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坚守不变的庄严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a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源市五龙口镇的王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在当地并不算富裕,有1600口人,耕地面积1500亩,人均收入6000元左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村子,村民团结,干群关系和谐,村政建设、农村经济、文明建设健康发展,档案工作井井有条。所有这些,如同超强的磁场,吸引着国家、省、市档案局的领导频频光临。
  有一位普通的老人,在村委会一间普通的屋子里,以33年漫长时间的坚守,用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守护着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已经长达65年。王寨村保存的文书、科技、专门、声像档案共1000余卷册,从1947年至今没有出现过断年、断档,活脱脱一部“王寨村史”。
  王寨村的档案规范工作起步于1978年,那是一个物质生活相当匮乏的年代。即使到现在,仍会有人说起:“档案有啥用,能吃能喝,还是能当钱花?”可以想象,在那时开展档案规范工作要遇到多么大的阻力!冲破阻力的人,就是王寨村时任村会计,现任党支部书记王良成。而他的领路人、王寨村档案工作的奠基人是老支书李宗富。
  1978年,高中毕业的王良成被选到大队担任会计。当时,正逢济源档案工作恢复、整顿、提高的时候。老支书李宗富说:“良成,你年轻,除了做好会计工作,还要肩负起规范、守护咱村档案的重任啊!”“为什么?”王良成心里直纳闷。
  老支书李宗富领着他来到了村档案室。在这里,他看到:村农会会员花名册、扫盲证、土地证、“文革”期间的会议记录、批判会记录等。从这些档案资料记录里看到了“土改”、“互助组”、“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全民食堂”、“四清运动”、“文革”等历史事件的过程。从档案资料的书写用具、书写格式、语言习惯等看到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背景的信息。看到那写在宣纸上的农会会员花名册,从右到左竖排苍劲方正的毛笔字……犹如再现的历史。
  王良成被震撼了,从档案室出来,他就向老支书李宗富说:“您放心,我一定守护好咱们的精神家园。”
  从此,王寨村的档案室里,总能看到王良成忙碌的身影。或收集,或整理,或编目,或装订……
  不久,农村相继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和“大包干”责任制,村民们在经营好自家责任田的同时,或从事养殖业,或从事“二产”和“三产”,但王良成却始终把档案工作放在第一位,将自家经营放在服从的位置。依王良成的能力,无论是从工,还是经商,都是可以干出个名堂来的,但他没有动心,没有动摇。即使在家庭最需要钱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一干,就是26年。2004年,老支书李宗富病故。王良成接替了支书的位置。担任了支部书记,他将具体的档案管理工作交给了年轻人,但仍然像过去一样参与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是现任档案员的指导老师和直接领导。
  档案的服务功能,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也改变了不少人对农村档案的偏见,这让王良成对农村档案工作的坚守更加执著。
  1982年,王寨村开始统一建设规划。当时,全村有多达80多户的人家存在着宅基地纠纷问题,纠纷的双方各有其理,各执一词,如不解决,规划就无法推进,但这些纠纷又多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陈年旧账。这时,有人想到了王良成和他管理的村档案室。王良成对村里所有档案早已烂熟于心,他直接找到“1950年济源县第三区王寨村社员土地房产所有证”一卷,所有的纠纷迎刃而解,村里规划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自从有了档案室,王寨村出现了“三和”——村风和畅,干群和谐,邻里和美。几十年来,村档案室帮助村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问题,每当遇纠纷时,村民们都会首先想到王良成,想到档案室。“去档案室一查不就知道了”成了村民的口头禅。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档案工作的存在价值。在档案室规范建立之初,曾有不少人对村里建档案室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而随着档案工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王良成的影响下,村民们不仅对档案工作普遍持赞同态度,而且,还主动向档案室提供档案资料。
  王良成告诉笔者,他们也并非完全为落实上级精神而做档案工作,而是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档案工作是农村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们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他认为:“经济发展要靠数据,解决纠纷要靠证据,化解矛盾要有依据,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这个凭据。”在王良成看来,档案工作是神圣的,更是庄严的,因为他亲手保存整理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历史。
  (刘东斌组稿 作者单位:济源市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2-02-15)
其他文献
1 流程一:收集  1.1 收集内容  1.1.1 常规文件。工程酝酿、决策、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监理、试运行、竣工投产、成果申报、实测补制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反映工程概貌或对日后管理、维护、改建、扩建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1.1.2 账外文件。上级领导检查、视察项目时的讲话、题词;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境外培训材料;项目外审材料;成果申报和获奖材料等。  1.1.3 特殊载体文件。以光盘
摘 要:《“非请示性公文”概念质疑》一文有几个令人质疑之处,其提出的“非请求性公文”是一个比“非请示性公文”更为不科学的概念,违背了写作者以形式逻辑中的负概念进行表达的表达初衷。“非请示性公文”的属概念是上行文,从语义上看“非请示性公文”的内涵是明确的,从语言环境看其外延也是清晰的,只是在表述上存在瑕疵。  关键词:非请示性公文;上行文;公文;《条例》  Abstract:"The questio
摘 要:构建档案术语学是档案界今后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建立档案术语学的设想提出近四十年来,相关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主体成长乏力、理论体系构建乏力、研究方法应用乏力是制约档案术语学建设的主要因素。由此,努力促成档案术语学共同体的形成、档案术语学理论空间的拓展、档案术语学方法论的转换是积极主动地实现档案术语学的建立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档案术语学;科学共同体;方法论  Abstract:
由于不能局限于档案界视野之内探讨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跳出档案管理领域看问题。  广义地看,档案内容的真实,是指档案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會活动的客观实际相吻合。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鉴定,首先强调对内容的“真伪鉴定”,其次是内容的“准确性鉴定”和“完整性鉴定”。而档案的“原始性”,则是通过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来保证,这虽不属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范畴,但却是各种信息记录成为档案的必
为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河南省档案馆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关于韩沅波的《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这份档案是我馆赴境外征集档案的一个缩影。为丰富馆藏,2018年,我馆派专人赴俄罗斯国家政治历史文化档案馆征集关于河南籍革命烈士档案,这次共征集档案158份,上述所说的韩沅波《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便是其中
近年来,全国档案学术界和档案部门兴起社会记忆研究和实践热潮,通过跨界,极大地拓展了档案工作范围。以吴江为例,吴江档案局通过提出建设地方文化服务平台、打造社会生活资料库、出版回忆录、开展口述档案资料征集等方式,打造社会记忆档案化的吴江样本,将社会记忆固化下来,流传久远,既丰富社会记忆的内涵,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外延。  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吴江档案工作接受社会记忆理论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分析在整理社会记忆
摘 要:统计2004年~2013年《档案管理》3111篇发文的参考文献,从篇均引用、引文新颖度、文献类型分布方面进行整体概述,为与王新才等“国内档案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研究(2004~2013)”比较,将网络文献、译文及外文文献独立设项,与中文的期刊、图书、报纸等文献作详细分析,以期为档案学科与《档案管理》期刊建设、作者参考文献的著录引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档案管理》;参考文献;文献
摘 要:档案就业是连接档案学专业教育和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图情招聘”微信公众号2017年度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对1025个招聘单位的档案岗位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对招聘信息发布时间、招聘岗位、数量、招聘单位类型、所在地区、招聘单位要求、招聘信息的关注度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当前社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并分析其特征,然后从求职者、培养单位和招聘单位等角度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档案学
摘要:电子档案是“转化”或“处理”而来,不是“建设”而来。理想化电子档案工作环境的功能设计在现实环境下缺乏可行性,仅靠加大档案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并非电子档案工作的有效保障措施,唯有转变思维方式,学会运用信息化思维、技术性思维和商业化思维,才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大数据;电子档案工作;思考;商榷  《档案管理》2013年第6期刊发了张淑芳同志撰写的《浅议“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子档案建设趋势
1 基层检察院诉讼档案工作的现状  1.1 对诉讼档案工作重视程度逐年增加。1950年11月滑县人民检察署成立时无下设机构,至1972年在公安编制内设立了“检察股”,“文革”前的业务档案留存在公安局。1978年滑县人民检察院恢复重建后,建院以来的档案材料,由于重视不够无专人管理,保存得不够完整。1986年设立了档案室,及时将保存在县公安局“文革”前的业务档案及资料归入滑县检察院。自1979年恢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