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政治教学;本土资源;生活;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116—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何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自主学习,体验生活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引导他们挖掘并用活用好本土资源,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教学实施前,笔者布置给学生一个课题---“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去了解并搜集当地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接到课题后,学生兴致很高,在课余时间走进当地的文化馆,走近家乡的“文化人”,亲临乡村大舞台,观演出、看展览、听小调……搜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稿将当地的传统文化搬进了课堂,将搜集到的资料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课本知识顿时鲜活了起来。
通过这一环节,一种难以估量的成就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情怀也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提升了其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目标。
二、深化知识,感悟生活
如果说体验生活是在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铺垫,那么感悟生活则是要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使他们在与生活深层次的接触中,更加深刻地体悟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体现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而要让学生的素养在生活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为学生在生活素材中提炼知识、设置联系生活的探究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解析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具体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表现?”“这些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了具体问题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教材知识体系中寻找理论的依据和支撑,很容易地得出了诸如“过中秋节、端午节等属于传统习俗;大佛寺、木塔寺、古民居属于传统建筑;甘州小调、裕固族歌舞属于传统文艺”等结论,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在“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学生结合当地人们在“寒衣节”、“婚嫁习俗”等一些传统习俗中的做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加引导,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三、运用知识,回归生活
让教学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终极追求,这不仅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更加凸显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一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作用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内容后,笔者设置了若干个小课题,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向社会生活深度延伸,让他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状况、传统文化与家乡经济发展融合的状况等。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课题报告撰写等环节,一份份研究成果诞生了:“张掖古民居的保护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裕固族文化的傳承与发展”,“张掖秧歌、社火民俗文化研究”等等。学生通过调查、体验、思考、写作等过程,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了,初步掌握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陇原名师专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GB[2015]MSZX082。)
编辑:孟刚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1—0116—0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何把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以师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进行教学?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继承”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自主学习,体验生活
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实践机会,引导他们挖掘并用活用好本土资源,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学生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在教学实施前,笔者布置给学生一个课题---“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回归社会生活,去了解并搜集当地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接到课题后,学生兴致很高,在课余时间走进当地的文化馆,走近家乡的“文化人”,亲临乡村大舞台,观演出、看展览、听小调……搜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稿将当地的传统文化搬进了课堂,将搜集到的资料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身边活生生的事例,课本知识顿时鲜活了起来。
通过这一环节,一种难以估量的成就感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的情怀也融入了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提升了其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和健康人格的现代人目标。
二、深化知识,感悟生活
如果说体验生活是在为更好地学习知识做铺垫,那么感悟生活则是要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使他们在与生活深层次的接触中,更加深刻地体悟知识、理解知识、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体现出“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而要让学生的素养在生活的基础上得以提升,为学生在生活素材中提炼知识、设置联系生活的探究问题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和表现;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解析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学生展示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具体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表现?”“这些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这些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有了具体问题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教材知识体系中寻找理论的依据和支撑,很容易地得出了诸如“过中秋节、端午节等属于传统习俗;大佛寺、木塔寺、古民居属于传统建筑;甘州小调、裕固族歌舞属于传统文艺”等结论,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在“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学生结合当地人们在“寒衣节”、“婚嫁习俗”等一些传统习俗中的做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加引导,让学生懂得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三、运用知识,回归生活
让教学既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终极追求,这不仅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更加凸显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一人文情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在掌握了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作用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内容后,笔者设置了若干个小课题,引导学生将学习活动向社会生活深度延伸,让他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当地传统文化保护状况、传统文化与家乡经济发展融合的状况等。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课题报告撰写等环节,一份份研究成果诞生了:“张掖古民居的保护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裕固族文化的傳承与发展”,“张掖秧歌、社火民俗文化研究”等等。学生通过调查、体验、思考、写作等过程,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加开阔了,初步掌握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陇原名师专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GB[2015]MSZX082。)
编辑:孟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