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a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神圣与世俗》作为伊利亚德的一本著名著作,是研究宗教学和伊利亚德宗教思想的重要参考。在《神圣与世俗》中,伊利亚德先是论证了神圣与世俗从本质上说即是世界存在的两种基本样式,同时也注意到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间也比较了宗教人与现代世俗人的一些差异,提出了一个“从对世界的开放,到生命的圣化、经过入门礼等宗教人的生命体验,到非宗教人在世俗化生活中所残留的宗教遗迹”的关于宗教人所生活的世界的宏大的观点。从而使伊利亚德宗教思想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显圣物与宗教人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伊利亚德;宗教人;神圣与世俗
  宗教人,这是在《神圣与世俗》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伊利亚德看来,宗教人并不等同于虔诚的宗教徒,而是指个体的人的一种潜在的宗教情结,是一种具有宗教情结的人格存在,传统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视作是宗教的人。宗教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穿梭,体验不同的经验。宗教人在世俗生活中感受神圣,在他看来,“每一个世界都是神圣的。”在世俗中,宗教人通过神圣空间和神圣时间来感受神圣,而他们的生活因与神圣相遇而具有真实存在的意义。
  在宗教人看来,神圣空间和世俗空间是可以中断的,可以从世俗空间走入神圣的空间,这个空间和其他空间有这本质的不同。那么,一个在世俗中普通的几何学意义上的空间如何而具有神圣意义而成为一个显示神圣的“神显”了呢?伊利亚德列举了澳大利亚阿龙塔部落的一个传说来说明空间神圣化的过程。努巴库拉神把阿奇利帕人的土地宇宙化,创造了他们的祖先,建立了各种风俗习惯。他还用橡树干制成一根圣柱,沿着树干爬到了天上。这根圣柱就成为宇宙轴心的象征。阿奇利帕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就将这根圣柱随身带在身边,圣柱弯向何处,他们就向哪个方向迁徙。阿奇利帕人不论迁移到哪里都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在“自己的世界”中漫游。同时借助于这根木杆,他们也能与努巴库拉神消失其中的冥冥苍穹保持着联系。如果这根圣柱折断,整个部落就会遭到灭顶之灾,整个部落成员就会处在惊恐万状之中,他们就会躺在地上,等待死亡的降临。
  当然,宗教人在世俗中体验神圣并不是直接过度的,而是有一定的过程,即宗教人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有通过窄门、转变的仪式、及入会式。宗教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之间,都有一些危机(或转机),要越过这些危机或阶段,就相当于通过一道窄门一样。这种仪式的意义很明显,正是这种通过仪式使从一种生命模式向另一种模式、从一种存在状态向另一种存在状态的转变成为可能。这种转变对于每一个的宇宙性存在来说都是预先注定的。宗教人从前生命状态过渡到死亡的过程,正像神话的祖先从前存在向存在过渡,正像太阳从黑暗向光明过渡。这种生命形式的转变是一个复杂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宇宙生长原型的月亮,作为普遍再生象征的植物,特别是作为宇宙生成的仪式性重复——即从实质向形式转变的众多方式的主要特征。所有这些转变的仪式和象征意义,都表达了一种宗教人存在的特殊思想:即当宗教人被生出时,他并不是完整的,他必须被第二次出生,这种出生是精神性的。宗教人必须经历一个从不完美的、未成熟的状态转变到一个完美的、成熟的状态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种“转变的仪式”在宗教人的生命中起到了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转变仪式”——即经过不断的入门仪式,宗教人的存在才能达到圆满。
  入会的现象相当于经历了一次的“死亡”与“再生”,死亡是任何神秘再生的准备状态。入会式通常包含一个三重的启示意义:“神圣的启示、死亡的启示和性的启示。”如基督教在给予入门者施洗时,是表明与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一样。入会的现象也是一种“重生”的象征。这种入会仪式,相当于人跨越到灵性成熟的另一个阶段。“入会仪式”包括出生的满月礼、成年礼、毕业典礼、婚礼、死亡的丧礼……等等各种人生礼仪。在入会仪式的固定程式中,出生的象征意义几乎总是与死亡的象征意义密切相关。在入会仪式的场合中,死亡表示着对世俗的、非神圣状态的超越,表示对“自然人”状态的超越。这种自然人是指没有宗教体验的人,他们对灵魂的东西无动于衷。入会仪式的神秘性渐渐地向新入门者揭示了存在的真正向度。通过把他们引向神圣,这就是使他担当起作为一个人应当履行的责任。比如,成年礼。伊利亚德指出,尽管男性进入男人社群中的成年礼,与女性进入女人社群的形式不尽相同。因为一方面,男、女在社会上所司的职责不同;另一方面,男、女生理上的不同也标示了他们有不同的成人阶段(例如女性第一次的月经来潮,便已完成了成年礼了)。但都有必须被隔离的、经历死亡的象征意义的过程,而且人们总是赋予这种仪式以神秘性。在女性社会,还伴随有与生育有关的仪式,以使女性获得自己是生命层面上的创造者的宗教体验。被一个怪物吞下去的仪式不仅在入会仪式中,而且也在英雄神话和死亡神话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正是这整个世界,同一些新入会者一起,象征性地回归进宇宙之夜里,为的是能被重新创造出来、即重新被生育出来。人类生命不断地再克服障碍、超越自我,其实,就是不断地再经历死亡与复活。因此,出生、死亡和重生被视为是同一个神秘过程的三个时刻,它们之间彼此相连而非间断性正表明了入会礼的精神所在。这也是为什么在通过的礼仪中那么强调超越克服死亡的那一面。
  在伊利亚德看来,入会礼是超越克服死亡、从而复活、再生,因而用产科的象征,更能表达通过入会礼之后的“新生命”。第一次的生命只是生理的、物理性的生命,第二次的生命则为属灵的再生。这个属灵的生命可能包含了知识上的、精神上的或信仰上的再生。
  对于今天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神圣并未消逝。在伊利亚德看来,非宗教的现代人不过是宗教的人的衰减,正像科学的自然界是对上帝创造宇宙世俗化的产物一样,世俗之人不过是宗教徒去圣化的结果。然而即便是一个纯粹的现代人,这一宗教的遗产也并未被全盘消逝。诸神统治下的种种仪式和禁忌仍然最广泛地保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种种经过伪装的隐秘信仰也仍然构成群体不自觉地建构自己生活的原则。
  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社会的一起实践都不是无本之木,而是在对以往的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这一继承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准备还包括组织结构到意识形态的一切上层建筑。简单地无视神圣之于世俗的永恒伴随并将之斥责为迷信是轻松的、政治正确的,但是现实恰恰需要我们以其本来的面目研究和把握之。对于神圣的继承和实践,是每一个愿意认真思考和试图改造世界的人所应当把握的。
  参考文献:
  [1]米恰尔·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M]. 华夏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八十年代在美国留学的龙应台,深受当时女性主义运动风潮的影响,使她拥有了自立自强,男女平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当时的台湾还处于男权主义社会,性别歧视现象还是十分严重。于是回台后的她便创作了一系列关注女性问题的文章,以《美丽的权力》,《不像女人》,《小姐什么》等为代表,后结集成《美丽的权力》。在当时封闭守旧的台湾,为争取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平等;女权;启蒙  一、男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有关“所以”的讨论,并且论证了所以虚化的标准及过程,最终得出“所以”最晚在魏晋时已经变成连词,由原来的表原因,变成了表结果。出现在判断句还是叙述句,是“所以”从所字结构到结果连词的语义标志;句尾没有也字,出现在主语之前,是它的形式标志。  【关键词】:所以;虚化;标准;过程  1.关于“所以”的一场大讨论  关于“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57),曾经有杨伯峻和刘冠群的一
期刊
【摘要】: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
期刊
【摘要】:《喜宴》是当代华人著名电影导演李安之作,凭借该电影李安得以首次扬威国际影坛。该部影片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题材跨越中西方,是李安一部成功进军美国电影市场的佳作,是世界知名的优秀影片。本文以电影《喜宴》为研究对象,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电影中所展现的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得出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差异,进而探讨著名电影导演李安是如何在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的差异中寻求两种
期刊
【摘要】: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成名作《玻璃动物园》描写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悲剧。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分析家庭矛盾背后的伦理身份缺失和混乱,聚焦作品中家庭成员婚姻关系及代际关系的失衡及其原因,进而说明其引发的伦理秩序混乱是最终导致家庭破碎的原因。威廉斯通过描写一部家庭伦理悲剧,表达了他的伦理道德观念,倡导以爱与责任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伦理的回归,
期刊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以悲剧作为结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社会、安娜与弗龙斯基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的阶级局限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弗龙斯基;爱情悲剧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是美好的,他们彼此有着心灵上的震撼、精神上的相通和情感上的共鸣;他们的爱情也是轰轰烈烈的,以大胆而令人向往的求爱方式开场,以震动上流社会的公开方式进行,更以震撼整个社会
期刊
【Abstract】:Tao An Meng Yi is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 written by Zhang Dai, an essayist and poet in ancient China. In this paper, two translation methods used in Tao An Meng Yi, amplificat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这是中国第一個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小说中描写了现代都市的五光十色,灯红酒绿,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形形色色的男女,反映出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表达了都市男女人生失意,颓废绝望的落寞感伤情怀。  【关键词】:都市;生活;心理;情绪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
期刊
【摘要】:《倩女离魂》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之一,因其以“离魂”的奇异情节区别于其他三部作品,历来受到读者的追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从传奇到杂剧的转变中,无论是内容、思想,还是人物塑造、情节结构都不拘泥于《离魂记》,作者深度把握文学体裁的差异性,使《倩女离魂》焕发出迥异的光彩。  【关键词】:《离魂记》;《倩女离魂》;体裁差异性  郑光祖将唐传奇《离魂记》的故事继承发展为元杂剧《倩
期刊
【摘要】:雅文学与俗文学,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而互动,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重要特色。到了宋代以“趋雅避俗”为口号,其目标追求在雅而不在俗。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宋元以来的文学发展轨迹表述为“由雅向俗”的转变。  【关键词】:趋雅避俗;士人心态;平民倾向  一、雅俗观在文学中的发展  雅俗对立的观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殷商时期,雅俗界线尚不分明。殷商甲骨文、金文,均未见有“雅”、“俗”二字。
期刊