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世界盛产能工巧匠,在这个工业社会,菲斯人对手工业的迷恋与坚持实属罕见。游人纷至沓来,但菲斯没有开满酒吧客栈,没有全民投身旅游业,他们还是做着千百年来的行当,一代传一代。革之于摩洛哥,就如同瓷器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个国家的代名词。而摩洛哥最著名的皮革作坊。就在古城菲斯。从撒哈拉沙漠驱车北上,一路风尘仆仆,突然进入_个绿树浓荫、流水潺潺的现代都市,这就是菲斯。“非洲雅典”、北非麦加、世界最大的无车古城、现存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城市,同时也是摩洛哥第一座皇城、至今的宗教文化中心……建于公元789年的菲斯古城拥有许多顶大帽子,每一顶都分量非常。
菲斯绝不是让你一见钟情的地方,穿过镶满蓝色瓷砖的城门布日卢蓝门,一头扎进百转千回的小巷里,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你就已经迷路了。抬头不见天日,只见密密麻麻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斑驳的黄墙,尚算平整的石砖路面。“帕通!帕通!”(法语:让路)还没反应过来,身后就冲出一头毛驴,或是扛着一板大饼健步如飞的少年。菲斯古城里有多少条小巷?有人说有5000多条,也有人说9000多条。最宽的,能容两头驮着货物的牲口擦肩而过,最窄处,连一个人都要侧身走。在这里,我最不需要的就是地图,也不需要向导,带路的是我的鼻子和耳朵。菲斯的最大魅力是环绕在卡拉维因清真寺周围的店铺与小巷。是那些延续了千百年的平民烟火气。
全天然的大染坊
迷宫般的古城空气本就不通畅,在卡拉维因附近闻到些似臭非臭的怪味,我知道,那就是菲斯皮革作坊的“指路牌”。循着臭味而去,沿阶而下,小巷愈发狭窄,路面也变得湿漉漉的,驮着皮革的毛驴和当地人不时从更窄的巷子里冒出来。走到小巷尽头,眼前豁然出现的景象让我瞬间猛抽一口气,又迅速屏住了呼吸——上百个大染缸,铺天盖地的皮毛。这里就是菲斯闻名于世的皮革作坊!菲斯的皮革作坊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工艺上乘,也因为其独特的加工方式。那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大染缸,里面装的可是鸽子粪和牛尿!摩洛哥人相信,鸽子粪和牛尿能有效去除动物毛发,而又不会破坏皮革的纹理质地。因此,在别处遭人讨厌的鸽子粪,在菲斯成了宝。
皮革工厂的老伯告诉我,鸽子粪来自全城数百个清真寺,每天有专人收集送来。“如果鸽子不快乐,它的粪便质量也不好。所以我们不会为了得到更多粪便而圈养鸽子,必须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他语气中的坚信令我感到,这是一种虔诚的宗教,菲斯皮革的宗教。
“全天然!不用化学原料!”老伯反复强调。不仅去除毛发的材料来自大自然,染料也一样——红色来自藏红花和罂粟花、米色来自石榴、绿色来自薄荷、咖啡色来自指甲花……在中国是昂贵药材的藏红花,在菲斯竟然被放在肮脏浑浊的大染缸,太奢侈了。老伯说,这种天然加工方式已经保持了上千年,摩洛哥很多地方的皮革业都已经工业化了,只有菲斯的传统作坊还在运作。正因为这样,人们都相信,菲斯的皮具才是全摩洛哥最好的。
成就菲斯皮革业的,是无数无名的染坊工人。他们每天把身体泡在没至大腿的染缸里,没有防护工具,顶着烈日埋头工作。除毛、清洗、染色,皮革的基本处理在这里完成,每张皮要经过数十次浸泡清洗晒干的过程。看着那一个个浑浊的染缸,我很难相信他的“无害说”,即使染料无害,长年累月泡在水缸里、闻着动物粪便的味道,也绝不像是一份健康的工作。
不过,当我皱着眉头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走进染坊时,我发现,工人们并不需要我的同情心。正是午休时间,他们聚在门口的角落里吃午餐,我既不懂阿拉伯语,也不懂摩洛哥通行的法语。工人们也不懂英语,旁边一个工头模样的人问我是哪国人,我说中国。“China!Jaekie Chan!”一个手里还握着大饼的工人突然大吼,出手如风,摆出个架势十足的功夫pose,周围的人们大笑起来。
全民参与皮革业
在染坊周围,是完整的皮革产业链。动物皮毛由毛驴驮到染坊,除毛染色后,就送到染坊周围的数十个大小皮革作坊中加工。这一区,乍看上去都是民房高墙,不见任何商铺店面,但在小巷里随处走走,便有一个个站在小门边的少年招呼你进去。进门就是一家皮革工厂,楼下做皮具,楼上出售。就连楼上的商铺也是迷宫一般,楼梯狭窄昏暗,墙上挂满皮具,上下楼梯左拐右拐豁然开朗,在阳台便能俯瞰整个染坊。在摩洛哥,抛头露面在外工作的女性仍属少数,所以在皮革作坊里也见不到一个女人。描鞋样、纳鞋底、刺绣钉珠、缝纫乃至卖皮具的,都是巧手善言、满脸堆笑的男人。
若是挑不到合身的衣服鞋子,楼下工厂的师傅能为你度身定做,一天之后便能拿到。看看摩洛哥人的脚,无论是穿西式服饰还是阿拉伯传统长袍的,无论男女,脚上都是一双尖头皮拖鞋,穿皮衣拎皮手袋的也处处可见。染坊工人的报酬根据处理的皮革张数计算,一个熟手工人一天能挣到200~300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200元左右,在当地算是高薪。
走出染坊,走出皮具厂,城里仍处处可见晾晒着的牛皮,寺庙高墙下,寻常人家门前,及至城外山上。一家人,你制革,我做鞋,他卖鞋,皮革业是菲斯全民参与的事业。而且,菲斯古城能成为摩洛哥第一个联合国文化遗产。皮革作坊功不可没。出于保护动物或保护工人健康的理由而高喊抵制皮具,对菲斯人来说。是过于简单粗暴的逻辑。
老城的屋顶
往卡拉维因方向走,听到叮叮铛铛的敲打声,就到了菲斯的打铁区。说是打铁,其实是以铜器为主。从门把手、钥匙、茶具、餐具到寺庙屋顶的圆珠,似乎没有什么是菲斯铜匠打不出来的。阿拉伯人精雕细琢的精神在这里也可见一斑,那一只只门把手的雕花,每一只都不重样。看打铜铺最好的地方,在卡拉维因正门外的小广场。
继续在卡拉维因周围游走,我又先后闯进了木匠区和裁缝区。家具、鼓、琴、围巾、地毯、长袍、鞋子、锅碗瓢盆……这一片片的手工业区,一间间低矮昏暗墙壁剥落的老房子,制造着摩洛哥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养活了千万个摩洛哥家庭。至于菲斯蜚声世界的制陶业,由于对环境污染严重,已被迁出城外。
在菲斯古城,我时不时拿它来与耶路撒冷比较。比起耶路撒冷气势恢弘的城门、能跑马车的平整大马路、大石块垒起的城墙,菲斯的土墙窄巷的确是黯然失色。而菲斯的魅力,在于这成百上千的与游客共存的手工作坊。阿拉伯世界盛产能工巧匠。在这个工业社会,菲斯人对手工业的迷恋与坚持实属罕见。游人纷至沓来,但菲斯没有开满酒吧客栈,没有全民投身旅游业,他们还是做着千百年来的行当,一代传一代。那些为旅游业而活着的古城,已经死去,而菲斯还活着,生机盎然。爬上城中高楼,视线终于得以从绵延窄巷中挣脱出来,飘到远处的群山与天际。把视线收回来,屋顶上密密麻麻的卫星电视锅与脚下五颜六色的大染缸,共同构成了菲斯古城的面貌。这个古城,并非完全与现代生活绝缘,只是改变得比较慢。
菲斯绝不是让你一见钟情的地方,穿过镶满蓝色瓷砖的城门布日卢蓝门,一头扎进百转千回的小巷里,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你就已经迷路了。抬头不见天日,只见密密麻麻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斑驳的黄墙,尚算平整的石砖路面。“帕通!帕通!”(法语:让路)还没反应过来,身后就冲出一头毛驴,或是扛着一板大饼健步如飞的少年。菲斯古城里有多少条小巷?有人说有5000多条,也有人说9000多条。最宽的,能容两头驮着货物的牲口擦肩而过,最窄处,连一个人都要侧身走。在这里,我最不需要的就是地图,也不需要向导,带路的是我的鼻子和耳朵。菲斯的最大魅力是环绕在卡拉维因清真寺周围的店铺与小巷。是那些延续了千百年的平民烟火气。
全天然的大染坊
迷宫般的古城空气本就不通畅,在卡拉维因附近闻到些似臭非臭的怪味,我知道,那就是菲斯皮革作坊的“指路牌”。循着臭味而去,沿阶而下,小巷愈发狭窄,路面也变得湿漉漉的,驮着皮革的毛驴和当地人不时从更窄的巷子里冒出来。走到小巷尽头,眼前豁然出现的景象让我瞬间猛抽一口气,又迅速屏住了呼吸——上百个大染缸,铺天盖地的皮毛。这里就是菲斯闻名于世的皮革作坊!菲斯的皮革作坊之所以闻名,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工艺上乘,也因为其独特的加工方式。那一个个一米见方的大染缸,里面装的可是鸽子粪和牛尿!摩洛哥人相信,鸽子粪和牛尿能有效去除动物毛发,而又不会破坏皮革的纹理质地。因此,在别处遭人讨厌的鸽子粪,在菲斯成了宝。
皮革工厂的老伯告诉我,鸽子粪来自全城数百个清真寺,每天有专人收集送来。“如果鸽子不快乐,它的粪便质量也不好。所以我们不会为了得到更多粪便而圈养鸽子,必须让它们自由快乐地生活。”他语气中的坚信令我感到,这是一种虔诚的宗教,菲斯皮革的宗教。
“全天然!不用化学原料!”老伯反复强调。不仅去除毛发的材料来自大自然,染料也一样——红色来自藏红花和罂粟花、米色来自石榴、绿色来自薄荷、咖啡色来自指甲花……在中国是昂贵药材的藏红花,在菲斯竟然被放在肮脏浑浊的大染缸,太奢侈了。老伯说,这种天然加工方式已经保持了上千年,摩洛哥很多地方的皮革业都已经工业化了,只有菲斯的传统作坊还在运作。正因为这样,人们都相信,菲斯的皮具才是全摩洛哥最好的。
成就菲斯皮革业的,是无数无名的染坊工人。他们每天把身体泡在没至大腿的染缸里,没有防护工具,顶着烈日埋头工作。除毛、清洗、染色,皮革的基本处理在这里完成,每张皮要经过数十次浸泡清洗晒干的过程。看着那一个个浑浊的染缸,我很难相信他的“无害说”,即使染料无害,长年累月泡在水缸里、闻着动物粪便的味道,也绝不像是一份健康的工作。
不过,当我皱着眉头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走进染坊时,我发现,工人们并不需要我的同情心。正是午休时间,他们聚在门口的角落里吃午餐,我既不懂阿拉伯语,也不懂摩洛哥通行的法语。工人们也不懂英语,旁边一个工头模样的人问我是哪国人,我说中国。“China!Jaekie Chan!”一个手里还握着大饼的工人突然大吼,出手如风,摆出个架势十足的功夫pose,周围的人们大笑起来。
全民参与皮革业
在染坊周围,是完整的皮革产业链。动物皮毛由毛驴驮到染坊,除毛染色后,就送到染坊周围的数十个大小皮革作坊中加工。这一区,乍看上去都是民房高墙,不见任何商铺店面,但在小巷里随处走走,便有一个个站在小门边的少年招呼你进去。进门就是一家皮革工厂,楼下做皮具,楼上出售。就连楼上的商铺也是迷宫一般,楼梯狭窄昏暗,墙上挂满皮具,上下楼梯左拐右拐豁然开朗,在阳台便能俯瞰整个染坊。在摩洛哥,抛头露面在外工作的女性仍属少数,所以在皮革作坊里也见不到一个女人。描鞋样、纳鞋底、刺绣钉珠、缝纫乃至卖皮具的,都是巧手善言、满脸堆笑的男人。
若是挑不到合身的衣服鞋子,楼下工厂的师傅能为你度身定做,一天之后便能拿到。看看摩洛哥人的脚,无论是穿西式服饰还是阿拉伯传统长袍的,无论男女,脚上都是一双尖头皮拖鞋,穿皮衣拎皮手袋的也处处可见。染坊工人的报酬根据处理的皮革张数计算,一个熟手工人一天能挣到200~300迪拉姆,相当于人民币200元左右,在当地算是高薪。
走出染坊,走出皮具厂,城里仍处处可见晾晒着的牛皮,寺庙高墙下,寻常人家门前,及至城外山上。一家人,你制革,我做鞋,他卖鞋,皮革业是菲斯全民参与的事业。而且,菲斯古城能成为摩洛哥第一个联合国文化遗产。皮革作坊功不可没。出于保护动物或保护工人健康的理由而高喊抵制皮具,对菲斯人来说。是过于简单粗暴的逻辑。
老城的屋顶
往卡拉维因方向走,听到叮叮铛铛的敲打声,就到了菲斯的打铁区。说是打铁,其实是以铜器为主。从门把手、钥匙、茶具、餐具到寺庙屋顶的圆珠,似乎没有什么是菲斯铜匠打不出来的。阿拉伯人精雕细琢的精神在这里也可见一斑,那一只只门把手的雕花,每一只都不重样。看打铜铺最好的地方,在卡拉维因正门外的小广场。
继续在卡拉维因周围游走,我又先后闯进了木匠区和裁缝区。家具、鼓、琴、围巾、地毯、长袍、鞋子、锅碗瓢盆……这一片片的手工业区,一间间低矮昏暗墙壁剥落的老房子,制造着摩洛哥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养活了千万个摩洛哥家庭。至于菲斯蜚声世界的制陶业,由于对环境污染严重,已被迁出城外。
在菲斯古城,我时不时拿它来与耶路撒冷比较。比起耶路撒冷气势恢弘的城门、能跑马车的平整大马路、大石块垒起的城墙,菲斯的土墙窄巷的确是黯然失色。而菲斯的魅力,在于这成百上千的与游客共存的手工作坊。阿拉伯世界盛产能工巧匠。在这个工业社会,菲斯人对手工业的迷恋与坚持实属罕见。游人纷至沓来,但菲斯没有开满酒吧客栈,没有全民投身旅游业,他们还是做着千百年来的行当,一代传一代。那些为旅游业而活着的古城,已经死去,而菲斯还活着,生机盎然。爬上城中高楼,视线终于得以从绵延窄巷中挣脱出来,飘到远处的群山与天际。把视线收回来,屋顶上密密麻麻的卫星电视锅与脚下五颜六色的大染缸,共同构成了菲斯古城的面貌。这个古城,并非完全与现代生活绝缘,只是改变得比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