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堂提问,那么,怎样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呢?我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在上课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南极?下面的学生偷偷地笑,那位老师顿时有点不知所措。在我们眼中,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提的必要。也许这只是他导入的一个方法,但起不了什么作用。想要上出一堂出色的语文课实在不简单,老师的提问艺术往往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怎样选择问题
  很多老师在刚登上讲台的时候,意气风发,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语文教师,但是一节课下来就垂头丧气了,完全没有掌握提问技巧,提出的问题太难,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回答,或者太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所以课堂提问既不太过艰深,又不能肤浅。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回答。例如在教学用“究竟”一词造句时,先请学困生造句,只要求用上这个词,并且语句通顺。再请中等生造句,要求加上一定的语境。最后让学优生造句,要求用上这个词在语境中相异的意思。如此分层次提问,可大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受益匪浅。
  二、怎样提问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将会完全失去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进步。所以提出学生最感兴趣,同时又和文本的重、难点紧密结合的问题,才能效果最佳。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整体性与启发性
  整体性就是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重视启发性,问题要精确,在一个点上集中,学生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在学生全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小骆驼在和妈妈去沙漠旅行之后和旅行之前的心情有没有变化?怎么会有这种变化?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同时信心也大幅度提高。
  2.具有情趣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兴趣,而且要根据文本的中心提出来。如在教学《水上飞机》这一课时,我先请学生想象水上飞机能够发挥哪些作用,然后提出问题:文中提到的水上飞机有没有你们设想的那些功能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之后再回归文本,学生了解了水上飞机的各种作用,达到了学习目标。
  3.问题具有开放性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往往会引申出更多的问题。如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延伸、拓展,他们会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如教学《三袋麦子》后提出问题:小猪、小牛和小猴,你认为谁才是做得最好的呢?很多学生认为小猴做得好,它很聪明,懂得种下粮食,以后麦子就能吃不完。我进一步提问:那你们觉得小猪和小牛的做法是怎么样呢?这时学生们才想起这两位人物来,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小猪虽然很贪吃,但是它很能干,能做出如此多好吃的东西来。”“小牛的做法我也认为很好,小牛很勤劳,把麦子保存得很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发散开来了,都说出了各自的不同看法,真正做到了不被课本约束,不寻找唯一答案,思维得到了真正的发展,从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由谁来提问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提问不是老师的权利,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的进度,而取代学生的地位,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让学生参加进来,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思维气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学生,发挥有效提问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为广泛,也是最接近生活的学科。中学生思维活跃,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易集中,逻辑思维能力基础不扎实,所以他们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常常是从兴趣出发,不够深入。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学,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气氛沉闷,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高,付出难以得到相应的回报。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既生动,又有趣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和全球的交往日益密切,学说中国话已成为世界潮流。语文新教材也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把“听说训练”修改为“口语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想说  口语交际课对低年级来说,既是学生的学习难点,又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在课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影响着一部分语文教师,他们不但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这必然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局面,从而最终导致学生完全丧失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其后果不言而喻。那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我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结合现在的教学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
潭晚糯1号于1988年用湘早籼1号与碧玉早糯两个迟熟早籼品种杂交,于1991年第5代晚稻170号单株定型,表现性状稳定,长势繁茂,结实率高。自1992年以来参加品比、地市区试、省级多点试
玉米新品种鲁玉13号于1993年4月和5月 分别在四川省和山东省通过品种审定,为中熟单硬质胚乳优质蛋白玉米单交种。籽粒黄色,全籽粒蛋白质的含量9.8%,赖氨酸含量0.40%。在山东省
白细胞介素22(IL-22),属于IL-10家族成员,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固有淋巴细胞分泌,在体内通过与其受体(IL-22R1和IL-10R2)结合形成异源二聚体受体复合物并激活信号通路来发挥生物
按照新课程理念,对中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应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意过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因材施教的过程。只有把握好这几个方面,才有可能达到令师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途径就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的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最恰当地解决教学过程中要素的组合和程序的编排,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活动尽管有不同的结构模式和活动过程,但是大体包括感知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知识等基本环节。要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创新。创新是课改的灵魂,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移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我国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进行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我国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其接受语文知识的主要阵地。从根本上来讲,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初中课堂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它应有的和谐、宽松和愉悦的本色。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先进
煤炭科学院唐山分院设计,郑州煤机厂制造的 FZ300——15/30型铺网及放顶煤液压支架,于今年3月在鹤壁六矿2503工作面开始进行工业性试验。 本文用正交设计法,安排该支架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