古诗赏析能力第一步,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蕴涵的情感。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唐朝贺知章的《咏柳》可以作为赏析范例。田园诗,描写农村的朴实生活和
期刊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就是口头语言的交往。口语交际能力,不是学来的,而是在快乐的交往中训练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而,口语交际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长期以来,口语交际一直处在被忽视的地
期刊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觀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性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学生写完作文后,长嘘一口气,把作文本一合,自以为大功告成;或者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一眼教师写的评语,就一切了事。在这些人心目中,批改作文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显然,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提高修
期刊
低年级教师相对看的作业少,可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教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可仅仅只有爱心和耐心,自然是不够的,在多年的低年級教学中,总结了一套方法,屡试不爽,可以称之为“必杀技”。  一、口令贯串始终  众所周知,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模式,不论作息时间还是行为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刚刚来到小学,会有各种各样的不适应,行为也比较随意,随意说话,随意下位,随意进出教室,数也数不清。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