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智力开发的教学,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科学课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谈只言片语,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加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由扶到立,由培到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科学知识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学生逐步认识和尝试科学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归纳和体会每一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和起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和起点。在探究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教材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等。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分别观察课本上的字、点燃的蜡烛,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凸透镜为什么能放大和缩小像?像为什么有倒立的和正立的?再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吹风等,分析它们各有什么功能,并演示电吹风的工作过程,创设电热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探究的内容大胆猜想,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焦耳定律》教学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做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突出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练习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模型法、分类法、类比法等。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规定,多一些操作,少一些提示,多一些交流,少一些讲解,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法。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在研究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②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二、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的灵魂,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创造探究活动,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开展自主兴趣小组活动。围绕科学知识,按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如成立小发明小组、教具制作小组、小论文撰写小组、应用习题收集小组等。通过组织阅读课外书籍,观察分析与科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步培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的能力。
2.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活动将主题形式和班级小组的专题形式组合起来,通过讲座、参观、制作、比赛等形式与方法,拓展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如,在《杠杆》教学后,组织学生制作“杠杆”比赛,学生不仅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加深了理解,而且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有形的实物样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自参与,通过耳听、眼观、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等练习来完成的,对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成功与乐趣。例如“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是真正实现自主探究的重要表现。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只有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开创初中科学课教学的新局面。
一、加强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由扶到立,由培到放”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科学知识的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让学生逐步认识和尝试科学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科学探究的不同要素设计一些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归纳和体会每一要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和起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和起点。在探究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教师、教材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等。例如,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凸透镜,分别观察课本上的字、点燃的蜡烛,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凸透镜为什么能放大和缩小像?像为什么有倒立的和正立的?再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一开始,教师出示电饭锅、白炽灯、电吹风等,分析它们各有什么功能,并演示电吹风的工作过程,创设电热的物理情境,促使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探究的内容大胆猜想,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焦耳定律》教学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做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这一步骤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是突出对于科学过程的学习,练习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猜想与假设”,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控制变量法、比较法、模型法、分类法、类比法等。在教学中要多一些建议,少一些规定,多一些操作,少一些提示,多一些交流,少一些讲解,帮助学生修改、选择或综合,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法。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出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在研究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②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二、创设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的灵魂,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标。通过创造探究活动,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终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开展自主兴趣小组活动。围绕科学知识,按兴趣、爱好成立兴趣小组,如成立小发明小组、教具制作小组、小论文撰写小组、应用习题收集小组等。通过组织阅读课外书籍,观察分析与科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工程建设等,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逐步培养观察事物、提出问题的能力。
2.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主题活动将主题形式和班级小组的专题形式组合起来,通过讲座、参观、制作、比赛等形式与方法,拓展知识面,丰富生活阅历。如,在《杠杆》教学后,组织学生制作“杠杆”比赛,学生不仅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加深了理解,而且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有形的实物样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小实验从开始设计到制作,从总结规律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学生亲自参与,通过耳听、眼观、语言表述和动手操作等练习来完成的,对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成功与乐趣。例如“筷子提米”,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亲自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是真正实现自主探究的重要表现。
在新课程改革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教学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实践者,只有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开创初中科学课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