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晟晟:“洋学生”的乡村振兴路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浙江台州的严晟晟,本科毕业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2017年4月刚刚决定继续在美国读研的他在网上偶然看到了黑土麦田的招募文章,不由得眼前一亮: 这个项目太适合自己了!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的农村记忆,在他的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哪怕后来到了城里上学生活、再到国外读书,可乡村于他,依然是亲切、自在的向往之所。
  当夜躺在床上,严晟晟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招募文章中宣传片的内容,一颗心仿佛已飞向了那片麦田。但是自己已决定去美国读研了,家里人不仅会反对自己放弃读研,更会反对自己去落后的农村闯“事业”。左思右想后,严晟晟还是在报名截止日前几天,怀着忐忑的心情,瞒着家里人递交了申请。他知道仅凭一己之力,或许没有办法彻底地消除边远山区的贫穷,但他想真正地深入农村,竭尽所能把所学所知运用到农村工作中去,希望与黑土麦田一同振兴乡村。



  意料之中,最难过的不是青年扶贫队员的选拔,而是父母那一关,严晟晟父母愤怒地质疑着:“你能在那里做些什么?你能在那里干出怎样的一番成就?你那么多书不是白读了?” 严晟晟和父母谈了很久,他的父母终于妥协。最后,开明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严晟晟说:“我小时候在农村经历过的那段日子的艰苦,是你们这代人所无法体会到的。现如今,你长大了,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建设乡村的愿望,说明你没有忘本,也希望你能从以后的工作中体会到生活的不容易而有所成长。”

融入乡村,产业扶贫积跬步


  南太村位于海拔800余米的山顶,盘旋而上的山路使人晕眩。村庄被山上的雾气环绕,静谧美丽。如多数空心村一样,南太村的年轻人都因为家乡没有发展的机会而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妇女带着孩子以务农为生。
  虽然来之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现实的生活环境和严晟晟想象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居住条件有限,酷暑盛夏,他不得不和另外一个同事挤在一张床上睡觉;村里说停电就停电,说停水就停水,有时候上一秒还在工作,下一秒就需要找手电;村部后门大叔家的猪,也打破了在他心中“慵懒”的形象,每天清晨五六点钟便开始放声“歌唱”,俨然成为严晟晟的起床闹铃……



  南太村是纯苗寨村庄,村民大多数讲苗语。初来乍到的严晟晟和村民们交流起来总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使他非常懊恼。老队员吴丽娟已经在村里服务了一年,在丽娟姐的带领下,严晟晟有时借助会汉语的村民、小朋友做翻译,有时静下心与村民慢慢讲,用简单的语句慢慢沟通,便与村民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在和村民们的接触中,严晟晟真切地感受到了村民们对于发展产业,在家门口赚钱的强烈愿望。
  严晟晟入村的时候恰好是南太村小番茄丰收的季节,这些小番茄天然营养味道鲜美,是气候条件优越的南太村的特产。原本村民们只把小番茄当作消遣的夏日零食,直到通过吴丽娟等队员的开发包装,村民才意识到小番茄也能成为村里致富的新希望。刚下村,严晟晟便被拉着当“苦力”熬起了番茄酱,为了赶上番茄季的生产,连续几天,他们等做工的村民们下班后,要继续熬到凌晨才能完工。
  经过一个多月的村庄调研和项目参与,严晟晟慢慢体会到在农村创业的艰辛,但这丝毫没有挫掉他的锐气,当村民看到他们的产品一批批出炉,把日常食用的小番茄变成能赚钱的番茄酱,心里都乐开了花,见到严晟晟他们脸上也多了几分亲切和赞许。


扶贫艰辛,因地制宜新规划


  由于村里的项目缺乏核心产业和明确的发展方向,严晟晟开始琢磨着如何用自己所学调整南太村当前零碎繁杂的产品和未来的发展规划。
  起初,村民和村委都希望可以开发旅游项目,但是严晟晟和他的黑土麦田的队友们发现村庄基础设施和整体接待能力都较薄弱,旅游项目前期资金需求量大且见效漫长,不适宜当作现阶段的支柱产业。
  吴丽娟等老队员发现大多数南太村民都在种植水稻,所以在2016年,老队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挖掘产品故事、设计包装和销售南太山高山大米,几个月时间帮助村庄卖出2万余斤大米,实现了13万余元的收入,惠及约40位村民。
  通过大米销售,村民们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后续黑土麦田的成员们开发的野生山竹笋和番茄酱项目,也持续为村民们增收,逐步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和信心,为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项目中不断地摸索和思考,严晟晟和队友们决定依托边城景区,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村民共建社区”三产融合的方式打造生态农村旅游扶贫项目,希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乡村休闲农業旅游产业道路。
  虽然他们探索出了较为清晰的产业模式,但在几乎零基础的产业发展道路上,缺乏资金、缺少技术、没有市场化的产品和销售渠道是队员们所面临的巨大难题。与此同时,在做每一项事情前,平衡多方的利益诉求也至关重要。往往在产业发展和村民沟通过程中,商业世界的高效率很难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农村关系中实现,然而这也正是他们需要克服的问题。

困难重重,齐心协力创佳绩


  2018年春节前,湘西天气湿冷,严晟晟在村里感冒久病不愈,以致后来发烧昏倒而住院。一场大病,仿佛也把他带入工作生活的“冬天”。那时候项目产业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病魔的影响下似乎变得更为巨大。
  为了做好产业项目,他和队友制定了很多合作社采购、制作等环节的标准。从来没有产品标准概念的村民们经常喊出不理解的声音。有一些村民,甚至认为是严晟晟他们故意提高原材料的标准而为难大家。村里做产业,土地的问题,村民关系的问题,收益的问题,资金的问题,项目可否持续的问题……总是有方方面面层出不穷的问题出现,这个时候又响起的不理解和不支持的声音,使得项目发展更为困难。
  严晟晟委屈过,哭过,也有很多次想要放弃。觉得努力过后仍然不被部分村民理解、信任和支持,也曾一度自我怀疑:他的这份付出和坚持是否值得?





  也有支持他们工作的村民,十分心疼地劝说他们放弃漫漫扶贫路,去做对自己前途更有意义的事情。一位心地善良的退休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是年轻有为的高材生,外面的世界很广阔,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情,农村工作又那么难做,何必来我们这里受苦呢?”
  冷静下来的严晟晟认真思考,如果半途放弃就太对不起自己的付出和初衷,也对不起身边朋友、家人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更无法向相信他们的乡亲们交代。同村的队友吴丽娟,对严晟晟一直十分照顾。那次冬日返村,回村的路上结满了冰,车辆无法到达,吴丽娟特意下山来接严晟晟。搶过他手中的行李,在冰上前行。严晟晟忘不了她瘦弱却倔强的背影,她的努力与坚持感染着严晟晟,其他队友们也都在支持和鼓励着严晟晟。



  严晟晟想起了当初入村调研时,老村长在田野里对他的指导和教诲:“嘴巴甜一点,态度好一点,效率高一点,行动快一点,胆子大一点,脾气小一点。”严晟晟觉得应该更理性地对待村民需求和建议,如果工作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可能是自己的方法和方式不对。他决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继续做下去。
  于是严晟晟仔细地梳理了合作社产品线,规范每个产品从种植、采购、生产、仓储到销售整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流动和匹配,优化全产业链的流程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团队的分工也更加明确,各自处理不同的业务和工作对象,完善了工作机制,并通过选拔合作社后备管理人才,解决了村民沟通交流和种植端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也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对接长沙和当地代加工工厂,让番茄酱和大米产品更符合市场要求,为后续进入各大销售平台和企业订单对接奠定了产品基础。曾经,为了节省成本和保证消费者吃到新鲜的酱料,严晟晟和同事驱车至长沙来回10余个小时运送酱料原材料。



  村民们对财务工作不熟悉,非财务专业的严晟晟要承担起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为了把账目管理好,他白天工作,晚上上网课给自己充电,遇到问题经常向财务专业的朋友请教。同时,严晟晟还为合作社的后备管理人才团队开办财务培训课,让更多本地青年参与到合作社的管理中来。
  有了这一系列稳扎稳打的操作,他们的农产品效益逐渐显现,合作社从社员数量和产业规模上也越来越壮大。截至目前,南太村青年扶贫队员和其他村民组建的花垣县蓝靛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有136户,家庭人口653人;带动7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09位贫困人口参与农旅一体化产业发展项目。合作社累计实现销售额超50万元,带动60余户村民增收约30万元,并对接了花垣县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45万元。
  村民们也在合作社工作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许多返乡青年因为能够在合作社工作学习而不用再外出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愿望。

忙中偷闲,乡野生活有情趣


  乡村很安静,天色一黑,延绵的村庄小路就没有了人影,只剩下孤零零的几盏太阳能路灯。这里的生活没有喧嚣的娱乐活动,没有灯红酒绿,但依然充满了乐趣。
  忙碌的工作之余,严晟晟和他的队友们尝试着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居生活。他和队友向村民借用了一块菜地,种起了辣椒、小番茄、萝卜、芝麻、白菜等农作物。一年四季,大家定时干干农活,研究菜谱学习厨艺,变着法儿把土地的馈赠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丰盈着艰苦的日子。
  有时,严晟晟他们白天去地里干活,或者帮村民理理庄稼套套近乎,晚上便回来整理和撰写资料,联系设计师、对接各类销售渠道以及讨论工作计划。路上要是看到美丽的野花,也会顺手摘下一束,装点他们的生活区域。有时,趁着天气放晴,忙完了手里的工作,他们爱去野外撒野,时而拍拍风景照,采采野果,和村里的小孩们或者几个大哥去田间地头找野味;时而坐在山顶的平台上或望远、或徒步去观云海;时而于夏日的夜晚,在村部广场上和同事们边分享着田里新摘的西瓜,边数着那一颗颗明亮的星星;他们会在火炉边烤鸭蛋,一不注意,“砰”地一声炸开的鸭蛋,飘香四溢,吃得不亦乐乎;他们会上山打栗子,把裹着毛壳的栗子扔进火塘,等待品尝新鲜的烤板栗;他们会在稻田里捉稻花鱼,稻间生长的小鱼滋味最为鲜美……
  在这里,远离都市的钢筋水泥,融入自然,他们体会到许多从前不曾感受过的美好,体会到宁静的乡野之趣。
  两年的时间里,村民们通过合作社,慢慢地转变了对家乡的看法。他们原本以为自己的村子是被遗忘在高山上无人问津的角落,现在却发现了村庄的优势与价值。严晟晟和他的队友也通过合作社的产品销售,让外界更多地了解了南太村,看到南太村民的精气神,看到了乡村发展的希望和可能。
  短短的两年,严晟晟在与土地, 与村民,与各方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了自己,提高了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处理能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对于思考和执行有了更好的全局观和细节观。
  回想两年前自己的抉择:放弃深造去下乡,这是严晟晟在人生路上最美丽的决定。他相信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旦认定了就勇敢地坚持下去。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收获成长。
  世界不曾亏欠每一个努力的人,而是让每个人去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唐代环绕花枝螺钿铁镜。唐代双鸾起舞螺钿铁镜。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重要历史,就是铁镜的历史,很多人,甚至声名远播、学富五车的文博大家,也都很少提及,提及也都语焉不详。中国青铜器全集中的《铜镜卷》,收录了二百一拾二面铜镜,竟然没有一面铁镜,在书前的《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我国著名的青铜镜专家陈佩芬女士有一段简短的论述,称:“铁镜东汉时期已有出现,但数量很少,然而在北京地区,尤其
期刊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那时起,二十四桥这个美丽的意像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皓月之下,桥若玉砌,箫声如歌,美人似花。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种美竟不知怎么形容才好,只是拼命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去那如诗如画的地方看看,去那桥上好好走一遭。  后来,读到了南宋词人姜夔的《扬
期刊
“耳顺”是儒家言,人生修为的一种境界;“随喜”是佛教语,破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法门。作为一个既不尊儒又不拜教的人,随着马齿徒增,对于这两个熟悉而陌生的语词,竟也开始亲近欢喜。  吾读“耳顺”也早。1974年开始“批林批孔”运动,《论语》就是反面教材。一句句“子曰”把常识说成了格言,易懂好学,就把它当成了古文的启蒙读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期刊
2016年,为了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黑土麦田(Serve for China)青年扶贫队成立了,每年选拔、培训、资助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到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开展产业扶贫,以“造血”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带去扶贫产业,帮助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乡亲们改善生计,助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黑土麦田倡导优秀青年用青春和学识投身公共事业,服务祖国广袤农村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两年过去,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
期刊
我们自己从何而来?  这即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和考古学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尤为重要。因为从历史到今日,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敬祖先,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明显的不同。  西方世界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教会曾经在千年之中凌驾于欧洲各国之上,對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而古代中国虽然也流行多种宗教,但宗教相比于皇权、王权,是柔弱的一方。祖先崇拜、宗族治理为古
期刊
消耗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对着舞台,最终徒添一份困惑,听上去同样乏善可陈,可这就是赤匹江湖《青春禁忌游戏》实验版:在生命漫漫长河里,你我相遇不只是一瞬,而是我送你一把通往镜子背后的钥匙。关闭这扇门或者打破那扇窗  这是一场禁忌游戏,也是一场意念与信仰的战争。自诩为小拿破仑的瓦洛佳,为了得到开启藏有数学问卷的钥匙,将巴沙、拉拉、维佳作为自己的棋子,以全部残忍邪恶把控着全局,势必要打
期刊
前不久,收到近代史学者陈远的著作《燕京大学1919——1952》一书,系章怡和先生题写的书名,燕大校友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作序。序不长,余先生对此书的评价是:“本书取材丰富,分析精密,叙事流畅,论断公允,不但如实地保存了燕京大学三十三年间的辉煌业绩,而且更将它‘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内在精神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曲终奏雅,作者写全书最后(同时也是最长)的一章,笔下充满了感情,对于这一中西文化结晶
期刊
谭腾蛟又高又瘦,目光如炬,皮肤黝黑,脸上总是挂着谦虚的笑容。因为他白天的工作早已被排得满满当当,不得已,我们的采访约在了深夜十一点。他说话的语速很快,语调比较高亢,在向我们描述贫困乡村产业扶贫工作的时候几乎没有停顿,让人不由自主地一直跟着听下去。  “我很热爱黑土麦田的这份工作,在这里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做的事真的是有意义的,这份工作给了我极大的精神满足。”他充满激情地告诉记者。“当青年扶贫队
期刊
中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坚韧不拔、顽强奋战,演绎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民族品格,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有力推动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  翰墨同心,共克时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关键时期,一些文艺工作者也纷纷拿起手中之笔,饱蘸真情,以笔抗疫,创作出有情怀、有担当、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的书画作品,加入到防控疫情战斗中来,大力颂扬奋
期刊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9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习总书记强调,这次考察第一站就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  习总书记说:“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