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凝聚学校精神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b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实现以特色凝聚学校精神,推动学校发展方式由外延向内涵的转变,厦门市思明区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推进区域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研究中建立了四方合作、学习研讨、校本研究、跟踪指导、展示交流等工作机制,并在研究推进过程中,注重对创建活动本质的追问和结果的关注,以及学校在创建过程中成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特色学校;行动研究;机制;视角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0—0009—04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2010年7月23日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把“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以特色凝聚学校精神,促使学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特色创建工作实现学校品牌的培育,促进学校办学再上新的台阶逐渐成为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学校的共识。
  一、以行动研究推动区域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思明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区域内学校基本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验收工作,基本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教育已经实现初步的均衡,但如《厦门市思明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言,“还存在着素质教育理念仍未深入人心,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教学方式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等现象,还存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择校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于是,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求质量就成了思明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专家学者都对特色办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很多地区也开始了特色办学的实践,但对特色学校的认识,学术界至今还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创建的路径和方式也不是很明晰。区域性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涉及的学校众多、类型不一,加之学校的情况不一,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推进。而且,如果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推进,会与特色学校创建的应有之义相悖。因此,区域性推进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会因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学生情况、校长的办学思考等的不同,路径和进度也各不相同。在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学校要研究、思考自身特色定位,制定包含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发展目标、特色建设的系列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的学校特色发展规划;要推动全员参与学校特色发展规划的执行,确定未来几年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领域,设计、打造和提炼学校特色精神和特色活动;要设计学校特色创建科研项目,推动“以科研促特色”。根据思明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在区教育局(区域教育行政)的领导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域教研机构)作为实施主体,通过“思明区中小学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带动,推进区域性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模式,在研究中开展特色创建工作,在特色创建中进行研究工作。
  为了高位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以区教师进修学校“思明区中小学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依托,开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创建的行动研究,带动区域特色创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特色创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基于此,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明方向。使学校通过特色创建工作的推进,系统思考特色办学工作,明确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第二,找方法。在项目推动过程中,思考和总结不同类型的学校所应采取的特色创建推进策略和工作方法。第三,同成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促进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等参与方的共同成长。
  二、区域性特色学校创建行动的工作机制
  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我们确定了12所实验校。其中,既有优质学校,也有一般学校和薄弱学校;既有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也有刚创建的学校;既有完中、初中,也有小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建立了以下几种机制,以推进特色创建实践和研究工作。
  1. 建立“四方合作”推进的工作机制
  在由专家、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中小学四方构成的工作机制中,学校是区域特色创建的主体,是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处于中心位置;专家是学校创建特色工作的引领者和帮助者,负责帮助学校诊断分析,引领学校寻找正确办学方向,形成实施方案;区域教研部门是协调者,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促进者和合作者,负责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并与学校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订和实施区域推进的整体设计方案;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为特色创建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搭建展示平台,提供经费支持,并且监督区域内学校特色创建的实施和开展,及时进行管理,保证创建工作的推进。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历史、内外环境、师资队伍情况、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已有的办学特长或特色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激发师生共同参与的内驱力,共同思考、相互交流、科学论证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行动计划。区域教研部门深入学校指导学校的创建工作,同时搭建校长论坛、特色学校创建沙龙等交流、研讨平台,促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2. 建立重在提升特色创建领导力的学习研讨机制
  以进修学校为主导,专家指导为引领,学校校长为主体,学校特色创建核心成员参与的学习研讨机制,旨在通过任务驱动的学习、交流和研讨,提升校长及其核心成员特色创建的领导力。围绕特色创建工作的相关理论,项目组确定了特色学校与特色规划、特色学校与特色办学理念、特色学校与特色课程、特色学校与教师队伍建设、特色学校与特色管理、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特色学校与评价制度改革等七个专题,组织由校长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专长选择的专题,谈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见解以及困惑等。之后再由其他参会校长就相关的问题进行提问、交流、研讨,从而在共同学习和思考中,共享学习和思考成果,共同进步。
  项目组要求各学校以制定特色发展规划为抓手,促进校长带领学校骨干乃至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提炼基于校情的特色发展理念,形成特色发展愿景。在制定特色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学校核心团队和老师必须对特色发展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讨论、再提高,科学、全面、历史地分析校情,寻找学校办学的优势和不足,整体思考学校应运用何种策略、方法和行为来推进特色办学理念在学校课程和教学发展目标中的实施,从而提升课程品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增进学生学业成就。思考学校的特色创建如何走入社区,面向社会,多方位、多层面地赢得各方的支持。   3. 建立重在落实学校特色创建的校本研究机制
  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各学校围绕自己的特色创建规划,建立起骨干教师参与的“教师行动研究”校本研究机制。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特色创建得以顺利实施、执行。这个机制中,骨干教师根据自己所选择课题研究的需要,成立研究小组,每个课题组一般由一位骨干教师带领3—5位教师组成。骨干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是学校特色创建的骨干教师,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带头人、示范者,还兼有学校特色办学的探索者、实践者、先行者等角色。每位种子教师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的课题均来自所在学校正在实施、执行特色发展规划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些种子教师,项目组以“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研究课程班”为载体,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提高他们将特色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推动实验校的特色创建工作,为学校的特色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倡导,让参与培训的老师带着本校的特色创建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学习和研究相互渗透。通过对种子教师的培养,再由种子教师和他的研究团队带动学校其他老师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从而以点带面地促进学校教师特色创建工作。
  在专家导师的引领下,种子教师的理论水平、执行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他们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带动了学校其他老师,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 建立重在推进特色创建的跟踪指导机制
  常态跟踪、指导反馈制度。为了加强日常的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项目组聘请厦门本地的专家,每月到实验校开展一次对种子教师的课题跟踪活动,对各实验校种子教师的课题推进情况进行了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一线名校长、名师定期指导制度。利用专家指导组的资源优势,项目组邀请全国一线名校长、名师对实验校进行定期指导。这些知名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各个实验校听取种子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路径、研究现状等,进行指导点评;深入课堂,开展各个层次的座谈会,了解学校特色创建的整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工作报告。这样,利用他们的教育实践经验,及时指导和诊断项目实验校的实践工作和课题研究,保证各实验校特色创建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建立进修学校教研员视导机制。教研员对实验校的教学视导,重点关注特色创建开展情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日常工作中,他们会根据学校的需要开设讲座,指导实验校教师的理论学习和特色实践创建工作。
  5. 建立推进特色创建实践的展示交流机制
  为了加强实验校之间的了解,为他们提供展示特色创建成果的机会,项目组建立了以特色创建实践论坛和特色创建校长论坛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机制。
  特色创建实践论坛。这是侧重特色创建实践层面的交流平台,每年上半年的4月份举办。项目组确定主题,在实验校报送的基础上筛选参与论坛交流的课题和教师,每个课题组负责教师介绍发言5分钟,教师答辩10分钟;邀请来自高校和一线的名校长和名师进行提问和指导。项目组于2012年4月27日在厦门市槟榔中学和厦门市莲前小学设立了三个会场,就特色创建与特色课程(课堂)实践、特色学校与特色文化实践、特色学校与特色实践活动三个主题,12所实验校的24位种子教师进行了交流研讨。
  特色创建校长论坛。这是侧重理性思考的交流平台,每年下半年的11月底举行。项目组确定主题,邀请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和一线的名校长和名师共同参与。项目组于2011年11月25日在厦门市松柏小学进行了“首届思明区特色创建校长论坛”,邀请了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重庆市资深校长熊德雅,重庆市人和小学校长肖方明,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和项目组实验校的校长参加了论坛。在论坛上,专家和校长们就特色创建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区域性推进学校特色创建工作行动研究需要转化的视角
  1. 从关注创建活动的开展转向对创建活动本质的追问
  在区域性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我们发现特色办学理念的提炼,是校长们制定特色发展规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校长们在思考特色办学时必须解决的问题。特色理念的提炼,要求校长们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对自己学校的办学历史、师生情况、社区环境以及自己的办学理想等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疏理自己的教育理念体系。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指导校长们思考:第一,我们究竟能给孩子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校长希望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显然,这些品质和精神气质,不是通过简单的知识授受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浸润和不断的感悟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形成特色理念的根源和基础。第二,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的教育有很多,尊重童心的教育是真的教育,尊重规律的教育、有尊重感的教育都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搬家,只有让孩子永生不能忘记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我们对孩子召唤的回应。基于这样的思考,老师的工作方式就会不一样。第三,什么是学校?你为什么这样布置学校?你为什么这样设计学校?对学校的不同理解也会导致校长办学理念的不同。对教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校长必须深入思考并作出回答。
  2. 关注结果,更关注在创建过程中的成长
  如何认识创建结果和创建过程的关系,对这项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教育行政领导对区域内学校特色创建的结果是有期待的,但是理智告诉我们,更应该关注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希望学校,学校老师、学生能与特色创建的研究同成长、同发展。研究课题都有一个期限,但课题研究结束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创建结束;创建研究结束后,也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取得如期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求学校要学会享受过程,享受阶段性的成果。如果创建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扎实有效的,那么就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对一所特色学校的评价,是不是所有的学生,从所有的角度,在所有的角落都要呈现出特色,才叫有特色化?如有一所学校的特色项目是游泳,学校是不是一定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会游泳,才叫特色化?实际上,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学会游泳,但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的体育素质、奥林匹克精神等与游泳有关的体育精神与学校文化融合在一起。如果把与游泳有关的奥林匹克勇敢拼搏等体育精神融入到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当中去,融入到特色教育中,每个学生才会在学习中、生活中,勇于竞争,敢于竞争,有这样的精神,才是特色!
  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人包括很多校长经常有一个疑问:我们这个课题研究三年以后,这所学校就成为特色学校了吗?谁来判定我们是特色学校呢?可见,大家一开始想到的就是结果,而且这个结果就紧紧地盯在特色学校的概念上。实际上,在追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正好忽略了特色创建的过程,而在创建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李西顺:故事型德育有效提高德育实效  李西顺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故事型德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内在统合性,既保证了德育实效,又拓宽了对德育实效的理解,更提升了德育实效的人性境界。其建构策略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学校德育方式的故事型建构。对德育方式的研究必须考虑具体的德育内容才具备实际意义,一般而言,不同的学段应安排不同的德育内容,内容的衔接形
摘 要核心素养落地离不开校本化理解和表达,其中最关键的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以顺德区顺峰中学和美特色课程体系为例,探索和创生出融合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思路的新型课程体系建构路径。  关 键 词核心素养;个性化发展;学校特色;課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6  学校教育中
摘 要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无缝管理”方式其实质上阻碍了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成长意识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校日常管理应转变传统规训式的管理观念,从“小”处着眼,鼓励学生在朗读、卫生、课间活动和归程仪式等校园管理的细节发挥创意,创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培育、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意识,从而学会自主成长,共建共享美好校园生活。  关 键 词德育管理;自主管理;仪式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
摘 要 基于深度学习道德与法治“主动”课堂,指向知识迁移和问题解决等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划分课前与课上“研学”类型,帮助儿童掌握框架图、矩阵图等多元学习工具,以更好地链接儿童生活,使其“敢学”“会学”,“浸入”深度学习;并创设主动实践场域,引领儿童提升道德创新思维,以更好地指导和引领儿童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主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大阅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图书资源,让书籍走进师生和家长生活,让每一个广雅人享受生动而丰富的阅读生活;以阅读弥散“书香”,让阅读成为每一个广雅人的学习方式,接续广雅书院文化精神,用“书香”涵养“广思博学,品雅志高”的广雅学子。  关 键 词家校合作;大阅读;广雅书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实践表明,学校文化建设只有融入到学校课程中,才是生根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学校课程只有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质,承载学校文化使命,才是真正的带有校本性质的课程。[1]杭州市德胜小学依托“万物育德,人以德胜”的品牌优势,从德育活动课程化开始,创新课程样态与实施路径,构建起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富于校本特色的“万物育德”课程群。  一、围绕核
摘 要 师生观决定了学校教育中的教师與学生之间关系的性质、距离、定位和模式。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师生观是典型的教师权威指导下的学生平等。在中国师生观中,教师拥有必要的职业权威,教师拥有充分的教育与教学的管理权,学生之间平等竞争发展,教师是学生事务的权威仲裁者和保护者。在西方学校教育的师生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均为平等关系。在西方师生观中,教师职业不具有权威地位,学生以挑战教师为荣
以自编问卷对广州市H区416名中小学教师的幸福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可度,能从学校生活中获得幸福,对教育生活整体上持满意态度。调查提示,促进教师幸福生活的基本路径有:大力推崇师道,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优化学校管理与服务,为教师创建幸福的组织环境;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师的体面职业生活。  职业幸福感;教师幸福;师德教育;调查分析  G41  A  2095-1183(
摘 要统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以“学会做人”,引导儿童积极努力地完善人格作为核心目标,不只在认知层面,教会儿童与生活、社会、道德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重视“回望”这一精神反刍,引导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寻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儿童积极实践,在批判反思中培养实践智慧,将一条成人之路构筑在儿童心中。  关 键 词统编《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
“快乐过新年”是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5课,按照教学进度,上这一课时正是公历新年前后。其中,“欢度元旦”“开个元旦联欢会”的教学恰逢其时,老师们会感觉比较好处理。待到过农历新年的时候,学校都已经放寒假了,“大家一起过春节”的教学就显得不那么“趁手”了。  教材上有这样一段话:“过春节有很多礼节和讲究呢!你知道哪些呢?”据此,有些老师就围绕着“春节知多少”展开了教学。比如,或是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