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历史学科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前提是要求历史教师要有较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培养深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那么,历史教师的素质应包括哪些内容呢?当然,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与教师整体素质要求一致,但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要求应有自己的侧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书面表达能力。确切地说,应为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我们的历史教师,真正拿起笔来从事一些专业写作的人数极少。究其原因:一是工作负担重,没有精力去从事教学研究;二是作为检验历史教师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而不是发表了多少文章;三是资料不足和信息不便。但这些都是客观原因,只要我们自己做有心人,在搞好历史教学的同时挤出一定的时间,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是完全能做到的。正如著名史学家郑天挺先生曾说的那样:“在中学教书必须有扎实的准备,学生在他教的过程中前进了,他自己也在备课的过程中前进了,这就是教学相长。在这个基础上,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专题的学术研究,也同样会做出成绩的。”
  2、它是史学。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历史教师要经常钻研教材,以便“温故而知新”,同时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3、史识。它是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等等。在任何一所学校,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说,其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历史教学的主要思想教育任务,正如《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修订本)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组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观、英雄观、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这决不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才能,另一个教师无才能,而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这里的“教育技巧”就是“怎么教”的艺术问题,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严肃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如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原则、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等一系列重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问题,使我们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4、懂学生。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工作效益。许多教师常常忽视这一点,课堂教学往往是言者滔滔、听者瞠目,虽满腹才华,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就像登山向导只顾自己健步如飞,不注意所带领的队伍,结果难以起到引路作用。
  历史教学法“是以历史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是以教学原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研究中学历史一般规律的科学”。我们许多历史教师错误地认为熟悉教材就是一切,而忽视对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因而在备课时只片面地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难度,不辞检索之劳,遍稽典籍,广征博引。深入钻研教材固然应当,但如果不讲究对教学方式、途径、技艺的研究,就犹如把买来的山珍海味让一个不懂烹调技术的人去做,结果做出的东西只能是又腥又臭、很难下咽,成不了美味佳肴。再好的教学内容,没有合乎教学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是不能变成学生的知识财富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
其他文献
拿着刚到手的仁爱版英语教科书,我专心地从头到尾翻了一遍。一口气翻完后,我不禁感叹:“的确新了。”不知道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但至少对我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激情走向新一届教学,走进了新课程。    一、我试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很重要的。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课题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情况,尽量运用最优的方法,去激发
期刊
《品德与社会》的传统教学,常常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怎样才能克服这种弊端呢?我认为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起来。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故事  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我经常会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讲很多的故事,有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例如:
期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反映英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政治革命,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一套反对专制王权的完整思想体系,于是只能求助于宗教,特别是利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去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英国国教(复辟的詹姆士二世则是天主教徒)。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革命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特征。于是,宗教斗争贯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终。    一、斯图亚特王朝实行宗教专制是导致革命发生的重要原因  
期刊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创新首先应该是教师的创新,而作为肩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使命的政治课教师,面对形势和时代的发展及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特点,更应富有创新意识。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在经济和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教育还是传承式,在广大教师的观念中,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更谈不上创新,实际上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
期刊
长期以来,老师传授知识时多是“一言堂”。学生变成全盘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宗旨。在教育实践中努力体现利教、利学、利考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的旗帜。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同时加紧进行课程改革,正是这一教育发展趋势的现实反映。所谓课改,就是调整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整体结构,教师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和教
期刊
很多学生不愿学写作文,甚至畏惧作文。我班就有一位同学厌恶写作文,他说:“宁抄十篇作文,不写一篇作文。”我认为之所以对作文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主要是学生感到自己无话可说或无从说起。一方面,这和学生的阅历、知识积累较少有关;另一方面,这与教师疏于引导也有莫大的关联。事实上,学生的作文与作家的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作家一般是在有了明确的创作动机、独特的艺术发现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下主动完成写作的,而学生的
期刊
传统的政治课课堂教学是从权威出发的,教学内容是不容置疑的,学生的任务是理解与接受。政治课成了宣传课、洗脑课,教师是宣传者、政治代言人与说客。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不加批评地接受,做政治上的狂热者和追星族;二是从心理上排斥、反感、拒绝认同。显然,这样的政治课堂气氛是不和谐的。在现代教育意义上,课程概念“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因素的整合”。因此,构建和谐课堂被提上日程。  首先
期刊
美术课是当今普通中学的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它不仅担负着对中学生进行美育的重任,而且还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当今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面。  在如今中小学基础美术课学习当中,我们可能已经了解到它的主要内容形式,其中包括雕塑、建筑和绘画艺术,而在这三种艺术当中,绘画艺术的范围尤为广泛,它是人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美术教学中的基础教学。  
期刊
考试既是学生之间基础知识、各种能力的竞争,又是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解题技巧的竞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点上失分严重,显然在解题技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减少非知识因素的失分、提高得分率,教师不可忽视化学考前的指导。  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本人三年来尝尽了甜头,所教高五十七班无论在大考、小考中,班级人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比平行的班级高十多分。这种优势在高三尤为明显——三
期刊
新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国近现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新《中近史》)对太平天国前后期两个纲领性文件的评述,前后矛盾,相互抵牾,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一定混乱。笔者试述如下:  新《中近史》对《天朝田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评述是:“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并没有真正实行过,究其原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