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文明融合的孩子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wo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自己从何而来?
  这即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和考古学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中国人尤为重要。因为从历史到今日,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尊敬祖先,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一个明显的不同。
  西方世界的宗教传统十分浓厚,教会曾经在千年之中凌驾于欧洲各国之上,對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拥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而古代中国虽然也流行多种宗教,但宗教相比于皇权、王权,是柔弱的一方。祖先崇拜、宗族治理为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软性服务,渗透到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会在包括《史记》在内的很多史书中,看到史学家不厌其烦地追溯某某人的先祖是谁,先祖的先祖又是谁。很多古人的墓碑会刻上,自己的先祖是哪位名人,有的人甚至要追溯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才罢休。
  《草与禾 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一书,正是从探索中华文明的原点开篇的,作者想要探寻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与中国人的最早面貌,这是历史与文化上的重大问题。
  大约十年前,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以《最早的中国》一书,激发了公众对于何为中国,最早的中国是什么的关注。十年来,学术界提供了许多解释。本书也以自己的跨学科方式,综合了近年来考古学和古气候学的发现,给出了关于最早的中国的一个解释版本。作者认为,距今4200年前东亚地区一次重大的气候变化,使中华文明的面貌从“满天星斗”转为“月明星稀”,这次文明历史的转折,可以视为最早的中国的正式登场,其时间是在距今约4000年前,地点则在以河南北部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回到这样明确的时空,我们就能够与我们的先祖相遇。
  但是,这次跨时空的寻祖之旅,仅仅是书名《草与禾》中“禾”的世界的故事之一。所谓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作者用以分别代指长城地带以北的草原区域文明和长城地带以南的农耕区域文明。在本书中,作者向北推开了一扇门,带着读者走向茫茫的草原,让读者知晓,原来在中华文明的天空中,还有一块迷雾中的北境,一块禾的世界之外的草的世界。不认识这片广阔的北境,就无法看清中华文明融合的原貌。
  其实,近年来历史界围绕“内亚学派”“新清史”的提法,争论颇为热闹。几位重量级的欧美历史学者,以其国际学术的视角,强调内亚政权与内亚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给中国历史学界带来了一股别样的风潮。在本书中,作者博采众长,草原内亚视角与华夏汉地视角并举,强调两大区域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融合的过程,以更为宏观且全面的史观,试图纠正单独强调华夏“正宗”或单独强调“内亚”主导的偏颇史观。这是一次史观意义的重大尝试,体现了本书的高远立意。
  具体而言,面对文明的数千年融合历程,《草与禾》一书超越了“汉化”和“胡化”的简单概念,代之以几种政权模式的分析,并且阐述了不同政权模式的演进与更替。中华文明融合的图景,从双峰对峙,即秦汉单纯华夏政权与匈奴单纯草原政权模式并立,过渡到以隋唐为代表的华夏为主的混合政权模式,再过渡到以辽金为代表的草原为主的混合政权模式,递进为万里一统的元朝统一政权模式;经过明朝后期的短暂分裂后,最终迈向天下一家的清朝统一政权模式。
  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4000年中华文明融合史,而且给出了文明融合的机制。作者提出,草原政权的稳定性高度依赖外界物产的输入,这成为文明融合的“第一推动”。融合一旦发生,各个族群对于政权模式的探索就没有止境,融合成为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正是政权模式上的不断演进,使得中华文明的融合得以发生,深化,升华,最终实现了跨越草原与华夏的大融合。
  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以来,学者们在解释现代世界的重大现象时,在意识形态冲突之外,也强调文明形式的冲突。因此,《草与禾》以其对文明融合的描写与剖析,立足过去,面对当下,为读者看清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提供了视角。
  毕竟,过去与现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就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今天的我们,都是文明融合的孩子。
其他文献
花与穗(一)  在伟大的拉林河上。我化身一条鱼,从海拔400米向1600米的拉林河上游溯水而上。我想到达大河的源头。生命短暂无常,由而渴求异变。这在里,一条鱼也不例外。  这是4月的夜晚。一个有点亢奋,有些无序,苏醒和别离同步发生的春夜。风从暗云穿过,树影渡过流波。河流中似有熟悉的水稻气息——或许是陈年稻茬的泥土味。有些涩,有些香,还有些甘甜。梦幻不可或缺地贴附在我的鳍翅,带来流水的喃喃自语。  
期刊
金融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经济工具之一。金融使得劳动分工、规模效益与技术进步成为可能,没有金融,工业革命不可能发生,所以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凡是硬币,都有两面。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资金的融通以及期限、规模与风险的转换,其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引发金融风险。过去一百年来的数据表明,凡是遭受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长期经济增长表现都相对弱一些。  2007-2009年
期刊
《资本的红盖头——局部》140x180CM 布面油画 2018  弘正这一系列作品主要是基于当今消费文化和网络文化所作的一些思考和探讨。作品总体取名为《扫描枪系列——资本的红盖头》,资本是推动消费文化衍生的原动力。  作品意象的架构是围绕当下购物消费中无处不见的“扫描枪”展开的,扫描枪和条形码无疑是这个消费时代物质基础的终端。而弘正提取这样一个形象(扫描枪),它好比一个“社会词语”,他在画面上正置
期刊
几年前和一位互联网金融从业者聊到现金贷新规和上市互联网金融平台。他问我说,跌了这么多,X平台(2017年上市的某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股票能不能买?然后自问自答道:跌这么多,深坑反弹,机会来了。  而事后看,下跌才刚刚开始。“善水者溺于水”,正如很多资深投资者折戟P2P,很多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也没赚到钱,大家的共识一直是分化加速,头部平台受益,但为何股价跌个不停呢?培育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日本有家工厂,
期刊
八月的午后,一辆小型面包车行驶在西班牙南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车窗是暗色的,除了司机之外,剩余四五乘客,有些在低声闲聊,有些在闭目酣睡。  车内播放着西班牙古典吉他曲,有一首尤为动听。我轻轻地问擅长吉他的朋友,朋友说,这首曲子叫做《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  “阿尔罕布拉宫,不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吗?”我问道。朋友点点头:“再过两小时我们就到那儿了。”这首吉他曲听起来优美舒缓,但同时又带着一丝失落和忧
期刊
5毫米,一个突破性的命题  早年我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雕塑,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舶来的雕塑体系训练,然而我却始终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训练。我从骨子里渗透的是东方的血液,我想我始终是要突破这种“舶来体系”。  “我的忧伤从那里开始”系列作品,是将雕塑的整体厚度压缩在5毫米的极限物理空间内,进行薄浮雕大尺度、多层次的感官空间塑造,作品的层次和空间感已达到了十级以上。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大尺度的作品,观者无论站
期刊
唐代环绕花枝螺钿铁镜。唐代双鸾起舞螺钿铁镜。  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中,有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重要历史,就是铁镜的历史,很多人,甚至声名远播、学富五车的文博大家,也都很少提及,提及也都语焉不详。中国青铜器全集中的《铜镜卷》,收录了二百一拾二面铜镜,竟然没有一面铁镜,在书前的《中国青铜镜发展概述》,我国著名的青铜镜专家陈佩芬女士有一段简短的论述,称:“铁镜东汉时期已有出现,但数量很少,然而在北京地区,尤其
期刊
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读到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那时起,二十四桥这个美丽的意像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皓月之下,桥若玉砌,箫声如歌,美人似花。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这种美竟不知怎么形容才好,只是拼命想着,长大了一定要去那如诗如画的地方看看,去那桥上好好走一遭。  后来,读到了南宋词人姜夔的《扬
期刊
“耳顺”是儒家言,人生修为的一种境界;“随喜”是佛教语,破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法门。作为一个既不尊儒又不拜教的人,随着马齿徒增,对于这两个熟悉而陌生的语词,竟也开始亲近欢喜。  吾读“耳顺”也早。1974年开始“批林批孔”运动,《论语》就是反面教材。一句句“子曰”把常识说成了格言,易懂好学,就把它当成了古文的启蒙读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期刊
2016年,为了响应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黑土麦田(Serve for China)青年扶贫队成立了,每年选拔、培训、资助一批优秀的中国青年到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开展产业扶贫,以“造血”的方式为贫困地区带去扶贫产业,帮助那些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乡亲们改善生计,助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黑土麦田倡导优秀青年用青春和学识投身公共事业,服务祖国广袤农村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两年过去,越来越多的返乡青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