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wchen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春节过后,我被派往涿鹿县参加戏曲观摩汇演。途经北京,带了一幅漫画草图,顺便往《人民日报》投稿。当时一些重量级漫画家都集中在人民日报社,诸如华君武、沈同衡、方成、英韬、苗地……漫画稿只作稍许修改就一致通过了,并要我在编辑部勾好墨线。方成让出他的办公桌说:“你画,我给你研墨。”那年我二十五岁,到现在已是六十三个年头了。
  方成大我十二岁,无论年龄阅历,或是学识修养,都是我的老师辈,恭谨之,崇仰之。可我从没称呼过“老师”二字,我总觉得这有点“攀亲、套近乎”,何况他从未把我视之为“学生”,比如首次相识,就替我研墨。当时的惯常称呼是“同志”,我们彼此均以“同志”相呼。呼来呼去,为了增添点热乎劲,我改口呼为“方成老哥”,他也应势而转化,不再“同志”了,改为“小韩”。
  行文至此,我又得改口了,应呼为“方公”或“方老”了。他已是百岁老人了,说句文词,是“寿登期颐”。我也年近九十了。因了岁数和其他原因,近些年见面少了,只能在回忆中搜索他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了。有时想着想着兴奋了,拿起电话听筒“向老前辈问候”,拿起又放下了,嗒然若丧,他耳朵聋。
  八月初,河北美术出版社相约,邀我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因为他们社里有我的出版物参加了展览。我心想,借参加此盛会顺便看望方成老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岂料临动身前,忽听朋友传来消息,说是方老病危住院了。去他家是不成了,可他住的是哪家医院呀?心中惴惴了,真切地感到“见一面少一面”了。更挠心的是,一问司机,方知我们虽然是去北京,可却是六环路上的顺义,我们的车根本进不了三环路以内。老天爷,可咋办?
  进了北京六环路,旁边老伴儿的手机响了。待了一会儿,她小声说:“方老,今天早晨去……世……了……”我听了,却出乎意外的平静,轻轻地嘘出一口长气,似乎轻松了许多。我自己都惊讶起来,这是怎么了,是否我的脑子出了毛病?
  现在方始明白了一点点,这大概是一种心理现象。比如“生”与“死”,年轻人根本没心思想这个。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尤其进入老年,不可能不面对这个问题了,而且也必然地牵连上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亲朋好友也不能不一起来面对。人们谁都明白,都要“仙逝”,都要“作古”,可又都一厢情愿地为自己为别人幻想着尽量拖长与“仙逝”“作古”之间的时间距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力有何与焉,可偏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那徒劳的期盼而整天价提心吊胆一惊一乍。直到有一天,到了不愿看到的那一剎那,看到了大自然的无情真相,才死心塌地地从一厢情愿中解脱出来。似此,能不嘘出一口长气。
  天若有情欤?天地不仁欤?人生无常,从此再也见不到方老了。昊天苍苍,两眼茫茫,大哀默默。
  方成是漫画大家,对其讽刺艺术之成就,我只能作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之叹。可以这么说,在中国漫画史上定有他一重要席位。承前启后,后人有可能越过他,绝不可能绕开他。他一生画出了多少漫画作品,难以统计,也无法统计。就其作品所蕴含的智慧与幽默,不止影响着当代画家,且惠及后代,像这类情况,谁又能统计得出来。
  不仅此也,为他的画名所掩盖了的,是系统地出版介绍世界各国的漫画大师的作品。诸如阿尔贝·迪布、卜劳恩、雅各布生、兰格仑、威廉·布什、皮特斯脱鲁普、莫尔迪略、索格罗等,悉心搜求,集腋成裘,所费精力,所耗财力,借他山之石,嘉惠后学,在当代艺坛,又有谁能出其右。
  这一切一切,是他的一句话换来的。他无数次地说过,我也无数次地笑过,这句话就是“我忙得连生病的工夫都没有”。
  就是这句话,铸造了他的既坎坷又充实的一生,对人民的美术事业的贡献令人铭刻于心的一生。
  “著在简册”“口碑载道”,最通俗的说法是“活在人们的心中”。对这类的话,以前很少想过,现在细想,的确如此,只有“活在人们的心中”,才能算是真正地活着。古人早就对此言之凿凿,且拈来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一读:
  “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
其他文献
皇帝也吃小菜?吃。明末清初的宋起凤先生,崇祯年间曾跟着他父亲出入禁苑,颇知宫内事,后来他写了一本《稗说》,在卷四记了一段皇上用膳的事,其中说到小菜:“而民间时令小菜小食亦毕集,盖祖宗设之,所以示子孙知外间辛苦也。小菜如苦菜根、苦菜叶、蒲公英、芦根、蒲苗、枣芽、苏叶、葵瓣、龙须菜、蒜苔、匏瓠、苦瓜、齑芹、野薤等……各以时进,不少间。”这里所说的小菜多是时令野蔬和蔬菜,那么酱腌久藏的小菜是否也入得御口
期刊
因为学画山水画的原因,每到有山有水处,习惯性地要看看山形水态。水似乎是千篇一律的泛波涌浪,山却是千姿百态。看山就是看山石、飞泉、雾岚、庙宇,也看树。看多了,我就发现一种现象:同一树种,山顶的树,树冠宽阔,枝干低矮,像一个个壮实的矮胖子;山腰和山脚的树,却长得笔直高挑,有亭亭玉立、顶天立地之态。何也?  我问学林业的朋友。他说,树木都是喜阳惧风的,山顶的树木光照充足,成长快速,但容易被风吹折,所以就
期刊
生离死别,往往都由命运说了算,能把握的必然的东西微乎其微,所以算命流行了几千年。“来不及”成为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但不是每人都如此清醒,会时不时发出这样的感叹,有的还虚度年华打发日子抱怨成长太慢终点太远。  什么“来不及”?愿望和现实存在时空的距离就会让人来不及,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爱情是这样。流行的情歌中有很多支歌名叫“来不及”的,其中萧贺硕填词的一首这样唱道:“爱得永不止息,爱得狂风暴雨,爱到
期刊
写这篇文章,因为看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男孩子与男人之间的情谊,是硬爱,刚烈之间带点半真半假的江湖义气;女孩子与女人之间的感情,则多半柔软得一塌糊涂,仿佛是谁随手种下一株未名花在时光里。  多年父子成兄弟,多年母女成闺蜜。我想这话是不假的。  我妈妈生得很美丽,这么说或许带点鲁莽的崇拜意味,但实际上,这并非只是我以一个女儿的身份轻而易举得出的谬论。她的美并非那种耀武扬威使一切黯然
期刊
拿到汪曾祺散文集《今天应该快活》,我随手在豆瓣刷了一下。刚输入“今天”二字,一个名为“今天也很丧”的豆瓣小组就跳了出来,组员730人。  汪曾祺如果还在,一定理解不了时下流行的“丧文化”。对生活,他总是兴味盎然。他笔下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间至味”,也不是什么多新奇的吃食,无非是鸭蛋、豆腐、萝卜、拌菠菜、煮干丝……  他所津津乐道的生活闲趣也无非是唱戏、写字、画画、做菜。出门绕玉渊潭散步,和养蜂人
期刊
在济南玉函北区邮局的斜对面,有一家饺子店。这家店很不起眼,它连个名字都没有,还不靠路,藏在小超市、米线摊、熟肉店的后面。  以前,老板和老板娘都是站在门口包饺子,眼尖的人还能看见。现在,管理人员不让在门口摆摊,他们两口子就退到店里去包了,眼尖的人也看不到了。他们这个店,说是店,其实逼仄得很,就放了几条破凳子,几张破桌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店,生意却很好,天天忙得两口子团团转。  为什么呢?
期刊
新买了一个柜子。  家里已有很多柜子,橱柜、衣柜、书柜、碟柜、碗柜、五斗柜……但妻子还是执意又买回了一只柜子。好不容易在家里找了一个角落,安顿下它。  我叫不出它是什么柜子,也不知道它能派什么用场。既然已经买回来了,就让它安静地、孤独地、无用地、多余地闲置在它的角落里吧。我心怀不满地想。  一个月后,也许是一个半月后,总之是那只柜子来到我们家后的某一天,因为寻找某件物品,我翻遍了家里的柜子,遍寻不
期刊
如今,諸如“跑步可以使你更聪明”“辟谷有利于健康”等文章常在微信朋友圈热传。这些网文打着“科普”旗号,或是加入购买链接,或是推介某一产品,或者招生开班,往往与经营活动挂钩。其所推介的医疗保健产品,也多为“三无”产品。这正是:  营销有“妙方”  “科普”来帮忙。  套路需认清,  莫要轻上当。
期刊
那时不知道电脑和豆腐脑的区别,互联网还没有外星人像真的,手机更是闻所未闻。在我生活的那个小县城,世界最早敞开的窗口就是邮局的报刊门市部。就在最繁华的东方红大街中间,两间小屋,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油墨的香味,和新华书店不同,这里的玻璃柜台中间摆放的杂志色彩更鲜艳,更诱人,且常换常新。  父亲每月发了工资,就带我去买上一两本,让我来挑,《故事大王》或《故事会》,《儿童文学》还有《少年文艺》。回来的路上,坐
期刊
上小学时的语文课上,每当语文老师大嘴里说“现在让我们树空一遍”,我们便会一边伸出小手在空中比划,一边咧嘴大吼,比如“横,横,撇,捺,天,天,天安门的天”。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里还叫不叫小学生“树空”,我们当年上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时候,这“树空”对于记忆字形、笔顺,其功非浅,且不费笔墨纸张,经济不说,用今天的话说,还完全绿色无污染。  只是有一点,很多年我一直都没搞明白,这“树空”为什么叫“树”空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