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档案化的吴江样本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dshe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国档案学术界和档案部门兴起社会记忆研究和实践热潮,通过跨界,极大地拓展了档案工作范围。以吴江为例,吴江档案局通过提出建设地方文化服务平台、打造社会生活资料库、出版回忆录、开展口述档案资料征集等方式,打造社会记忆档案化的吴江样本,将社会记忆固化下来,流传久远,既丰富社会记忆的内涵,也拓展了档案工作的外延。
  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吴江档案工作接受社会记忆理论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分析在整理社会记忆中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1 社会记忆理论的引入和档案工作的外延
  “记忆”被引入档案界,逐渐进入档案学者们的研究视野,成为继“信息”与“知识”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社会记忆理论为认识和研究档案与档案管理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促发人们对档案和档案事业进行新的思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成果与观点。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加拿大学者特里·库克作了《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的报告,在国际档案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开启了档案记忆研究之门。其后,国内档案界也逐渐兴起研究热潮,并进而提出档案记忆观。冯惠玲阐述了档案记忆的基本观点:“档案是建构集体记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要素;档案工作者有责任通过自身的业务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记忆的建构、维护与传承;档案工作者的观念、工作原则与方法对于社会记忆的真实、完整与鲜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1]丁华东则将档案记忆观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基于对档案基本属性——社会记忆属性的本质性认识,把档案与社会、国家、民族、家庭的历史记忆联结起来,强调档案是一种社会(或历史、集体)记忆,含有‘集体记忆的关键”,档案馆是“‘记忆的保存场所’或‘记忆宫殿’,并从个人乃至民族的根源感、认同感、身份感的高度去看待档案及其保护的重要性”。[2]
  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大有可为。档案部门是保存社会记忆载体的重要场所,通过对各种载体档案收集、整理、修复和编研等工作来保护这些历史记忆载体,实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重构。
  2 社会记忆理论与吴江档案工作的融合共生情况
  2.1 社会记忆理论的学习深入。在档案作为社会记忆构建不可替代要素的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者也需改变传统的职业角色,要主动地通过自身的业务行为积极参与到社会记忆的构建活动中去。
  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吴江区档案局(馆)先后进行了档案馆新馆建设(2002年申请、2006年建成启用)、档案馆基础管理升级(2007年至2009年先后成功创建为江苏省特一级档案馆、国家二级档案馆、国家一级档案馆),为档案馆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在第二个十年起步之初,局领导班子紧跟学术前沿,开始接触到社会记忆理论与“档案记忆观”。通过收听专家讲座和业务学习,认识到档案馆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文件库,而是记忆库和知识库,应站在存史的角度来保存社会记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关于社会记忆的认识也由最初的仅关注尽可能多地收集,为后人留下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全貌的档案资料,发展到收集与开发利用并重,开始借助“互联网 ”平台,发挥档案在社会记忆书写中的作用。
  2.2 社会记忆理论影响下吴江文化档案平台理念的形成。在社会记忆理论和“大档案”理论指导下,2011年,吴江档案局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申请,吴江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十分显著,但档案资源建设还相对薄弱,许多能够很好彰显吴江地域文化特色的档案资料仍大量散存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民间,而没有能够有效征集进馆并予以集中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为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源”,着力对全市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档案,特别是国家重点档案进行广泛征集,构建“吴江文化产业特色档案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融征集、整理、保管、开发、利用、服务等社会功能于一体,为市委、市政府决策,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提供系统查阅查询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其主要工作措施是,逐步将散存于市内外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纸质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电子档案、口述档案等征集编研,通过整理分别构建“蚕桑丝绸文化”“江南水韵(太湖、运河、湖泊、河流等)文化”“农耕渔猎(含水产)文化”“古镇古村落文化”“古遗址与古建筑(含古桥)文化”“名人(知名人士、地方精英、社会贤达、能工巧匠)文化”“民俗礼仪文化”“非物质文化”“民营企业创业文化”“宗教与慈善文化”等十大类特色专题档案库,并建立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以确保检索快捷,利用方便。
  2.3 社会记忆档案化的具体实践。
  2.3.1 建成专题数据库。2011年以来,吴江档案局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合作构建复旦大学当代社会中心吴江档案库,征集唐宣个人日记、钮泉娜百对婚礼照片、吴江调查队家计调查资料。与吴江文联合作共同構建吴江文学艺术人才档案库,将吴江境内文学艺术人才或流寓外地的吴江人作品征集进馆。借助徐志江等征集员,广泛征集抗战资料,建设抗战记忆库。充分挖掘南社文化,征集记录柳亚子与毛泽东友情的《新华日报》,建设柳亚子与南社档案库。以馆藏名人资源为基础,与名人及其家属建立联系,扩大征集范围,建成名人档案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征集宣卷、芦墟山歌、折扇工艺等资料进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设立“丝绸之路”工商档案库,征集以丝绸档案为重点的改制、破产企业档案10万多卷(件),吴根生个人收藏丝绸实物档案400多件,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档案的内涵。建立吴江报业新闻档案数据库。与吴江日报社合作,开发建设了一个具有80万条新闻和图片资料、容量达400GB的全文数据库,其强大的检索功能为服务社会提供了极为便捷的平台,见证和记录了吴江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史,是一份独特的档案信息资源。
  2.3.2 推进企业和社会机构建档。吴江档案局围绕丰富档案记忆内容,扩大建档主体,致力于指导亨通、康力、永鼎、科林、国望高科等企业实施档案规范化。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推动行政村和社区建档,特别是近年来开展了全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档案整理工作,并在2018年全部接收进馆。开展宗教场所档案建设,小九华寺、圆通寺、泗州禅寺以及各镇的基督教堂规范了档案工作,达到了省星级建档标准。   2.3.3 开展口述史料征集。近年来,吴江档案局利用纪念活动契机,开展了系列口述史料征集。2015年,与老干部局合作,邀请离休老干部口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经历,记录他们经历的历史。2015年利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契机,先后召开十余次座谈会,邀请参与过抗战的人士进行回忆座谈,为编纂《吴江抗战纪事》打下基础。2017年以来,在档案局指导下,复旦大学教授、《开弦弓村志》主编刘豪兴和开弦弓村“农民教授”姚富坤在七都镇开弦弓村开展了口述史料征集,通过制定计划、选定采访户、上门采访录音、后续整理建档等方式,记录村民家庭变化、个人经历和社会感受等。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依工和他的夫人金季男中医师的支持下,开展了吴江名中医金储之个人资料的征集建档,通过整理金储之先生的照片、毕业证书、获奖证书、手稿、著作等几十件资料,以及金季男、金跃德的口述资料,形成了《吴江名中医金储之》一文。
  2.3.4 编写群体和个人回忆录。2016年,吴江档案局开展了为“知青”做一份记忆汇编的课题。通过举办“走近知青”座谈会、在《吴江日报》上刊登《你是知青吗?你的亲友是知青吗?这件事你肯定会感兴趣!》的启事,扩大社会参与度。活动获得了广大知青的热情关注,他们纷纷写来稿件,回忆往事,许多人还捐助了老照片和实物档案。最终收集到的征文汇编为《难忘的岁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2014年,开展了蔡雪熊《我的回忆》编辑工作。蔡雪熊长期在吴江丝绸系统工作,见证了吴江丝绸的辉煌时期,1994年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退休后仍继续在丝绸行业协会岗位上不遗余力地为振兴丝绸服务,获得了“江苏省丝绸终身成就奖”。2016年至2017年吴江档案局又先后编辑了王寅初《滴水纪事》、刘荣发《我在吴江五十年》。王寅初是吴江平望人,长期在发改委、统计系统工作,曾任江苏省信息中心副主任,退休后出任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高级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书中他的童年记忆、求学岁月都是了解吴江平望、盛泽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刘荣发是浙江常山县人,曾入伍,1964年分配至吴江七都工作,1970年从事政法工作,至2000年退休。2018年6月7日,刘荣发将他自1957年以来写成的30本日记无偿捐赠给吴江档案馆收藏。
  2.3.5 推广家庭档案。吴江档案局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档案的推广。利用每年的吴江社科普及宣传周活动,制作家庭档案展板,宣传家庭档案知识。先后组织工作人员走进二村社区、乐龄公寓、开弦弓村等,为他们扫描老照片,提供建档指导,推广家庭建档。与吴江日报社合作,开展未成年人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档案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他们的档案意识,并提供未成年人建档指导。2018年初,开始开弦弓村家庭档案试点工作,共挑选出20户家庭,包括村里老党员、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家庭等。区档案局业务指导科工作人员带着档案装具,上门为试点家庭的档案分类整理作具体指导。
  2.3.6 整理录制地方方言。2010年吴江档案局编纂出版了《吴江方言志》,这也是苏州各县(区)第一部方言志。志书记述吴江方言的语音特点、语法,以及与普通话和周边方言的异同。在此基础上,2013年编纂了《吴江方言俚语集成》,分俚语、谚语、歇后语三个部分,收入4000余条词条。2014年,又编撰出版了《吴江方言语音典藏》光盘,按吴江各镇方言的音系特点,甄选发音人,收录了8个镇的9个历史故事,同时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墟山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里宣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太湖渔歌等民歌17首。对地方方言语音的整理和录音,有利于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吴江方言,不仅能更好地使本地人认识到吴江语言语音的内在价值,使新吴江人更好地读懂吴江文化,同时,更加促进了吴江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3.7 建设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吴江档案局对原有的吴江档案信息网进行改版,跳出单纯的档案工作范围,定位为“主打吴江地域历史文化,构建网上数据库,引领档案工作”。“吴江通”网站于2013年6月正式运行,共设置了《吴江名人》《吴江记忆》《名门望族》等36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拥有2亿多文字、2万余张图片,年访问量200万人次。网站已发展成为吴江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被评为吴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创优奖和优秀政务网站。基于“吴江通”网站开发初见成效,2014年底吴江档案局又着力打造快速、高效、便捷、互动的档案文化宣传新阵地——“吴江通”微信,努力把“吴江通”微信号建设成为吴江地域历史文化展示的窗口、提供档案和地方志公共服务的平台、构建档案方志人自己的精神家园。三年多来,“吴江通”微信公众号共推送经精心编纂的稿件1000多条,累计阅读人数200万人次。在内容发布上,始终坚持“史料为重,内容为王”的编纂理念,重点推送读者喜闻乐见和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人文历史资料,以及与档案方志工作紧密相关的活动报道,吸引了吴江本土的老吴江、新吴江人和在外地的吴江游子的关注,成为传承吴江记忆的重要平台。
  2.3.8 构建吴江数字方志馆。吴江档案局(馆)以馆藏档案资料和地方志资源为基础,加快信息化步伐,以丰富“吴江通”地域历史文化网站核心内容,进一步构建一个集地方志书、年鉴、地情书籍、音像视频、图片等资料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文化资源共享,为吴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网站目前吴江地域所有地方志书或地情文献基本都已上网,现正在通过社会征集、作家征集、新华书店和网上购买吴江籍作者书籍等方式,计划建成1万册地情书籍和30万张图片为重点的吴江数字方志馆。
  2.3.9 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开发利用工作。借助档案馆丰富的档案资源,吴江档案局先后编纂《官德明鉴录》《造园大师计成》《百湖之城看吴江》《吴江历代名胜》《吴江知县》《吴江名門望族》《吴江记忆——档案里的故事》《吴江抗战纪事》《历代名人与吴江》《吴江工匠》等。积极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先后参与黎里古镇、盛家厍老街、南厍古村落保护开发,太湖新城地名命名、胜地公园命名、震泽“丝绸小镇”建设和开弦弓村“美丽乡村”建设。协助筹办同里游客中心历史文化展览、八坼历史文化苑,服务地方保护开发。   3 吴江社会记忆的经验
  3.1 拓宽思路,建设“大档案”格局。习近平同志关于档案工作“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指示,为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档案工作不再是“藏在小楼成一宇”的状态,要走出故步自封,向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学习,从社会记忆建构者的角度找准社会定位。吴江区档案局正是因为较早树立了社会记忆的理念,通过不断征集接收,馆藏从“十二五”之初的18万卷(件、册)增长到如今的63万卷(件、册),馆藏数量、结构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以社会记忆理论指导,加强全区建档单位的指导,推广家庭建档,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档和口述史料整理,促进了社会记忆留存样本的完整性和生动性。
  3.2 广泛联系,善于借助外力。吴江档案局在开展社会记忆征集中,除了充分发挥局内人员积极性外,还根据实际需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对于征集工作,建立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社会征集员队伍,由他们提供线索,帮助寻找社会档案资源。与文联、摄影家协会等合作,发起成立吴江拍记队,重点拍摄记录全区重大活动、城乡风貌以及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巷等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和变化。对于征集进馆数量众多的地域历史文化资料,则委托熟悉档案工作的人员整理归档。常年聘请或借用一批地情专家和文史爱好者,参与旧志点校,编纂各类地情书籍,积极为“吴江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提供稿件,传播普及地方文化。对于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通过与社会化专业公司签订合同,及时获得大数据资源。联合吴江日报社创新设立新闻档案数据库,为社会化网站信息资源的归档和利用开辟了新路子。实践证明,借助外力,建立社会智库,事半功倍。
  3.3 抓住互联网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据相关部门统计,到2017年底,全国网民近7.72亿人,手机网民达7.53亿人,全球微信用户已近10亿人,互联网功能已深入人心,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的《韩非子·喻老》中的“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谁抢占了先机,赢得了网民,谁就占据了主动。吴江档案局及早谋划,围绕“互联网 档案”,积极筹划建设“吴江通”网站和“吴江通”微信公众号,立足文化阵地和社会记忆传承,赢得了社会关注和认可,谱写了新时期档案事业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记忆观、资源观与“中国记忆”数字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2(3):4-8.
  [2]丁华东.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M].上海:上海世界圖书出版公司,2011:232.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档案局 来稿日期:2018-09-27)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国家治理与档案治理的涵义进行了分析,认为档案治理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依法行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过程就应当是档案治理法治化的过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应当是档案治理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国家治理;档案治理;档案行政管理;依法行政  2017年《档案管理》第6期上发表了陈忠海、宋晶晶的《论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以下简称《陈文》)一文,对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档案治理从其主要特征、价
2007年初,金辉被任命为商丘市虞城县档案局局长,兼虞城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这对长期从事宣传、文秘工作的他来说,既突然,又陌生,更挑战,尤其是当面对档案局条件差、人员散、局面乱的困局时。怎么办?要么迎难而上,要么退缩回避。金辉毅然选择了前者,经过不懈努力,虞城县档案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绿色木头档案柜的县档案馆全部安装了标准化自动密集架,在全市第一家建成文化产业档案信息网站
摘要:本文从档案定义,文件与档案的形成、转化目的与过程,档案的基本属性,档案的唯一性四个方面,论述了档案的属概念是“文件”、是“历史记录”。文件的形成目的是为了记述情况、传达意图、联系工作、处理事务、扩大空间传播范围;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延续记忆、扩大时间传播范围。“发文”与“收文”是同一目的行为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历史记录”;文件的历史价值与时空传播功能,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基本条件;档案的基本属性
诚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诚信档案是高等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校诚信档案管理,是社会教育的系统工程。诚信档案管理体现了一条哲理:“尊重过去才能面对未来。”保证诚信记录真实性,才能实现诚信管理的有效性。  1 高校诚信档案的现状  1.1 诚信档案的观念比较淡薄,失信现象比较严重。“诚信”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由于缺乏诚信意识和道德素质,已经从太多方面暴露出一个普遍的社
2014年6月30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进一步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红色历史展》在河南省档案局馆开展。开展伊始,参观者就纷至沓来,红色档案以其特有的厚重历史和不朽精神吸引并打动了每位参观者。一时之间,河南省省直各部门掀起了重温革命历史、弘扬革命正气的热潮。目前,参观者依旧络绎不绝,已达8000余人次,强势媒体纷纷报道,观众反响强烈,社会效益超出预期。  笔者在档案部门也参与过数次
1 流程一:收集  1.1 收集内容  1.1.1 常规文件。工程酝酿、决策、立项、可研、设计、施工、监理、试运行、竣工投产、成果申报、实测补制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反映工程概貌或对日后管理、维护、改建、扩建等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1.1.2 账外文件。上级领导检查、视察项目时的讲话、题词;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境外培训材料;项目外审材料;成果申报和获奖材料等。  1.1.3 特殊载体文件。以光盘
摘 要:《“非请示性公文”概念质疑》一文有几个令人质疑之处,其提出的“非请求性公文”是一个比“非请示性公文”更为不科学的概念,违背了写作者以形式逻辑中的负概念进行表达的表达初衷。“非请示性公文”的属概念是上行文,从语义上看“非请示性公文”的内涵是明确的,从语言环境看其外延也是清晰的,只是在表述上存在瑕疵。  关键词:非请示性公文;上行文;公文;《条例》  Abstract:"The questio
摘 要:构建档案术语学是档案界今后需重点关注的内容。建立档案术语学的设想提出近四十年来,相关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主体成长乏力、理论体系构建乏力、研究方法应用乏力是制约档案术语学建设的主要因素。由此,努力促成档案术语学共同体的形成、档案术语学理论空间的拓展、档案术语学方法论的转换是积极主动地实现档案术语学的建立且行之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档案术语学;科学共同体;方法论  Abstract:
由于不能局限于档案界视野之内探讨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所以有必要跳出档案管理领域看问题。  广义地看,档案内容的真实,是指档案记载的内容与该内容所针对的社會活动的客观实际相吻合。对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鉴定,首先强调对内容的“真伪鉴定”,其次是内容的“准确性鉴定”和“完整性鉴定”。而档案的“原始性”,则是通过档案形成过程的真实来保证,这虽不属于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范畴,但却是各种信息记录成为档案的必
为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河南省档案馆举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文献展。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件关于韩沅波的《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这份档案是我馆赴境外征集档案的一个缩影。为丰富馆藏,2018年,我馆派专人赴俄罗斯国家政治历史文化档案馆征集关于河南籍革命烈士档案,这次共征集档案158份,上述所说的韩沅波《孙逸仙大学 党员批评计划案》便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