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同”角度看习近平主席的演说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t_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同包括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本文从“认同”的角度对习近平主席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两次演说内容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演说对三种认同的实现情况。
  关键词:认同  修辞  习近平
  一、引言
  “认同”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主要观点。他认为,“认同”就是借助一定的外部手段联合他人并形成合作,“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是认同。”伯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类型: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误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同情认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和利益以实现听众与说话人的认同。“对立认同”是通过与共同的对立者对抗以获得合作团结。“误同”频繁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在人们对自己所处情境的错误认同。
  本文选取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所作的演讲《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的讲话《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为分析文本,运用“认同”理论,对比两次演讲,分析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特色,为政治语言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更多的演讲者提升演讲水平,增强演讲的吸引力。(文中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稿出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htm和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5/c_124501703.htm。)
  二、同情认同
  首先,从内容上看习近平主席的演说对“同情认同”的实现情况。本文通过词频统计对此进行分析。
  表1:高频词统计表
  在莫斯科的演讲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高频词 频数 频率
  发展 48 1.9331% 中国 53 1.9917%
  中国 33 1.3290% 发展 48 1.8038%
  中 30 1.2082% 我们 31 1.1650%
  俄 27 1.0874% 合作 24 0.9019%
  世界 26 1.0471% 关系 23 0.8643%
  两国 25 1.0068% 国家 22 0.8267%
  关系 23 0.9263% 中 15 0.5637%
  我们 20 0.8055% 共同 15 0.5637%
  俄罗斯 20 0.8055% 新 14 0.5261%
  各国 20 0.8055% 坦桑尼亚 14 0.5261%
  国家 20 0.8055% 支持 11 0.4134%
  共同 19 0.7652% 不断 10 0.3758%
  国际 18 0.7249% 加强 10 0.3758%
  我 16 0.6444% 利益 9 0.3382%
  和平 14 0.5638% 继续 9 0.3382%
  说明:词频统计工具使用北京语言大学CCRL软件。文中词语排名是除标点和虚词(除副词外)外,其余词的排名。表中列举的是前15位高频词。
  高频词统计结果显示两次演讲都涉及以下内容:发展、和平、合作。两次演讲中,“发展”“利益”均是高频词。在坦桑尼亚的演讲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平”“安全”和“威胁”都被多次提到,但它们在俄罗斯演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两国”“关系”“共同”“合作”等反映中非、中俄关系的词出现频率也很高。在坦桑尼亚演讲中,“合作”“共同”是位列前十的高频词。
  话题选择和侧重点的区分可以归因于现实情况。中国、俄罗斯和坦桑尼亚同属发展中国家,和平与发展问题是三个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坦桑尼亚经济更为落后,急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原意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俄罗斯面临的国际环境恶劣,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恶意挑战和武力威胁,和平问题堪忧。
  因此,演说通过选择说话人与听众的共同话题,针对不同的听话人选择话题的侧重点建立共同情感,实现了 “同情认同”效果。
  从形式上看,同情认同的实现体现在辞格的使用上。下表是两篇演讲辞格使用情况统计。
  表2:辞格使用情况统计表
  辞格
  演讲 反复 排比 对比 引用 比喻
  在莫斯科的演讲 4次 3次 4次 7次 1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4次 2次 6次 5次 0
  通过对辞格使用情况的统计发现,对比和引用是最常用的两种修辞。“对比”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写作手法。在坦桑尼亚的演说中,有一句话连用了几个对比,以此强调中方对中非友谊关系的重视。
  (1)这里,我可以明确告诉各位朋友,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
  连用“降低”和“提高”,“减少”和“增多”,“减弱”和“加强”形成鲜明对比,运用“明确”二字,增强了句子的说服力,求得听众的认同。
  “引用”指说话或写文章时,选用现有的成语、诗句、格言和典故,以增强说服力。两次演讲中“引用”手法的使用频率较高,既增强了演讲者的亲切感,也使语言明白易懂。
  三、对立认同
  (2)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演讲中提到了中俄非共同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即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属于“对立认同”。
  从形式上看,排比是实现对立认同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这个世界”,组成排比段。在第四段中运用排比句,突出两国面对的严峻困难,表达双方的合作意愿。
  四、误同
  “误同”主要是通过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使用来实现的。下表是两次演讲中代词使用情况统计表:
  表3:代词统计表
  代词
  演讲 我 我们 你 你们
  在莫斯科的演讲 16次 20次 2次 4次
  在坦桑尼亚的演讲 12次 31次 0 3次
  表3显示,出现频率最高的代词是“我们”。其次是“我”“你们”和“你”,而且“你”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没有出现。从听众的角度思考,“我们”指代了演讲人和自己,但事实上,在“我们”仅指代演讲者一方时,就产生了“误同”。
  以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为例,对演说中“我们”的语义做了如下分类(见表4):
  表4:“我们”的语义分类
  意义分类 例句
  1.指中非双方 共12例,仅选两例:
  (1)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
  (2)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2.指中国 共17例,仅选两例:
  (1)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2)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是我们不断提高中非合作水平的重要法宝。
  3.引用他人的话 共2例。
  大部分“我们”指代“中国”,也有相当一部分表示“中非双方”,如果二者混用就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错觉,听众会误把自己当作“我们”中的一员,也就会站在中方的立场上考虑中非关系问题。这样,演讲就达到了“误同”的目的。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也反复使用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语,如“主张、承诺”以及“将、希望”等。这些词语或只是口头上承诺,或只是对未来的期待,并不能产生实质意义。多次使用容易使听众相信演说者,产生“误同”的效果。
  五、结语
  通过分析习近平主席的两篇演讲,我们发现通过对演讲主题的合理选择,人称代词和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词的巧妙使用,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实现了与听众的“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同情认同是演说中最容易、最经常建立的,对立认同和误同虽然不易,但能帮助演说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认同角度分析演讲能为人们的演说提供更多的修辞理论和策略,帮助演说者改进演说方式,提高演说水平,并为促进修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晶,许子琪.修辞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认同——从“认同”理论看奥巴马的演说[J].修辞学习,2009,(6):52-57.
  [2]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认同说初探[J].外语学刊,2001,(1):54-58.
  [3]张琛.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美国国情咨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张虹  湖北武汉 武汉大学文学院 430072)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句子形成的机制,并参照由指称到陈述转变的连续统理论,名词性谓语句可分为典型到次典型再到非典型三类,这三类名词性谓语句分别通过典型框架化、隐喻方式的非典型框架化、语法化以及习语化等方式形成不同的层次。此外,能形成名词性谓语句的名词所蕴含的不同附加意义也是成句的语义基础。  关键词:名词性谓语句 类型 形成机制  一、引言  汉语中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除了作主宾语外,还可以构成名词性谓语。名
期刊
摘 要:随着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加入的国际条约日益增多。本文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语料,从词汇、语句、语篇三个层面浅议法律英语中国际条约的语言特点,以期对解读条约脉络及翻译提供有利帮助。  关键词:国际条约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是英美等国家以普通英语为基础,在法律实务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法律专业风格的行业英语,如立法、司法和执法之间,也有一些显然的区
期刊
摘 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女性双语作家,张爱玲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性主义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也在她的翻译作品中呈现。她将自己的众多作品翻译成相应中文或英文,形成了翻译界独特的自译现象。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通过具体分析张爱玲自译作品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应用:写前言或脚注,增补以及劫持,来探讨她的女性主义翻译思想。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自译 翻译策略 张爱玲  20世纪8
期刊
摘 要:借鉴日语“角色语言”理论分析汉语称呼语中“妈妈”和“妈”的使用区别。研究发现,二者不仅与话语者的年龄有关,而且与话语者说话时扮演或展现的“话语角色”有关,当话语者扮演或展现“(幼儿及少儿时期)小孩角色”时,多使用“妈妈”,而要扮演或展现“成年人角色”时,多用“妈”。  关键词:称呼语 角色语言 小孩角色 成年人角色  一、引言  汉语中对“母亲”这一角色的称呼语有很多,如“母亲”“母亲大人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搜集整理了语料库中韩国学生量词“个”使用错误的语料,对这些语料进行相应的分析,最终总结出韩国留学生在习得量词“个”时的偏误类型,包括繁简偏误、字形混淆的偏误以及其他偏误,并进一步尝试探究其中的原因,希望为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个” 偏误分析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汉语中的量词作为独立存在的词类,一直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以
期刊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凸显女性特征,谋求身份认同,获得平等话语权等理论主张以反对长久以来的性别歧视问题,为传统翻译观开拓了新的视野,扩大了翻译研究领域。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出发点,通过对杨绛小说《洗澡》英译本分析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启发人们对翻译中性别问题的思考,进而引起社会对性别歧视的关注。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权运动 性别歧视 话语权 平等  一、引
期刊
摘 要:以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框架,选择语言结构顺应和语境关系顺应这两个视角,并以宁波地区五家企业为例探讨中国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研究发现,为有效传递信息、达到最佳翻译,企业外宣材料英译译者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应考虑目的语语言结构顺应和目的语读者语境关系的顺应。  关键词:顺应论 语言结构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 企业外宣材料英译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期刊
摘 要:范小青是当代著名苏州籍作家,《裤档巷风流记》是范小青苏州方言写作的代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苏州方言元素,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叹词,还有一些谚语、俗语、歌谣等,使小说呈现出浓郁的“苏州味”。本文通过对《裤裆巷风流记》中的方言人文情况进行分析,透视范小青小说中苏州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范小青 《裤裆巷风流记》 苏州方言  一、引言  吴语是汉语方言之一,苏州话因为自身音韵特点和苏州
期刊
摘 要:语言作为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在法学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伍铁平教授发表《模糊语言学》一书以来,语言模糊性研究与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日益紧密。语言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要求明确统一,但语言却存在着模糊性。如何从模糊的语言过渡到准确的规范,已成为当前法律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以刑法为例对语言模糊性的成因、影响及其消除模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法律语言 语言模糊
期刊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掌握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关键。词汇数量的增加和词义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难度,通过引申义构建一个词汇义项之间的关联体系,能够使汉语学习者有效地掌握词汇意义并在交际中发挥作用。以汉语中“上”和“下”这组方位词为例,探讨引申义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词义系统记忆词汇,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