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与遗传、内分泌和精神因素有关。往往有家族史,以女性居多。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情绪波动、疲劳、月经来潮等,头痛剧烈,常放射至眼眶、牙齿等处,并伴目眩,呕恶、心烦等症状,呈周期性发作。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头风”、“脑风”、“偏头痛”等范畴,病因病机可分为内伤和外感两大类。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治疗当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祛湿;内伤方面多属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引起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引起肝风内动;气血不足,脉络失养;肾虚精亏,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以及脾失健运而生痰都是造成该病的内因。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具有相当强的优势。笔者自2008年5月至2014年6月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血管性头痛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1岁——30岁者6例,31——40岁者18例,41——50岁者10例,51岁以上者8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7年。
药物组成 川芎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菊花10克、白芍1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
辩证分型 (一)风寒型(8例) 偏侧头痛,畏寒喜暖,常喜裹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用基本方加羌活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二)风热型(6例) 偏侧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口渴喜冷,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用基本方加牛蒡子10克、薄荷12克、黄芩12克。
(三) 肝阳上亢(7例) 偏侧头痛,伴眩晕,心烦,面红,或呕吐。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柴胡12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
(四)瘀血型(6例) 偏侧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用基本方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蜈蚣3条。
(五)气血虚弱型(5例)偏侧头痛隐隐,时发时止,神疲乏力,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脉细弱无力。用基本方加黄芪15克、人参10克、灸甘草6克、熟地15克、何首乌15克、枣仁15克
(六)肾虚头痛(6例)偏侧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用基本方加枣皮15克、枸杞15克、杜仲12克、续断12克。
(七)痰浊头痛(4例)偏侧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用基本方加法下10克、天麻12克、建菖蒲12克、陈皮10克。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者27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受凉或劳累后复发,但头痛症状减轻)者2例,无效(临床症状减轻,停药后头痛又反复发作)者3例。总有效率为95.6%。
典型病例
例1 马某,女,42岁,中学教师。2010年11月8日初诊:周期性右侧头痛2年,每月中旬发作,遇情绪激动加剧,伴有目眩、心烦,夜睡不安,曾在市级医院诊治。脑血流图显示:脑动脉紧张度增高。CT检查无异常,血压120/70毫米汞柱,诊为血管性头痛。给予安定、西比灵、麦角胺等治疗,服药有效,但停药则复发。来诊时证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遂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夜交藤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5剂,水煎服。用药后患者头痛显著减轻,精神大振,信心大增,继服5剂,并嘱精神调养,戒忿怒。服完10剂,诸症基本消失,又续服7剂,症状全部消除。3月后随访,患者无任何症状,精神爽快,脑血流图复查,无异常显示。1年后再次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
例2陈某,男,60岁。退休干部。曾去市医院诊查,CT示:颅脑无异常,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西药治疗不效,转而求治中医治疗。2013年10月六日初诊:患者头痛已三年,呈持续性,时轻时重,发作时头部胀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不移,有时跳痛。证见头痛以右侧为主,胀痛如针刺,痛点固定,胸胁胀闷不舒,时常叹气,面色晦暗,疼痛下午加重。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细涩。中医辨证:肝郁血瘀。用基本方加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柴胡12克。经治疗1周后疼痛明显减轻,间断性发作,痛亦能忍受,精神良好,守方共服20剂,头痛已彻底痊愈,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例3:患者,女工李某某,38岁,患者因剧烈右侧偏头痛7日,于2012年3月24日,经市级医院神经内科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病人来社区医院求助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头痛不寐半月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白带甚多,月经量极少,面白无华,舌淡不荣,脉沉弱无力,两尺尤甚。此为肾精大亏,冲任虚损之候。法当养阴补肾,填精生髓。用基本方加熟地15g,山萸肉15g,女贞子12g,蜈蚣3条。3剂痛止,后渐加蜈蚣至5条,服8剂。3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4:患者,女,55岁。因家务繁杂,思虑焦急,日久则腹胀、纳呆,时有泛恶、头昏,继而头晕、头痛,尤以右侧颞部痛剧,如物裹首,时轻时重,历时两年余,近半年来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经CT脑血管造影颈椎摄片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曾静滴过“丹参,能量合剂,及口服西比灵、脑心痛”等到,并用过“九味羌活汤、天麻钩藤饮,”等,头痛之症有所缓解,但仍有眩晕昏蒙,身体困重,遂出院回家调治,于今日来诊。症见:右侧偏头痛,胸闷有痰,不易咯出,口苦心烦,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痰浊上犯。处方:用基本方加天麻10g,半夏15g,茯苓30g,陈皮10g,蜈蚣3条,僵蚕10g。辨证加减服14剂而愈。
讨论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多病程长,反复不愈。属祖国医学偏头痛范畴。故济生方有“偏头风”,《兰室秘藏》有“头半边痛”的记载,这都是指的偏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阴阳升降正常,外无非时之感,内无气机升降失调,焉有头痛之疾?故引起头痛的病因,不外两个方面。(一)外感 因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头部,使头部筋脉舒缩不利,气血调畅失阻,易致偏头痛。故在基本方中加祛风散寒的荆芥、防风、羌活;疏风清热的牛蒡子、黄芩、薄荷;或因头部外伤,瘀血留着不祛,血滞不行,气血运行不畅,故方中加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使瘀去新生,筋脉通利。(二)内因 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的滋养。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肾水亏虚,不能滋水涵木而导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疏泄失常,头部的筋脉舒缩失节故偏头痛。所以在基本方中加入潜阳平肝的石决明、疏肝解郁的柴胡、滋阴补肾的女贞子,平肝熄风的天麻、钩藤,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制上亢之肝阳。纵观全方川芎、白芷、僵蚕、全蝎、藁本、蔓荆子祛风止痛,均为治疗头痛的要药。菊花清热平肝,白芍敛阴柔肝,当归、甘草养血补血。故本方熔祛风、止痛、平肝、柔肝、养血于一方。致使气血调和,肝脏疏泄正常,头部筋脉舒缩有节,头痛则愈。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1岁——30岁者6例,31——40岁者18例,41——50岁者10例,51岁以上者8例;病程:最短15天,最长7年。
药物组成 川芎15克、白芷15克、当归15克、僵蚕10克、全蝎5克、菊花10克、白芍15克、藁本10克、蔓荆子10克、甘草6克。
辩证分型 (一)风寒型(8例) 偏侧头痛,畏寒喜暖,常喜裹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用基本方加羌活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
(二)风热型(6例) 偏侧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口渴喜冷,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用基本方加牛蒡子10克、薄荷12克、黄芩12克。
(三) 肝阳上亢(7例) 偏侧头痛,伴眩晕,心烦,面红,或呕吐。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柴胡12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
(四)瘀血型(6例) 偏侧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紧。用基本方加桃仁15克、红花10克、赤芍15克、蜈蚣3条。
(五)气血虚弱型(5例)偏侧头痛隐隐,时发时止,神疲乏力,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脉细弱无力。用基本方加黄芪15克、人参10克、灸甘草6克、熟地15克、何首乌15克、枣仁15克
(六)肾虚头痛(6例)偏侧头部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用基本方加枣皮15克、枸杞15克、杜仲12克、续断12克。
(七)痰浊头痛(4例)偏侧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用基本方加法下10克、天麻12克、建菖蒲12克、陈皮10克。
治疗结果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者27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受凉或劳累后复发,但头痛症状减轻)者2例,无效(临床症状减轻,停药后头痛又反复发作)者3例。总有效率为95.6%。
典型病例
例1 马某,女,42岁,中学教师。2010年11月8日初诊:周期性右侧头痛2年,每月中旬发作,遇情绪激动加剧,伴有目眩、心烦,夜睡不安,曾在市级医院诊治。脑血流图显示:脑动脉紧张度增高。CT检查无异常,血压120/70毫米汞柱,诊为血管性头痛。给予安定、西比灵、麦角胺等治疗,服药有效,但停药则复发。来诊时证见: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遂用基本方加石决明30克,女贞子15克、天麻10克、钩藤12克、夜交藤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5剂,水煎服。用药后患者头痛显著减轻,精神大振,信心大增,继服5剂,并嘱精神调养,戒忿怒。服完10剂,诸症基本消失,又续服7剂,症状全部消除。3月后随访,患者无任何症状,精神爽快,脑血流图复查,无异常显示。1年后再次随访,病情稳定无复发。
例2陈某,男,60岁。退休干部。曾去市医院诊查,CT示:颅脑无异常,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西药治疗不效,转而求治中医治疗。2013年10月六日初诊:患者头痛已三年,呈持续性,时轻时重,发作时头部胀痛如针刺,痛有定处不移,有时跳痛。证见头痛以右侧为主,胀痛如针刺,痛点固定,胸胁胀闷不舒,时常叹气,面色晦暗,疼痛下午加重。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细涩。中医辨证:肝郁血瘀。用基本方加桃仁12克、红花10克、赤芍10克、柴胡12克。经治疗1周后疼痛明显减轻,间断性发作,痛亦能忍受,精神良好,守方共服20剂,头痛已彻底痊愈,随访一年,病未复发。
例3:患者,女工李某某,38岁,患者因剧烈右侧偏头痛7日,于2012年3月24日,经市级医院神经内科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病人来社区医院求助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头痛不寐半月余,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精神萎靡,白带甚多,月经量极少,面白无华,舌淡不荣,脉沉弱无力,两尺尤甚。此为肾精大亏,冲任虚损之候。法当养阴补肾,填精生髓。用基本方加熟地15g,山萸肉15g,女贞子12g,蜈蚣3条。3剂痛止,后渐加蜈蚣至5条,服8剂。3年后随访,无复发。
例4:患者,女,55岁。因家务繁杂,思虑焦急,日久则腹胀、纳呆,时有泛恶、头昏,继而头晕、头痛,尤以右侧颞部痛剧,如物裹首,时轻时重,历时两年余,近半年来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经CT脑血管造影颈椎摄片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收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曾静滴过“丹参,能量合剂,及口服西比灵、脑心痛”等到,并用过“九味羌活汤、天麻钩藤饮,”等,头痛之症有所缓解,但仍有眩晕昏蒙,身体困重,遂出院回家调治,于今日来诊。症见:右侧偏头痛,胸闷有痰,不易咯出,口苦心烦,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辨证:痰浊上犯。处方:用基本方加天麻10g,半夏15g,茯苓30g,陈皮10g,蜈蚣3条,僵蚕10g。辨证加减服14剂而愈。
讨论
血管性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引起的头痛,多病程长,反复不愈。属祖国医学偏头痛范畴。故济生方有“偏头风”,《兰室秘藏》有“头半边痛”的记载,这都是指的偏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阴阳升降正常,外无非时之感,内无气机升降失调,焉有头痛之疾?故引起头痛的病因,不外两个方面。(一)外感 因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头部,使头部筋脉舒缩不利,气血调畅失阻,易致偏头痛。故在基本方中加祛风散寒的荆芥、防风、羌活;疏风清热的牛蒡子、黄芩、薄荷;或因头部外伤,瘀血留着不祛,血滞不行,气血运行不畅,故方中加入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使瘀去新生,筋脉通利。(二)内因 脑为髓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的滋养。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肾水亏虚,不能滋水涵木而导致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疏泄失常,头部的筋脉舒缩失节故偏头痛。所以在基本方中加入潜阳平肝的石决明、疏肝解郁的柴胡、滋阴补肾的女贞子,平肝熄风的天麻、钩藤,以平肝潜阳,滋水涵木,制上亢之肝阳。纵观全方川芎、白芷、僵蚕、全蝎、藁本、蔓荆子祛风止痛,均为治疗头痛的要药。菊花清热平肝,白芍敛阴柔肝,当归、甘草养血补血。故本方熔祛风、止痛、平肝、柔肝、养血于一方。致使气血调和,肝脏疏泄正常,头部筋脉舒缩有节,头痛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