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统编教材将古诗词分散编排在各个单元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分类教学古诗词,让学生在积累和整合的活动中展开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使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分类教学;古诗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36-02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等四個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要想象作品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由于古诗词在课本中较为分散、不成系统,而小学生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所以他们很难进行自主建构,展开整合学习。对这种问题,教师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将同类型的课内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分类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转化应用
(一)积累,形成个体经验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积累,那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作品分类,引导学生探究同类古诗词的语言特点,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兴趣,能更好地积累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水平。
如,《山行》《望天门山》等都是写景类的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进行分类阅读,说说此类作品中有哪些常见的词语,作者常用怎样的写作方法。在归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积累不少的词语和写作手法。有的学生认为:“在写景类作品中,作者常常用一些景物作为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山行》中的白云、寒山等意象,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望天门山》中的碧水、青山也是写景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还有的学生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分析,说:“写景类的诗词常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能形象地展现自然风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用了比拟的手法。”教师鼓励学生整理积累词句,并在写景的时候适当地借鉴这些修辞方法。这样教学,就达到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教学目的。
分类阅读古诗词,能让学生形成了语感,同时品味、感受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让他们再阅读同类型的古诗词,他们就能快速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二)整合,学会想象重建
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作品,可以按照诗词的内容、意象、韵律、情感等方法进行分类,就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想象,重构文本的画面,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特点。
如,《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等都是展现田园风光的作品。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集中学习,自主整理,找出作品中展现田园风光的词语,总结它们在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学生总结后发现,田园风光作品虽然也有景物描写,但是和一般的景物类作品不一样,很少出现气势壮阔的意象,所选择的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鼓励学生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现,虽然不同的古诗词选择的意象有所不同,如《四时田园杂兴》用了梅子、杏子、麦花,《宿新市徐公店》用了篱落、黄蝶,《清平乐·村居》用了茅檐、青草、莲蓬等,但是它们都能无缝地衔接在一起,形成农村独特的风景。通过整合,学生理解了田园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有效地将其从风景诗中分离了出来,重建了古诗词的架构。
在背诵古诗词之前,学生如果能结合想象在脑海中架构诗词体系,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之间的联系,很容易将诗词背诵下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优化品质
(一)联想想象,描述画面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的能力。学者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处在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开始用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或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对不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有什么感受,尝试描述其画面。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写景类的作品,都极具画面感。在教授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学习,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各种景物,并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总结后,有的学生认为:“由于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写景类的古诗词描绘的场景也各有不同。比如,《望天门山》还原出的场景给人十分壮阔的感觉,让人看到了大自然气势磅礴的一面;而《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出的却是唯美的风景,让人觉得很亲切,想要去游玩一番……”在一番对比后,学生的联想能力更强,能很好地再现各种写景类古诗词的画面,同时也体会到了此类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也更加深刻。
通过想象,学生将语言文字描绘的场景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不仅产生了直觉的体验,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贴近生活,演绎推理
学者皮亚杰认为,在小学中高年级时学生思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通过假设探究未知的问题,进行演绎推理。因此,在教学古诗词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假设古诗词的场景,试着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体会作品的情感,并结合诗词情境进行分类。
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展现节日生活的诗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教师鼓励学生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展开推理。首先,鼓励他们思考一下自己对节日的感受,不同的节日给自己的感觉是否不一样。学生认识到,春节让人觉得很喜庆,但是清明节则给人悲凉的感觉,重阳节、中秋节等让人有思念家乡、故人的感觉。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推理一下《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几首诗分别展现了怎样的情况,然后再展开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很快就明白,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感悟是相似的。其三,教师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品读一下同类型的其他作品,看看相同的节日给人感觉是否相同。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推理,在阅读同类型的作品时能加以运用。 在分类学习中,学生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分析作品在情境、意象、画面上的相似之处,这样就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增进体验
(一)联系背景,理解文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在分类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体验,尝试感受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如,《题西林壁》《墨梅》都是咏物诗。在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联系作品背景的方式加深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教师可先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了解作品的背景,然后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最后思考为何中国文化中会产生这种借物喻人类的诗歌作品。学生发现:“《题西林壁》是作者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时,经过庐山所写的作品。或许是因为有了屡次贬谪的人生经历,所以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为此创作了《题西林壁》这一作品。”学生发现,古人越是陷入人生逆境,就越能激发他们不屈的精神,从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相似的时代背景下,有可能产生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因此,在分类鉴赏的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理解,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题,获得感悟和思考。
(二)营造意境,丰富情感
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在分类赏析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类的古诗词展现的意境和情感会有所不同,并通过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
如,《出塞》《凉州词》都是边塞诗。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集中学习,试着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诗歌内容,体会边疆战士驻守边关时的情怀,这样能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中;然后,再鼓励学生结合风景类作品进行分析,说说爱国的边塞诗和普通的风景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爱国边塞诗将原本艰苦的边塞环境用豪迈的词句展现出来,体现出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展现出他们的豪迈之情。而普通的风景诗常常只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观,写出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它们在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方面是不一样的。”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学生对边塞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审美赏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分类阅读中,学生结合古诗词的类别进入意境中,不仅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而且能对作品的词汇美、韵律美、画面美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促进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统编教材的特点是将古诗词分散融入各单元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古诗词的分类特点,指導学生展开学习。只有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分类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分类教学;古诗词;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36-02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等四個方面的能力。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还要想象作品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探究。由于古诗词在课本中较为分散、不成系统,而小学生的思维缺乏逻辑性,所以他们很难进行自主建构,展开整合学习。对这种问题,教师要采用分类教学的方法,将同类型的课内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分类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转化应用
(一)积累,形成个体经验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积累、梳理和整合,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背诵积累,那么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将作品分类,引导学生探究同类古诗词的语言特点,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有兴趣,能更好地积累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建构水平。
如,《山行》《望天门山》等都是写景类的诗歌。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进行分类阅读,说说此类作品中有哪些常见的词语,作者常用怎样的写作方法。在归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积累不少的词语和写作手法。有的学生认为:“在写景类作品中,作者常常用一些景物作为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山行》中的白云、寒山等意象,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望天门山》中的碧水、青山也是写景类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还有的学生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分析,说:“写景类的诗词常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能形象地展现自然风光,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用了比拟的手法。”教师鼓励学生整理积累词句,并在写景的时候适当地借鉴这些修辞方法。这样教学,就达到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教学目的。
分类阅读古诗词,能让学生形成了语感,同时品味、感受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此时,让他们再阅读同类型的古诗词,他们就能快速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二)整合,学会想象重建
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整理作品,可以按照诗词的内容、意象、韵律、情感等方法进行分类,就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想象,重构文本的画面,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特点。
如,《四时田园杂兴》《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等都是展现田园风光的作品。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集中学习,自主整理,找出作品中展现田园风光的词语,总结它们在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学生总结后发现,田园风光作品虽然也有景物描写,但是和一般的景物类作品不一样,很少出现气势壮阔的意象,所选择的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教师鼓励学生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现,虽然不同的古诗词选择的意象有所不同,如《四时田园杂兴》用了梅子、杏子、麦花,《宿新市徐公店》用了篱落、黄蝶,《清平乐·村居》用了茅檐、青草、莲蓬等,但是它们都能无缝地衔接在一起,形成农村独特的风景。通过整合,学生理解了田园诗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有效地将其从风景诗中分离了出来,重建了古诗词的架构。
在背诵古诗词之前,学生如果能结合想象在脑海中架构诗词体系,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之间的联系,很容易将诗词背诵下来。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优化品质
(一)联想想象,描述画面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的能力。学者皮亚杰认为,小学生处在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开始用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或过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对不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有什么感受,尝试描述其画面。
如,《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都是写景类的作品,都极具画面感。在教授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分类学习,通过想象的方式在脑海中再现各种景物,并说说自己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总结后,有的学生认为:“由于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写景类的古诗词描绘的场景也各有不同。比如,《望天门山》还原出的场景给人十分壮阔的感觉,让人看到了大自然气势磅礴的一面;而《饮湖上初晴后雨》展现出的却是唯美的风景,让人觉得很亲切,想要去游玩一番……”在一番对比后,学生的联想能力更强,能很好地再现各种写景类古诗词的画面,同时也体会到了此类作品在艺术表现上的多样性,对作品的理解自然也更加深刻。
通过想象,学生将语言文字描绘的场景在头脑中再现出来,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不仅产生了直觉的体验,而且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贴近生活,演绎推理
学者皮亚杰认为,在小学中高年级时学生思维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通过假设探究未知的问题,进行演绎推理。因此,在教学古诗词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假设古诗词的场景,试着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体会作品的情感,并结合诗词情境进行分类。
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展现节日生活的诗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情感,教师鼓励学生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展开推理。首先,鼓励他们思考一下自己对节日的感受,不同的节日给自己的感觉是否不一样。学生认识到,春节让人觉得很喜庆,但是清明节则给人悲凉的感觉,重阳节、中秋节等让人有思念家乡、故人的感觉。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推理一下《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几首诗分别展现了怎样的情况,然后再展开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很快就明白,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自己的生活感悟是相似的。其三,教师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品读一下同类型的其他作品,看看相同的节日给人感觉是否相同。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推理,在阅读同类型的作品时能加以运用。 在分类学习中,学生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分析作品在情境、意象、画面上的相似之处,这样就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发展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增进体验
(一)联系背景,理解文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品质。在分类赏析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体验,尝试感受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如,《题西林壁》《墨梅》都是咏物诗。在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联系作品背景的方式加深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教师可先鼓励学生上网查询了解作品的背景,然后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最后思考为何中国文化中会产生这种借物喻人类的诗歌作品。学生发现:“《题西林壁》是作者苏轼从黄州被贬到汝州时,经过庐山所写的作品。或许是因为有了屡次贬谪的人生经历,所以作者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为此创作了《题西林壁》这一作品。”学生发现,古人越是陷入人生逆境,就越能激发他们不屈的精神,从而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相似的时代背景下,有可能产生同类型的古诗词作品。因此,在分类鉴赏的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理解,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主题,获得感悟和思考。
(二)营造意境,丰富情感
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在分类赏析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类的古诗词展现的意境和情感会有所不同,并通过深入探究,获得更多的审美乐趣。
如,《出塞》《凉州词》都是边塞诗。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集中学习,试着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诗歌内容,体会边疆战士驻守边关时的情怀,这样能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中;然后,再鼓励学生结合风景类作品进行分析,说说爱国的边塞诗和普通的风景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觉得爱国边塞诗将原本艰苦的边塞环境用豪迈的词句展现出来,体现出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展现出他们的豪迈之情。而普通的风景诗常常只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观,写出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它们在意境和抒发的情感方面是不一样的。”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学生对边塞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审美赏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分类阅读中,学生结合古诗词的类别进入意境中,不仅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情感,而且能对作品的词汇美、韵律美、画面美产生更深刻的感悟,促进了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
统编教材的特点是将古诗词分散融入各单元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古诗词的分类特点,指導学生展开学习。只有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分类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