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头不死与断首重续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_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佛经母题和外域传闻启发,《聊斋志异》的断首、换头叙事可分主动式、被动式。主动式的断头重续故事,带有巫术性内核,基本属原生态的传闻,体现个体生命内在张力的顽强信奉。被动式的“斩首不死”,则为次生态的传闻,将美好的愿望寄寓不可知的神力,达到对不幸者的同情。断首、换头叙事在明清小说中构成互文性传统,《聊斋志异》也注意采集南方传来的东南亚奇闻,又将本土古老神秘医术等,熔铸到当下瞩目的新闻事件中。以跨文化的主题史眼光看,孤立判定《聊斋志异》某一篇章来自何处,恐怕往往有武断、顾此失彼之嫌。
  [关键词]《聊斋志异》;佛经故事;外域传闻;母题;主题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4)01-0000-06
  《聊斋志异》断头幻术与斩首不死故事,都属于对人身有伤害,但当事人却能超越疼痛和死亡的奇幻叙事,这两类故事有主动式、被动式之分,两类故事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是否由佛经以降,一以贯之?文本实证表明并非如此,有必要重新审视。
  一、佛经故事中的“断头剖腹”幻术
  断肢、断首复生类表演,与古代的开肠破肚重生术等载录有密切关系,有深广的外域佛教文化背景。前贤指出,早在魏晋南北朝,断首剖腹术已多有载录。干宝《搜神记》称,三国时吴人徐光,曾在街市上表演幻术,但经过大将军孙琳门做出一些不敬的动作,并披露了“流血覆道,臭腥不可耐”的预知,被孙琳怒诛:“斩其首,无血。”后有人见徐光拊手看大将军笑话,不久后者果被灭门。王琰《冥祥记》写桓温晚年供奉远来的比丘尼,尼每当洗浴,时间必久,温窥见:“尼裸身挥刀,破腹出脏,断截身首,支分脔切”,而出浴室又“身形如常”[1](p.1712)。故事异文亦见于《幽明录》、《搜神后记》等,当时流传很广。
  慧皎《高僧传》载,刘宋时期,中天竺人求那跋陀罗为谯王讲经,因他自感“未善宋言”,便祈求观世音相助,梦到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第二天,这位外域高僧竟然掌握当地的全部语言,并且能正常讲经[2](pp.131-132)。受佛教幻术思维的启发,导致类似的梦中换头换脚传闻很多。更明确宣示断头剖腹幻术来自古印度者,还有《大庄严论》,称某幻师以尸陀罗木做一女人,“端正奇特”,能与其接吻,旁观诸比丘的干预使幻师改变表演:“闻诸比丘讥呵嫌责,即便以刀斫刺是女,分解支节,挑目截鼻,种种苦毒而杀此女。”此又引起诸比丘更大不满。为解除误会,幻师不得不以尸陀罗木出示,说明此女并非真人[3](pp.285a-c)。故事主要是写违反戒律,会遭致众谴,但也透露出断肢叙事的相关幻术信息。
  古印度东部地区的巴利文佛本生故事《达霜那剑本生》讲述,国王祭司之子与王后私奔,国王为此得了相思病。于是政法大臣等三位大臣让杂技艺人表演“吞剑术”。三位智者让国王观看,其中有人吞下一把三十三指长道德锋利宝剑,国王问有否比这更难之事,一智者答:“此人利欲熏心,吞下吸血宝剑。答应给人东西,要比这事更难”[4](pp.245-247)。尽管叙事之旨是以此事例为譬喻,说明“四谛”哲理,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确有这种杂技表演。与其说是杂技表演,毋宁说是用一种幻术操作,加以影射。
  此类幻术表演,以其“断首”毁伤父母留下的身体,受到一些非议,从而成为中原正统之士抨击外来佛教文化的一个口实,也是中外文化融合中的深层撞击。僧祐《弘明集》卷三载孙绰《喻道论》严称:“体之父母,不敢夷毁;是以乐正伤足,终身含愧也。而沙门之道,委离所生,弃亲即疏,刓剔须发,残其天貌”[5](p.82);而《弘明集》卷八载刘勰《灭惑论》也有了一些调和让步:“昔泰伯、虞仲,断发文身,夫子两称至德。中权以俗内之贤,宜修世礼,断发让国,圣哲美谈……故弃迹求心。准以两贤,无缺于孝”[5](p.273)。尽管如此毁伤身体的外来幻术表演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儒家主流文化非议,断肢断首叙事母题,却仍旧如草蛇灰线余脉不断,并未被中土叙事所淡忘。
  可以说,在牵涉到佛经故事演变的通题研究中,只论前段中国叙事文学而置后段母题繁衍事实于不顾的,所在不少。通题研究不应忽视阶段性变异,而更当慎重说“无”。即使在明清现实生活实录中,为所谓“孝”而剖肝割肉的,包括对动物残忍处置、缺乏同情心的叙事[6],又如,唐初张鷟《朝野佥载》卷三写咸亨时祖珍俭的妖术,自我肢解却能平复如初;叶道士力斩桃柳于人腹上,“桃柳断而内不伤”;又把被斫两断的女子“喷水而咒,须臾平复如故”。此类载录与商胡和祅教酹神祭祀结合,如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的胡神庙,祅主祈福:“以刀刺腹,刃出于背,仍乱扰肠肚流血。食顷,喷水咒之,平复如故。此盖西域之幻法也”[7](pp.64-65)。至于后世,此类叙事,仍绳绳不绝。
  二、主动式的“断首移植”叙事
  主要受佛经母题启发,《聊斋志异·陆判》写性情豪放的朱尔旦为友所激,到十王殿背来左廊判官偶像。半醉归家,却真招待了来访的陆判官,结为酒友,一次醉梦中觉脏腹微痛,陆判官正在:“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原来,陆知他“作文不快”,为他更换精选的智慧之心,自此他“文思大进,过眼不忘”。而在朱的要求下,陆判又为朱妻换上一个美貌的“头面”,这是一个“颈血犹湿”的新鲜供体,这一外科手术过程由全知叙事描述:
  引至卧室,见夫人侧身眠。陆以头授朱抱之,自于靴中出白刃如匕首,按夫人项,着力如切腐状,迎刃而解,首落枕畔。急于朱怀取美人首合项上,详审端正,而后按捺。已而移枕塞肩际,命朱瘗首静所,乃去。朱妻醒觉颈间微麻,面颊甲错,搓之,得血片。甚骇,呼婢汲盥。婢见面血狼藉,惊绝;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夫人引镜自照,错愕不能自解,朱入告之。因反覆细视,则长眉掩鬓,笑靥承颧,画中人也。解领验之,有红线一周,上下肉色,判然而异。[8](pp.205-211)   凡此,亦如醉者坠车不死,其神全也。尝闻唐花卿为剑南节度使,命讨段子璋平之,其后出师,以单骑出战,陷入重围,丧其首,犹临溪沃盥,有浣女见之曰:“无头何以洗盥?”闻言遂仆,此神散之验也。又太原王穆,至德初,为鲁旻旧将,于南阳战败,贼骑自后追及,以剑斫穆颈,筋骨俱断,惟喉尚连,初不自觉死,食顷方悟,而头在脐上旋觉食漏,遂以手力扶,还附颈,须臾复落,闷绝如初……头堕怀中,夜复苏,复系发正首,心念马卧,方可得上,马忽横伏,穆因得上马,马亦随起,载穆东南行,穆两手捧两颊,行四十里,穆麾下散卒数十人,群行见之,扶寄村舍,寻载适军。穆于城中养病二百余日方愈,绕颈有肉如指,头竟小偏,此则头落数次,而可续也,尤奇[23](pp.241-242)。
  《埋忧集》实有所本,谢肇淛也曾总结过这一生理现象:“人有头断而不死者,神识未散耳,非关勇也。传记所载,若花敬定丧元之后,犹下马盥手,闻浣纱女无头之言,乃死。贾雍至营问将佐:‘有头佳乎,无头佳乎?’咸泣言:‘无头亦佳。’乃死。盖其英气不乱故尔。若淳安潘翁遭方腊乱,斩首,尚年编草履如飞,汤粥从头灌入;崔广宗为张守珪所杀,形体不死,饮食情欲无异于人,更生一男,五年乃死,则近于妖矣”[24](p.98)。贾雍事见《太平广记》:“汉武时,苍梧贾雍为豫章太守,有神术,出界讨贼,为贼所杀,失头,上马回营中,咸走来视雍。雍胸中语曰:‘战不利,为贼所伤。诸君视有头佳乎?无头佳乎?’吏涕泣曰:‘有头佳。’雍曰:‘不然。无头亦佳。’言毕,遂死”[25](p.2548)。汪绍楹本辑入《搜神记》,不少论者沿用此误,而李剑国先生据《太平御览》等资料,认为其晚出,当出自《录异传》[26](p.759)。
  而《埋忧集》未能注意到,实际上并非头落可以人不死,小说中还敷衍有失去心脏,凭借法术暂时不死者,可谓贾雍断首叙事的文本重建,不过,将“头”置换为“心”。《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写妲己故意跌倒吐血,胡喜媚借机说,这是“旧疾”发作,冀州医士张元用药最妙:“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喜媚算出亚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纣王中计;微子以姜子牙所留简帖给比干烧饮下,比干剖腹:“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迳下台去了。”下一回写比干飞马走出五七里,听一妇人叫卖无心菜,问人若无心如何?妇人曰:“人若无心即死。”比干落马血出而死。小说叙述至此,称:若妇人回话“人无心还活”,比干亦可不死[27](pp.254-255)。实际上,这是一种“真相知晓”禁忌。所谓“真想知晓”,是当事人不愿接受的消极性的事实存在或预期发生之事。这里,直言无忌地提醒了当事人已经肢体不全、无法存活,恰恰触犯法术在身的忠臣比干不愿接受的禁忌,摧毁了当事人的生存意志,广义上也属“死亡禁忌”之一种:“一般死在远离家乡的外边,非正常寿终而死,孕妇分娩而死,死时尸首不全、身首异处,被杀害、被淹死、被烧死、被轧死等等都被视为恶死,是非常忌讳的”[28](p.383)。
  其中“姓名禁忌”,也当属“真相知晓”禁忌的一种。真相知晓,除了叫破真名,还可有“偷窥真相”,如有名的兽妻“白水素女”故事等即然。刘守华先生将此禁忌同特定故事类型联系起来,指出所有异类婚故事:“都有不得窥视女主人公原形的古老禁忌”[29](p.156)。陈建宪教授则注意到在每个相关文本中,禁忌:“处于故事转折和高潮的枢纽地位”[30]。万建中教授指出,人兽婚母题将“违禁-惩罚”作为核心情节,像彝族水牛不准骑和用,否则则颇凶险:“此传说中的禁忌主题省略了设禁环节,因为此禁忌早已为全体族民所知晓并正在恪守。若再复述,便是饶舌”[31](p.101)。以及如前所述的有意无意地“点名真情”,甚至一些避讳之类。而这种类型故事中的“偷窥”则就等于用此隐秘方式“发现真相”的意味,在这一点上,同被斩首者、被挖心者原本依靠一些法术可以存活,却不料被如无意之中“点明”真相,而终止了法术效力。贾雍、花卿、乃至小说中的“比干”,都属于这种情况。明人曾对“无首犹生”叙事所牵涉的当事人活动的现实生活基础,试图从文献所载找出根据:
  《广异记》:清河崔广宗,开元中为蓟县令,犯法,张守珪枭其首,形体不死,舁归,饥,即画地作“饥”字,家人进食于颈孔中,饱即书“止”字。家人等有过犯,书令“决之”。如是三四岁,世情不替,更生一男。一日书地云:“后日当死。”如其言。宋嘉祐时,剑南朱无惑《萍洲可谈》云:监左帑龙舒张宣义言,有亲戚游宦西蜀,经襄汉,投一饭店,见一人无首。主人云:“因患瘰疬,头脱而活,每有所需,以手指画,日以汤粥灌之,犹存”[32](pp.224-225)。
  也就是说,这类头落仍活的幸运者,必须会写字,周围的亲人也必须认字,才能随时了解他的需要和想法。在古代社会,文盲很多,这样的条件较为苛刻,难于操作,如此传闻带有人为加工痕迹,绝非原生态叙述。这对于有功于世人的“失败英雄”或无辜横死者,叙事者和接受传播者的这种情感移植倾向更加明显。
  可见,蒲松龄对于断首暂时不死、断首重续母题,有着特殊的兴趣,这与《聊斋》创作主体个人喜好及总体创作风格非常契合,也在某种层面上契合虐食、酷刑等民俗传统记忆,甚至与某些动物形象寄寓的生态伦理紧相关联。《聊斋志异》更体现了并不专注于中古汉译佛经,同时也特别注意采集南方地区传来的东南亚的奇异传闻,又将本土古老神秘医术等,熔铸到当下众所瞩目的新闻性事件之中,而蒲松龄实有荟萃诸多佛经故事母题互文性传统的集大成之功。以跨文化的主题史眼光看,简单孤立地判定《聊斋志异》某一篇章来自何处,恐怕往往有着武断、顾此失彼之嫌,好比非要断言扬子江的下游某一股水,是来自上游或中游的某一股水一样。
  [参 考 文 献]
  [1]周叔迦、苏晋仁.法苑珠林校注:卷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汤用彤.高僧传:卷三译经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日]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
  [4]佛本生故事选·达霜那剑本生[M].郭良鋆、黄宝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刘卫英.明清“虐食”载录的潜生态美学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1,(9).
  [6]隋唐嘉话·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刘立夫,胡勇,译注.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任笃行辑校.全校汇注集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9]蒋瑞藻.小说考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0]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1]王同轨.耳谈[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2]宋懋澄.九籥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3]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一册《戏剧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刘卫英.《偷桃》故事来源新考[J].蒲松龄研究,2003,(1).
  [15]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冯梦龙.古今谭概[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17]苏继庼.岛夷志略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0]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1]袁枚.子不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2]毛祥麟.墨余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3]朱梅叔.埋忧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5.
  [24]谢肇淛.五杂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25]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6]李剑国.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7]许仲琳.封神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80.
  [28]任骋.中国民间禁忌(增补本)[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29]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0]陈建宪.白水素女:性禁忌与偷窥心理[J].民间文化,1999,(1).
  [31]万建中.解读禁忌一一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2]李诩.戒庵老人漫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作者系大连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陈纪然]
其他文献
旅游的“游”字,含义很多。我最喜欢的是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中的那个意思,说它是“模拟一人立于旌旗之下”;也很喜欢它的另外一个转义——在水流中。  旅游用了这个“游”字,我以为,指的是在行动过程中,人像在水中一样游走,轻灵而时遇阻力,并克服阻力前行。如果做广义拓展,那么,人生也是一场旅行。在各种旅行中,我们结识陌生的人物和风景,增长才干和勇气。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成长。  我已年近70岁,走过了80多个国
期刊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战场是家庭,认识到这一点的家长,在教育子女上就领先了一步,同时也更早体会到了压力。  尤其是,当家长的学识跟不上孩子的功课时,家长会恐慌: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是我做不到。孩子的学业一直在进步,家长总有一天会无法辅导孩子,这是必然的。  其实家长没必要恐慌,影響孩子的,不是你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你的求知欲。能传递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求知欲是无限的。一个人哪怕了解再多知识,也可以
期刊
结束了第一场签售,回到家稍做休息。见朋友,做午餐,整理书桌。然后就要开始下一场签售。  给窗外的无花果树修剪树枝时,我把剪下的冗枝拿回来。树叶会散发淡淡的无花果味道,空气里都是果实浅绿色的香气。这气息和熟透的无花果一样甜一样软。  朋友说晾干的无花果叶可以用来炖排骨汤,我就把树枝放到通风的地方。下一次签售会回来,就可以喝到美味的无花果味道的汤。  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会给自己做咖啡。在咖啡的香气里熨
期刊
法国的拉布吕耶尔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即出版于1688年的《品格论》。这本书出版了多次,每次再版,作者都要完善和修订,至他去世前,已由薄薄一册变为折合汉字40多万字的大书。无论是伏尔泰还是夏多布里昂,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伏尔泰认为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会被遗忘”;夏多布里昂认为他“是路易十四时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没有一个人的文笔能够比他更加丰富多彩”。  拉布吕耶尔只活了短短的51年
期刊
我愿陪坐在身边,  唱歌催人入眠。  我愿哼唱著摇你入睡,  睡去醒来都在你跟前。  我愿做屋内唯一  了解寒夜的人。  我愿梦里梦外  谛听你,谛听世界,谛听森林。
期刊
择一事,终一生。一个人能找到终身奋斗的目标,是幸福的。  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之初,那些大多从城市来到大漠的青年画家、学者,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恶劣的沙尘天气、缺水缺电缺生活必需品,极端贫瘠的物质条件,似乎在考验他们的忍受极限,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洗澡简直太奢侈,就连报纸送到他们手上的时候也已成“历史”……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无疑很苦,可是在他们眼里,对大漠深处的数十年并不感到煎熬,而是甘之如饴
期刊
玛莎·米查姆小姐是街角上那家小面包店的女老板。她今年四十岁了,有两干元的银行存款,两枚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很多结了婚的人都没有玛莎小姐这么优越的条件。  有一个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他是个中年人,戴眼镜,棕色的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衣服破旧,有几处补丁,而且宽松皱褶。但是,他外表整洁、很有礼貌。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新鲜面包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两个。他从来不要别的
期刊
我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很快随着我重返工作岗位而消散。我仍然用着去年的日历,无论撕掉哪页,以前标注的预产期都会赫然映入眼帘,痛失的孩子和腹部的伤疤如潮水般席卷我的回忆。只要一走进医院,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参观一座纪念馆。正是这个我日夜工作的地方,见证了我不小心失去的一切。在自己曾居住的病房查房时,我总是惊异于这里从外面与从里面看起来如此不同。我在候诊室里与患者家属们沟通,当初我的家人也是在这里焦急地等待着
期刊
那是三声叫卖。  第一声是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午后已深,阳台敞开着,微风带来一股苦涩、坚硬而尖锐的香气,几乎让人鼻子发痒。有人路过:穿着飘逸浅色衣服的女人;男人,有的穿著黑色闪光棉布或者淡黄色丝麻西装,有的穿着褪色的粗斜纹布短上衣,怀里抱着空午餐篮,下班回家。就在这时,几条街之外,扬起“康乃馨!康乃馨!”的喊叫,声音稍显嘶哑,应和着叫卖的声音,那种尖锐的香气,打开阳台时微风带来的苦涩、坚硬的香气,与
期刊
节日似乎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新的一年對你来说才刚刚开始。或许就是这一刻,在零时零分我们都做着同样的事情,认真地倒数时间,给你最重要的人来自第一时间的祝福和问候。  在静默的空气中,用心凝视自己,在一个时间的起始点与自己对话。每天都被很多最流行的元素包围,却很少停下来与自己交谈。过去的一年我们对自己满意吗?对未来还有多少期待仍没有实现?而就在这一刻,我们又有机会做出新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许是用更幽雅的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