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前准备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后实践生活化,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做人,提高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同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课后实践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3-01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寬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叶圣陶说:“语文的产生应该、也只能是生活现实。”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前备课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往往只是参考一下教学用书,而不是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这样就达不到课前备课的目标。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也只是简单地预习课文中的新字生词,熟悉课文内容,没有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课文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预先去实践一下,去体验课文。
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提前几天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自己去放放风筝,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方法和心情,由于不知道放风筝的方法,学生会认真地阅读课文,把放风筝的步骤记在心里,这样更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让语文学习源于生活,焕发活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周围生活中发现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物,组织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机会,增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激烈地辩论,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触,让他们明白要谦虚为人的道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课后实践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紧密相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强调语言学习不能离开了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应该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而这条道路只可能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它才能扩大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也只有它,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课后实践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53-01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世界”里,把课堂学习与人的“生活世界”隔裂开来,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寬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叶圣陶说:“语文的产生应该、也只能是生活现实。”离开了生活,语文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前备课是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的,往往只是参考一下教学用书,而不是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这样就达不到课前备课的目标。学生的课前预习,往往也只是简单地预习课文中的新字生词,熟悉课文内容,没有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课文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预先去实践一下,去体验课文。
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我提前几天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先自己去放放风筝,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方法和心情,由于不知道放风筝的方法,学生会认真地阅读课文,把放风筝的步骤记在心里,这样更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让语文学习源于生活,焕发活力。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有敏锐的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周围生活中发现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物,组织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机会,增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每一篇语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激烈地辩论,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感触,让他们明白要谦虚为人的道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课后实践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应用的天地,鲜活的语言总是与鲜活的生活紧密相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强调语言学习不能离开了生活实践。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使学生在其中学以致用,获得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
例如,《新型玻璃》一文描写的是一种新式的装饰材料,学生大都对它没有过多的认识。为了让他们对玻璃有新的认识,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并把自己设计的各种玻璃用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经过大胆的设计与想象,果真设计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作品,而且还联系生活实际介绍了各自设计的理由。学生们经过设计大赛,对玻璃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对于学生与文本的融合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语文学科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应该寻找一条突破教学封闭模式的新道路,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而这条道路只可能是语文教学生活化,只有它才能扩大学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也只有它,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有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