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小提琴从来不会贬值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左-右)
  1.一般的琴很难既甜美并有力,1850年产于意大利的名琴切·鲁蒂,来自意大利的著名琴都—克利蒙娜,是最经典的意大利琴,却能兼两者而有之,风格适中,适合浪漫和古典曲目。
  2.由斯特拉地瓦里的老师制作于1673年的阿玛蒂 (传说瓜内里也跟他学过),既有斯特拉地瓦里的华丽和贵气,也有瓜内里的个性和浓郁,张乐用它录制一张佛乐专辑《菩提树下》,近期出版。
  3.斯特拉地瓦里所用的工具和材料让人稀罕,一位意大利琴商买下了他的一切,并继承了他的衣钵,雇用了很多会做琴的人于1920年制作了比起亚克,从俄罗斯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米尔斯坦的手中转到张乐手中,此琴富于青春的活力,张乐用它演奏了自己的音乐小品专辑《乐在其中》,其中收有《女人香》、《卡门》等经典名曲。
  4.制作于1712年的瓜内里琴ex-Vieuxtemps,苏富比拍卖品。
  5.制作于1712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Le Brun,苏富比拍卖品,售价795,000英镑。
  
  在这个银行和股市都毫无安全可言的世道里,只有小提琴从来不会贬值,
  这是一位英国银行家对小提琴的看法,而在小提琴家张乐眼里,小提琴是一件可以向外释放某种灵魂气息的藏品,犹如稀少而淡雅的沉香。
  
  “真正的好的小提琴对于众多的演奏者来说永远只是少数,一位好的小提琴手也许一辈子都在寻找一把好琴。” 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终身签约小提琴家,现任深圳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独奏的张乐无比感慨地说。
  全世界古董提琴流传到今天,除去战乱、损坏以及待在各国国家博物馆里的,可以流通的不过2万4千把左右。而在这个数字中,富豪收藏家、基金会、演奏家、社会名流、王公贵族占了绝大部分,而许多人只能够望“琴”兴叹。
  从这个角度来说,张乐无疑是一个幸运者,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20多年,他一共收藏了一百多把小提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很多的欧洲人将琴带到了美国,因为美国社会稳定,由此也造就了一批著名的私人收藏家,如大卫·富尔顿。”
  他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这段时间,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每个周末,不管天冷还是天热,都会打着手电筒去纽约的古玩市场找琴。
  处于皇冠顶部的小提琴主要制作于1700年至1720年这个“黄金时代”,来自意大利一个叫克利蒙娜的小镇,这里出了两个著名制琴师——斯特拉地瓦里(Antonio Stradivar)和瓜内里(Giuseppe Guarneri “del Gasu”)。
  “斯特拉地瓦里制作的琴都很规整,由于是为欧洲的贵族们打造,所以声音带有宫廷中的一种华丽感,而瓜内里本身是一个艺术家,他制作的每一把琴都非常有个性,互不相同,声音的感觉如同中国书法中的狂草。”张乐详细介绍道,“演奏者喜欢在年轻的时候选择驯服斯特拉地瓦里,因为它会挑战和暴露你的琴技缺陷,而瓜内里会掩饰你的技术瑕疵,让你的个性得到极大发挥,适合技艺成熟的时候。”
  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把斯特拉地瓦里制作的琴卖至27万美元,而在2000年想获得这把琴,必须支付500万美元。现存于世上由斯特拉地瓦里制作的小提琴,大概有500至600把;由瓜内里制作的,仅140把,只相当于前者的五分之一,价格更为昂贵。
  历来一流小提琴家都是用意大利老琴演奏,张乐17岁参加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就实现了这个愿望,当时国内顶级的小提琴收藏家盛中国借给他一把意大利古琴,可是出来的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老琴的演奏方法和新琴完全不一样,演奏新琴必须要用很大的力气,演奏老琴则需要用一种巧劲,越用力气它声音越小。我从小都是拉新琴的,因此在演奏时不是很适应。”张乐回忆起来笑道。
  但正是这把琴,让张乐真正体会到了古董琴的魅力。他会收藏一些不是很贵、声音又很好,但是必须有收藏价值的老琴,“小提琴的价值跟声音是无关的,主要看制作者,收藏家都不拉琴,我是一个拉琴的人,当然想找到一把声音好的琴。”张乐坦言。
  张乐曾经录制了一张专辑《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42首》,这些曲目被誉为小提琴演奏圣经,其中使用的是一把瓜内里家族中的一把叫做皮特·瓜内里的琴,是由国外的一家银行机构提供,制造于1742年,价值400万美金,声音似乌龟壳,能产生仿佛身在教堂的听觉感受。
  无疑,好琴是能够参与艺术再创作的。那么,这样的磨损会不会造成藏品价值的流失呢?张乐拿自己的另一类藏品打了一个比方:“就像木制家具,你长期让它摆放在那里,只会蒙生灰尘,变得越来越死,只有经常使用,它才会透露出一种令人喜爱的圆润来。”
  张乐很少会去拍卖会上买琴,去也是往里面送琴,为了资金周转以及藏品更新。他觉得拍卖会上的琴大多数是有点小问题,比如声音调不好,出过一些毛病或者修过,或者木板被弄薄过,而且西方拍卖的理念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拍卖相当于零售,拍卖价可能会是最高价,西方的拍卖还是在零售前这一层次。
  在他看来小提琴收藏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一类是从音乐家手里,还有一类是在第一线寻找琴的人,张乐称之为“国际猎头手(private dealer)”,“他们不属于拍卖行,有的本身就是音乐家,或者有很多的音乐家朋友,知道谁手里有好琴,音乐家年纪大了,后代并不拉琴,会把好琴让出来,他们的工作就是常常为王子找公主,或者帮慈禧找媳妇等等”。
  真正的好琴永远不会太多,永远在别人手里,不愿意放出来,“我坚信一点,宝物是找人,你要有这个福分,否则到了你这里,你也会视而不见”。
  张乐曾经以几百块美金在美国纽约的古董市场淘到了价值几十万美金的名琴,“那天看到那把琴静静地躺在哪里,与其他普通琴一样。不是很美观,油漆也不是很亮,但是盒子一打开,心灵感应就开始了,你很快能感受到那种贵气,我当时一看就认出它是一把19世纪的意大利琴,因为每一个时期的油漆和做法都很固定”。由于国外名琴的修复费用常常多达三千美金以上,张乐觉得这恰恰是藏家们捡漏的一个好机会。
  
  与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乐器部主管
  Tim Ingles的对话:
  《风尚周报》:苏富比拍卖历史上最贵的小提琴有多贵?
  Tim Ingles:苏富比拍卖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小提琴名为 “Le Brun”,是一把制造于1712年斯特拉地瓦里琴,2001年11月以795,000英镑的价值出售。相较我们最近三年在私人竞拍中卖出的一些乐器而言,这个价格非常低。
  《风尚周报》:古琴收藏界的惯例是,收藏家会无偿向顶尖的演奏家提供古琴,为什么?
   Tim Ingles: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趋势。30年前,许多私人收藏家把他们拥有的珍贵藏品藏在阁楼里甚至是床底下。当今的收藏家则认识到为了更好地保存古琴,这些琴必须拿出来供人弹奏。而与成功的小提琴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有益于提升收藏能力,还能提升古琴的潜在价值。
  《风尚周报》:你遇见过的最有趣的小提琴买家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士?
  Tim Ingles:私人收藏家才是最有意思的买家,既有一边旅行一边演出的独奏家,也有杰出交响乐团的领奏者。最近有一个名叫马克西姆·维克多诺夫的年轻俄罗斯人买走了一把珍贵的瓜内里小提琴。他的职业是律师,无比热爱音乐。除了瓜内里,他还有一把由卡洛·贝尔冈齐制作、曾专属史上最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尼可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风尚周报》: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内里小提琴目前的国际行情怎样?
   Tim Ingles:尽管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机,古琴价格却异常坚挺。许多投资家投资古琴用以弥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投资损失。我们最近售出的斯特拉迪瓦尼琴和瓜内里琴价格基本维持在5-7百万英镑之间。
  《风尚周报》: 如果是一位非音乐行业的人士,你如何教他鉴别一把好琴?
  Tim Ingles:罗马不是一夜之间建成的,培养良好的鉴别能力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一眼看上去,所有的小提琴都一个样。但在小提琴行业浸淫了16年之后,区别不同工匠制作的各种小提琴自然成为第二天性。如果有人想了解小提琴,可以买一本我们的书——《四百年小提琴制造史》,当然也可来我们这看琴。
   《风尚周报》:苏富比小提琴拍卖专场上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客人?
   Tim Ingles:欧洲、美国、亚洲是三个最主要的买家集中地,当今最重要的乐器买家主是一些大型基金会和财团,他们买进最好的乐器,租借给富有才能的演奏家。我们熟知的有日本的立邦集团,台湾的奇美集团和挪威的德克斯特拉音乐协会(Dextra Musica)等。
其他文献
这不是一句新鲜的话,但却是一种新鲜的生活现状。眼下的中国,除了大拆大建的城市扩张潮,还有由汽车发动的热火朝天的生活革命。  七八年前,当这句话被当成一种情绪出现在杂志封面上,还仅仅抓住了一个“新”字,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很远。  现在则是随处可见的生活景象,买车、玩车、看车、养车、开车无数人正在革新着自己的生活。    新出行半径、新居住文化  由“两条腿”进化到“四条腿”,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期刊
陈弋弋 *新浪娱乐频道副主编。2002年入行,2004年开始做电影记者,曾任南方都市报文体新闻中心首席记者。虽然有过见大导演就想上厕所的青涩经历,但如今已能平视权贵。和圈中人交道甚多,敷衍客气,有时翻脸,但也自知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做的,能做的,就是把“星”变成人,再写给你们看。    我有时候采访不顺利,但结果是,我会深深地记住这个人。  采任达华就是这样,真是伤脑筋,不是不热情,而是热情极了,
期刊
全亚洲的导演和新闻媒体都在,明星们自然对亚洲电影节的红地毯格外重视,美钻珠宝、华衣裘服为不夜的香江平添一道璀璨夺目,闪亮无限的风景线。就像谢贤评论儿子谢霆锋获奖所说,“金像奖是香港艺人轮流拿,这整个亚洲的大奖当然层次更高。”不管能不能捧得小金人,低调做人高调作秀的姿态一定是不能少的——本次电影节最该吸取惨痛教训的就是李冰冰。    张震和周迅:不熟,却胜在默契  与奥斯卡红毯情侣成双成对,不避讳的
期刊
2010年3月3日,足荣村,一个雷州偏远山区的小院子里,到处都是人,有政府领导、艺术家朋友,最特别的是那些戴着草帽、踢着拖鞋来的村民和皮肤晒得黝黑的孩子们,而他们也是孙金龙此次“天蓝地红”画展最尊贵的客人。  4月8日下午,同样经历过旱灾的足荣村民,协助支教画家孙金龙举办了一场“天蓝地红”书画展慈善拍卖,其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捐助旱灾区。  一切从2009年8月的那次参观说起。当时,雷州足荣籍儒商陈
期刊
李森把采访约在傍晚6点,启智总队的工作室。在这个多人共用的,嘈杂的办公室里,谈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我们站到走廊里,聊到8点,一直饿着肚子。这是李森的工作常态。    成为电信系统的一名员工,在工作难找的当下无疑让很多人羡慕不已,出了一份“铁饭碗”,还有令人眼红的工资和闲暇。向李森这样坐不住的人,旁人以为是“下作”,不过谁人又知道他心中的乌托邦?  2000年,电信员工李森有了另一个名字——乌托
期刊
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这种不靠权力和利益驱使的慈善机构,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基础之上的自觉民间努力。5·12大地震之后涌现的一批优秀NGO让我们看到了中国NGO走向成
期刊
大概是中国公益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某些公益机构或个体给民众带来了很多恶劣的记忆,因此,在中国,公民公益行动和真正的公益机构的行动经常会被质疑;而我个人感觉这样的环境越来越不健康。这是悲剧性的。  我这次所做的公民公益行动,最大的感慨,就是质疑之后的挫败感。这个感觉非常不良,因为,如果每一个人在实施公益的时候,都要经受一场质疑的考验,那么我想,将来,从事公益的人会越来越少。  社会变得麻木,并非是每一
期刊
买什么车过年A  私人企业主 韩冰 奥迪A6    韩冰的口头禅是“内敛”,让人想起武林外传中李大嘴的那句口头禅:“低调,一定要低调。”70后的韩冰从大学出来后就开始做生意,生意做了十多年了,自嘲书没有读好,却从事着“文化”和“石化”所谓的两化的工作,拥有着同龄人不可比拟的沉稳,坦言自己不喜欢化妆,唯一一次化妆是在拍结婚照的时候。  文*刘静     《风尚周报》:你刚刚买了一辆奥迪A6,这款车在
期刊
冬日的暖阳倾倒在浪比时总经理办公室里,黄昌梁右手握着鼠标在电脑屏幕上快速移动,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窗口。每一组表格仅有两页,却总结了浪比时20年来的发展轨迹。  而这20年,也是中国休闲男装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9年,而立之年的黄昌梁就职于广东省联合食品中心,本来安逸的生活因为整个南中国的“下海淘金热”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机会。“那个时候流行停薪留职,下海创业,刚好有朋友做外贸工厂,他们
期刊
《大江大海1949》和《我们台湾这些年》恰好联结起来,从平民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台湾历史。文化人龙应台整理了眷村老兵的口述实录,做了马上面临断代的历史承接;而年轻人廖信忠则用极为平实的语言,像流水账一样记录了自己的前半生及当时的台湾政治与文化生态。虽然同时稳居畅销榜榜首,但追捧它们的人,也一样对垒鲜明。    公司对面开了家蛋糕店,店主Big Lee和Ellen两口子是朋友的朋友,成功的台湾出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