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vin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已成为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正明先生长期从事戏剧创作与理论研究,既是成绩丰厚的剧作家,又是戏剧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及惊人的毅力投入到湘剧的研究整理工作中,用了三年时间在八十高龄之际编撰出版了湘剧研究的三部重要书籍《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湘剧名伶录》。这三部书籍可以说是湘剧研究的奠基之作,既是湘剧研究的基础性作品,为湘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把湘剧创作、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面对这三部沉甸甸的著作,作为湘剧艺术的爱好者和这三本书的较早读者,心中感悟良多。
  
  一
  
  《湘剧剧目探微》一书,史料丰富,记述精当,具有重要的戏剧理论价值。
  湘剧是一种多声腔的综合性剧种,剧目十分丰富,史上有“唐三千,宋八百”之说。但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多方面的缘由,不少剧目已经难以找寻。作者从漫长的湘剧艺术发展长河中掘微发隐,于浩瀚的历史典籍以及艺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搜集了660个剧目。这些剧目包括上至商代的故事戏,下至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编和改编的故事戏,历史跨度大,涵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时代、各个声腔的代表性剧目几乎囊括其中,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珍贵的史料在以前的湘剧剧目研究中是难于见到的。
  该书所辑录的剧目,按发生的时间顺序排列。每个剧目的介绍不仅有简明的剧情梗概,而且还有故事源流和流布情况的记述,有的还介绍了当时的演出盛况、群众反映和演员情况等相关信息,既有对剧目的细部探微,又有对艺术特色的宏观鸟瞰,记述颇为精当,做到了梗概清晰,源流准确,流布明了,读来使人一目了然。
  该书对湘剧剧目进行探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剧目研究是剧种史研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该书填补了湘剧剧目研究方面的空缺,为湘剧史的编写奠定了基础;其二,该书所做的努力在湘剧剧目研究史上是空前的,对于湘剧发展历史和艺术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三,湘剧是一种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的地方大戏剧种,在其历史发展中,剧目既受到其它剧种的滋养,同时也给兄弟剧种以影响,深入研究其间的联系,对于把握戏剧发展的整体形态和艺术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其四,湘剧是湖南的省剧,其剧目是一定历史背景下湘天楚地和湖南人杰融铸而成的独特的精神遗存,对其进行“探微”,小而言之可以从中掘出丰厚的湖湘文化精神特质,大而言之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神秘的灵魂密码。
  总之,《湘剧剧目探微》对于湘剧历史的深入研究,对于戏剧艺术规律的准确把握,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一书对于推动湘剧艺术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此书虽取“一百出”之名,实则收录了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和部分今人新编、移植的湘剧各行当代表作百余种,虽然不是湘剧折子戏的全部,却也保留了主要的精华,从中既可以窥见湘剧折子戏的全部,又能体察其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
  湘剧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的大戏剧种,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声腔和行当,剧目体系庞大、繁多,折子戏是其中经历长久的舞台实践锤炼而成的精品。品赏这些精品,有益于了解湘剧艺术传统、历史流变及其融于其中的民情风俗和文化密码。尤为可贵的是,范正明先生不仅熟悉传统、熟悉舞台,还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底。他对书中所收折子戏剧本的文字和情节进行了恰当的校勘和整理,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艺术性,显现出鲜明的当代审美取向,既为当代的戏剧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可资借鉴、学习的珍贵资料,又为今人的创作和鉴赏开掘了一座丰富的宝库,对于湘剧艺术的传统继承和发展,对于现代湘剧剧目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
  继《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之后,范正明先生又撰写了《湘剧名伶录》一书。在这三部书中,本书当是作者耗时最多、费力最大的呕心沥血之作。本书内容丰富,意义非凡,举其要者,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这是一部内容翔实的湘剧表演艺术家大辞典。
  本书主要是记叙湖南湘剧自清初以来至20世纪末有据可考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和乐师的生平。他们或是历代湘剧班子、院团的当行主角,或是知名的乐师,按人物生年排序,一人一篇,介绍其从艺经历、代表剧目及其艺术特长。书中介绍的近三百名湘剧艺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简略却不失精到地勾画出他们的艺术特点和生活情貌。这是一本编写难度极大的书。书中介绍的这些表演艺术家,有不少生活在封建社会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湘剧艺术不为统治阶级重视,湘剧艺人不仅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深受压迫和剥削,很少留下关于他们生活和艺术的文字记录,即便偶尔有些零星的记载,也大多淹没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很难寻觅。作者不畏其难,采取各种办法收集资料,从大量浩繁的典籍中搜索,在艺人们的后代、徒弟的片言只语中寻觅,并多方考证核实,终于有所收获,写出了这本前无古人、内容翔实、资料丰富的《湘剧名伶录》,堪称湘剧表演艺术家的大辞典。
  其二,这是一部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
  本书记录的虽然是一些普通的湘剧艺人的生平,内容也有详有略,篇幅有长有短,但它们组接起来,却形成了一部了不得的内容生动的湘剧演剧发展史。从书中所载湘剧艺人们的简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湘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演、声腔、剧目等情况,更可觉出清晰的、生动的湘剧演剧历史。生动的故事,多样的情貌,使人过目难忘。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通过记录艺人的故事,展示一个阶段戏剧发展的著作不多,但大都能从中体察一个时期的戏剧状况。因为戏剧是一种演员和观众通过现场反馈获取审美感受的特殊的艺术形式,所以往往可以从演出者的身上折射出戏剧整体发展的情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巫觋和俳优的记载,《史记》中亦有《滑稽列传》,唐代更有崔令钦的《教坊记》,元代亦有夏庭芝的《青楼集》,记录了元代两百余名女演员的生平。这些著作对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想,这部《湘剧名伶录》,对于湖南戏剧史的研究,亦有其重要的作用。
  其三,这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湘剧表演艺术教科书。
  本书介绍了湘剧艺人们各自的艺术特点和拿手好戏,以及他们在表演艺术上的特殊技艺。如李芝云演《芦花荡》中周瑜呕血倒地,吐银朱于面的绝技;清华班“三姣”中的蹻功;陈绍益的“船路”;吴绍芝的“绍派”唱腔;王益禄的“醉戏”;周圣希的“关岳戏”等等。书中比比皆是这方面的记载,不仅为今天的读者展示了湘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还为从事湘剧表演艺术的年青一代,提供了一部难得的学习湘剧表演艺术的教材。历史上湘剧表演艺术的传承,大都靠言传身授,少有文字记载,一些表演技艺,常常随着艺人的过世而失传,经过千百年凝聚、锤炼出来的美,很可能在一瞬间“人亡艺绝”,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事情。本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湘剧表演技艺,捧读此书,并辅以实践,便可以使这些珍贵的美得以流传,真是一件功在千秋,泽被艺坛的幸事。
  其四,这是一部弥足珍贵的戏曲从业人员的“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依据孔子教诲编写而成的道德书,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各种道德规范。戏曲从业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称“梨园子弟”,他们中间亦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规范。对于戏曲从业人员来说,《湘剧名伶录》一书亦可视为一本弥足珍贵的“弟子规”。本书中有不少关于湘剧艺人崇高气节和美德的介绍。如李芝云的为人正直,不畏强势,疏财仗义,济困扶危;陈松年的勤学苦读,不错一字;胡普临宁愿死也不为日寇挑担;徐初云的互让美德;罗裕庭不畏强暴,抗议日寇暴行,以身殉国等等。这些故事为今天的戏曲从业人员提供了道德榜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了今天戏曲从业人员的道德准则,戏曲界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道德缺失的情况。捧读此书,回味前辈艺人的所作所为,今天的戏曲从业人员,应该会有不少感悟和警醒。
  范正明先生于耄耋之年,致力于湘剧艺术的发掘和宏扬,在久远而苍茫的历史旷野中,拾起颗颗珍珠,拂尘去渍,连缀成串,耀目当前,传之后世,实在是件意义非凡的创造性劳作,前无古人,值得敬仰和称道。
  
  (作者单位:湖南省文联)
其他文献
从张炜的写作脉络来看,《家族》和《人的杂志》显然是与他此前的小说如《古船》、《柏慧》等有一脉相承之处。但这种延续并非沿袭,而是更见出作者鲜明的意识和充满焦虑的内心。先以《家族》为例,这部小说一版再版,并有过多次的修改。作者对其之倾心可见一斑,其置于“你在高原”系列之首并非随意,而毋宁说有某种内在的关联。这部小说虽然是在描写家族的历史,但在小说的叙述始终却没有出现具体的历史时间坐标,有的只是空间上的
期刊
1980年代以来,凭借发展主义、人道主义、人性论为核心的现代化价值体系而重述革命,在权威的历史阐释之外寻求另外一种可能,终于演变为一种主导性叙事。我们知道,权威的革命叙事尽管形态各异,但根本上都坚持一种进化史观,通过批判黑暗而指向一个美好未来。但也正因此,它被认为删削了历史复杂性,将日常生活的多样景观纳入单一的阶级斗争图式,并以革命名义无情实施“叙述中的流血祭礼”,以致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形象图解
期刊
“这是一个对文字有着特殊感情的人写下的心灵物语。这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感悟的人写下的思想札记。”每当我读到刘先国的散文,都会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刘先国写得沉稳、淡定,毫无功利和虚饰之情,他基于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认真记录着自己对山村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记录着一砖一瓦、一山一水,其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质朴厚重的情感泼墨、神奇古怪的真相揭示、直指人心的灵魂叩问,构成了其作品率真而机巧、粗厉而雅
期刊
《巫言》是台湾女作家朱天文锤炼七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作者立志于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为下一轮太平盛世作一个女性的、实物的备忘录” 。作品完全摒弃了小说的虚构技巧,用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当下生活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标本,运用女性独有的精锐感官,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一个时代包括物质与内心在内的种种景象,全书充斥着繁芜庞杂的人类文明碎片式的细节。《巫言》的问世,是其创作巅峰,亦把“恋物癖”发挥至极致,体现出
期刊
从地域角度看,王青伟的长篇小说《村庄秘史》写的是南蛮之地。书中的老湾是南蛮之地的老湾,红湾是南蛮之地的红湾。甚至,书中的诸多人物都是南蛮之子。南蛮之地是《村庄秘史》的底色。也就是说,《村庄秘史》的故事是南蛮之地的故事,《村庄秘史》是一部诡秘的南蛮传。    一    《村庄秘史》是南蛮意象的经典诠释。南蛮意象是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那棵老樟树是南蛮意象。《村庄秘史》多次刻画老湾的樟树;“老
期刊
一味地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而将腐败与堕落的根由归罪于社会环境的恶劣,无休止地感喟生活的乏味与意义的虚无,而以游戏态度放纵自我,不断地唠叨欲望的泛滥与生活的无奈,而又为自我利益的获得自足……就在当下文坛演绎这种共相之时,文学审美、向善、求真的本质价值却在悄无声息中失落,其澡雪精神、疏瀹心灵的诗性被莫名地悬搁与遮蔽,文学的本体意义在晦暗不明中无法触及到生命的神圣与高贵。可以说,这种状况所引发的不仅是
期刊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说《曾国藩》的问世,在海内外华人中掀起了一股谈论曾国藩的热潮,上至政治官员,商界精英,下到普通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各取所需,津津乐道。唐浩明“言必有据,史实扎实”的创作不仅起到了传播历史认知,弘扬文化传统的作用,同时为人们理解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提供了多重视角,在某些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同时期曾国藩的研究,对历史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时间,研究曾国藩的文章、专著盛况空前。《
期刊
根据本人有限的阅读经验判断,中国当前的长篇小说创作日益散发出一种意义的焦虑。所谓“意义的焦虑”,是指创作者在创作之先就被各种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新或旧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意义裹挟和挤压,将意义置于事实之前,诸如关注底层、揭露黑幕、再现边缘、思古媚外之类,不一而足。即便是以“欲望化写作”、“下半身写作”为标榜的小说创作,也是有意无意地躲在意义的背后,显出刻意叛逆的创作焦虑。以上种种固然是小说不可回
期刊
杨剑龙:著名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因脑溢血不幸逝世,他的去世在中国文坛包括中国社会所引起的感动和反响是空前的,很多人自发地组织追思活动。在北京的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追忆史铁生时说:“铁生在我心里的份量是非常重的,他的写作贯穿了中国当代文学的30多年,是真正坚持了精神的高度和难度。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作家,他和他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也常让我不断想,诚实与善思对活着
期刊
近几年,美术创作中掀起了历史画创作的热潮,涌现了大批艺术性与思想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不仅艺术地反映了某种历史记忆,而且也触发了人们对历史的深思。观往知来,历史题材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八千湘女为支援边疆建设奔赴新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用心创作了国画作品《八千湘女上天山》。这里,我结合《八千湘女上天山》谈谈我对历史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